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真实的长平之战和赵括 长平之战赵国后期换将赵括有粮食不够的原因吗?你怎么看?

火烧 2022-01-02 07:50:45 1060
长平之战赵国后期换将赵括有粮食不够的原因吗?你怎么看? 别想为赵括推卸责任!惨败就是惨败!责任应该由赵括的”纸上谈兵”和赵国的最高领导层的错误决策来承担。粮道被截断的作用微乎其微,根本改变不了战争的走

长平之战赵国后期换将赵括有粮食不够的原因吗?你怎么看?  

别想为赵括推卸责任!惨败就是惨败!责任应该由赵括的”纸上谈兵”和赵国的最高领导层的错误决策来承担。粮道被截断的作用微乎其微,根本改变不了战争的走向。不论粮道是否被截断,都改变不了赵军全军覆灭的结局。

长平之战,赵国一步错,步步错,一错再错。我们现在就把赵国的错误一个个掰开来分析。

①接受城池之错。

公元前262年。秦国攻打韩国,并占领了韩国野王(今河南沁阳)。韩国上党郡被截断,成了一座“孤郡”。

韩桓惠王十分惊恐,向秦请罪,求秦罢兵,条件是:献出上党郡。但郡守冯亭却与韩王意见相左,他不愿降秦,而愿意把上党郡的十七座城池献给赵国,利用赵国的力量抗秦。

赵孝成王想:有时百万之师千辛万苦况且难得一城池,现在上党郡守白送,何乐而不为?于是赵王欣然接受。并封郡守冯亭华阳君,赐3个万户百姓的城给他做封地;封县令为侯,赐3个千户百姓的城作封地;上党郡所有官吏都加爵三级。

然后他派平原君赵胜去接受上党土地。

此为第一步错。为什么?

①秦已占野王,切断了上党与韩首都新郑的联系,现在上党孤立无援,秦要灭上党,那是分分钟的事。秦完全可以坐等上党郡自动投降。

但郡守却并没有这样做,而是献城给赵。这不是明摆着把灾祸转嫁给赵国吗?

②秦军千辛万苦攻下野王,眼看上党就要唾手可得,却被赵国坐收其利。秦军会甘心吗?到时岂不是由秦韩之战变成了秦赵之战?

③秦强而韩、赵弱。面对秦军虎狼之师,本该合力抗秦,却乘人之危,趁火打劫,无缘无故接受小国的城池,他还好意思说:

人乐吾德,何谓无故?——《资治通鉴》

别人是仰慕我的恩德呢!哪里算是”无缘无故”?没有怜悯之心,只有贪婪之意。

②破坏“合众”之错。

秦攻打并占领了上党,百姓逃往赵国,赵军在长平(今山西晋城高平市)接应百姓。

真实的长平之战和赵括 长平之战赵国后期换将赵括有粮食不够的原因吗?你怎么看?

于是秦国派王龁向赵国发起进攻,越孝成王廉颇迎战。

开始几场小战役,赵军都处于弱势。分别于公元前260年农历四月、六月、七月被秦斩杀了裨将(人名)及6名都尉;丢失了二樟光狼两城,失去了西边的营垒。

赵军连败,退至丹河东岸,于是修筑堡垒,怯缩不战。

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秦数挑战,廉颇不肯。——《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孝成王对廉颇的久拖不决颇为不满。几次派人责备。

于是赵王想亲率军队与秦军决战,但楼昌却主张议和,而虞卿的”联合楚、魏”的主张却没有被采纳。最终派郑朱前去秦国议和。

此为第二步错。为什么?

①秦已决心攻赵,岂会和议?真是异想天开!

②若联合楚、魏成功,秦必畏惧合众的力量,那样才会有和议成功的可能。若仅凭赵国的力量,秦国毫无畏惧,根本没有必要与赵国和解。

果不其然,被秦国当猴耍了。各国都派使者去秦国祝贺,其实是想看秦、赵和议的结果。

秦国高规格接待郑朱,有意向各国宣传秦、赵已经和解。各国使者见事已至此,便各自回国,不想自讨没趣。

其实,秦国是为了麻痹赵国,防止各国合纵,并争取时间,加强军事准备,以便给赵国以沉重的打击。

果然,秦国见各国已无意与赵国合纵,便根本没有与郑朱谈和解的事。把赵国狠狠的耍了一把。

③临阵换将之错。

这边厢,赵王早已恼怒廉颇的军队数次战败,又反感廉颇怯缩不战。

那边厢,秦国派人携重金来赵国施行“反间计”:“秦国最害怕的是赵奢的儿子赵括。而廉颇很容易对付,他马上就要被打败而投降了。”

于是赵王决定换将。他找来赵括,问他能不能打退秦军?赵括是个吹牛不犯法的人。他说:“要是秦国派白起来,我还得考虑对付一下,如今来的是王龁,他不过是廉颇的对手,要是换上我,打败他不在话下”。

于是赵王派赵括率20万大军,来到长平,接替廉颇。

此为第三步错。为什么?

廉颇,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破其一军。居二年,廉颇复伐齐几,拔之。后三年,廉颇伐魏之防陵、安阳,拔之。……

廉颇以勇气闻于诸侯,拜为“上卿”,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

而赵括呢?——他是已故赵将赵奢的儿子,对父亲的兵书熟透。曾与父讨论兵法,父亲也难不到他。赵奢曾留下遗言:“千万别起用赵括呀!否则,赵军将毁在他手里”。为什么?

