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美国历史朝代顺序 历史上什么发现一年三百六十五天

火烧 2021-07-13 05:45:23 1047
历史上什么发现一年三百六十五天 1.古代的人怎么知道一年365天你可以到网上查一查:“历法”,其实最初并没有统一到365天,是个循序渐进的发展历史。太阴历又叫阴历,也就是以月亮的圆缺变化为基本周期而制

历史上什么发现一年三百六十五天  

1.古代的人怎么知道一年365天

你可以到网上查一查:“历法”,其实最初并没有统一到365天,是个循序渐进的发展历史。

太阴历又叫阴历,也就是以月亮的圆缺变化为基本周期而制定的历法。

世界上现存阴历的典型代表是伊斯兰教的阴历,它的每一个历月都近似等于朔望月,每个月的任何日期都含有月相意义。历年为12个月,平年354天,闰年355天,每30年中有11年是闰年,另19年是平年。纯粹的阴历,可以较为精确地反映月相的变化,但无法根据其月份和日期判断季节,因为它的历年与回归年实际没有关系。

从世界范围看,最早人们都是采用阴历的,这是因为朔望月的周期,比回归年的周期易于确定。后来,知道了回归年,出于农业生产的需要,多改用阳历或阴阳历。现在,只有伊斯兰教国家在宗教事务上还使用纯阴历。

伊斯兰教阴历

“希吉来历”是伊斯兰国家和世界穆斯林通用的宗教历法。亦称“伊斯兰教历”。中国旧称“回回历”,简称“回历”。

“希吉来”系阿拉伯语之音译,意为“迁徙”。 公元639年,伊斯兰教第二任里发欧麦尔为纪念穆罕默德于622年率穆斯林由麦加迁徙到麦地那这一重要历史事件, 决定把该年定为伊斯兰教历纪元,以阿拉伯太阳年岁首(即儒略历公元622年7月16日)为希吉来历元年元旦。

希吉来历系太阴历,其计算方法是: 以太阴圆缺一周为一月,历时29日12小时44分2.8秒,太阴圆缺十二周为一年,历时354日8小时48f 33.6秒。每一年的12个月中,6个单数月份(即1、3、5、7、9、11月)为“大建”,每月为30天; 6个双数月份(2、4、6、8、10、12月)为“小建”,每月为29天;在逢闰之年,将12月改大月为30天。该历以30年为一周期,每一周期里的第2、5、7、10、13、16、18、21、24、26、29年,共11年为闰年, 不设置闰月,而在12月末置一闰日,闰年为355日,另19年为平年,每年354日。故平均每年为354日8小时48分。按该历全年实际天数计算,比回归年约少10日21小时1分,积2.7回归年相差一月,积32.6回归年相差一年。该历对昼夜的计算,以日落为一天之始,到次日日落为一日,通常称为夜行前,即黑夜在前,白昼在后,构成一天。?

希吉来历每年9月(莱麦丹)为伊斯兰教斋戒之月, 对这个月的起讫除了计算之外,还要由观察新月是否出现来决定。 即在8月29日这天进行观测,如见新月,第二日即为9月1日,黎明前开始斋戒,8月仍为小建; 如不见新月,第三日则为9月1日,8月即变为“大建”。到了9月29日傍晚,也需要看月,如见新月,第二天就是10月1日,即为开斋节日,使9月变成“小建”;如未见新月,斋戒必须再延一天,9月即为“大建”。 12月(祖勒·希哲)上旬为朝觐日期,12月10日为宰牲节日。该历的星期,使用七曜(日、月、火、水、木、金、土)记日的周日法。每周逢金曜为“主麻日”,穆斯林在这一天举行“聚礼”。?

