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央嘉措《天地》 仓央嘉措是15世纪的人,为什么能写下这么白话的诗?
仓央嘉措是15世纪的人,为什么能写下这么白话的诗?
仓央嘉措是15世纪的人,为什么能写下这么白话的诗?
1 4 0
吴于古白话起涯问题的再思考
徐正考张或或薄刚
(吉林大学文学院 吉林长春13 0 12 )
摘要: 古白话 是与 丈言 相对的一种古代汉语书面形式 江蓝生等学者认为 古白话的起源以东
汉末年佛教的传入和汉译佛经的大量涌现为契机 我们在此基础上对古白话的起源问题作了进一步的思考
认为古白话书面语虽然出现于东汉 但 古白话口语 却早于此而存在 东汉译经的需要与纸张的普遏使用
相结合 使古白话书面语于公元2 世纪中期应运而生
关键词: 古白话; 文言; 东汉译经; 造纸术
中图分类号: H 109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25 7一0246 20 11) 10 一01 40 一04
古代汉语书面语有两种形式 即 文言 和 古白话 ¹ 汉语语言学界较早使用 古白话 这
一术语的是黎锦熙先生的 国语运动史纲 序 也有人称为 早期白话 或 旧白话 当时这些
提法的主要目的是与指现代语体文的 白话 相区别 º
在此之前 胡适先生曾对 白话 的范围做过界定: 白话 的 白 是指戏台上说白的
白 清白的 白 和明白的 白 并依此认定 史记 汉书 里有许多白话 古乐府歌辞大
部分是白话的 佛书译本的文字也是当时的白话或很近于白话 唐人的诗歌 尤其是乐府绝句
也有很多的白话作品 » "
尽管胡适在 白话 的起源 界定等问题上并没有给我们足够理性的结论 却为我们留下来许
多可供深人研究的问题 汉语语言学界对于 古白话 的研究 肇始于20 世纪40 一50 年代吕叔湘
高名凯等先生对于禅宗语录词汇语法现象的探求 其后日本学者太田辰夫先生的 中国语历史文法
也对此作了细致的探讨 ¼
关于古白话的起源 目前尚无专文论述 但学者们对 古白话 的界定曾有分歧 王力先生认
为 古白话是 以唐宋以来北方话为基础而形成的 ½ " 吕叔湘先生指出: 虽然在某些类型的文章
中会出现少量口语成分 但是以口语为主的
白话 篇章 如敦煌文献和禅宗语录 却要到晚唐五
代才开始出现 并且一直要到不久之前才取代
文言 的书面汉语的地位 并据此把汉语的历史分
为以晚唐五代为界限的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两个大的阶段 ¾郭锡良先生认为其 萌芽于六朝 ¿ "
基金项目: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基金项目(N C ET 一07 一 367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07J A7 4叨23 )
作者简介: 徐正考 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 汉语史 古文字学; 张或或 吉林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博士
生 专业方向: 汉语史; 薄刚 哈尔滨师范大学教授 吉林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博士生 专业方向: 汉语史
¹ 王力: 古代汉语 第1 册 北京: 中华书局 1962 年 第l 页
º 柳士镇: ( 略论<三国演义> 的语言面貌 南京大学学报 (哲学 人文科学 社会科学版) 20 3 年第6 期
» 胡适: 白话文学史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 9 年 第7 页
¼ 柳士镇: 略论<三国演义> 的语言面貌 南京大学学报 (哲学 人文科学 社会科学版) 20 3 年第6 期
½ 王力: 古代汉语 第1 册 北京: 中华书局 1962 年 第1 页
¾ 吕叔湘: 近代汉语指代词 上海: 学林出版社 1985 年 第1 页
¿ 郭锡良: 古代汉语 第1 册 北京: 北京出版社 1981 年 第l 页
关于古白话起源问题的再思考1 4 1
李峻愕先生认为古白话起源于南北朝 以王梵志的白话诗为早期古白话作品的代表 ¹ 张中行先生将
白话分为三期 指出第一期上限为 两汉时期 º 江蓝生先生认为: 白话的产生也有悠久的历史
比较保守地说 它是以东汉末年佛教的传人和汉译佛经的大量出现为契机而发展起来的 »
徐时仪先生的 汉语白话发展史 第一次系统地探讨了汉语白话的发展历程 书中指出: 白话
是一个与文言相对而并存的反映了东汉至今历代口语成分的汉语书面语系统 ¼认为文 白之分大
致始于汉代 许威汉先生在 汉语白话发展史叙 中也指出: 从汉末魏晋以后到
五四 前(权
作这样划分) 还有一种与口语基本一致的书面语 这就称为古白话 成片的系统的白话书面语的
形成 汉代已发其端绪 要之 古白话语体 始自汉魏 渐成熟于汉唐五代 ½
我们认为 江蓝生等学者的论断及论证是可信的 即作为古代汉语书面加工形式之一的古白话起
