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大师陈寅恪 陈寅恪先生为何一生不写近代史?

火烧 2021-06-07 01:11:35 1049
陈寅恪先生为何一生不写近代史? 陈寅恪(1890—1969),义宁(今修水县)人。清朝著名诗人陈三立的第三个儿子。夫人唐筲,是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也是一位女教师,在清华园相识,两人志同道合,1928

陈寅恪先生为何一生不写近代史?  

大师陈寅恪 陈寅恪先生为何一生不写近代史?
陈寅恪(1890—1969),义宁(今修水县)人。清朝著名诗人陈三立的第三个儿子。夫人唐筲,是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也是一位女教师,在清华园相识,两人志同道合,1928年在上海结婚。陈寅恪少时在南京家塾就读,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从小就能背诵十三经,广泛阅读经、史、哲学典籍。 据说,清华图书馆元老毕树棠先生曾经问过陈先生,陈先生告诉他「 ” 恪 ”应读ke音,他又问「 ”为什么大家都叫你寅què,你不予以纠正呢?”陈先生笑着反问「 ”有这个必要吗?”另一个版本是读què,据说,陈先生本人就说过此字读què(传说而已,羌无实证),所以他的夫人、女儿、助手、学生都如是读。这些都是口耳相传的说法,叫人莫衷一是了。 还有种说法是陈寅恪祖籍是江西义宁,属于客家人,客家话读「 ”què”.,但是后来在陈先生回复牛津大学的聘书时,已经将「 ” 恪 ”读ke音了。所以,怎么读都行。现在大家通行普通话,就读ke音好了。 这位学贯古今,中国近现代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之一,被称为「 ”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为何不写中国近代史呢?可能用一个英语单词来解释——BIAS(偏见)再合适不过了。 每个人都会又BIAS,源于主观立场,生活经历产生的bias会让我们对某一历史时间产生不客观的影响。 有人就问陈寅恪先生:你能指导你的学生做近代史,你为何自己不做?陈寅恪先生摸摸不回答,最后被问的人多了,先生说了一句:「 ”我的家就是近代史”。陈寅恪的爷爷叫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戊戌变法时期光绪皇帝推广的新政措施,颁布下来之后,却很少有人去实施,只有湖南巡抚陈宝箴认真贯彻执行光绪的新政措施,最后百日维新失败,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政变爆发,百日维新宣告失败,陈宝箴以「 ”滥保匪人”被罢黜。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7月22日去世。 陈寅恪先生的父亲是陈散原,又叫陈三立(1853年10月23日-1937年9月14日),老先生一生没有做官,但是是一个大诗人,晚晴著名的诗人之一,1937年陈三立老先生年纪衰老,身体多病的时候,卢沟桥时间爆发,北平沦陷,老年生身体不适被困北平城,日军欲招致陈三立,陈三立为表明立场绝食五日,不食周粟。不幸忧愤而死,享年85岁。 陈寅恪先生的祖父涉及到戊戌变法,父亲经历过日本帝国主义侵华,而陈寅恪先生年近中年,却双目失明,最后到了香港避难。1941年珍珠港时间爆发后,日军席卷东南亚,香港沦陷了,日军包围了陈寅恪先生的住宅,有一个日本军官走进这个宅子,发现一个老者一身素衣端坐厅上,双目接近全盲,静静的等待着到来的人。日本军官就用日语责问陈先生:「 ”你是什么人?为何一人在此?”突然这个瘦小的老人爆发了,用一口标准的日本东京大学的纯正日语,把日本军官一顿痛骂,而这日本军官正好也是日本东京大学毕业的,东京大学,或者说日本人特别讲究长辈和晚辈,学长和学弟的关系,一听口音就知道这是我师哥啊!立刻鞠躬退出,并给手下下令保护这个院子,谁不不遵打扰。陈寅恪先生因此免于受难。陈先生在年轻时期游历世界各国,就读与很多大学,但是没拿到仁和一张的毕业文凭,因为每次陈先生学不满课时数,老师就没得教他了,老先生也绝不会耽误一分钟,跺脚就走直奔下一个大学,所以一辈子一个学位都没有,也没有人知道他去没去过日本,会不会纯正的日本口音。 但是,对日本的仇恨,那是杀父之仇,灭国只恨,亡国之耻。你让他研究近代史,他能没有bias么?情感的集聚有时候往往会影响人的正常理智。这种bias是不利于学术研究的,故陈寅恪先生可以在方法上指导学生做近代史的研究,但是自己一生不做近代史。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