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包括 简述中国传统文化呃呃基本精神

火烧 2022-12-07 16:31:38 1157
简述中国传统文化呃呃基本精神 简述中国传统文化呃呃基本精神1、“人文”精神。炎黄时代已有其萌芽,以后孔子继承了商周的人文精神,又有创造性发展。其特征是重视人的道德修养,主张通过自身的修养和学习,成为高

简述中国传统文化呃呃基本精神  

简述中国传统文化呃呃基本精神

1、“人文”精神。炎黄时代已有其萌芽,以后孔子继承了商周的人文精神,又有创造性发展。
其特征是重视人的道德修养,主张通过自身的修养和学习,成为高尚的、有理想的人。因而古代的人文精神特别重视礼仪,提倡德治,追求社会的和睦相处,并最终建立一个“天下为公”的世界。这些人文精神培育了中华民族积极进取、坚忍不拔、敬老养老、救济孤残、勤俭治家治国等传统美德。
2、“自然”精神。古代各个学派都从不同的方面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即“天人”关系。《老子》一书提出的“道法自然”,是中国传文化中“自然”精神的出发点,强调要如实认识自然,不要附加人的主观想象。而《庄子》一书则强调人们应当尊重自然,爱护自然,提出了保护生态平衡的卓越思想。
3、“奇偶”精神。我们的祖先在劳动实践中创立了“阴”和“阳”这个哲学概念。当人们用这两个概念来解释自然和人事变化的时候,又在数字方面归纳出“奇”“偶”概念。例如从“无音”、“五色”“五味”中的“五”看事物的构成与变化。唐代后,中医又受“八卦”说的影响。
奇与偶的离合,成为古代思维方式的一个显著特征。于是相生相克、安危、动静、盈缺、尊卑、知行等相对的概念便应运而生。孔子的“中庸”说、老子的“抑损举补”理论等,都是这种“奇偶”变化的理论说明。宋儒所说的“一分为二”,也是奇偶的结合。观察“一”,要看到它自身的“二”;最后又归结为“一”,这时人们对于某事物才有了真切的认识。
4、“会通”精神。中国传统文化是国内个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结果,同时也吸收了外国的优秀文化,这种不断吸纳并完善的特质,就是“会通”精神。例如,西汉时期,儒、法走向了结合。以后,儒、道又走向了兼容,并吸取了佛学的精华。这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可以看得十分清楚。

简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避讳?

简单来说,避讳主要是避尊者和长者之讳。尊者,一般指当权者,长者,即长辈和祖先。避讳的方法主要包括使用同义字、形似字,或者缺省笔画等。
在封建社会中,皇权是至高无上的,君王的名不能随便称呼。而在以家庭为基础的宗法社会,尊长的名也不能轻易书写。遇有帝王或尊长之名,就要想方设法避开,于是“避讳”成为我国古代的重要礼俗之一。早在先秦古籍《礼记•曲礼上》中,就有“入国问俗,入门问讳”的记载。秦汉以后,随着皇权和宗法制度的日益加强,避讳也日益严格,留下了不少有趣的传闻。
西汉宣帝刘询,原名“病已”,因他幼时养于民间,曾遭疾难,所以取名“病已”。此名容易犯讳,宣帝特地改名为“询”,并下诏令昭告天下说:“今百姓多上书触讳以犯罪者,朕甚怜之。其更讳‘询’,诸触讳在令前赦之。”可见,他的“病已”原名已使不少百姓“触讳以犯罪”,无辜受难了。
避讳的风气流传到唐宋,越演越烈,乃至与君上、尊长之名同音或音近的字,也归入避讳之列。如唐代诗人李贺,父名“晋肃”,“晋”与“进”同音,当时的士大夫竟认为李贺不当举进士。与李贺同时代的著名文人韩愈,特地撰写了《讳辩》一文,为李贺打抱不平。韩愈在文章中尖锐地指出:“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巧妙地驳斥了当时某些人对李贺举进士的责难。北宋仁宗赵祯,因名与“蒸饼”之“蒸”音近,为避免犯讳,“蒸饼”改称“炊饼”。南宋孝宗赵眘(音慎),其名不能随意称呼、书写,所以朱熹在注解《论语•学而》“慎终追远”一句时,特意以“谨”代“慎”,写成“终者人之所易忽也,而能谨之。”近代著名学者陈垣在《史讳举例•序》中曾总结说:“避讳为中国特有之风俗,其俗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其历史垂二千年。”
由于避讳历史悠久,很多避讳词语历代流传,沿用久远。如当今人们熟知的“嫦娥”,本名“恒娥”,是因避西汉文帝刘恒之讳而改。再如封建社会中朝廷掌管户口、财赋的官署——“户部”,三国至隋朝,原称为度支、左民、右民、民部,到了唐代高宗李治永徽初年,为避其父唐太宗李世民之讳,改称“户部”,历代沿用,直至清朝末年。又如西汉美女王昭君,因其名触犯晋文帝司马昭之讳,晋代改称为“王明君”,后人又称为“明妃”。唐代杜甫《咏怀古迹》(之三)诗有“生长明妃尚有村”之句,宋代王安石也写有《明妃曲》诗。诗中的“明妃”,都是指“王昭君”。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知识简介