赵括只是“纸上谈兵”,死记硬背,不知变通。战争是出生入死,白骨累累。可赵括谈论兵法时,好像开玩笑一样,非常随便。赵奢每受赏赐,皆全部分发给军吏。而赵括呢?才刚拜将,就接受诸将拜见,好不威风。所受赏赐,皆藏于家。

就连赵母分析厉害关系,加以拦阻。赵王依然置之不理,

母置之,吾意已决。——《资治通鉴》

就因为廉颇暂时采取保守战术,固壁坚野?就因为赵括纸上谈兵,不知天高地厚?

真正的战争还没有开始呢!就将毫无战争经验,只会夸夸其谈的赵括替换了久经沙场的名将廉颇,去对抗强秦?也太没有经过脑子了吧?

④纸上谈兵,求胜心切。战略战术皆错!

赵括一上任,立马变改廉颇的战术

变更将吏,改变固守防御战略。——《中国通史》

这让大小将士颇为不满。他却满不在乎,我行我素。接着他制定了进攻方案,传令准备出击。

八月,赵括率赵军主力出城进攻秦军。

此为第四步错。为什么?

A,他只是按照父亲兵书上的理论,循规蹈矩地制定作战方案,没有根据战场状况作任何修改。

B,改廉颇的防御战略为主动进攻。

C,秦得知赵已换上一个只知纸上谈兵的赵括,为了准保一举击败赵军,并偷偷换上白起主将,王龁改为副将。并封锁消息,胆敢泄漏者,格杀匆论。

白起——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伊阙一战,斩韩魏24万;南破楚都,焚楚夷陵;华阳斩魏、赵军15万……他战功显赫,威振东方。

两军稍作交锋,白起便假装不敌,率军后撤。赵括不知是计,以为是秦军抵挡不住,便挥师紧追。一直追到秦军的营垒,却无法攻破。

名将用计,赵括怎明?白起知道赵括只知纸上谈兵,便心生一计。他佯败后退,就是诱括率军远离已方阵地。

赵括求胜心切,改防御为出击,中计而不自知,进入了秦军的包围圈,剩下的只有挨打的份了。

惨败 当赵军前进到长壁时,预伏在这里的秦军迎面扑来。——《中国通史》

白起已知赵括中计,便令一支部队偷袭赵军的后方,截断其退路。又令一支骑兵部队插入赵军与营垒之间,将赵军主力分割成两只孤立的部队。

赵军正面受阻,又被分割,打得很狼狈。招架不住,便想退兵。悄悄预伏于两翼的一支秦军早已迂回到赵军侧后,抢占了西壁垒高地。

此时赵军已全面被包围。为扎紧口袋,秦再派五千精骑插入赵军营垒间,以利牵制、监视。

赵括此时才发现中计被围了,被迫下令停止进攻,就地建造营垒,转为防守,择机突围。

赵王得知消息,大惊。忙派兵增援。秦王得知赵派援军,便火速赶往河内郡(今河南沁阳),加封百姓爵位一级,以便在当地征调15岁以上的青壮年,奔赴长平战场,阻赵援军,并截断粮道。

此时,赵军无力突围,又无援军和粮草,士兵大批饿死或突围不成而死。饿疯了的将士是会失去人性的,他们开始互相残杀为食。

剩下的赵军,组织成四支突然部队,轮番冲击了四、五次,都没有成功。

战争结果

粮道被截断46天,突围不成而死、饿死、相互残杀为食而死的士兵在一天天增加,危险在一天天上升。赵刮感到恐惧,决定孤注一掷,率领精锐部队强行突围。结果失败,并被乱箭射死。

赵军失去主将指挥,伤亡惨重,无敌再战。剩下士兵请降,白起不允,怕生后患,只放走240名年幼士兵,其余全部活埋。

长平之战,秦军前后共斩杀赵军45万,赵国上下一片震惊。

战国时期,赵国通过“胡服骑射”改革,国力迅速强盛,成为唯一可以与秦国抗衡的国家。

赵武灵王还曾经乔装打扮,悄悄潜入秦国,去了解秦国地势地貌,关口要隘,并进入秦宫,了解秦官的昏庸贤能情况。准备以后绕过函谷关,一举击败秦国。

只是后来赵武灵王在与儿子的争权当中,不幸失败而死。此时赵国虽没有赵武灵王时那么强大,但仍是秦国最强劲的对手。

长平之战,赵国遭受重创,从此再也无力与秦国作全面的交战了。削弱了最强劲的对手,那么,秦国统一天下的形势已经变得不可逆转,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了。

唉!可惜了!可惜了赵武灵王浴血沙场一辈子打下的基业。只此长平一役,就败了个精光。

我们该如何从这一经典战例中总结出经验教训呢?

①贪韩地,接受上党郡,不会成为败战的因素,而只会让诸侯各国所不齿,最多受一些道德的谴责。

②议和,结果被耍。这也是失败的重要因素。此时赵国已无力与秦国单打独斗。若有合纵的力量,秦必惧。失去合纵的力量,赵必败。但不至于输得这么惨。毕竟当时论国力,秦第一,赵第二。

③赵括“纸上谈兵”和赵王的求胜心切才是主因。

赵王求胜心切,谴责廉颇的防夺战略,更换主将。赵括不知变通,盲目出击,结果全军被陷入大包围。以致全军覆没。

④至于粮道是否被截,对战局的走向影响不大。既然秦王把15岁以上的青壮年都已经组织起来,发这么大的力气,又怎么会甘心让煮熟的鸭子飞了呢?只是这场战争会打得时间更长,秦军的伤亡再大一点而已。赵军的全军覆灭的结局不会改变的。

秦国(75)廉颇(7)赵国(5)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