源于东汉 这里要继续思考的问题是 作为古白话形成之基础的口语(或许可以叫做 古白话口
语 ) 起源于何时? 如果东汉以前已有古白话口语 为什么直到东汉才出现作为书面形式的古白话?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 古白话口语 的起源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不能不先回顾一下前人
与时贤对 文言 的界定
张中行先生认为 文言 的定义难下 其原因就在于 文言 是 只见于文而不口说的语言
但又不能不承认 文言 有时并不脱离口语 ¾ 吕叔湘先生也给出一个并不明确的界定: 白话是
唐宋以来的语体文 此外都是文言 也就是所谓的 超语体文 ¿ 后来他在 近代汉语指代词序
中又说: 秦以前的书面语和口语的距离估计不至于太大 但汉魏以后逐渐形成一种相当固定的书面
语 即后来所说的
文言 À 王力先生指出 文言 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
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 Á 许威汉先生指出 古代汉语发展演变中形成了两个支
流 即文言文和古白话 周代和周代以前所遗留下来的书面语 秦代至汉初的某些书面语 大致是
和当时口语相近或相一致的 汉初以后 各时代文人的书面语仿照前人的词汇语法用法和行文格调
成为一种脱离当时口语的
特殊书面语 这种
特殊书面语 被称为文言文 Â 李峻愕先生将
文言 界定为 以先秦口语为基础 以先秦两汉散文为语言规范 长期发展形成的书面形式 À
江蓝生先生指出: 简单点儿说 那些句中带有
之 乎 者 也 矣 焉 哉 的书面语是文言
文言最初也是建立在口语基础上的 但是后来日益脱离口语 变成一种僵化的 基本上保存先秦语
法和词汇特点的书面语 Â
既然 文言最初也是建立在口语基础上的 那么我们就可以这样推测: 文言产生之初(应是商
周甲金文时代) 是没有脱离口语的 也就是说二者是很接近的 换个角度说 文言产生之初的口语
还不是古白话口语 那么古白话口语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呢?
我们知道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全社会无时无刻不在使用的庞大的系统 社会性是
其本质属性 这种性质决定着它不可能发生突变 渐变性和不平衡性是语言发展的两大特点
¹ 李峻铸: ( 古白话界说与近代汉语上限的探索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杜会科学版) 198 年第3 期
º 张中行: 文言和白话 北京: 中华书局 2(X) 7 年 第10 页
» 江蓝生: 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江蓝生卷) : 古代白话说略 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 2 年 第247 页
¼ 徐时仪: 汉语白话发展史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X) 7 年 第1 页
½ 许威汉: 徐时仪<汉语白话发展史) 叙 载徐时仪 汉语白话发展史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加7 年 第2 页
¾ 张中行: 文言和白话 北京: 中华书局 2砚刃7 年 第10 页
¿ 吕叔湘: 文言和白话 国文杂志) 194 年第3 期
À 吕叔湘: 近代汉语指代词) 上海: 学林出版社 1985 年 第l 页
Á 王力: 古代汉语 第l 册 北京: 中华书局 196 2 年 第1 页
 许威汉: 徐时仪( 汉语白话发展史> 叙 载徐时仪 汉语白话发展史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以y7 年 第2 页
À 李峻得: ( 古白话界说与近代汉语上限的探索) (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 8 年第3 期
O 江蓝生: 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 江蓝生卷) : 古代白话说略 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 2仪介年 第24 页
1 4 2 社会科学战线 201 1 年第10 期 语言文字学
语言的发展变化 需要经历一个新的语言要素逐渐积累 从而取代或部分取代旧的语言要素的过
程 汉语史上出现过的种种语言演变现象 足以证明任何一种新的语言现象的出现都不是偶发事件
而是有着相当的社会 文化以及语言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作为背景 ¹