希吉来历自创制至今14个世纪以来,一直为阿拉伯国家纪年和世界穆斯林作为宗教历法所通用。该历于元世祖至元四年(1267)正式传入中国,后并编撰该历颁行全国,供穆斯林使用。至元十三年后,元朝政府颁行的郭守敬“授时历”及明代在全国实行的“大统历”,均参照该历而制定。回历对中国历法的影响,达400年之久。 中国信奉伊斯兰教的各族穆斯林,至今在斋戒、朝觐、节日等宗教活动中,仍以该历计算为据。

2.古时候的人是怎么知道一年有365天呢是谁发现的

1、古人观察太阳一年中位置的变化引起物候、农业等现象的变化总结出来的。通过日圭,冬天和夏天的太阳高度是不一样的,所以影子也不会一样,冬天的太阳不在头顶,而夏天太阳在正上方,当太阳最低时,在日圭上做一个标记,当太阳的影子再次和日圭上的标记吻合时,那就是一年了,通过不断的反复实验,才确定一年长度约为365天。

2、具体测量一年时长的想法是元朝郭守敬提出的,他在河南登封建造了一座观象台。利用其影子的长短来测量推算时间,后来又发明了一个辅助观测仪器,叫“景符”。而具体一年的时间是由祖冲之计算出来的。得出了回归年为365.2425天的结论。

扩展资料:

1、计时方法(记时方法)是因应安排工作、生活的需要而衍生出来的。记时方法包括日期规划和时间规划。日期规划,就是编制行事历明确日期;时间规划,就是明确日内时间的描述方法。明确日内时间的描述方法,是编制行事历的基石;同时编织行事历的方式,同样反作用于时间的规划。

2、历史上,中国古人的记时方法,主要有十六时辰制、十时辰制、百刻制、十二时辰制、以及随佛教传入的六十点法等。这里说的“时辰”,指的是时段。

(1)十进制

十进制是自然而然的选择,因此早期的历法、时间才用了十进制。阴阳五行历,属于十月太阳历;十时辰制,则是时间的十进制划分。在十时辰的使用早期,选择了若干关键性的自然现象、生物反射、生活习惯作为时间的节点,帮助人们认知时间。到后来,才逐渐转变为使用数字、或天干等代码来表述。

据《隋书.天文志》,白天的五个时间节点为:朝、禺、中、晡、夕;夜晚的五个时间节点为:甲、乙、丙、丁、戊。夜晚的五个时间节点,逐渐转变为夜间安全巡逻时的附加授时节点,称为五鼓、五更,一直延续到清末。

(2)百刻制

百刻制是十时辰制的进一步划分,即把十时辰进一步划分成均衡的一百刻。百刻制可能起源于商代,有出土的汉代日晷,盘面上的刻度为一百刻中可能用到的69刻。另一方面,人们对时间测量精度的要求及百刻制的提出,推动了铜壶滴漏的产生(毕竟百等分圆周,对于两千年前的古人来说,难度不小)。

汉时曾把它改造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几经反复,直至明末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为正式的制度。

(3)十六时辰制

十六时辰制是历算的副产品。中国早期的历法,从阴阳五行历转变为四时八节历,历算过程中,将一年切分为十二个月时,会出现以16为分母的分数。古代人很早就认识到,一年的长度为365又1/4天,切分为12个月,则每个月30又7/16天。十六时辰制,就是配合历算而进行的时间划分。

《淮南子·天文训》中有记录十六时辰的十六个时间节点中的十五个: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还、晡时、大还、高舂、下舂、县(悬)东、黄昏、定昏。

(4)十二时辰制

西周开始,中国的历法逐渐稳定了一岁十二个月的概念。以日比作岁,也采用十二时辰划分一日、并将日期切分点(换日点)固定在夜半。

十二时辰的十二个时间节点(起点),为十二时。随着人们工作、生活的多元化,逐渐词不达意,遂改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晚上十一点为子时、凌晨一点丑时、凌晨三点寅时、早晨五点卯时、上午七点辰时、上午九点巳时、中午十一点午时、下午一点未时、下午三点申时、傍晚五点酉时、晚上七点戌时、晚上九点亥时。

