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和韩信关系好吗 此人智谋比肩张良,提出三分天下之计,韩信若听其言不会惨死
此人智谋比肩张良,提出三分天下之计,韩信若听其言不会惨死
韩信,历史上最杰出的军事家之一,也是秦汉之际唯一能打败项羽的将领,他用兵如神,两千多年来,被历代将士推崇,其地位仅次于孙武和白起。假如没有韩信的帮助,刘邦几乎不可能是项羽的对手,也就不会有西汉王朝,韩信的功劳有目共睹,刘邦发自肺腑说道:“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不是刘邦太谦虚,而是韩信确实非常强大。
春秋时期政治家范蠡,辅佐越王勾践复国之后,急流勇退隐姓埋名,他曾说过一句名言:“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一语道破许多功臣的宿命,韩信也未能摆脱。公元前196年,吕后指使萧何把韩信骗到皇宫,韩信不疑有他,只身前往,结果被埋伏好的士兵杀死,一代名将落得如此结局,令人惋惜不已。其实,韩信身边有一位比肩张良的谋士,曾提出三分天下之计,韩信若听其言不会惨死,此人就是蒯通。
蒯通名气虽然远逊于张良、萧何,但他出道时间很早,谋略过人、口才了得,曾经只用几句话,就帮助武臣不费一兵一卒得到几十座城池,才能让人刮目相看。关于蒯通何时投奔到韩信麾下,史书没有详细记载,他再次出场的时候,已经是五年后。当时韩信正准备攻打齐国,得知齐国在郦食其的劝说下,已打算归降于汉王刘邦。
既然如此,韩信犹豫不决,毕竟他和郦食是同僚,谁让齐国投降都一样,没必要争功。蒯通却对韩信说:“郦食其只是个文臣,如果让他办成此事,齐国七十多座城池将归汉王,将军您自从征战以来,费劲千辛万苦才攻克五十座城。汉王就会认为,您的功劳还比不上一个儒生,您在汉王心中的地位必然降低,直接出兵把齐国灭掉才是上上策。”
蒯通的建议虽然有些不厚道,却对于韩信来说,这样做的确利大于弊。于是,韩信命令将士全力攻城,齐王根本抵挡不住,齐国很快被韩信平定,而郦食其却被杀掉,刘邦差点气吐血,认为韩信太过分,但又不敢跟韩信翻脸,只好采纳张良的劝诫,表面上不责怪韩信,并且封他为齐王。
楚汉之争尚未分出胜负,手握重兵的韩信成为决定性因素,项羽和刘邦都想拉拢韩信,谁得到韩信,谁就能得到整个天下。就在此时,蒯通向韩信献上三分天下之计,劝韩信尽早自立。首先,蒯通说自己学过相人之术,并说道:“相君之面,不过封侯,又危不安。相君之背,贵乃不可言。”暗指韩信有帝王之相。
韩信又不是三岁小孩,没有被蒯通所谓的相术忽悠,蒯通没有放弃,继续说道:“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参分天下,鼎足而居...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原足下孰虑之。”韩信明白蒯通的意思,想让他既不帮刘邦,也不选择项羽,而是自立门户,从而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可惜韩信念及汉王的恩德,不愿背叛刘邦,婉拒了蒯通的计策。
不得不说,蒯通的眼光非常毒辣,看出只有三分天下才对韩信才最有利,跟着别人混早晚会出事。韩信错过最佳自立时机,同时为自己被杀买下巨大隐患,他不愿背叛刘邦,刘邦却不念及韩信的功劳,先夺了韩信兵权,紧接着把他从楚王贬为淮阴侯,最后安排萧何和吕后将韩信诱杀。
韩信临死前懊悔不已,愤怒地喊道:“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世上没有后悔药,等到韩信意识到应该听从蒯通计策的时候已经晚了。假如再给韩信一次机会,他会毫不犹豫采纳蒯通三分天下的建议,倘若如此,最终得到天下者未必是刘邦,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韩信绝不会落得被诛灭三族的惨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