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湘西历史有几次干旱 什么历史与干旱有关

火烧 2022-12-30 23:05:35 1054
什么历史与干旱有关 1.下列哪些历史事件与干旱灾害有关气象灾害有20余种,主要有以下种类:(01)暴雨:山洪暴发、河水泛滥、城市积水;(02)雨涝:内涝、渍水;(03)干旱:农业、林业、草原的旱灾,工

什么历史与干旱有关  

1.下列哪些历史事件与干旱灾害有关

气象灾害有20余种,主要有以下种类:(01)暴雨:山洪暴发、河水泛滥、城市积水;(02)雨涝:内涝、渍水;(03)干旱:农业、林业、草原的旱灾,工业、城市、农村缺水,土地荒漠化;(04)干热风:干旱风、焚风;(05)高温、热浪:酷暑高温、人体疾病、灼伤、作物逼熟;(06)热带气旋:狂风、暴雨、洪水;(07)冷害:由于强降温和气温低造成作物、牲畜、果树受害;(08)冻害:霜冻、作物、牲畜冻害,水管、油管冻坏;(09)冻雨:电线、树枝、路面结冰;(10)结冰:河面、湖面、海面封冻,雨雪后路面结冰;(11)雪害:暴风雪、积雪;(12)雹害:毁坏庄稼、破坏房屋;(13)风害:倒树、倒房、翻车、翻船;(14)龙卷风:局部毁灭性灾害;(15)雷电:雷击伤亡;(16)连阴雨(酸雨):对作物生长发育不利、粮食霉变等;(17)浓雾:人体疾病、交通受阻;(18)低空风切变:(飞机)航空失事;(19)酸雨:作物等受害;(20)沙尘暴:人畜死亡、建筑物倒塌、农业减产、大气污染、表土流失。

2.中国的干旱历史

旱灾历史悲剧

据资料显示,已列入“世界100灾难排行榜”的1199年初的埃及大饥荒、1898年的印度大饥荒和1873年的中国大饥荒都是因为干旱缺水造成的,千百万人死于非命。

全世界本世纪内发生的“十大灾害”中,洪灾榜上无名,地震有3次,台风和风暴潮各一次,而旱灾却高居首位,有5次,它们是:

1920年,中国北方大旱。山东、河南、山西、陕西、河北等省遭受了40多年未遇的大旱灾,灾民2000万,死亡50万人。

1928—1929年,中国陕西大旱。陕西全境共940万人受灾,死者达250万人,逃者40余万人,被卖妇女竟达30多万人。

1943年,中国广东大旱。许多地方年初至谷雨没有下雨,造成严重粮荒,仅台山县饥民就死亡15万人。有些灾情严重的村子,人口损失过半。

1943年,印度、孟加拉等地大旱。无水浇灌庄稼,粮食歉收,造成严重饥荒,死亡350万人。

1968—1973年,非洲大旱。涉及36个国家,受灾人口2500万人,逃荒者逾1000万人,累计死亡人数达200万以上。仅撒哈拉地区死亡人数就超过150万。

在以上5次世界性特大旱灾中,我国占有3次,均发生在解放前。新中国成立后,也曾发生过两次规模较大的旱灾,并被纳入近50年来我国“十大灾害”之列。

第一次是1959—1961年,历史上称为“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全国连续3年的大范围旱情,使农业生产大幅度下降,市场供应十分紧张,人民生活相当困难,人口非正常死亡急剧增加,仅1960年统计,全国总人口就减少1000万人。

第二次是1978—1983年,全国连续6年大旱。累计受旱面积近20亿亩,成灾面积9.32亿亩。持续时间长,损失惨重,北方是主要受灾区。

回顾生物进化和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干旱不仅导致恐龙灭绝,使生物界几度濒临毁灭,而且也曾使人类文明的发展遭受过许多挫折:

古希腊伟大文化的中心——位于雅典西南100公里,历经几世纪繁荣文明的迈锡尼(Mycenae)古,于耶稣诞生前1200年前后,因为旱灾及由旱灾引起的饥民暴动而变为废墟,迈锡尼文化也随之彻底毁灭。

