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重庆谈判的原因 历史故事重庆谈判

火烧 2021-11-28 17:23:53 1102
历史故事重庆谈判 论述重庆谈判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论述重庆谈判是在怎样的抗战胜利之后,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一边加紧抢夺抗战胜利果实,一边积极准备消灭共产党的内战;gcdzg代表人民利益

历史故事重庆谈判  

论述重庆谈判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论述重庆谈判是在怎样的

抗战胜利之后,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一边加紧抢夺抗战胜利果实,一边积极准备消灭共产党的内战;gcdzg代表人民利益,坚决反对内战,反对独裁。

md重庆之行关系重大,它关系到抗战结束后中国向何处去,而此行同时又是单刀赴会,深入虎穴,凶险难卜。 “重庆谈判”这个典型环境下典型人物的心态:蒋介石是居高临下,恩威并施,阴险奸诈,道貌岸然;md是内紧外松,洒脱自如,又不失深沉稳健。

影片正是借此表现了严峻形势下md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胆识与气魄,乐观、智慧、幽默的个性,表现了蒋介石的老谋深算和玩弄政治权术的伎俩。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在经历了8年的艰苦浴血奋战后,中国人民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然而,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政府,在美国的支持下,企图独占胜利果实。

一方面大肆玩弄“和平”阴谋,以蒙骗善良的中国人民;另一方面则积极备战,企图迅速消灭gcdzg和人民革命力量,恢复其在全国的反动统治。 而gcdzg顺应历史潮流,顺应民心,坚决反对内战,争取通过和平的道路来建设一个独立、自由、富强、民主和统一的新中国。

于是,抗日战争结束后的中国,基本国情是,国民党作为当时的执政党,由于其庞大的军队在抗日战争期间远没有完全有效地进行抗战,致使国民党在政治上不得人心。 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力量,积极参与抗战,取得巨大胜利,赢得了人民的衷心拥护。

这就使得共产党和国民党成为了决定中国前途和命运的两大政党。 当然,蒋介石要立刻发动内战的时机还不成熟。

八年艰苦抗战,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代价,和平为众望所归,蒋介石发动内战,更不得人心;国际上,美、英、苏三国当时都表示不赞成中国内战;国民党军队在抗日战争中大多退到西南和西北,要迅速开赴华北,华东解放区一时尚有困难,加之共产党在看出蒋介石的野心后,曾发出明确警告,也使蒋介石不敢轻举妄动。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向延安连发三次电报,邀请md去重庆“共同商讨目前各种重要问题”。

在蒋介石看来,如果md不来,他就可以说是共产党拒绝和平谈判,把内战的罪责推到共产党身上;如果来了,就可以利用“和平谈判”麻痹共产党,诱使共产党交出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还可以争取足够的时间,调兵遣将,部署内战。 有和平诚意的gcdzg,对局势的风云变幻也有清醒的认识,认为和平谈判是战后人民的要求和愿望,只要有可能,就应该顺应民心;蒋介石部署内战一时难以完成,共产党和全国人民是有可能争取实现国内和平局面的,那怕是暂时的和平也应该争取,这对于需要作应变准备的革命力量来说也是必需的;通过和平谈判可以使全国人民看清国民党究竟是真要和平民主,还是真要独裁内战。

鉴于此,1945年8月25日,gcdzg决定派md、ze、王若飞去重庆与蒋介石进行谈判。诚心为你解答,给个好评吧亲,谢谢了。

重庆谈判中“陪都”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陪都”是我国历史上在政治制度上的重大创举,又叫“两京制度”,它始于西周。

在抗战期间和解放前,重庆具有“双都”的身份,即“战时首都”和“永久陪都”。

从1937年11月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简称“国府”)发布《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到1946年5月5日发布《还都令》(还都南京)的八年半期间,重庆一直是中国的“战时首都”。此外,在国府于1940年9月6日定重庆为“陪都”至解放军于1949年11月30日解放重庆的九年多期间,重庆也是中国的陪都。

重庆谈判的原因 历史故事重庆谈判

抗战前,中国的首都是南京,重庆是行政院直辖市,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后,日本大举侵略中国,直逼南京,形势非常危急。1937年11月17日,国府主席林森率领大小官员撤离南京,并于三日后在武汉发布《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宣布迁都重庆,重庆正式担负起中国战时首都的责任。

1940年9月6日,国府发布《国民政府令》,正式颁令“明定重庆为陪都”、“还都以后,重庆将永久成为中国之陪都”,既明确了重庆担负“战时首都”的法律地位,也宣示了即使还都南京后,重庆作为陪都的地位也不会改变,即“永久陪都”。

可见,重庆的陪都地位与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有直接关系。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