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区域自治历史与现实结合 民族区域自治的背景历史
民族区域自治的背景历史
一、【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依据是什么】
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1.中国在历史上长期以来就是一个集中统一的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国境内各民族逐步汇合成了中华民族. 2.长期以来中国的民族分布以大杂居、小聚居为主.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只适宜于合作互助,而不适宜于分离的民族关系. 3.我国人口、资源分布和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只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才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和国家的繁荣、昌盛. 4.自1840年以来,中国各民族都面临着反帝反封建、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共同任务和命运.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长期斗争中,中国各民族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互相离不开的政治认同.这就为建立一个统一的新中国,并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和社会基础.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实践证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既符合历史的发展,又符合现实情况,有很大的优越性. 1.有助于把国家统一和少数民族自治结合起来,既维护了国家主权统一,又保障了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地区事务的权利. 2.有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特点结合起来,做到因民族制宜,因地区制宜,从而有利于民族自治地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3.有助于把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结合起来. 4.有助于把各民族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
二、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历史)
gcdzg自成立以后,就非常重视民族问题。
随着gcdzg的日益成熟,对中国国情认识的不断深化,逐步明确提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1941年5月1日,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了《陕甘宁边区纲领》,其中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
1945年10月23日,中央在关于内蒙工作方针的指示中指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46年2月18日更明确指出:“根据和平建国纲领要求民族平等自治,但不应提出独立自治口号。”
在这一方针指导下,1947年5月1日,党领导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省一级的内蒙古自治区,为以后在其他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指明了方向,积累了宝贵的经验。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明确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
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又明确载入历次宪法,成为我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三、6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
民族区域自治的定义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体现了国家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迄今为止,通过识别并由中央政府确认的民族有56个。
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其他55个民族人口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少数民族人口为10643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41%。
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1.中国在历史上长期以来就是一个集中统一的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国境内各民族逐步汇合成了中华民族。
2.长期以来中国的民族分布以大杂居、小聚居为主。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只适宜于合作互助,而不适宜于分离的民族关系。

3.我国人口、资源分布和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只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才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和国家的繁荣、昌盛。
4.自1840年以来,中国各民族都面临着反帝反封建、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共同任务和命运。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长期斗争中,中国各民族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互相离不开的政治认同。
这就为建立一个统一的新中国,并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和社会基础。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实践证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既符合历史的发展,又符合现实情况,有很大的优越性。
1.有助于把国家统一和少数民族自治结合起来,既维护了国家主权统一,又保障了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地区事务的权利。 2.有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特点结合起来,做到因民族制宜,因地区制宜,从而有利于民族自治地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3.有助于把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结合起来。 4.有助于把各民族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