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山石雕分为圆雕 寿山石雕的历史文化
寿山石雕的历史文化

寿山石雕是古老而又闻名且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其发展伊始便与中华民族的文化相惜相生,一脉相承,这点可以从民间流传的“女娲补天遗石”、“凤凰神鸟遗矢”的传说中得到证实,这一古老的传说故事,是发现了寿山石后,经过人们世代的口耳相承流传下来。
美丽的传说反映了先人美好的愿望,同时也为寿山石文化的绵延持续奠定了民族特色的精神基础。
寿山石温润脂腻,晶莹璀灿,柔而易攻,其雕刻历史源远流长,我省考古发掘中,曾鉴定出在新石器时代,已出现寿山石磨制的石器,说明那时寿山石已开始融入社会生活。
福州桃花山南朝墓出土的“石刻猪”实物,证明早在1500多年前,寿山石雕已经问世,并且作为一个载体,出现在墓碑。
打上民间世俗墓葬的文化的烙印。
寿山石猪的问世代表寿山石文化从那时其已经产生。
唐代,社会盛世太平,宗教随之昌盛,寿山村的僧侣就地取材,以寿山石雕制佛像、香炉及念珠之类的佛具,除供寺院使用外,亦作珍品馈赠游客,这使寿山石在民间广为流传,这个时期的寿山石雕因此带有浓厚的宗教文化色彩,可以令人感到寿山石文化的外延以伸展,涉及诸多世界观、人生观的领域了。
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海峡两岸,香港、新加坡、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相继掀起寿山石文化推广热潮。
1984年,福州雕刻工艺品总厂举办“寿山石诗会”,百多位海内外文人雅士与收藏家欢聚一堂,吟诗作赋,盛况空前。
著名金石家钱君陶诗赞曰:“万朵云霞几度攀,珠光宝器绝人寰、风靡皖浙千家刻、功在印坛是寿山。”1987年总厂与地质科学院联合召开“中国田黄石鉴赏研讨会”,从科学的角度对寿山石、田黄石进行分析与鉴别,近年来寿山石各种专著更是如雨后春笋,纷纷出版发行,达近百种之多,蔚为壮观。
为全国各工艺美术品种之最,其中潘主兰的《寿山石史话》首考寿山石雕始于南朝,方宗圭的《寿山石志》与《寿山石全书》全面科学地总结了寿山石地各种知识,陈石地《寿山石图鉴》提出了三类五系论,陈锡铭、郑宗坦、王一帆的《寿山石欣赏》重新划分田黄石产区,提出好田黄石多出于下坂的论点。
王植伦发表了《寿山石传奇》、《寿山石缘》长篇文学,成为寿山石文化一道独特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