宋代开始,中国出现了机械式司辰,通过齿轮带动转盘,带动持时辰牌的小木人出现在视野中。当时间处于两个时辰之间时,出现在视野的时辰牌与原先的表述方式不一致。于是,时间的表述方式采用两个基准:时辰牌初现、时辰牌居正位,亦即时初、时正。

(5)时刻制、更点制

时刻制是十二时和一百刻配合使用。早期的表述方法为“时x刻”,即“时后第x刻”;宋代以后为“时初x刻、时正x刻”,即“时初现后第x刻、时正位后第x刻”

随着佛教的传入,印度的一日六十的分法传入中国,与十时辰制配合使用,形成了更点制。常用表述方法有x筹y点、x鼓y点、x更y点。x筹y点,反映了十时辰制在历算中比十二时辰制更便于筹算。钟鼓楼授时,通常鼓声为更、钟声为点。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古代计时

3.是古埃及人发现一年有365天吗

是埃及人! 历法主要分为阳历、阴历和阴阳历三种。

阳历亦即太阳历,主要根据地球绕太阳一周为一年,现时国际通用的公历(格里历)即为阳历的一种,亦简称为阳历 如今世界通行的公历就是一种阳历,平年365天,闰年366天,每四年一闰,每满百年少闰一次,到第四百年再闰,即每四百年中有97个闰年。公历的历年平均长度与回归年只有26秒之差,要累积3300年才差一日。

现行公历的产生、变化和发展 目前通行世界的公历,是我们大家最熟悉的一种阳历。这部历法浸透了人类几千年间所创造的文明,是古罗马人向埃及人学得,并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和基督教的兴起而传播于世界各地。

公历最早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埃及的太阳历。尼罗河是埃及的命根子,正是由于计算尼罗河泛滥周期的需要,产生了古埃及的天文学和太阳历。

七千年前,他们观察到,天狼星第一次和太阳同时升起的那一天之后,再过五、六十天,尼罗河就开始泛滥,于是他们就以这一天作为一年的开始,推算起来,这一天是7月19日。 最初一年定为360天,后来改为365天。

这就是世界上第一个太阳历。后来他们又根据尼罗河泛滥和农业生产的情况,把一年分为三季,叫做洪水季、冬季和夏季。

每季4个月,每月30天,每月里10天一大周,五天一小周。全年12个月,另加5天在年尾,为年终祭祀日。

这种以365天为一年的历年,是由于观测天狼星定出来的,叫天狼星年。 它和回归年相差约0.25天,因而在日历上每年的开始时间越来越早,经过1461个历年,各个日期再次与原来的季节吻合,以后又逐渐脱离。

看起来,天狼星年好象在回归年周期左右徘徊,因而又叫它为徘徊年、游移年,1461年的循环周期被称为天狼周期。 后来,埃及人通过天文观测,发现年的真正周期是365.25日,但僧侣们为了使埃及的节日能与祭神会同时举行,以维护宗教的“神圣”地位,宁愿保持游移年。

后来出土了一块石碑,上面有用埃及文和希腊文所写的碑文,记载了欧吉德皇帝在公元前238年发布的一道命令: 每经过四年,在第四年的年末五天祭祀日之后、下一年元旦之前,再加一天,并在这天举行欧吉德皇帝的节日庆祝会,以便让大家记住。欧吉德皇帝校正了以前历法的缺陷,这增加一天的年叫定年,其它年叫不定年。

古罗马人使用的历法经历了从太阴历到阴阳历、阳历的发展过程。罗马古时是意大利的一个小村,罗马人先是统一了意大利,而后又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最早,古罗马历全年10个月,有的历月30天,有的历月29天(这十分类似太阴历),还有70几天是年末休息日。罗马城第一个国王罗慕洛时期,各月有了名称,还排了次序。

全年10个月,有的月30天,有的月31天,共304天,另外60几天是年末休息日。以罗马城建立的那一年,即公元前753年作为元年,这就是罗马纪元。

某些欧洲历史学家直到17世纪末还使用这个纪年来记载历史事件。 第二个国王努马,参照希腊历法进行了改革,增加了第十一月和第十二月,同时调整各月的天数,改为1、3、5、8四个月每月31天,2、4、6、7、9、10、11七个月每月29天, 12月最短,只有28天。