白话文的形成并不是一墩而就的 而是在口语的基础上逐步影响文言文 增加文言文中的白话
口语成分 进而形成与文言文相抗衡而并峙的反映实际口语发展的古汉语另一书面语系统 白话文书
面语系统在其整个历史时期内并不完全相同 它逐渐演变 以适应口语本身的变化 º
因此 从语言发展理论的角度来看 不可能从先秦到西汉口语中说着文言 至东汉发生突变
如果回顾一下东汉以前我们的先民所使用的书写材料 也许会帮助我们找到正确答案
我国已知最早的文献是殷商甲骨刻辞与铜器铭文 殷墟卜辞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 龟甲兽骨十分
坚硬; 由于当时尚未冶炼出钢铁之类的硬金属 刻字工具缺乏必要的硬度 而这一时期的铭文一般是
铸成的 个别是刻成的 » 从书写材料的角度讲 不能不 炼字 使刻 铸之字达到最简 这样一
来 刻辞与铭文便无法反映当时的口语 而刻辞与铭文所带有的明显的模式化风格 也会使其脱离口
语 阮元 文言说 称: 古人无笔砚纸墨之便 往往铸金刻石 始传之远; 其著之简策传事者 亦
有漆书刀削之劳 非如今人下笔千言 言事甚易也 ¼在这种书写材料极其不便的情况下 书面语
言必然要对口语进行加工和润色 以经济便捷的方式记录言事
西周至西汉 书写(刻 铸) 材料日趋多样化 但也无非是龟甲兽骨 铜器 玉石 陶 简犊
嫌帛等 这些材料的性质 书写(刻 铸) 难度虽然不尽相同 但正如江蓝生先生所说: 在发明造
纸术和纸张广泛使用之前 书面语是一笔一笔刻在龟甲兽骨 铜器 石器或竹简上的 刻起来很费
事; 有的写在丝帛上 这成本又多么昂贵! ½ 由此江先生作出了合理的推想: 最初的书面语要比古
人实际运用的口语简约得多 粗略得多 即所谓
书不尽言 ¾我们还可以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
的推想: 今天人们见到的东汉以前的书面语文献 都是远离口语的
但东汉以前的口语在同时文献(文言) 中毕竟也露出了一些蛛丝马迹 这些蛛丝马迹同时也可
以证明当时口语与书面语分离的事实 如 孟子 尽心下 : 诸侯之宝三: 土地 人民 政事 接
下来又说: 民为贵 通过这一现象我们可以推测: 当时的口语中通行 人民 而书面语中一般还
是用 民 这正是 惜墨如金 的反映 又如 史记 陈涉世家 : 伙颐! 涉之为王沉沉者 其
中 伙颐 是口语中的感叹词 文言不用 再如 诗经 小雅 采芭 : 征人伐鼓(当为
钮人伐
征 ) 左传 宣公四年 : 著于丁宁 征 即 丁宁 的合音词 应是口语中通行 丁宁
书面语中大都用 征 但口语词偶尔也会出现在书面语中
唐任明先生以 眼 船 狗 猪 为例 印证了口语词在上古典籍的存在 对它们与 目 舟
犬 泵 的相对运动进行了考察 指出 眼 字从战国末期开始就与 目 字并行不悖 如 吕氏
春秋 孝行览 遇合 有 垂眼临鼻 一例 其中的 眼 已有 目 义; 战国典籍中已开始
舟 船 并用 如 庄子 渔夫 有渔父者 下船而来 ; 狗 比较早比较普遍地出现在先秦
典籍中 在 国语 和 左传 中已有用例 如 左传 阂公三年 有 牛羊泵鸡狗皆三百 的用
例; 猪 早在先秦口语中就有 如 荀子 荣辱 今人之生也 方知畜鸡狗猪氦 又蓄牛羊 ¿
再如 左传 成公十三年 中之 吕相绝秦 是先秦时期难得一见的带有口语化色彩的语料
¹ 叶蜚声 徐通锵: 语言学纲要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年 第17 一178 页
º 徐时仪: 汉语白话发展史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XJ 7 年 第1 页
» 马承源: 中国青铜器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 年 第357 页
¼ 转引自徐时仪 汉语白话发展史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X) 7 年 第8 页
½ 江蓝生: 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江蓝生卷) : 古代白话说略 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 2 年 第24 页
¾ 江蓝生: 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江蓝生卷) : 古代白话说略 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 2 年 第24 5 页
¿ 唐任明: 上古口语词溯源 广东民族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19引) 年第2 期
关于古白话起源问题的再思考I 刃
其中的双音词出现频率较高 与当时书面语中复音词所占比例普遍不高的大势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根
