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准后存款准备金率多少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优点和不足分别是什么?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优点和不足分别是什么?
一、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优点:
在实行中央银行制国家,法定准备率往往被视作中央银行重要的货币政策手段之一。
中央银行调整法定准备率对金融机构以及社会信用总量的影响较大。
从直观上看,中央银行规定的法定准备率越高,商业银行等上缴的存款准备金就越多,其可运用的资金就越少,从而导致社会信贷总量减少。
反之,如果中央银行规定的法定准备率低,商业银行等上缴的存款准备金就少,其可运用的资金来源就多,从而导致社会信贷量增大。
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不足:
虽然法定准备率的调整对社会货币供应总量有较大的影响,但很多国家尤其是西方国家的中央银行在实施货币政策时往往把重点放在再贴现率的调整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上。
因为调整法定准备率虽然能带来在调整货币供应总量政策上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它给社会带来的副作用也是很明显的。

法定准备率的微小变动也会引起社会货币供应总量的急剧变动,迫使商业银行急剧调整自己的信贷规模,从而给社会经济带来激烈的振荡。
尤其是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准备率时,导致社会信贷规模骤减,使很多生产没有后继资金投入,无法形成生产能力而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因此,各国中央银行在调整法定准备率时往往比较谨慎。
扩展资料:
存款准备金率变动对商业银行的作用过程如下:
1、增长:
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可提供放款及创造信用的能力就下降。
因为准备金率提高,货币乘数就变小,从而降低了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创造信用、扩大信用规模的能力,其结果是社会的银根偏紧,货币供应量减少,利息率提高,投资及社会支出都相应缩减。
反之,亦然。
打比方说,如果存款准备金率为7%,就意味着金融机构每吸收100万元存款,要向央行缴存7万元的存款准备金,用于发放贷款的资金为93万元,倘若将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到7.5%,那么金融机构的可贷资金将减少到92.5万元。
2、制度:
在存款准备金制度下,金融机构不能将其吸收的存款全部用于发放贷款,必须保留一定的资金即存款准备金,以备客户提款的需要,因此存款准备金制度有利于保证金融机构对客户的正常支付。
随着金融制度的发展,存款准备金逐步演变为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
当中央银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时,金融机构可用于贷款的资金增加,社会的贷款总量和货币供应量也相应增加;反之,社会的贷款总量和货币供应量将相应减少。
3、发展: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超额存款准备金率是指商业银行超过法定存款准备金而保留的准备金占全部活期存款的比率。
从形态上看,超额准备金可以是现金,也可以是具有高流动性的金融资产,如在中央银行账户上的准备存款等。
2006年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但经济运行中的矛盾也进一步凸显,投资增长过快的势头不减。
而投资增长过快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货币信贷增长过快。
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可以相应地减缓货币信贷增长,保持国民经济健康、协调发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存款准备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