根据那时罗马的习惯,双数不吉祥,于是就在这个月里处决一年中所有的死刑犯。这样,历年为355天,比回归年少10多天。

为了纠正日期与季节逐年脱离的偏差,就在每四年中增加两个补充月,第一个补充月22天,加在第二年里,另一个23天加在第四年里,所增加的天数放在第十二月的24日与25日之间。这实际上就是阴阳历了,历年平均长度为366.25天,同时用增加或减少补充月的办法来补救历法与天时不和的缺点。

但这样却更增加了混乱:月份随意流转。比如,掌管历法的大祭司长在自己的朋友执政的年份,就硬插进一个月,而当是仇人执政,就减少补充月,来缩短其任期。

民间契约的执行也受到影响,祭祀节与斋戒日都在逐渐移动,本该夏天的收获节竟跑到了冬天举行。 当儒略·凯撒第三次任执政官时,指定以埃及天文学家索西琴尼为首的一批天文学家制定新历,这就是儒略历。

儒略历的主要内容是:每隔三年设一闰年,平年365天,闰年366天,历年平均长度为365.25日。以原先的第十一月1日为一年的开始,这样,罗马执政官上任时就恰值元旦。

儒略历每年分12个月,第1、3、5、7、9、11月是大月,大月每月31天。第4、6、8、10、12月为小月,小月每月30天。

第二月(即原先的第十二月)在平年是29天,闰年30天,虽然月序不同于改历前,可是仍然保留着原来的特点,是一年中最短的月份。 儒略历从罗马纪元709年,即公元前45年1月1日开始实行。

这一年,为了弥补罗马历与太阳年的年差,除了355天的历年和一个23天的附加月外, 又插进两个月,其中一个月为33天,另一个月为34天。这样,这一年就有355+23+33+34=445天。

这就是历史上所称的“乱年”。 西方历法从儒略历实施开始,终于走上正轨。

滑稽的是,那些颁发历书的祭司们,有本事从乌鸦的争斗预卜吉凶,却把改历命令中的“每隔三年设一闰年”误解为“每三年设一闰年”。这个错误直到公元前9年才由奥古斯都下令改正过来。

奥古斯都”是神圣。

4.古代是怎么算出来一年 365 天的

圭表是我国古代度量日影长度的一种天文仪器,由“圭”和“表”两个部件组成.

很早以前,人们发现房屋、树木等物在太阳光照射下会投出影子,这些影子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于是便在平地上直立一根竿子或石柱来观察影子的变化,这根立竿或立柱就叫做“表”;用一把尺子测量表影的长度和方向,则可知道时辰.后来,发现正午时的表影总是投向正北方向,就把石板制成的尺子平铺在地面上,与立表垂直,尺子的一头连着表基,另一头则伸向正北方向,这把用石板制成的尺子叫“圭”.正午时表影投在石板上,古人就能直接读出表影的长度值.

经过长期观测,古人不仅了解到一天中表影在正午最短,而且得出一年内夏至日的正午,烈日高照,表影最短;冬至日的正午,煦阳斜射,表影则最长.于是,古人就以正午时的表影长度来确定节气和一年的长度.譬如,连续两次测得表影的最长值,这两次最长值相隔的天数,就是一年的时间长度,难怪我国古人早就知道一年等于365天多的数值.