1.【四大名酒】
贵州茅台酒(酱香型)、山西汾酒(清香型)、四川泸州老窖(浓香型)、陕西西凤酒(兼香型
2.【十大名茶】
西湖龙井(浙江杭州西湖区)、碧螺春(江苏吴县太湖的洞庭山碧螺峰)、信阳毛尖(河南信阳车云山)、君山银针(湖南岳阳君山)、六安瓜片(安徽六安和金寨两县的齐云山)、黄山毛峰(安徽歙县黄山)、祁门红茶(安徽祁门县)、都匀毛尖(贵州都匀县)、铁观音(福建安溪县)、武夷岩茶(福建崇安县)
3.【四大名绣】
苏绣(苏州)、湘绣(湖南)、蜀绣(四川)、广绣(广东)
4.【四大名扇】
檀香扇(江苏)、火画扇(广东)、竹丝扇(四川)、绫绢扇(浙江)
5.【四大名花】
牡丹(河南洛阳)、水仙(福建漳州)、菊花(浙江杭州)、山茶(云南昆明)
6.【四大发明】
造纸(东汉.蔡伦)、火药(唐朝.古代炼丹家)、印刷术(北宋.毕升)、指南针(北宋.发明者无记载)
7.【十二生肖】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8.【古代主要节日】
元日:正月初一,一年开始。
人日:正月初七,主小孩。
上元:正月十五,张灯为戏,又叫“灯节”
社日:春分前后,祭祀祈祷农事。
寒食:清明前两日,禁火三日(吴子胥)
清明:四月初,扫墓、祭祀。
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划龙(屈原)
七夕:七月初七,妇女乞巧(牛郎织女)
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节”
中秋:八月十五,赏月,思乡
重阳: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免灾
冬至:又叫“至日”,节气的起点。
腊日:腊月初八,喝“腊八粥”
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初旧迎新
9.【四书】
《论语》、《中庸》、《大学》、《孟子》
10.【五经】
《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11.【八股文】
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12.【六子全书】
《老子》、《庄子》、《列子》、《荀子》、《扬子法言》、《文中子中说》
13.【汉字六书】
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14.【书法九势】
落笔、转笔、藏峰、藏头、护尾、疾势、掠笔、涩势、横鳞竖勒
15.【竹林七贤】
嵇康、刘伶、阮籍、山涛、阮咸、向秀、王戎
16.【饮中八仙】
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
17.【蜀之八仙】
容成公、李耳、董促舒、张道陵、严君平、李八百、范长生、尔朱先生
18.【扬州八怪】
郑板桥、汪士慎、李鱓、黄慎、金农、高翔、李方鹰、罗聘
19. 【北宋四大家】黄庭坚、欧阳修、苏轼、王安石
20.【唐宋古文八大家】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1.【十三经】
《易经》、《诗经》、《尚书》、《礼记》、《仪礼》、《公羊传》、《榖梁传》、《左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
22.【四大民间传说】
《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与许仙》
23.【四大文化遗产】
《明清档案》、《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经卷》
24.【元代四大戏剧】
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汤显祖《牡丹亭》、洪升《长生殿》
25.【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老残游记》、曾朴《孽海花》
26.【五彩】
青、黄、赤、白、黑
27.【五音】
宫、商、角、址、羽
28.【七宝】
金、银、琉璃、珊瑚、砗磲、珍珠、玛瑙
29.【九宫】
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大面调、双调、商调、越调
30.【四大名瓷窑】
河北的瓷州窑、浙江的龙泉窑、江西的景德镇窑、福建的德化窑
31.【四大名旦】
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
32.【六礼】
冠、婚、丧、祭、乡饮酒、相见
33.【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
34.【六义】
风、赋、比、兴、雅、颂
35.【八旗】
镶黄、正黄、镶白、正白、镶红、正红、镶蓝、正蓝
36.【十恶】
谋反、谋大逆、谋叛、谋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
37.【九流】
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38.【三山】
安徽黄山、江西庐山、浙江雁荡山
39.【五岭】
越城岭、都庞岭、萌诸岭、骑田岭、大庾岭
40.【五岳】
(中岳)河南嵩山、(东岳)山东泰山、(西岳)陕西华山、(南岳)湖南衡山、(北岳)山西恒山
41.【五湖】
鄱阳湖(江西)、洞庭湖(湖南)、太湖(江苏)、洪泽湖(江苏)、巢湖(安徽)
42.【四海】
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43.【四大名桥】
广济桥、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
44.【四大名园】
颐和园(北京)、避暑山庄(河北承德)、拙政园(江苏苏州)、留园(江苏苏州)
45.【四大名刹】
灵岩寺(山东长清)、国清寺(浙江天台)玉泉寺(湖北江陵)、栖霞寺(江苏南京)
46.【四大名楼】
岳阳楼(湖南岳阳)、黄鹤楼(湖北武汉)、滕王阁(江西南昌)、大观楼(云南昆明)
47.【四大名亭】
醉翁亭(安徽滁县)、陶然亭(北京先农坛)、爱晚亭(湖南长沙)、湖心亭(杭州西湖)
48.【四大古镇】
景德镇(江西)、佛山镇(广东)、汉口镇(湖北)、朱仙镇(河南)
49.【四大碑林】
西安碑林(陕西西安)、孔庙碑林(山东曲阜)、地震碑林(四川西昌)、南门碑林(台湾高雄)
50.【四大名塔】
嵩岳寺塔(河南登封嵩岳寺)、飞虹塔(山西洪洞广胜寺)、释迦塔(山西应县佛宫寺)、千寻塔(云南大理崇圣寺)
51.【四大石窟】
莫高窟(甘肃敦煌)、云岗石窟(山西大同)、龙门石窟(河南洛阳)、麦积山石窟(甘肃天水)
52.【四大书院】
白鹿洞书院(江西庐山)、岳麓书院(湖南长沙)、嵩阳书院(河南嵩山)、应天书院(河南商丘)
53.【四大佛教名山】
浙江普陀山(观音菩萨)、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四川峨眉山(普贤菩萨)、安徽九华山(地藏王菩萨)
54.【四大道教名山】
湖北武当山、江西龙虎山、安徽齐云山、四川青城山
55.【五行】
金、木、水、火、土
56.【八卦】
干(天)、坤(地)、震(雷)、巽(风)、坎(水)、离(火)、艮(山)、兑(沼)
57.【三皇】
伏羲、女娲、神农
58.【五帝】
太皞、炎帝、黄帝、少皞、颛顼
59.【三教】
儒教、道教、佛教
60.【三清】
元始天尊(清微天玉清境)、灵宝天尊(禹余天上清境)、道德天尊(大赤天太清境)
61.【四御】
昊天金阙无上至尊玉皇大帝、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勾陈上宫天后皇大帝、承天效法土皇地祗
62.【八仙】
铁拐李、钟离权、张果老、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曹国舅
63.【十八罗汉】
布袋罗汉、长眉罗汉、芭蕉罗汉、沉思罗汉、伏虎罗汉、过**汉、欢喜罗汉、降龙罗汉、静坐罗汉、举钵罗汉、开心罗汉、看门罗汉、骑象罗汉、探手罗汉、托塔罗汉、挖耳罗汉、笑狮罗汉、坐鹿罗汉
64.【十八层地狱】
[第一层]泥犁地狱、[第二层]刀山地狱、[第三层]沸沙地狱、[第四层]沸屎地狱、[第五层]黑身地狱、[第六层]火车地狱、[第七层]镬汤地狱、[第八层]铁床地狱、[第九层]盖山地狱、[第十层]寒冰地狱、[第十一层]剥皮地狱、[第十二层]畜生地狱、[第十三层]刀兵地狱、[第十四层]铁磨地狱、[第十五层]寒冰地狱、[第十六层]铁册地狱、[第十七层]蛆虫地狱、[第十 八 层]烊铜地狱
65.【五脏】
心、肝、脾、肺、肾
66.【六腑】
胃、胆、三焦、膀胱、大肠、小肠
67.【七情】
喜、怒、哀、乐、爱、恶、欲
68.【五常】
仁、义、礼、智、信
69.【五伦】
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
70.【三姑】
尼姑、道姑、卦姑
71.【六婆】
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
72.【九属】
玄孙、曾孙、孙、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
73.【五谷】
稻、黍、稷、麦、豆
74.【中国八大菜系】
四川菜、湖南菜、山东菜、江苏菜、浙江菜、广东菜、福建菜、安徽菜
75.【五毒】
石胆、丹砂、雄黄、矾石、慈石
76.【配药七方】
大方、小方、缓方、急方、奇方、偶方、复方

