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中考语文模拟试卷答案 历年高考语文附加题及答案

火烧 2022-01-23 03:40:39 1054
历年高考语文附加题及答案 09年的:语文Ⅱ 加试题 一、阅读材料。完成l9-21题。 10分 ⒚用斜线 / 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6处 6分 观 足 下 所 为 文 百 余 篇 实 先 意

历年高考语文附加题及答案  

09年的:语文Ⅱ(加试题)

一、阅读材料。

完成l9-21题。

(10分)

⒚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6处)(6分)

观 足 下 所 为 文 百 余 篇 实 先 意 气 而 后 辞 句 慕 古 而 尚 仁 义 者 苟 为 之 不 已 资 以 学 问 则 古 作 者 不 为 难 到 古 者 其 身 不 遇 于 世,寄志于言,求言遇于后世也。

自两汉以来,富贵者千百,自今观之,声势光明,孰若马迁、相如、贾谊、刘向、扬雄之徒,斯人也岂求知于当世哉。

(选自杜牧《答庄充书》,有删节)

⒛从画线部分找出三个词,说明杜牧认为好文章所必须具备的要素。

(3分)

21.文中所举的汉代作家中,哪一位是《说苑》《新序》的作者?(1分)

【参考答案】19.观足下所为文百余篇/实先意气而后辞句/慕古而尚仁义者/苟为之不已/资以学问/则古作者不为难到/古者其身不遇于世……

⒛意气,辞句,学问。

21.刘向

【考点】要求对一段课外古文的全部或部分断句,并回答有关问题。

【解析】这里考的是是文言断句,一般的同学只要能读懂的话,应该没有问题。

因为断句的技巧是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后面的问题主要考查的一个是理解的问题,一个是同学课外的阅读面问题,如果阅读面宽的话,这些也都可以做好的。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2.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鲁迅《呐喊??风波》中的九斤老太固守旧制度、旧习惯,她的口头禅是“一代不如一代”,

这表明她与赵七爷一样,是维护封建统治势力的代表人物。

B.沈从文《边城》叙写了一个情节曲折的爱情故事,描绘了优美的自然景物和独特的民俗风情,歌颂了淳朴善良的人性,洋溢着浓厚的湘西乡土气息。

C.曹禺《雷雨》中有多组戏剧冲突,如周朴园与繁漪之间、周朴园与侍萍之间、周朴园与鲁大海之间,其中以周朴园与繁漪的冲突为中心。

D.《三国演义》中,吕布追赶曹操时,曹操以手遮脸,轻松逃脱;马超紧迫曹操时,曹操“割须弃袍”,狼狈不堪。

两处描写显示了吕布与马超的不同个性。

E.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历尽艰辛,捕获了一条特大的马林鱼,归航途中与一群鲨鱼殊死搏斗,终于保住了马林鱼。

这是刻画硬汉形象的重要情节。

【参考答案】A E

23.简答题(10分)

⑴《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老葛朗台是个什么样的人?(4分)

【参考答案】吝啬鬼,投机商,暴发户。

⑵概括说说《红楼梦》“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的主要内容。

(6分)

【参考答案】①介绍贾府的历史与人物,②点出贾府存在的危机,③介绍主要人物贾宝玉的特点。

【考点】要求了解有关名著的主要内容、艺术特色等。

名著名篇见《附录Ⅱ》。

Ⅱ.名著目录(加考)

⒈《三国演义》 罗贯中

⒉《红楼梦》 曹雪芹

⒊《呐喊》 鲁迅

中考语文模拟试卷答案 历年高考语文附加题及答案

⒋《女神》 郭沫若

⒌《家》 巴金

⒍《边城》 沈从文

⒎《雷雨》 曹禺

⒏《哈姆雷特》 莎士比亚

⒐《欧也妮??葛朗台》 巴尔扎克

⒑《老人与海》 海明威

【解析】这十部名著的确花了高三选修历史的同学很多时间,因为今年加试题40分计入总分,平时在教学中除了同学认真阅读者十部名著外,老师还会安排大家看这跟名著相关的影视资料,这样加大了同学对名著的映像。

从实际情况来看,在紧张的高三学习生活当中,老师还会有一强调一些自认为是重点的东西,从而会忽略了部分。

从题目来看,第二道简答题就被很多老师忽略了。

三、材料分析鉴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4~26题。

怀 鲁 迅

郁达夫

真是晴天的霹雳,在南台的宴会席上,忽而听到了鲁迅的死!

发出了几通电报,荟萃了一夜行李,第二天我就匆匆跳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

22日上午10时船靠了岸,到家洗一个澡,吞了两口饭,跑到胶州路万国殡仪馆去,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和千千万万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与紧捏的拳头。

这不是寻常的丧葬,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像是大地震要来,或黎明将到时充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

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鲁迅的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更猛烈的寂光。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因鲁迅的一死,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鲁迅的灵柩,在夜阴里被埋入浅土中去了;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

1936年10月24日在上海

24.文中第三节所写的“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与紧捏的拳头”,反映了青年男女什么样的心情?(3分)

【参考答案】(3分)“破裂似的心肺”:对鲁迅去世的悲痛。

“紧捏的拳头”:决心继承鲁迅的遗志;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愤恨。

(对鲁迅的价值没有得到普遍认同的悲愤;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愤恨。

)

25.请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6分)

【参考答案】(6分)鲁迅逝世后,千万青年对他的爱戴和崇仰使人们更加认识到他的伟大,这表明了民族振兴的希望。

但鲁迅之死与黑暗势力的迫害有关,鲁迅逝世后,还有相当一部分国民无动于衷、麻木不仁,这表明当时中国还处在黑暗、蒙昧之中。

26.结尾一节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 这句话的理解。

(6分)

【参考答案】(6分)①象征手法。

②鲁迅虽然逝世了,但是他的精神不死。

或作:鲁迅虽然逝世了,但新的力量必然产生。

或作:表达了对民族和文化振兴的期盼。

【考点】文本材料要点归纳、分析和鉴赏

要求对提供的文本材料要点作归纳,对所论问题作分析,并就艺术性作鉴赏。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