5.一年365天是谁在什么时期提出的

出自玛雅文明:玛雅文明是中美洲古代印第安人文明,美洲古代印第安文明的杰出代表,以印第安玛雅人而得名。

主要分布在墨西哥南部、危地马拉、巴西、伯利兹以及洪都拉斯和萨尔瓦多西部地区。约形成于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400年左右建立早期奴隶制国家,公元3~9世纪为繁盛期,15世纪衰落,最后为西班牙殖民者摧毁,此后长期湮没在热带丛林中。

公元1502年,哥伦布最后一次远航美洲,距离他第一次发现“新大陆”恰好10年。船在洪都拉斯湾靠岸,哥伦布和他的船员们兴奋地踏上久违的葱茏陆地。

在当地的市场上,一种制作精美的陶盆吸引住他的目光,卖主告诉他,这漂亮的陶盆来自“玛雅”。这个神奇的名字,第一次传入了欧洲人的耳朵。

1519年,西班牙探险家科尔特斯(Hernan Cortez)率领西班牙军队横扫墨西哥,征服正处于文明鼎盛时期的阿兹特克帝国,“铲除一个文化,如同路人随手折下路边一朵向日葵”。此时,玛雅文明已近尾声,但在尤卡坦半岛上,还残存着一些玛雅小邦。

1526年,一支西班牙探险队前往尤卡坦,试图用暴力建立西班牙殖民地,并强制推行基督教信仰。不肯屈服的玛雅人展开了长达百余年的游击战,直到1697年,最后一个玛雅城邦在西班牙人的炮火中灰飞烟灭。

8世纪末开始引起学术界注意,19世纪末发掘一批重要遗址,开始了玛雅文明的现代考古学研究。20世纪50年代后,研究进展较快,形成专门的玛雅学,是世界考古学及历史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玛雅文明的发展阶段,学者间说法不一。据美国考古学家N.哈蒙德的划分,可分为前古典期、古典期、后古典期3个阶段。

前古典期即玛雅文化形成期,年代约当公元前2500~公元250年。在尤卡坦半岛中央佩滕盆地及其周围山谷已出现定居的农业生活,玉米和豆类是主要的作物;由土台、祭坛等组成的早期祭祀中心也已建立,此后出现国家萌芽,并出现象形文字。

古典期(约公元250~900)玛雅文化进入盛期,各地较大规模的城市和居民点数以百计,都是据地自立的城邦小国,尚未形成统一国家。各邦使用共同的象形文字和历法,城市规划、建筑风格、生产水平也大体一致。

主要遗址大多分布在中部热带雨林区,蒂卡尔、瓦哈克通、彼德拉斯内格拉斯、帕伦克、科潘、基里瓜等祭祀中心已形成规模宏大的建筑群。蒂卡尔遗址由数以百计的大小金字塔式台庙组成,气象宏伟,城区面积达50平方公里,估计居民有4万左右。

此时出现大量刻纪年碑铭的石柱,一般每隔5年、10年或20年建立一座,成为独特的记时柱。800~900年左右,这些祭祀中心突然废弃,玛雅文明急剧衰落。

11世纪以后,玛雅文明中心开始逐渐移向北部的石灰岩低地平原。后古典期(约1000~1520)的文化有浓厚的墨西哥风格。

从墨西哥南下的托尔特克人征服尤卡坦,并以奇琴伊察为都城。建筑中出现石廊柱群及以活人为祭品的“圣井”、球场,还有观察天象的天文台和目前保存最完整的高大的金字塔式台庙,崇拜羽蛇神魁扎尔科亚特尔。

此后北部的玛雅潘取代奇琴伊察成为后古典期文化的中心。这一时期的陶器和雕刻艺术都较粗糙,世俗文化兴起,并带来好战之风。

玛雅潘的统治者与其他城邦结成联盟,用武力建立起自己的统治。1450年,大概由于内部叛乱,玛雅潘被焚毁,此后百年中文化趋于衰落。

1523~1524年,西班牙殖民者乘虚而入,从墨西哥南下,占领尤卡坦半岛,玛雅文明被彻底破坏。玛雅文明基本上属新石器时代和铜石并用时代,工具、武器全为石制和木制,黄金和铜在古典期之末才开始使用,一直不知用铁。