简述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孝的原因

孝道来自于儒家文化,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以孝为美德,孝是人伦道德的基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文化是家庭和睦的良方,是邻里融洽的妙剂,是社会和谐的先机。因此,在新时期里弘扬孝道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请采纳,谢谢!

简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三纲八目”

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提出了“三纲领”和“八条目”,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在当代如何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shenme

概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本主义精神的基本内容

首先,在历史上人本主义是14世纪下半期发源于意大利并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的哲学和文学运动,它构成现代西方文化的一个要素。人本主义也指承认人的价值和尊严,把人看作万物的尺度,或以人性、人的有限性和人的利益为主题的任何哲学。 前者是文艺复兴的一个基本方面,当时思想家从这一方面把人重新纳入自然和历史世界中去,并以这个观点来解释人。
中国的民族精神大致上可以概括为四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1)理性精神。集中表现为:具有悠久的无神论传统,充分肯定人与自然的统一和个体与社会的统一,主张个体的感情、欲望的满足与社会的理性要求相一致。总的来看,否定对超自然的上帝、救世主的宗教崇拜和彼岸世界的存在,强烈主张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反对两者的分裂对抗,这就是中国民族的理性精神的根本。
(2)自由精神。这首先表现为人民反抗剥削阶级统治的精神。同时,在反对外来民族压迫的斗争中,统治阶级中某些阶层、集团和人物,也积极参加这种斗争。说明在中国统治阶级思想文化传统中,同样有着"酷爱自由"的积极方面.
(3)求实精神。先秦儒家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人论世,反对生而知之;法家反对"前识",注重"参验",强调实行,推崇事功;道家主张"知人"、"自知"、"析万物之理"。这些都是求实精神的表。
(4)应变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为"尊祖宗、重人伦、崇道德、尚礼仪"。此外,中国传统文化还具有发展的观点、自强不息和好学不倦的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是人文主义。这种人文主义表现为:不把人从人际关系中孤立出来,也不把人同自然对立起来;不追求纯自然的知识体系;在价值论上是反功利主义的;致意于做人。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给我们民族和国家增添了光辉,也设置了障碍;它向世界传播了智慧之光,也造成了中外沟通的种种隔膜;它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也是一个不小的文化包袱.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包括 简述中国传统文化呃呃基本精神