据我们的统计 吕相绝秦 中的双音词有: 盟誓(2 次) 昏姻(3 次) 甲宵 山川 逾越 险
阻 疆塌 致命 恐惧 绥靖 珍灭 散离 兄弟 扰乱 同盟 倾覆(2 次) 国家 社被(2
次) 陨命 即位 翎剪 公室 盂贼 荡摇 边疆 令狐 河曲(2 次) 谏川 王官 羁马 东
道 引领 荃夷 农功 虔刘 边睡 徽福 背弃 仇雌 赐命 受命 昭告 寡人 惠顾 执事
魏德胜先生统计和整理了 睡虎地秦墓竹简 中的复音词 找出了106 2 个 而(汉语大辞典
中这些包括 鼻腔 果成 藏匿 私图 等词条下的引例均出自现代汉语 可见这些现代汉语中还
在使用的口语词在当时已经有所记载 不独如此 在 左传 荀子 战国策 等典籍中已经出
现了不少现代汉语的常用词和复合词 ¹
至此 我们可以回答前面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了: 古白话书面语虽然起源于东汉 但古白话口语应
是在古白话书面语出现之前即已存在了 只不过基本上没有在同期书面语中反映出来罢了 下面就该
回答第二个问题了: 既然东汉以前已有古白话口语 为什么直到东汉才出现古白话书面语?
关于这个问题 吕叔湘先生称: 白话的兴起跟佛教大有关系 º 江蓝生先生进一步指出: 白
话的产生也有悠久的历史 比较保守地说 它是以东汉末年佛教的传人和汉译佛经的大量出现为契机
而发展起来的 为了宣传佛教教义 使目不识丁的平民百姓都能听得懂 一些僧人在翻译佛经时不得
不放弃使用典雅的古文 而采用一种跟当时口语十分接近的文白夹杂的文体 » 可见汉译佛经的大
量出现是东汉出现古白话书面语的重要原因 我们知道任何宗教的宣传都以争取群众为目的 佛教也
是如此 赵朴初先生曾经说过: 释迥牟尼教化的方式是接近平民的 他说法不用婆罗门的雅言 而
用当时平民的俗语 就是一个例子 ¼所以 佛经的译文必须而且必然是一种比较接近于当时口语
的通俗文体
佛教经典的汉译 始于东汉后期 公元147 一148 年间 西域僧人支娄迩徽 安世高分别到达洛
阳 着手译出了最早的一批汉文经典 比如著名的 四十二章经 等 在汉代已译成汉文 ½ 胡适
先生提到: 第二世纪的译经 以安世高为最重要的译人 高僧传 说他译的书
义理明析 文字
允正 辩而不华 质而不野 凡在读者 皆盛姿然而不倦焉 安世高译经在汉桓帝建和二年(148 )
至灵帝建宁中(约17 0 ) 同时有支俄于光和中平(17 8一189 ) 之间译出十几部经 ¾
另一个重要诱因应是造纸术的发明 后汉书:宦者列传 : 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 其用缴帛者
谓之纸 嫌贵而简重 并不便于人 伦乃造意 用树肤 麻头及敝布 渔网以为纸 元兴元年奏上
之 帝善其能 自是莫不从用焉 故天下咸称
蔡侯纸 元兴元年 为公元105 年 蔡伦在这一
年向皇帝献上了自己的发明 并经历了一个推广普及的过程 纸这种书写材料不但使用便捷 而且造
价较低 人们不必再为书写(刻 铸) 困难而 炼字 了 就可以相对忠实地记录口语了
译经面向百姓的需要与纸张的普遍使用相结合 古白话书面语于公元2 世纪中期应运而生
责任编辑: 王艳丽
¹ 魏德胜: C 睡虎地秦墓竹简> 复音词简论 语言研究 199 年第2 期
º 吕叔湘: ( 语文常谈 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 1980 年 第83 页
» 江蓝生: 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江蓝生卷) : 古代白话说略 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 2(X] 2 年 第24 7 页
¼ 赵朴初: 佛教常识问答(一)) (社会科学战线 1978 年第3 期
½ 张国刚 乔治忠: 中国学术史 北京: 东方出版中心 200 2 年 第25 0 页
¾ 胡适: 白话文学史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 9 年 第9 页
为什么仓央嘉措的诗集现在这么火
非诚勿扰2 的一首歌曲 最好不见
歌词改编自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原作,白衣悠蓝续写的《十诫诗》,冯小刚力邀知名音乐人峦树谱曲,演唱者则邀请到栾树所在的六艺文化有限公司旗下歌手,有“摇滚女诗人”之称的音乐人李漠。
歌词
最好不相见,便可不相恋。
最好不相知,便可不相思。
最好不相伴,便可不相欠。
最好不相惜,便可不相忆。
最好不相爱,便可不相弃。
最好不相对,便可不相会。
最好不相误,便可不相负。
最好不相许,便可不相续。
但曾相见便相知,相见何如不见时。
安得与君相诀绝,免教生死作相思。
最好不相见,便可不相恋。
最好不相知,便可不相思。
最好不相伴,便可不相欠。
最好不相惜,便可不相忆。
最好不相依,便可不相偎。
最好不相遇,便可不相聚。
仓央嘉措为什么有伤感的诗
因为他有伤感的经历,伤感的往事,了解一下仓央嘉措的人生,你就能明白啦,只有有了真感情,一首诗才会有了生命,有了思想
希望采纳
仓央嘉措是哪的人?