唐天宝末年到乾元初,公元8世纪中期,连年大旱,以致瘟疫横行,出现过“人食人”,“死人七八成”的悲惨景象,全国人口由原来的5000多万降为1700万左右。

明崇祯年间,华北、西北从1627年到1640年发生了连续14年的大范围干旱,以致呈现出“赤地千里无禾稼,饿殍遍野人相食”的凄惨景象。这次特大旱灾加速了明王朝的灭亡。

与此类似的另两次大旱灾发生于1720—1723年和1875-1878年间,灾民因饥饿而出现“人相食”的县数分别为48和38个,其中有4个县井泉枯竭或河沟断流。

光绪初年的华北大旱灾。

这次大旱的特点是时间长、范围大、后果特别严重。从1876年到1879年,大旱持续了整整四年;受灾地区有山西、河南、陕西、直隶(今河北)、山东等北方五省,并波及苏北、皖北、陇东和川北等地区;大早旱不仅使农产绝收,田园荒芜,而且。饿殍载途,白骨盈野”,饿死的人竟达一千万以上!由于这次大旱以1877年、1878年为主,而这两年的阴历干支纪年属丁丑、戊寅、所以人们称之为“丁戊奇荒”;又因河南、山西旱情最重,又称“晋豫奇荒'、“晋豫大饥”。

此类例子在人类历史上举不胜举。

/view/639300.?fr=ala0_1#6

3.历史上的旱灾

光绪朝代是慈禧太后专权的时代。

也是清王朝走向衰亡的年代。清末各种天灾频繁不断。

周而复始,历史的规律不可抗拒。 在清代频繁的旱灾中,最大、最具毁灭性的一次,要数光绪初年的华北大旱灾。

这次大旱的特点是时间长、范围大、后果特别严重。从1876年到1879年,大旱持续了整整四年;受灾地区有山西、河南、陕西、直隶(今河北)、山东等北方五省,并波及苏北、皖北、陇东和川北等地区;大早旱不仅使农产绝收,田园荒芜,而且。

饿殍载途,白骨盈野”,饿死的人竟达一千万以上!由于这次大旱以1877年、1878年为主,而这两年的阴历干支纪年属丁丑、戊寅、所以人们称之为“丁戊奇荒”;又因河南、山西旱情最重,又称“晋豫奇荒'、“晋豫大饥”。 这场大旱灾是光绪元年(1875年)拉开序幕的。

湘西历史有几次干旱 什么历史与干旱有关

这一年,北方各省大部分地区先后呈现出乾旱的迹象,京师和直隶地区在仲春时节便显示了灾情。一直到冬天.仍然雨水稀少。

与此同时,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甘肃等省,都在这年秋后相继出现严重旱情。 光绪二年(1876年),旱情加重,受灾范围也进一步扩大。

以直隶、山东、河南为主要灾区,北至辽宁、西至陕甘、南达苏皖,形成了一片前所未有的广袤旱区。 京师及直隶地区,因旱情加重,全省收成减半。

旱灾引发蝗灾,从天津以北至?南各地,蝗虫遮天蔽日,把枯萎的残存庄稼吞食精光。到夏秋之间,又因阴雨连绵,大清河、滹沱河、潴龙河、南运河、漳河、卫河同时泛滥,致使遭受了旱、蝗之灾的土地又被水淹。