简直中国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首先应该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再后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来的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传统文化是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融入我们生活的,我们享受它而不自知的东西。
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古诗、词语、乐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清明节前后的寒食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日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活动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国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从中国传统节日的角度谈谈怎么样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努力建设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作者:本刊记者/陶红 第5期 总第85期
在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上,部分政协委员在一份提案中建议,增设清明、中秋等民族节日为法定假日。该提案指出,清明扫墓祭祖,中秋阖家团员,端午悼念爱国先人,重阳登高敬老,这些传统节日,在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方面已经发挥并继续发挥着有目共睹的作用;法定这些节日为假日,就是肯定民族传统,弘扬民族精神。还有委员进一步指出,当前中国国力蒸蒸日上,但精神文明建设仍需加强。一些人崇尚西方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而忽略中国传统美德,此令众多有识之士忧心如焚。
中国是世界上节日最多的国家之一,据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较有影响的节日约160多个。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造就了色彩纷呈的节日文化。但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概念却在现代人中逐渐淡漠,甚至延续千年的春节,人们也仿佛日渐难寻那种曾经的感觉,更何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民族文化气氛浓厚的传统节日了。可来自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却大行其事。据此现象,本刊记者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冯骥才。
记者:您对部分政协委员关于将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定为国家法定假日的提案,有何看法?
冯骥才:其实,春节、端午、中秋是中华民族三大主要的传统性文化节日;但现在我们只过春节。我认为,对于任何民族来讲,其传统节日均有特定的文化内涵。传统节日与假日不同,假日是公民享受福利的日子,是法定的公民休息的权利,无特定文化内涵,如周六、周日。节日却不同,节日几乎无不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它有特殊的内容,仪式,活动方式,物品和民俗方式。而且节日有放假和不放假之分。如,春节、国庆节是放假的;清明、端午、三八妇女节等,均不放假。
任何国家的节日大体分为宗教性、政治性和文化性三大类型。
中国因非宗教国家,虽有宗教性的节日,但不是主要节日。我们有政治性的节日,如国庆节、五一劳动节、八一建军节等;更有文化性的节日,即传统的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
在今年部分全国政协委员提案中涉及的4个节日,均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其中的清明节,是以祭祖和扫墓为主顺带踏青春游,既是对先人的怀念,也是对春天的美好体验。中华民族之所以5000年传承生生不息,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对祖先的崇拜,这种崇拜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美好的孝道情感。端午节是因纪念屈原沿袭下来的,这个节日体现的是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中秋节寄托的是百姓对生活圆满、家族共存的美好愿望。重阳节表达的则是对老人的尊敬和爱戴。
这些传统节日对中华民族非常重要,重要之处在于可凝聚人与人的感情。节日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和情感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传统节日传承了很多文化、历史和传说,充分体现了中国“天人合一”的博大哲学思想。如端午、清明均值万物复苏时期,人们可户外踏青,感受大自然朝气蓬勃的生命力;重阳节逢秋高气爽时节,人们登高远望,可在大自然里直抒胸臆;中秋时节,花好月圆,观花赏月……,均是人与自然的亲合,其中内涵很深的中国文化传统。因此,我非常赞成这个提案。
记者:据你了解,中国传统节日与西方某些节日在文化内涵上有何不同?
冯骥才:西方国家的节日文化与我国的节日文化基本无大区别。西方的宗教节日比我们多,民俗节日大都也是人与自然相融相亲的。但流行西方的母亲节、情人节,在中国的过去是没有的,尽管中国的“重阳节”是关心老人的节日。在中国,人本的节日不多;倒是在我们一些少数民族中,有类似情人节的爱情节日。
记者:那么,您如何看待现代中国人热衷西方节日的现象呢?
冯骥才:那种特定时期出现的西方节日,实际就是舶来的节日。各国都有舶来的节日,如中国的端午节就传到了越南、日本、朝鲜;而各国各民族的节日,有时是互相传播、彼此影响的。美国人的万圣节又叫鬼节,从前欧洲人不过这个节日,可现在也开始过鬼节了。这是因为美国文化全球化的影响。我曾见过美国人过鬼节;在法国,我也赶上一次过鬼节。在中国,比较流行的舶来节日有圣诞节、情人节,母亲节等。这一现象主要是因我们自己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日渐淡漠,也就是说,被我们自己抽空了,连非常重要的国庆节,都没有什么内容了,老百姓也就是在家看看电视罢了。如此,老百姓只好去过那些“洋节”了,如基督教的圣诞节,年轻人喜欢,但并不知道它的内涵,只不过给自己找一个娱乐的契机罢了。我认为对圣诞节大可不必视为洪水猛兽。年轻人借机玩一玩而已。它不会成为中国人的节日,因为它没有文化的基础。我认为那些可增进人间亲情的“母亲节”、“情人节”,不妨加以引进。
记者:对于近年节日假日化的现象,您如何看?
冯骥才:的确,我们现在的节日已日益假日化了,很多节日已无任何文化内容,变成了纯粹的放假。