农业技术简单,耕作粗放,不施肥,亦无家畜,后期有水利灌溉。手工制品有各种陶器、棉纺织品等。

不同村落和地区间有贸易交换关系。玛雅人的建筑工程达到古代世界高度水平,能对坚硬的石料进行雕镂加工。

建筑以布局严谨、结构宏伟著称,其金字塔式台庙内以废弃物和土堆成,外铺石板或土坯,设有石砌梯道通往塔顶。其雕刻、彩陶、壁画等皆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著名的博南帕克壁画表现贵族仪仗、战争与凯旋等,人物形象千姿百态,栩栩如生,是世界壁画艺术的宝藏之一。

玛雅文明的天文、数学达到很高成就。通过长期观测天象,已掌握日食周期和日、月、金星等运行规律,约在前古典期之末已创制出太阳历和圣年历两种历法,前者一年13个月,每月20天,全年260天;后者一年18个月,每月20天,另加5天忌日,全年365天,每4年加闰1天。

每天都记两历日月名称,每52年重复一周,其精确度超过同代希腊、罗马所用历法。数学方面,玛雅人使用“0”的概念比欧洲人早800余年,计数使用二十进位制。

玛雅文明的另一独特创造是象形文字体系,其文字以复杂的图形组成,一般刻在石建筑物如祭台、梯道、石柱等之上,刻、写需经长期训练。现已知字符约800余,但除年代符号及少数人名、器物名外,多未释读成功。

