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社会

封建社会不好吗 楊廣平:從葛亮遺表看封建社會的一個側面

火烧 2022-04-28 05:59:12 社会 1074
楊廣平:從葛亮遺表看封建社會的一個側面 作者:楊廣平諸葛亮是一個並未得實現其抱負的政治家,而在軍事上街亭之敗,使已經脆弱的蜀漢元氣大傷,以致他不得不自貶三等;據有關記者追蹤訪察,從戰場遺迹的探尋,發現

楊廣平:從葛亮遺表看封建社會的一個側面  

作者:楊廣平
諸葛亮是一個並未得實現其抱負的政治家,而在軍事上街亭之敗,使已經脆弱的蜀漢元氣大傷,以致他不得不自貶三等;據有關記者追蹤訪察,從戰場遺迹的探尋,發現戰死者大約有三萬之多。陳壽說諸葛亮似乎應變將略非其所長。王夫之說他六出祁山,迂迴作戰,只是以奇兵起牽製作用,而魏延要求出子午谷,才是正兵。魏延直斥他頻年用武,勞師無功,完全違背了決戰速勝的戰略原則;無論這些論旨如何不同,但都透露了諸葛亮畢生的努力並未取得扭轉軍事局勢上的勝利。
然而諸葛亮畢竟流芳百世,至今各種戲曲、電影、電視仍歌頌不衰,他的形象和業績之家喻戶曉,恐怕歷史上難有第二人可與比擬。諸葛亮最為人稱道的,是他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這種公而忘私的品德,最充分的具體表現,是他上後主劉禪遺表中所說「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也」。這固然體現了他全副身心效忠國事,毫不顧及家庭私財,以至長年駐身軍中,積勞成疾,死在前方營帳里,但深入思考一下,也便突出了封建統治公私不分的原則。
影視劇中的諸葛亮形象
從周王室於百千諸侯中成為「共主」時起,對最高統治者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是被公認的。周武王分封親戚(如周公、管、蔡)和功臣(如召公在燕,太公在齊),這些諸侯在其封國境內,也享有如周天子那樣具體而微的權威,他們下面的卿大夫也各在其采邑內專制一切,所謂「天有十日、人有十等」,就說明了這一金字塔式的政治結構;沿襲至漢的郡守州牧,還有自辟僚屬之權;唐代的刺史下面的重要的左貳,如司馬、長吏,雖然已由中央政府任命,但對其轄內的財賦獄訟仍有專斷乃至專殺之權。
地方長官可以肆意糜費公帑,更是直到兩宋還相習成風。從唐宋人許多詩文,都可以看到當時妓樂宴飲,日無虛席。這種情況,不但杜甫、李白、秦少游、黃庭堅等人的詩詞中隨處可見,即使以發抒忠憤成為豪放派一代詞宗的辛棄疾,不是在觀賞「楚江千里清秋」,眷懷故國、壯心難已之餘,還要「換取紅中翠袖,搵英雄淚」嗎?
古代文人聚會
我舉出這些事例,並不想用現代的標準,苛求古人。那時習尚成風,視為當然,即賢者也不以為非。王安石變法,首先想辦的,就是裁減對皇室、皇族以及官吏行居所供應的經費。這招來了無數阻力,自不足怪。守杭州著名為老百姓做事的好官如蘇軾,也激烈反對,甚至說使官旅途程,「庖廚蕭然,是危邦之陋風,非大國之盛典」。宋朝開國,就割讓燕雲十六州,太宗北伐契丹,曾中流矢,抱恨以歿,這都不足恥;官兒們出差少鋪張浪費點,倒反而成了「危邦之陋風」!今天來看這些話,未免古怪離奇,起碼不能公開說。但在當時說此話的人卻理直氣壯,把它納入上皇帝的奏疏。統治階級這樣的習尚也影響到平民。連聚義在水泊梁山的好漢們,最理想的快樂,也是「大秤稱金銀、大碗吃酒肉」。
由於農民——自然經濟的小生產者,不能開拓新的生產力以創造新的生產關係;又因其勞動條件,極為艱苦,終年「面朝黃土背朝天」,所以不著眼於生產,而注重分配。特別注重分配的小生產者,極易產生平均主義思想。但在封建社會中,不惟統治階級自己的任何特權,決不肯與勞動人民平均,自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以至《禮運》篇的「大同」思想,不過是遠古記憶的回聲或對人民一時麻醉的欺騙,絕不會想去實施,也不可能實施;即使是李自成和太平天國儘管以平均主義的口號發動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在入據北京、南京以後,也仍然沿襲舊朝的體制來建立新朝。歷史科學,也就是歷史唯物論不斷證明,人類社會生產力要發展到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共產主義世界,那離現今還是遠哉遙遙的事,強行平均主義,必將導致普遍窮困、少數人驕奢淫逸的結果。
古代農民種地場景
由此看來,封建社會少數公而忘私、殫精竭力的名臣能吏,無補於剝削的統治階級多數的佚樂奢侈、昏庸貪殘。開基創業之時,他們還能戰戰兢兢、勵精圖治,從過去覆亡的朝代吸取教訓;但時過境遷,日久玩生,上下相習成風,享樂的慾望只會愈加膨脹,使勞苦農民連簡單再生產也幾乎維持不下去,甚至延續生命也困難——這就是歷史上勞動人民能安穩過其奴隸生活,只是較短時期,而更長時間都是水深火熱,連奴隸生活也過不了,只得鋌而走險,揭竿起義,這就是昔人所慨嘆的「治日少而亂日多」,二十四史,只是一部相斫書。
上述情況,突出表現在各種統治集團生活上的公私不分。諸葛亮儘管一生不營私產,但他並未阻止劉備據成都後以大量黃金、宅第頒賜扈從入蜀的功臣。他雖嚴於法制,不聽法正要姑息劉璋舊屬的勸告,認為那些官僚是「寵之以位,位極則殘;臨之以恩,恩竭則慢」,必須繩之以法;但是當有人向他檢舉法正任蜀郡太守後,擅作威福,取與無度時,他卻以劉備後蜀猶困龍入海,應歸功於法正為理由,而不予追究。這和他所標榜的「吾心為稱,不能隨人重輕」的原則,豈不大相矛盾?
其實,法家也好,或者如學者、史家所論漢以後的王朝都是實行「外儒內法」也好,在等級森嚴的封建制度之下,貫徹任何法制都不可能。它首先不可能以任何方式承認人格平等。這是因為封建的剝削首先是超經濟的剝削,即封建剝削赤裸裸建立於暴力之上,不像資本主義的剝削下,僱傭勞動者還有人身自由,即遷徙及尋覓別的僱主的自由,而且資本家還多少以等價的形式去交換勞動者的勞動力,即支付工資。換一句直白的話說,在封建社會,有權便有錢以至一切;在資本主義社會,有錢便有權乃至一切。
對於「功蓋三分國,名成八卦圖」(杜甫)的諸葛亮遺表的簡單分析,在中國幾千年歷史上、幾百個皇帝中幾乎找不出一個所謂清正廉明的朝代就不足為怪了。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