过去我们有很多过节的方式和形式,而现在很多节日都变成了饮食节。像每年的春节,人们仿佛越来越不会过了。报上讨论、专家出策,最后依了商家叫做“黄金周”,甚至国庆节也变成了黄金周。实际上许多国家均将国庆节作为增加公民爱国主义精神的日子,包括美国。节日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却成为商家的炒作操作了,这是我们的过失。因为,节日与一个国家的文明有着非同一般的重要关系,节日文化实际上就是民族文化,如果年轻的一代对其不知道,不了解,没有记忆,没有感情,预示的是我们深厚的文化根基的消失,文化记忆与传承的中断,这是令人非常遗憾的。
记者:传统过年时,人们总要鸣放鞭炮,以示节庆。自政府禁放以来,每到过年,总有媒体就此讨论,您如何认为?
冯骥才:我认为,过年鸣放鞭炮是百姓对文化的呼声。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文化体系,过年为什么一定要鸣放鞭炮?就是为了寻找年的感觉,表达对年的情感,对年的宣泄。这是文化的回归,如果没有了它,人们的情感便将无处安放。因此,我们应以人为本,要关怀人的内心,否则人们便会产生文化失落感。如果没有很好地保护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将来的全球化时代,将是我们文化消弱与淡化的时代。
记者:那么,如何弘扬中国传统的节日文化?
冯骥才:应该重新建设我们的节日文化。从前国庆节时,有关单位会组织很多活动,现在却没有了,应恢复这一传统;春节可用丰富多彩的民俗内容进一步地丰富和充实;另外,对于人们有了重视传统节日的愿望时,有关部门应予以扶持。如恢复清明节的扫墓、踏青等活动,以及其他具有浓郁民族文化内涵的各种传统节日。
在日本,我赶上一次樱花节。当时,天下小雨,观赏者手里都举着一把透明的雨伞,充分体现出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在一个开满樱花的公园里,我看到很多人身着民族盛装,亦歌亦酒,不亦乐乎,他们通过节日,将自己本民族的文化风俗加以有效地传承。而我们的节日文化,却在革命的时代中断,失去了历史的记忆,我们民族的记忆和遗产丢失得太多,我们有责任把中断的历史连接起来,把美好的民俗节日恢复起来。这并非举办数次活动便可解决,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民俗非常重要的是其约定俗成的特点,如外出者大年三十晚上必须回家,即使不能回家也要来个电话,这是一种心理定式。有了这种节日情感,到了这一天,人们自然而然便会这样去做,这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小学的乡土教育、节日文化的教育。总之,有关单位应想方设法,媒体也应配合宣传,努力营造一种气氛。
:zwwhjl./news/1.asp?articleid=568
寻找传统文化的风向标
:qianlong./ 2006-02-27 23:25:08
传统节日承载着国人对传统文化的眷恋和民族情感,“节味”的变化也让人对传统文化的流失不无忧虑。在经济全球化大环境中,传统文化该何去何从?
●传承传统文化,
最值得反思的是如何让一代一代的人自觉接受民族文化的精髓,而不任由文化传统断裂
●传统文化归根结底存在于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中,要从生活实际需要出发,引导人们体味传统节日中积淀的文化内涵,找回传统美德,光靠简单说教于事无补
又是一年中秋时。媒体关于月饼的报道铺天盖地,商店里购买月饼的人群熙熙攘攘。有人不禁感叹:中秋节已成了月饼节,仅剩下一个“吃”文化。与此同时,互联网上近日掀起了投票支持中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高潮,签名赞成申遗的网民人数已超过70万。
传统节日承载着国人对传统文化的眷恋和民族情感,也衍生出对传统文化流失的忧虑。最近有舆论认为,包括传统节日在内的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正面临西方生活方式和西方文化的巨大挑战,现实生活中出现了“惟西方马首是瞻,惟西人所言极是,惟西例为理政之所循”的现象。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中,传统文化该何去何从?
“节味”已被“商品大潮”淹没?
传统节日应体现民族文化
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等有关部门近日发出《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意见》要求,要突出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特别要组织好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等最具广泛性和代表性的节庆活动,积极营造尊重民族传统节日、热爱民族传统节日、参与民族传统节日的浓厚氛围。
然而,当我们重拾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时,却发现传统节日的“节味”已被“商品大潮”淹没。越来越多中国人开始在圣诞节、情人节互赠礼物,在麦当劳、肯德基庆祝生日,很多人不知道大阿福,没划过龙舟,没听过唢呐,不识艾草、菖蒲为何物。
在机关工作的王范芳告诉记者,中秋节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演变成一个“托”,大家借此机会送礼的送礼,吃饭的吃饭,中秋之夜很难看到祭月拜月、耍满天星、演皮影戏这些传统节目,甚至全家一起赏月的时间也越来越少。
在出版社工作的胡鹏先生则对家乡清明节的祭奠仪式不以为然,令人眼花缭乱的祭品漫天飞舞,从传统的纸钱、香烛演变到“豪宅”、“小姐”、“大奔”等等不一而足,甚至有人用“金元宝”铺成一条长地毯通往祖先的坟墓。这样的祭奠有多少追忆之情?
尽管现实不尽如人意,但人们内心深处对传统节日还是有难舍的情怀。网友李伟在中秋申遗留言板写道:“推动中秋节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是对中华文化的延续和肯定,功德无量。”还有网友说:“中秋承载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历史成就,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感。”中国的传统节日蕴涵着中国人心灵深处的共通点,比如重阳敬老、中秋团聚、清明祭祖,这些情感不可以轻易被抛弃,更不能随便被异化。
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孙科志曾就读于韩国高丽大学,在他眼中,许多越来越被漠视的传统习俗,往往被韩国人视为珍宝。韩国中秋节要放假3天,举国欢庆,由于韩国有1?4人口在汉城,一到中秋节很多人要从汉城返回自己的家乡过节,全国因而出现“民族大移动”。此外,每个家族在中秋节都会举行祭祖仪式,感谢祖先带来丰收。同时,文化协会还会在汉城奖忠体育场举行一年一度的摔跤节,评选出“天下壮士”。韩国一年四季都有传统节日,热闹场面和人们的热情远远高于西方节日。“他们把对本国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归宿感都放进这些传统节日里,通过过节,延续和发扬自己的文化。”孙科志这样解释韩国人对传统节日的热衷。
胡同、弄堂都变成“欧洲花园”
我们还需要传统文化吗?
如今,年轻人对圣诞节、情人节趋之若鹜、对本国传统节日却日趋淡漠;一条条胡同、弄堂变成一个个“欧洲花园”、“美国小镇”;学生们对古典诗词缺乏兴趣,英文书却常捧在手心;乡村理发店也开始叫“蒙娜丽莎发廊”……
我们还需要传统文化吗?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谢遐龄认为,人们对西方文化的吹捧主要是“追新”,认为传统文化是落后与腐朽的代表,阻碍社会发展,但简单地把传统文化归之为“封建、迷信、落后”,是十分片面的。历史是不能割断的,传统与现代有着血肉联系,如果现代人能主动地改造和吸收传统文化,使其实现自我更新,传统就不是包袱,而是财富。