当时还用树皮纸和鹿皮写书,内容主要是历史、科学和仪典,至今尚无法释读。玛雅文明的早期阶段围绕祭祀中心形成居民点,古典期形成城邦式国家,各城邦均有自己的王朝。

社会的统治阶级是祭司和贵族,国王世袭,掌管宗教礼仪,规定农事日期。

6.我们的祖先在科技不发达的的远古是怎样发现一年有365天和四季的

确实存在,他们在天文方面,很可能比现在有更高的技术,只是由於外来敌的侵入,致使玛雅文明消失了,现在不会存在玛雅文明与阿兹台克文明。玛雅文明发源于中南美洲地区,鼎盛时期其疆域北至墨西哥,南到洪都拉斯、危地马拉等地,历史非常久远,科学家推测其存在的世界大约是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八世纪。在这样一段漫长的历史中,玛雅人创造了惊人的伟大文明,这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古代玛雅人的金字塔。而玛雅人的金字塔与埃及人的 。公元16世纪以前,在中美洲土地上,生活着许多原始的部落——玛雅人,他们过着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几乎没有什么文化知识而言。然而现代考古却发现,在这样一个极端落后的民族生活过的地方,却拥有许多超越我们现代文明的遗迹。 ※编年史之谜※ 1582年,西班牙殖民者来到这片土地上。玛雅人派译者佳觉来联络,并向西班牙人介绍自己民族的文明。西班牙随军主教迭戈德·郎达听完后,大惊失色,他被玛雅典籍中所记载的历史吓坏了,认为是“魔鬼干的事情”。在向上天祈祷后,竟残忍地下令将记载玛雅历史文明的、用象形文字书写的珍贵文献全部焚烧,并将掌握玛雅文字的僧侣全部处死。经过这场浩劫后,玛雅人留下的遗产只有《德累斯顿手稿》、《巴黎手稿》、《马德里手稿》、《格罗里耶手稿》等四种原始文献和一些石碑、雕刻。然而就是这一点遗产,几百年来也使专家和学者们伤透了脑筋。至今人们也未读懂这些天书般的文献。 50年代后,为了更深入地研究玛雅文化,美国和前苏联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使用了先进的仪器包括电子计算机在内的各种破译方法和手段,同时结合石刻和印第安人的传说,但也仅仅破译出其中的1/3。 在奎瑞瓜山顶有一块刻有象形文字的玛雅石碑,考古学家们根据已认出的玛雅文字,意外地破译出这是一部玛雅人的编年史,内容记载的是公元前4亿至9000万年之间发生的事情。科学家们无不惊诧。是啊!谁都知道,地球上的古猿是在100万年前出现的,人类的文明也仅有5000年,4亿年前,还处于中生代的地球留下了谁的印迹?玛雅编年史究竟记载了谁的历史?是史前文明社会还是外星人?难怪西班牙殖民者们认为是“魔鬼干的事情”。 持“重复文明”观点的学者们推测:在地球50亿年演化中,地球上的生物经历了5次大灭绝,生生死死,周而复始,因而地球上出现过多次高级文明社会,玛雅人就是其中之一。 ※天文历之谜※ 玛雅人留给后人的另一个谜团就是天文历。 考古学家们在译完编年史之后,又奇迹般地破译了玛雅人的天文历。玛雅文化中有着十分优秀的天文知识,其历法非常精确。他们知道地球是365.242129天(今天准确的计算为365.242198天),与现代相比仅差0.000069天。他们还准确地计算出金星年是584天(即会合周期)。如果按他们的方法去推算金星的运转周期,1000年仅差一天。他们并且还找出了纠正太阳历和太阳历积累误差的方法。玛雅人的天文计算可以维持6400万年。人们实在不明白,这个原始民族如何有这么丰富的天文知识? 尽管玛雅人有如此精确的地球年,但他们却极为重视他们那个一年有13个月、每个月有20天的奇怪历法——卓尔金年历法。谁都知道,这个一年为260天的日历在地球上是毫无用处的。玛雅人的卓尔金年究竟蕴藏着什么含义?有些学者们认为这个历法很可能是外星球的历法,是玛雅人祖先从外星移民地球时带来的遗产。 在喀喀湖畔的高原上,有一片玛雅人生活过的古城废墟,里面有座用整块红色砂石岩凿成的巨大神像,神像上刻着一幅完整的星空图和上百个符号文字。经天文学家译读,发现那幅星空图竟然准确地描绘出了2.7万年前的古代星空;神像上那奇怪地符号,记叙着深奥的天文知识,这些天文知识足够现代人类使用6000万年!这些知识是我们现代人类所未掌握的,数万年前的古玛雅人是怎样掌握了这些超现代人类的天文知识? ※地球北纬30度※ 在中美洲的尤卡坦半岛上,现存有揭示玛雅文化的九座金字塔。这些金字塔同埃及最早的几座金字塔相比,就像孪生姐妹。使考古学家惊奇的是,玛雅人金字塔的方位计算得相当准确:天狼星的光线经过南墙的气流通道,直射到长眠于上面厅堂中的死者头部;北极星的光线通过北墙的气流通道,径直射进下面的厅堂里。没有对地球的构造及天狼星、北极星等深奥的天文地理知识的充分了解和掌握,怎么会有这么多巧合? 细心的史前探索家们发现,地球上的金字塔都处在北纬30度上,把

7.一年365天是怎样形成的

如今世界通行的公历就是一种阳历,平年365天,闰年366天,每四年一闰,每满百年少闰一次,到第四百年再闰,即每四百年中有97个闰年。

公历的历年平均长度与回归年只有26秒之差,要累积3300年才差一日。 现行公历的产生、变化和发展 目前通行世界的公历,是我们大家最熟悉的一种阳历。

这部历法浸透了人类几千年间所创造的文明,是古罗马人向埃及人学得,并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和基督教的兴起而传播于世界各地。 公历最早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埃及的太阳历。

尼罗河是埃及的命根子,正是由于计算尼罗河泛滥周期的需要,产生了古埃及的天文学和太阳历。七千年前,他们观察到,天狼星第一次和太阳同时升起的那一天之后,再过五、六十天,尼罗河就开始泛滥,于是他们就以这一天作为一年的开始,推算起来,这一天是7月19日。