这一年,直隶省遭受水、旱、风、雹的地区达63个州县。 河南省的灾情和直隶相近。

从春到夏,旱情日重。尤其是黄河以北的彰德、怀庆、卫辉三府,早倩更为严峻。

入夏以后,旱情稍有缓解,但彰德、卫辉和光州等地又遭水灾,田地被淹。不过,就全省情况而言.仍以旱为主。

全省农业歉收,减产一半左右。因此,“乏食贫民,所在多有”,仅开封一地,靠赈灾粥厂就食的灾民即达7万余人。

这一年,山东省全年皆旱。除章丘等小部地区有一段时间略遭水灾外,绝大部分地区均遭旱灾,全省收成不到三分。

《山东通志》称该年全省“大旱.民饥”。据《申报》载,、由于旱灾,山东各地灾民纷纷逃荒、闹荒或祈雨。

但祈雨无济于事.各处“饥黎鬻妻卖子流离死亡者多,其苦不堪言状”(1876年12月11日 《申报》)。 旱魃向南为虐,祸及苏北和皖北。

苏北各地这一年开春到年底,一直末下透雨,海州(今连云港)、棉田等地大片大片的农田减产或绝牧。旱灾引发了蝗灾,禾苗被吞噬一空。

旱蝗交迫之下,灾民“逃亡饿死者不计其数”。一些灾民甚至“饥则掠人食”,致使‘旅行者往往失踪,相戒裹足”。

苏北的社会秧序,因严酷的旱灾而变得动荡不安。为了活命.饥民纷纷渡江南下,由苏南的地方官员和土绅在苏、松、太以及江阴、镇江、扬州等地收容的流民达九万余人。

皖北的旱情与苏北相似。入夏之后,持续乾旱;许多地方连禾苗也末能栽插:后虽下过一些雨,但“又复连日烈日。”

连补种的庄核也大多枯死;当年全省收成减半。有的地方颗粒无收。

于是,成群结队的饥民.汇成了四出逃荒的人流。 这一年,北方的陕西、山西、辽宁等省.也遭受到旱灾的威胁。

陕西全年乾旱,夏秋歉收,冬春多数地方种不下去。山西因旱灾严重,秋禾收成歉薄.介休、平遥等县几乎颗粒无收。

奉天的义州(今辽宁义县),因大旱无雨,饥户多达十万,广大农民在饥饿中痛苦地挣扎著。 经过近两年的大旱之后,华北大部分地区的灾情在丁丑年(1877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状态,尤其是山西省.旱荒空前;山西巡抚曾国荃在奏议中说灾区“赤地千有余里,饥民至五六百万之众,大□奇灾,古所未见”(《曾忠襄公奏议》卷8)。

毁灭性的旱灾,使山西农村长时间大面积的减产与绝收。连续两年的饥荒,使农户蓄藏一空将愈来愈多的灾民推向死亡的边缘。

饥饿难当的灾民为了“苟廷一息之残喘。,或“取小石子磨粉,和面为食”或“掘现音白泥以充饥”,结果“不数日间,泥性发胀,腹破肠摧,同归于尽。

(1877年6月30日《申报》)。

随著旱情的发展,可食之物的罄尽,“人食人”的惨剧发生了。大旱的第三年(1877年)冬天,重灾区山西,到处都有人食人现象。

吃人肉、卖人肉者,比比皆是。有活人吃死人肉的,还有将老人或孩子活杀吃的……无情旱魔,把灾区变成了人间地狱! 河南的灾情,与山西相似。

经过连续两年的大早,富饶的中州平原,已化为千里赤地。当年的《申报》刊登消息,说河南全省“歉收者50余州县,全荒者28州县”。

但是,奉旨帮办河南赈务的刑部左侍郎袁保恒抵豫则宣布:全省报灾者八十七个州县,饥民五六百万。 旱灾的阴影,同时还笼罩著陕西全省。

同州府员的大荔、朝邑、邰阳(今合田)、澄城、韩城、白水及附近各县,灾情。极重极惨”。

走投无路的饥民铤而走险,聚众枪粮,有的甚至“拦路纠抢,私立大纛,上书‘王法难犯,饥饿难当’八字”(1877年10月3日《申报》)。 甘肃东部、四川北部,也发生了百年不遇的大旱。

《南江县志》对川北的旱灾有翔实的记载:“丁丑岁,川之北亦旱,而巴(中)、。

4.我国历史上的重大干旱事件(举例)

我国历史上的重大干旱事件 1951年 旱情 全国受旱率0.031,成灾率0.009,粮食减产率0.025,受灾人口率0.029。

全国受旱范围较广,但旱情较轻。 华北地区京、津、冀、鲁、豫北和东北地区西南及内蒙古部分地区春旱省雨,冀中和冀北、内蒙古乌盟及赤峰、鲁东南和辽西夏秋旱,作秋物受旱成灾。

陇东、宁夏、陕北出现春旱和伏旱。南方鄂东南、湘、赣发生初夏旱和伏旱;川南、黔西和滇中、滇东北1月~4日冬春少雨干旱。

1959年 旱情 全国受旱率0.237,成灾率0.078,粮食减产率0.060,受灾人口0.091。在1949年~1990年的42年中,出现等于大、大于该年受旱、成灾面积的概率分别为9.3%和25.5%。