“传统文化是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的重要养料,我们要承接而不是回归传统文化,牢牢立足于现代化建设,阐发出全新的精神。”谢遐龄教授说。他认为,面对传统并不等于只看过去,而是从传统文化资源中寻找能够提升民族精神的内容,诸如民族情感、民族凝聚力、民族特征、有号召力的人物等。
之所以现在有些人尤其是年轻人对传统文化不感兴趣,谢教授认为主要是传统文化教育在现实生活中发生了错位,令年轻人产生逆反心理。“《大话西游》被奉为经典,开始我很不解,后来看电影里的唐僧那么啰嗦,让妖精烦得自杀身亡,就明白了,现在的青年讨厌说教,讨厌一味地灌输。”
传承传统文化,最值得反思的是如何让一代一代的人自觉地接受民族文化的精髓,而不任由文化传统断裂。如今,很多父母愿意花钱让孩子学英语,学音乐,却很少有人主动地让孩子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文化归根结底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要从生活实际需要出发,引导人们体味传统节日中积淀的文化内涵,找回传统美德,光靠简单说教于事无补。”谢教授说。
保护传统文化需要理性认识
扬弃才有生命力
“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必须以一种开放的态度,吸收全人类文化的精华,离开这个基本点,就难以推动中国社会健康前进。例如,市场经济、法治、科技等,中国就须向他国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只有不断吸取世界各国的先进文化,才有生命力。”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顾骏认为,“保护传统文化”某种程度上被曲解了,现在最根本的问题是“我们既没有完成文化的更新,又固守着许多落后的传统思维方式”。
顾教授举了个例子,现在有不少地方搞祭奠孔子的活动,举办“四书五经”诵经班等,“这其实是打着保护传统文化的旗号,搞没有文化底蕴的'文化活动'。”他认为,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应该是扬弃---批判地继承。如果没有扬弃,就忙于“文化复兴”,对传承传统文化和现代化建设都没有好处。
谢遐龄教授也认为随便提“保护传统文化”的口号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即过分夸大西方文化的冲击,从而盲目排外。一方面,近几十年来全世界有“趋同”的潮流,所有的国家,不论意识形态,也不论文化传统,青年人都喜欢跳迪斯科,都喜欢飙车,唱流行歌曲……近年又流行挑染头发、穿磨烂了的牛仔裤,这其实是“技术文化”或“科技意识形态”的冲击,不是“西方文化”。同时,“技术文化”也早已存在于我国的文化之中,从根本上说,这不是“外来的”,而是“自己的”。
另一方面,在政治文化、法律文化、道德观念等方面,中国有着稳定不变的内涵,人们在不知不觉地奉行着我们自己的文化传统。所谓的“西方文化”只是表层的、不完全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被曲解了。试想一下,我们连身处其中的中国文化都不那么容易渗透,怎能轻言西方文化?对于保护传统文化,我们还需要更多的理性认识。
:beijing.qianlong./3825/2006/02/27/1060@3031564.htm
端午节与中国传统文化
作者: 张正春 | 2006年06月01日03时32分 | 【内容提要】中国为什么有“端午节”?中国为什么没有“圣诞节”?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端午节”反映了中华民族丰富的思想感情和特殊的精神境界。“端午节”的主要内容是纪念屈原, 纪念屈原是对君子人格的推崇和敬仰,是对小人的讽刺和鞭策,是对君王的规劝与期待,扶阳抑阴,遏恶扬善,扶正祛邪,伸张正义,教化人心,移风易俗,这正是“端午节”的重要内涵和基本精神! 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品尝粽子的味道,品尝人生的味道,品尝中国文化的味道,意味深长,我们该有多少感受啊?
端午节与中国传统文化
张正春
又是一个端午节,粽子飘香,龙舟竞渡,手机中不断传来节日的问候。朋友:在这个一晃而过的节日里,您可想过,端午节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什么精神?
对比西方的“圣诞节”和“情人节”,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就值得研究了。
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是“春节”和“中秋节”,这是“天”的节日,是“太阳”和“月亮”的节日(春节是太阳的节日,中秋节是月亮的节日),在“天人合一”的思想影响下,“春节”和“中秋节”也是人的节日,是“天人合一”的节日。在这一点上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二十四节气”就充分反映了这种思想。比较而言,中国文化是“天人相合”的文化,西方文化是“天人相分”的文化,在“年节”的文化特征可以很明显地体现出这种区别。
然而,根据民间传说,“端午节”似乎只是纪念屈原的节日。但是,从民族历史与思想文化的角度而言,问题并非如此简单,仔细捉摸,其中的思想文化内涵是耐人寻味的。
“端午节”又称为“端阳节”、“端五节”、“重午节”、“重五节”、“天中节”、“天长节”等,由此可见,“端五节”绝不是一个简单的节日,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天人合一。“人道”与“天道”合二而一,再一次巧妙地实现了“天人合一”的理想。
再者,如果单从纪念人的意义上来看,中华民族的杰出人物很多,三皇五帝以外,圣人如孔子与老子,他们的生卒日子都不及屈原的纪念日来的隆重,这是为什么呢?
中国为什么有“端午节”?中国为什么没有“圣诞节”?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端午节”反映了中华民族丰富的思想感情和特殊的精神境界。
屈原是一个伟大的诗人,是伟大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抱负和品格,他纯洁的情怀和高尚的精神,光明正直的思想境界,堪称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谓的君子,是中国传统人格的典范。然而,屈原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为小人所妒嫉,为奸佞所陷害,为世俗所不容,终于冤屈而死!屈原的文采和人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奇迹!屈原的精神境界和人生经历正好成为一个典型,它足以凝聚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重要内容。
唐代诗人刘长卿有一首诗《长沙过贾谊宅》就很能揭示出中华民族对屈原的的特殊情怀: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万古惟留楚客悲”,这就是中国人对屈原的深厚感情,也是“端午节”的深刻含义。
刘长卿在《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岳阳寄元中丞》中写道:
汀洲无浪复无烟,楚客相思益渺然。
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
