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中国历史文化 石江乡的历史文化
石江乡的历史文化
据石江乡湾里村出土的碑文记载,早在两千年以前的西汉时期已有先民在此蕃养生息,东汉及两晋时属豫章郡,丰城建县之后隶属丰城管辖。
唐宋以来石江的工业也有所发展,碗泥岭的陶瓷厂,远在景德镇之先;明清时期枫树下、水阁下一带也曾掘地采煤。
清同治丁卯年(1867年),长乐乡贤于今义学村修建“鹏搏书院”,传播文化,培植后人。
石江乡还有丰城市唯一的革命根据地,在石江乡上舍村保存有原长乐乡苏维埃政府旧址。
碗泥岭和公路边窑址都位于丰城市石江乡钳石村枫树下自然村黄金水库东侧的丘陵岗埠地带,这里丘陵连绵,瓷土矿产资源丰富,柴薪充裕。
两窑所烧产品种类基本相同,器物的造型、胎釉特征及其装烧工艺大同小异,制瓷时代相同或相差不远,属同一个大窑址的范畴,名之为钳石窑。
两窑烧造的器物种类丰富,公路边窑址有青灰釉瓷、青白釉瓷及黑釉瓷,碗泥岭窑址多青釉瓷。
两窑所烧的器物主要是当时人们的日

常生活用器,也有一些文化用器以及随葬用的冥器。
青釉瓷器类有碗、砚台,胎质较粗,胎多呈深灰泛紫色,胎体较厚,釉色不亮。
青灰釉瓷有擂钵、碗、盘、钵、盏、炉、灯盏、水盂及生肖俑,胎质较粗,淘洗不够精细,胎多呈深灰或灰色,极少数为白色。
黑釉瓷类型有罐、碗、盏、灯盏等,以盏占多数,胎色有灰白、白、黑等,以黑色为主。
青白釉有罐、碗、盏、盘和器盖,制作精细,灰白或白色胎。
从采集的标本来看,青灰釉瓷的种类较为丰富多样,青白釉瓷较为精细高档,两者有许多相似的地方,黑釉瓷器类较为单调,以盏为主,青釉瓷则显古拙、原始。
一部分器物内满、外腹壁不及底施釉,釉层较薄;多数圆器的内底心留有一周涩圈;也有相当一部分器物内、外腹壁满施釉,唯口沿露胎。
碗盘类圆器流行圈足,足墙较矮,器物内底凹下,系采用压模利坯技术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