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上最长的朝代排名 扬州的历史到底有多悠久

火烧 2022-11-20 07:57:14 1045
扬州的历史到底有多悠久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扬州,地处江苏中部,长江下游北岸,江淮平原南端。扬州城区至今已有2400多年的建城史。现辖广陵、维扬区、邗江3个区,江都、高邮、仪征3个市和宝应县。全市共有97

扬州的历史到底有多悠久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扬州,地处江苏中部,长江下游北岸,江淮平原南端。

扬州城区至今已有2400多年的建城史。

现辖广陵、维扬区、邗江3个区,江都、高邮、仪征3个市和宝应县。

全市共有97个乡镇,9个街道办事处。

全市总面积6653.81平方公里,市区总面积988.81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457.19万,其中市区人口115.13万人。

现辖区域在东经119度01分(仪征市移居、青山一线)至119度54分、北岸31度56分至33度25分(宝应县西安丰、泾河一线)之间。

南部濒临长江,北与淮安、盐城接攘,东和盐城、泰州毗联,西与天长(安徽省)、南京、淮安交界。

境内有长江岸线80.5公里,沿岸有仪征、邗江、江都;京杭大运河纵穿腹地,全长143.3公里,由北向南沟通白马、宝应、高邮、邵伯4湖,汇入长江。

扬州市城区位于长江与京杭运河交汇处,东经119度26分、北纬32度24分。

扬州全市共有36个民族,汉族占总数的98%。

少数民族中,回族人口最多,占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73%。

高邮市菱塘回族乡是江苏省唯一的少数民族乡。

历史上最长的朝代排名 扬州的历史到底有多悠久

扬州既是风景秀丽的风景城,又是人文荟萃的文化城、历史悠久的博物城。

这里有中国最古老的运河,汉隋帝王的陵墓,唐宋古城遗址,明清私家园林,众多的人文景观,秀丽的自然风光,丰富的旅游资源,多少年来吸引了大量的中外游客。

1998年,扬州荣膺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

中国最著名的湖上园林瘦西湖和千年古刹大明寺是中国4A级风景区(点):何园、个园、唐城遗址、高邮盂城驿、普哈丁墓、龙虬庄古人类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著名的瘦西湖乾隆水上游览线是国家旅游局向海内外推出的国家级旅游线;扬州的穆斯林旅游产品正日渐成为我国穆斯林旅游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多年来,扬州市利用名城优势和景观特色,在“古、文、水、绿、秀”上做文章,成功地开发了一大批旅游“新品、名品、精品”,并进一步开发和完善了瘦西湖乾隆水上游览线、高邮湖渔家乐休闲游、仪征生态旅游等民俗观光系列产品,此外,汪氏小苑、汉广陵王墓博物馆二号墓、高旻寺、普哈丁墓园、市区古运河风光带、隋炀帝陵、玉器厂工艺美术景区、西郊森林公园、仪征登月湖旅游度假区、江都龙川广场等一批旅游新景点也正式对外开放。

2001年,扬州旅游业继续保持了较快的发展。

接待境外旅游者10.08万人次,同比增长17.96%;创汇4001万美元,同比增长1.69%。

接待国内旅游者552万人次,同比增长10.18%;国内旅游收入40.69亿元,同比增长 9.21%。

旅游总收入44.01亿元,同比增加8.59%。

旅游增加值13.50亿元,同比增长20.32%。

目前,全市拥有星级涉外饭店36家,各类旅行社50家。

扬州,作为地域称谓、《尚书》等古籍均有记载,为华夏九州岛之一。

春秋时期,今扬州市区附近称邗。

公元前486年,吴灭邗,筑邗城,开邗沟,连接长江,淮河。

越灭吴,地属越:楚灭越,地归楚。

公元前319年,楚在邗城旧址上建城,名广陵。

秦统一中国后,设广陵县,属九江郡。

汉代,今扬州称广陵、江都,长期是王侯的封地。

吴王刘濞“即山铸钱、煮海为盐”,开盐河(通扬运河前身),景观盛极一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开始了扬州历史上的第一次繁华时期。

为了改善和巩固民族关系,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汉武帝把江都王刘建的女儿刘细君嫁到乌孙国,比王昭君嫁到匈奴还早80多年。

三国时期,魏吴之间战争不断,广陵为江淮一带的军事重地。

南北朝时期,广陵屡经战乱,数次变为“芜城”但由于劳动人民数百年辛勤开发,经济地位在恢复中不断提高。

北周改广陵为吴州。

山东青州,兖州一带的移民南迁广陵一带,促进了扬州的经济发展。

公元589年,隋文帝改吴州为扬州,置总管府。

隋炀帝开大运连接黄河、淮河、长江,扬州成为水运枢纽,不仅便利交通、灌溉,而且对促进黄河、淮河、长河三大流域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次序起到重要作用,奠定了唐代扬州空前繁荣的基础。

公元605年至616年,隋炀帝三下江都(今扬州),618年,被部下宇文化及所杀,葬于扬州城西北五里吴公台下(后改葬雷塘)。

619年农民起义军李子通建都扬州,国号吴。

公元616年,复称扬州,治所自此在今扬州。

唐代的扬州,农业、商业和手工业相当发达,出现了大量的工场和手工作坊。

不仅在江淮之间“富甲天下”,而且是中国东南第一大都会,时有“扬一益二”之称(益州即今成都)。

扬州是南北粮、草、盐、钱、铁的运输中心和海内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曾为都督府、大都督府、淮南节度使治所,领淮南、江北诸州。

在以长安为中心的水陆交通多中,扬州始终起着骨干作用。

作为对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扬州专设司舶使,经管对外友好往来。

唐代扬州和大食(阿拉伯)交往频繁。

侨居扬州的大食人数以千计。

波斯、大食、婆罗门、昆仑、新罗、日本、高丽等国人成为侨居扬州的客商。

日本遣唐使来扬州和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促进了中日两国的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化的交流。

扬州人李善在吸引前人成果的基础上,重新注释的《文选》,旁征博引,为后人保存了大量已经散失的重要文献资料。

其子李邕,不仅文章、诗歌很有影响,也是继虞世南、褚遂良之后的大书法家之一。

大诗人张若虚为“吴中四杰”之一,仅《春江花月夜》一首,就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

公元684年,徐敬业、骆宾王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执政。

唐末五代,军阀混战,扬州遭到严重破坏。

杨行密在扬州建立政权,史称“杨吴”,有短时间的经济恢复。

不久,又陷入战争的破坏之中。

公元960年,北宋建立。

扬州地为督帅之所,又处漕运要冲,此后盐渔之利,农业、手工业迅速发展,商业进一步繁荣,扬州又再度成为中国东南部的经济、文化中心,与都城开封相差无几。

商业税收年约8万贯,在全国居第3位。

公元1127年,高宗赵构在金人的追逼下,迁都过程中,以扬州为行宫一年,更促进了扬州繁荣。

1275年-1276年,李庭芝、姜才率军队与扬州人民一起向元军开展了不屈的斗争,不幸殉难,扬州城只剩数千人。

100多年间,扬州一直是抗金、抗元的战场。

韩世忠、刘琦、岳飞等南宋名将在这一地区进行了艰苦的斗争。

战争使经济和社会遭到严重破坏,但在局势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扬州的经济又不断恢复发展。

在文化上,欧阳修、苏轼、秦观、姜夔、王令等在扬州留下大量传世名作。

元、明两代,扬州经济发展加快。

来扬州经商、传教、从政、定居的外籍人日渐增多,其中仍以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为最。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