孤城背岭寒吹角,独戍临江夜泊船。
贾谊上书忧汉室,长沙谪去古今怜。
“长沙谪去古今怜”,这是多么深远而又复杂的历史情怀啊?爱惜人才,尊敬君子,祈愿天下英雄皆有用武之地,希望学有所用、人尽其才,奉劝掌握生杀大权的领导者近君子而远小人,敬贤爱才,重义轻利,明辨忠奸,防止屈原和楚怀王的悲剧发生,这不就是“端午节”的特殊意义吗?
纪念屈原是对君子人格的推崇和敬仰,是对小人的讽刺和鞭策,是对君王的规劝和期待,扶阳抑阴,遏恶扬善,扶正祛邪,伸张正义,教化人心,移风易俗,这正是“端午节”的重要内涵和基本精神!
说到节日,中国人总是离不开饮食,在吃喝的过程中,能够更深刻地“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能够更好地“品位”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境界。说到这里,我又要问了:亲爱的朋友,今天的粽子您吃了吗?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品尝粽子的味道,品尝人生的味道,品尝中国文化的味道,意味深长,我们该有多少感受啊?
“端午节”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想性、科学性和艺术性上的高度统一,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性、综合性与独特性,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旺盛的生命力。
在“春节”和“中秋节”以外,“清明节”、“端午节”(“重五节”)和“重阳节”就是中国传统节日的重大补充。春、夏、秋、冬各有节日,一年四季,由于这些节日的存在而充满了诗情画意。在“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在“穷理尽性”的探究中,在深情的回味中,在觉悟的心灵中,中华民族在天人之际创造了伟大的节日文化,这是一种日久弥新的历史文化,是一种与天地宇宙同在的永恒的文化创造。
作者在博客网发表的相关文章的地址如下:
1、中国人如何赏月(一)::column.bokee./89318.
2、中国人如何赏月(二)::column.bokee./89576.
3、中国人如何赏月(三)::column.bokee./89745.
4、中国人如何赏月(续)::column.bokee./89782.
5、中国人如何赏月(全文)::column.bokee./89893.
:column.bokee./147599.
春节民俗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
悬赏分:0 - 解决时间:2006-2-15 12:42
大家帮帮忙哈!
提问者: flora_zhuang - 魔法学徒 一级
最佳答案
我觉得这个很好:
据《时代信报》报道 沸沸扬扬的平安夜过后,经过清洁工人的打扫,城市又恢复了往日的清洁。然而,想到圣诞的“疯狂”与春节的“冷清”,一些学者们开始了他们的忧患行动——甚至,国内一些学者还发出了《保卫春节宣言》!
“过年是美好的记忆,这份记忆在逐渐消失吗?我们还会过年吗?”近日,河南民俗学家高有鹏教授在自己撰写的《保卫春节宣言》里质问。
悲观与乐观,两种态度的对比
2005年12月13日晚,高有鹏在河南大学作了一场题为“保卫春节宣言”的报告。他认为春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非物质遗产”,在今天“全球化”的文化语境下,应注重对它的“保护”。
高教授首先阐述了当前世界各民族都在对本民族文化进行抢救。譬如,今年韩国人抢先一步,申请了“端午祭”世界文化遗产,对中国产生了极大震动,也暴露了中国传统文化遗产保护现状的尴尬。
高教授表示,“年”是我们民族对丰收的纪念,是我们民族情感和生活的特殊标志。春节作为希望的象征,是整顿一年情绪,向美好未来重新出发的最佳时机,应该引发对年和春节的特殊认识。
“过年是对人类情感记忆的特殊纪念。但‘欲灭其国,先灭其史’,面对西风盛行,西方文化的日益渗透,我们必须树立传统民族文化意识,从现在做起,从小事作起,保卫春节,保卫传统文化遗产。”高教授表示,保卫春节并不是要回到以前的特殊日子,而是要自觉地对民族文化尊严进行维护。
然而,这场“保卫春节宣言”的报告会似乎并没有引起多大波澜。据到场的河南媒体同行称,报告会会场里只有百十个人。闻讯赶来的某电视台摄影师因为考虑拍摄效果,不得不示意几个学生坐到主讲人身后空荡荡的椅子上去补白清淡的背景。
与高教授的忧心忡忡形成另外一种对比的是,2005年初,中国文化部部长助理丁伟在接受《了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表示:春节即将成为国际性的节日。
如何将春节发展成为超越民族界限的普天同庆的节日,是丁伟和同事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丁伟认为,春节发展成国际性节日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
他认为,经济全球化推动了文化的多样化和多元化。春节是具有强烈中国民族色彩的节日,浓缩了中国几千年文明的丰富内涵,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外国人。
此外,作为一种传统文化习俗,春节不带任何政治色彩,体现的是人们对春天的期盼、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对家庭的热爱、对友情的珍视。它是人性的回归,体现人本思想,易于被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所接受和欣赏。
传统节日兴盛与否,与民族自信心有关
还来不及为丁伟的宏图愿景而兴奋,因为目睹了“中国式圣诞夜”的疯狂,眼前的一切似乎更容易使我们倾向于高有鹏的悲观。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春节,的确是日益走向边缘化了。
诟病最多的就是“年味”少了,其次就是“节日经济论”。例如冯骥才就曾对此发表看法:假日和节日不同,假日是一种公民的福利,没有文化内涵,随便怎么过都行。但节日是有意义的,是有文化内涵的。所以再讲经济,也不能把最应有“中国特色”的春节当成经济的奴隶啊。要从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层面上“过”年,留住文化味。
还有,“我们的节日,道具太少,符号太抽象”——尽管可能有很多文化内涵,但由于没有道具符号,就渐渐失去了大众的记忆。
上述看法自然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更主要的原因可能并不在这里。比如端午节的“道具”、“符号”难道还不够明显吗?而“年味”,更多也只是围绕“一串鞭炮的宣泄”;至于经济,似乎也不能成为春节式微的理由。
西南大学历史系卞兆明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不愿轻易对此作出评判。但是他认为,这与国民的心态和经济状态有关。
同时他也谨慎地认为,春节还不至于沦落到需要被保护的地步;不过,春节也不大可能成为国际性的节日,形成全球瞩目的“强势文化节日”。
卞教授称,对传统节日的保护状态应该分为两种:一是被动的保护;极端封闭、完全排外。二是主动保护,也就是前面高教授的观点。
但是,卞教授认为,高教授大可不必如此悲观,而且对于处于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传统节日在今日的处境,他认为,“这是一个我们必然要承受和经历的过程”。
“真正的大国,是能够以自己的制度典范和文化典范辐射到全世界的那些国家。”这是上海师范大学历史学教授许纪霖先生的观点。
保护还是创新,这是个问题
在中国任何一个大城市,建筑已经全盘西化。