西藏
仓央嘉措写青海湖的诗
迢迢牵牛星
《古诗十九首》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为什么仓央嘉措可以写出那么美的诗?
西藏,本来就是一个圣洁的地方,那里的人们对任何事都有着虔诚的态度,正如仓央嘉措的爱情,他不计较世俗的眼光,不在乎身份的差别,是纯粹的爱,毫无杂质的爱,他的爱情和他的故事一样,让人感动得想哭,绝望得想死.....

仓央嘉措的诗该怎么解
不负如来不负卿
美人不是母胎生, 应是桃花树长成,
已恨桃花容易落, 落花比汝尚多情。
静时修止动修观,历历情人挂目前,
若将此心以学道, 即生成佛有何难?
结尽同心缔尽缘, 此生虽短意缠绵,
与卿再世相逢日, 玉树临风一少年。
不观生灭与无常, 但逐轮回向死亡,
绝顶聪明矜世智, 叹他于此总茫茫。
山头野马性难驯, 机陷犹堪制彼身,
自叹神通空具足, 不能调伏枕边人。
欲倚绿窗伴卿卿, 颇悔今生误道行。
有心持钵丛林去, 又负美人一片情。
静坐修观法眼开, 祈求三宝降灵台,
观中诸圣何曾见? 不请情人却自来。
入山投谒得道僧, 求教上师说因明。
争奈相思无拘检, 意马心猿到卿卿。
曾虑多情损梵行, 入山又恐别倾城,
世间安得双全法, 不负如来不负卿
仓央嘉措是在什么处境写下那么悲情的诗
安得世间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世人要求他当王,不得辜负如来众神,而他只想不辜负那心中的佳人,所以很矛盾 。“我摇动所有的转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仓央嘉措的诗都是写给谁的、
有人说是仓央嘉措写给自己喜欢的女子的,但是学者还没给出证据。
仓央嘉措:
仓央嘉措(藏文:ཚངས་དབྱངས་རྒྱ་མཚོ།;Tshangs-dbyangs-rgya-mtsho1683.03.01-1706.11.15),门巴族,六世达赖喇嘛,法名罗桑仁钦仓央嘉措,西藏历史上著名的诗人、政治人物。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仓央嘉措生于西藏南部门隅纳拉山下宇松地区乌坚林村的一户农奴家庭,父亲扎西丹增,母亲次旺拉姆。家中世代信奉宁玛派佛教。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被当时的西藏摄政王第巴·桑结嘉措认定为五世达赖的转世灵童,同年在桑结嘉措的主持下在布达拉宫举行了坐床典礼。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被废,据传在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的押解途中圆寂。
六达赖仓央嘉措世诗
那一天 我闭目在经殿的香雾中 蓦然听见你颂经中的真言
那一月 我摇动所有的经筒 不为超度 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 磕长头匍匐在山路 不为觐见 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 转山转水转佛塔 不为修来世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那一夜 我听一宿梵唱 不为参悟 只为寻找你的一丝气息
那一刻 我升起风马 不为乞福 只为守候你的到来
那一瞬 我飞升成仙 不为长生 只为佑你平安喜乐
只是就在那一夜 我忘却了所有
抛却了信仰 舍弃了轮回
只为那曾在佛前哭泣的玫瑰
早已失去旧日的光泽。。我最喜欢的仓央嘉措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