最初一年定为360天,后来改为365天。这就是世界上第一个太阳历。

后来他们又根据尼罗河泛滥和农业生产的情况,把一年分为三季,叫做洪水季、冬季和夏季。每季4个月,每月30天,每月里10天一大周,五天一小周。

全年12个月,另加5天在年尾,为年终祭祀日。 这种以365天为一年的历年,是由于观测天狼星定出来的,叫天狼星年。

它和回归年相差约0.25天,因而在日历上每年的开始时间越来越早,经过1461个历年,各个日期再次与原来的季节吻合,以后又逐渐脱离。看起来,天狼星年好象在回归年周期左右徘徊,因而又叫它为徘徊年、游移年,1461年的循环周期被称为天狼周期。

后来,埃及人通过天文观测,发现年的真正周期是365.25日,但僧侣们为了使埃及的节日能与祭神会同时举行,以维护宗教的“神圣”地位,宁愿保持游移年。后来出土了一块石碑,上面有用埃及文和希腊文所写的碑文,记载了欧吉德皇帝在公元前238年发布的一道命令: 每经过四年,在第四年的年末五天祭祀日之后、下一年元旦之前,再加一天,并在这天举行欧吉德皇帝的节日庆祝会,以便让大家记住。

欧吉德皇帝校正了以前历法的缺陷,这增加一天的年叫定年,其它年叫不定年。 古罗马人使用的历法经历了从太阴历到阴阳历、阳历的发展过程。

罗马古时是意大利的一个小村,罗马人先是统一了意大利,而后又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最早,古罗马历全年10个月,有的历月30天,有的历月29天(这十分类似太阴历),还有70几天是年末休息日。

罗马城第一个国王罗慕洛时期,各月有了名称,还排了次序。全年10个月,有的月30天,有的月31天,共304天,另外60几天是年末休息日。

以罗马城建立的那一年,即公元前753年作为元年,这就是罗马纪元。某些欧洲历史学家直到17世纪末还使用这个纪年来记载历史事件。

第二个国王努马,参照希腊历法进行了改革,增加了第十一月和第十二月,同时调整各月的天数,改为1、3、5、8四个月每月31天,2、4、6、7、9、10、11七个月每月29天, 12月最短,只有28天。根据那时罗马的习惯,双数不吉祥,于是就在这个月里处决一年中所有的死刑犯。

这样,历年为355天,比回归年少10多天。 为了纠正日期与季节逐年脱离的偏差,就在每四年中增加两个补充月,第一个补充月22天,加在第二年里,另一个23天加在第四年里,所增加的天数放在第十二月的24日与25日之间。

这实际上就是阴阳历了,历年平均长度为366.25天,同时用增加或减少补充月的办法来补救历法与天时不和的缺点。但这样却更增加了混乱:月份随意流转。

比如,掌管历法的大祭司长在自己的朋友执政的年份,就硬插进一个月,而当是仇人执政,就减少补充月,来缩短其任期。民间契约的执行也受到影响,祭祀节与斋戒日都在逐渐移动,本该夏天的收获节竟跑到了冬天举行。

当儒略·凯撒第三次任执政官时,指定以埃及天文学家索西琴尼为首的一批天文学家制定新历,这就是儒略历。 儒略历的主要内容是:每隔三年设一闰年,平年365天,闰年366天,历年平均长度为365.25日。

以原先的第十一月1日为一年的开始,这样,罗马执政官上任时就恰值元旦。 儒略历每年分12个月,第1、3、5、7、9、11月是大月,大月每月31天。

第4、6、8、10、12月为小月,小月每月30天。第二月(即原先的第十二月)在平年是29天,闰年30天,虽然月序不同于改历前,可是仍然保留着原来的特点,是一年中最短的月份。

儒略历从罗马纪元709年,即公元前45年1月1日开始实行。 这一年,为了弥补罗马历与太阳年的年差,除了355天的历年和一个23天的附加月外, 又插进两个月,其中一个月为33天,另一个月为34天。

这样,这一年就有355+23+33+34=445天。这就是历史上所称的“乱年”。

西方历法从儒略历实施开始,终于走上正轨。滑稽的是,那些颁发历书的祭司们,有本事从乌鸦的争斗预卜吉凶。

美国历史朝代顺序 历史上什么发现一年三百六十五天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