中国传统文化:作文

有一年秋天到徐州开会,特意前往孔子的家乡山东曲阜竭拜了孔庙,作为中国封建文化儒家学说创始人,孔子是中国封建社会文化思想的奠基人,中国传统文化儒家学说,一直是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研究中国传统的古典文化,首先就得研究孔孟之道,好在徐州离曲阜不远,个把时辰就到了山东曲阜。
正是秋高气爽的金秋,一到曲阜下了车,就好象走进了二千多年的春秋时代,参观孔庙的人川流不息,可见孔子思想对后人的影响之大。当溶进勾檐斗角的孔庙、孔府、孔林,惊叹历史过了二千多年,孔子的故居以及孔庙、孔府、孔林、孔家陵园还完整保留下来,古朴典雅的庙宇,在参天古柏大树的掩遮下,回廊迂曲,雕花大理石的阑珊处,高墙深院,亭廊林立,即使是官宦世家,也难保留二千多年的历史,可见孔子的声望之高,儒家学说深深根植在这块古老土地上,儒家文化也深深渗透到中国政治文化意识形态之中,陪受历代统治者,作为思想统治正统学说所推崇,其地位的贯穿了整个封建社会,至今还深深影响中国文化价值取向,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这是也许作为当时的孔子是始想不到的,而孔子的思想地位是在孔子作古之后,才被封建统治者作为意识形态,成为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学习的教科书,也是封建知识分子进身仕途的敲门专。在孔府走马观花,我看到一张孔子后人全家照,在最末一代竟然出现了蓝眼睛的杂交的后代,不知前来参观的游人有何感慨!
虽然对孔孟之道儒家学说没有深究,但对于一种文化思想,统治了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然影响中国文化意识形态,是可悲还是可幸的事情?中国传统文化的尊儒和反儒的思想,就从没有停止斗争过,只有在马克思主义学说诞生后,才解决这个问题。对中国传统文化是扬弃的辨证观,继承发扬传统的优秀文化,弃除封建之糟泊。然而,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泊?历史就从来没有停止过探讨。当我沉浸在气势宏观的孔庙之中,旧文化就从来没有彻底退出意识形态,仍然根深蒂固地禁锢人们的思想与灵魂。就像这曲阜孔子陵园,方圆几公里,碑石林立,都是孔子后代墓碑,被高墙深院保护了起来。从孔子开始,一直到74代,孔子嫡系后代享受家族的荣华富贵,墓碑一代比一代高。时至今日,孔子后代仍然受祖辈的荫蔽,真正中外结合了,到了当代,孔子的后人移居世界上最发达的美国,享受最先进思想和经济繁荣,在形体上真正同中外结合了,孔子后代生活在高度民主的美国,不知是否把孔孟之道与现代文化结合起来,可能更多是享受美国的物质与文明。
从不迷信一种学说的权威性,“怀疑就是真理”。一种思想、一种文化,只能是对时代的思考,历史总是向前发展,思想和文化也在不断升华与完善。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儒家学说、法家学说、文学艺术、甚至宗教思想,从远古神话开篇,延续了几千年,沉淀了中国古典文化的博大和精深,真正读懂恐怕是每一个人难以所为。可以想像孔丘当时推崇他的思想,他带着弟子周游列国,并没有多少人接受他的儒家学说。孔子一生并不得意,最后埋头致力教育,才成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与教育家。他一生只做了鲁国的掌管司法官,居说当不长,孔子不适应做官,最后只有当他的教书先生,写他的《论语》、《六经》,致力于教育,使孔子成就一代思想家的事业。
客观评价孔子,孔子的思想比较保守,尊崇西周的封建领主制,也可能孔子处在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四分五裂,孔子想用思想统一意识形态缘故。他的理论核心是“仁”,体现仁的制度与行为准则是“礼”。所以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他反对春秋后期的领主贵族残酷剥削压迫劳动人民,主张改善政治,提出“使民以时”。
流连在孔林,都是历代为孔子树立的碑石,很多碑石残遭破坏,从累累伤痕的修补皱纹里,仿佛凝结了历史的沧桑和郁结……
历史上大规模反孔有二次,第一次是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眼前仿佛再现那一场浩劫,翻开历史,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建立封建地主阶级专制的中央集权制。秦国自商鞅变法开始,注重法制,所以,秦朝很快地强大起来,具备了统一全国的政治力量和经济力量,秦朝统一全国后,秦始皇后期,“焚书坑儒”,是在意识形态领域内对于不同政见的士人的残酷的镇压。
当时,秦始皇在咸阳宫举行宴会,其中有一个博士仆射周青臣称颂秦始皇废除了分封制,肯定了郡县制,秦始皇很是高兴。谁知有个叫淳于越的思想保守的儒生,可能是多喝了些酒,酒后吐真言,当场批评了周青臣阿谀奉迎,反而批评了秦始皇郡县制不师古制。宰相李斯当场进行批驳,指斥淳于越是“愚儒”。过后,李斯认为这样一群愚儒是一种危险的势力,建议秦始皇制止他们的非法活动,并提出了焚书的建议。
第二年,由于焚书引起一些儒生不满,秦始皇认为他们有反心,先后逮捕了四百六十多个儒生,全部在咸阳坑杀。
“焚书坑儒”是秦始皇镇压政治上的反对派,这些人在政治思想上比较保守,向往西周的制度,反对现行的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秦始皇的镇压是残酷的,那是一场对中国传统文化一次毁灭性的摧残。秦始皇听从那个法家代表人物李斯的建议,对儒家学说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这是不可取的。
另外一次就是史无前列的文化大革命了,甚至把孔子后代的祖坟都暴尸了,孔子的坟也被红卫兵挖开了,却是一座空坟,里面什么都没有。孔子真正葬在什么地方?历史过了二千多年,倒成了一个解不开的谜团?而那些残墙断壁,都是文化大革命时留下的见证,一场愚民运动,使得中国古代传统文化遭到了空前浩劫。今天我们研究孔孟之道,是为了公正客观评价孔子在中国教育和思想史上的地位,以及继承与发展优秀的中国古典文化,这才是最根本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只有清除了孔子儒家学说思想糟泊,才能建立起新文化框架,现代文化是建立在传统文化之上,清除封建糟泊,并不是要砸烂孔庙石碑,也不是彻底扫除古代文化的精华,儒法并重,任何一个时代只要把儒与法有机结合起来,国家就会兴旺。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一起抓,就是建立在具有中国文化特色发展的道路,减轻对劳动人民剥削,“使民以时”,制定社会行为准则,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
漫步在古老的园林之中,思绪早已穿越了两千多年的历史风云,在现代史上曾发生那一场“批林批孔”运动仿佛记忆犹新,这是这个时代每一个人所经历的事情。孔子被推上历史的审判台,同bl一起遭到全国理论家批判,这也可能是那个弟子三千,背着竹简周游列国的孔子想都想不到的事情,怎么也不会在两千多年后同bl放在一起批判,这根本就是牛马不相及的人。bl想窜权,孔子可是提倡忠君,那以qj为首的“四人帮”,为什么把bl与孔子放在一起批判吗?政治家就是善于玩弄历史,甚至连精通历史的md都被蒙骗了。
bl想谋害md窜夺最高领导权的阴谋败露后,逃跑摔死在外蒙温都尔汗,md最信任的副统帅出逃,这无疑是对md一次沉重的打击。文化大革命期间,bl同“四人帮”狼狈为奸,他们迫害富有正义感一大批老干部。bl事件暴露后,md开始重用一大批包括ze在内老干部,致力恢复经济建设。“四人帮”害怕失去了自己的权力,拼命向以ze一大批老干部反扑,其中就以意识形态为舆论阵地,把孔子搬出来作陪。孔子不是要克己复礼吗?孔子不是要恢复西周领主制吗?他们借此影射ze恢复经济建设,就是否定了文化大革命,就是复辟翻案,ze就是最大的儒家代表人物,把bl、孔子、ze串到一起,上演了一场中国历史上最荒唐的意识形态的斗争。主笔就是那个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家姚文阮,还是md不愧为是历史学家,md一针见血地指出:批孔老二不是没有道理的,“五四”运动不就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吗?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不能以抽象的议论掩盖具体的分析。md的警觉,从而结束了这场“批林批孔”的闹剧,不知当时参加这场运动的理论家,如果他们参观孔庙不知为当时所为有何反思?
孔孟之道有很多糟泊的旧文化,至今仍然是人们思想的枷锁。“中庸之道”调和了社会矛盾,使人们分不清是非。忠君思想,使人们逆来顺受,封建等级形成了“官本位”的思想,阻碍了我国法制进程。而以男权为中心,使女性地位屈于从属的附庸,女性解放在某些程度上还受孔孟之道毒害,这一切在当今社会仍然渗透了思想意识形态,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儒家学说糟泊仍然是思想领域最大的障碍。
鲁迅在小说《狂人日记》里就对孔孟之道作了彻底否定,鲁迅借狂人说:我翻开历史的一查,这个历史没有年代,但是每一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可是我看到了半夜才从字逢里看出来,原本写着两个字:“吃人”。
当乘坐旅游小火车走马观花在孔墓,若大的园林埋葬了从孔子到74代大家族嫡系子孙,只有坐游览车参观,孔家陵园是用厚实的高墙围起来的。陵园古树参天,历代封建皇帝可能都要祭扫孔墓,那个满族铁木真的后代,清朝乾隆皇帝还把公主下嫁给孔家,可见封建王朝对孔子的推尊,包括蒋介石也推崇儒家思想,孔子的子孙受到历代封建王朝关照,家丁兴旺,两千多年经久不衰,这是中国文化的奇迹。
孔家是个大家族,长子承接家业,家族观念很强,孔家正是按照“父父、子子”来构建封建大家庭,傍系搬离孔府,据说60几代差一点短了香火,后来讨了几房姨太太才把香火延续下去。无后为大,这是孔子的思想,现在计划生育,不知有多少人要断后,孔子的后代要还是生活在曲阜,肯定不答应计划生育,文化显赫的大家族怎么能断后,一个大家族终于从古老土地上消失了,孔子的后代移居美国享受现代物质文明,而留给我们的是如何在思想上扬弃儒家学说,这是时代赋予给我们的课题。
驱车离开了曲阜,屹立在齐鲁大地的高墙深院的孔庙,很快就眼帘消失了,似乎读懂了一个封建大家庭的兴衰史,现代文化就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废墟之上,一个时代文化的发展是社会文明的标志。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