全国为重旱年。 旱区分布在我国北方和南方。

西北的甘肃北部、宁夏、陕西,华北的冀北、京、津、内蒙古大部和东北的黑、吉两省部分地区3(4)月~5(6)月降水偏少,出现不同程度春旱;陕、晋、冀3省的南部和豫、鲁大部6(7)月下旬~(8)月上旬未下透雨,夏旱比较严重。华东地区的鄂、湘、皖、苏南和赣北部分地区7月~8月上旬夏旱,部分地区延至9月,出现伏旱和秋旱,以皖、鄂受旱最为严重。

西南的川、黔旱我以四川最为严重,川东北先发生春夏旱,而后在7月初~8月下旬在川东发生严重伏旱,而后在7月初~8月下旬在川东发生严重伏旱。 干旱持续60天,70个县受旱,全省粮食产量由1958年的225亿kg锐减为158亿kg。

1960年 旱情 全国受旱率0.253,成灾率0.107,粮食减产率0.073,受灾人口率0.116。在1949年~1990年的42年中,出现等于、大于该年受旱、成灾面积的概率分别为4.6%~6.9%。

全国为极重旱年。 旱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西北、华北和西南地区,北方以青、宁、晋、豫4省(市)、南方以湖南省受旱为严重。

内蒙古春季普遍少雨,入夏西旱东涝。青海东部农业区,甘肃中南部、宁夏南部、陕西中北部、山西、河北、河南北部、河南北部和东部及山东北部1月~5(6)月降水比常年偏少3成~6成,在四五月小麦关键需水期,降水偏少5成,有的地方偏少7成~9成,塘库干涸,麦作旱情十分严重。

西南地区的滇、黔大部、川南,以及华南的闽、粤、桂、琼大部,在前一年冬旱后又持续出现比较严重的春旱,广东沿海、广西南部和海南持续到4月,云南和川南一直持续到5月。湘、赣大部和鄂、黔、川部分地区7月~8月降水经常年偏少3成~5成,夏旱比较严重,对中稻生长影响较大。

1971年 旱情 全国受旱率0.17,成灾率0.036,粮食减产率0.23,受灾人口率0.046。 全国大部分地区少雨,出现旱情的范围较广,灾情相对较轻。

宁夏、陕西大部、甘肃东部和南部春夏连旱,青海发生春旱,旱情较重。内蒙古中部和东部、河北大部、北京、天津春旱少雨,比常年同期偏少3成~5成,春播作物和小夏生长受到影响。

湖北东南部、湖南中部和北部、江西中北部、浙江和福建大部春夏持续少雨,大小水库蓄水量少,春旱、伏旱比较严重。四川东部和贵州西北部伏旱亦比较严重。

1972年 旱情 全国受旱率0.208,成灾率0.092,粮食减产率0.054,受灾人口率0.106。在1949年~1990的的42年中出现等于、大于该年受旱、成灾面积的概率为16.3%,该年是全国干旱灾害比较严重的一年。

华北地区的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全部、山东大部和豫北及豫南,西北地区的宁夏、甘肃中部和东部、青海中部和陕西大部,东北地区的吉林西南部、辽宁大部,以及内蒙古大部等地区春季干旱省雨,入夏后持续干旱少雨,春夏连旱,年降水量较常年偏少2成~4成。河北省1972年降水量为多年平均降水量的65.6%,春季3月~5月为常年同期降水量的43%,夏季为常年同期降水量的42%,山西、河北等省不少大型水库在死水位以下运行。

黄河在济南以下断流20天。南方诸省,1972年降水虽按近正常年降水,但降水年内分配严重不均,福建、两广大部和湖南南部、江西南部、四川盆地1月3日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少3成~6成,出现春旱,入夏后又持续少雨,比常年同期偏少2成~5成,出现伏旱,稻田出现大面积脱水、龟裂现象,有的水稻及旱作物被旱死。

1978年 旱情 全国受旱率0.268,成灾率0.120,粮食减立率0.062,受灾人口率0.097。在1949年~1990年的42天中,出现等于大于该年受旱、成灾面积的概率2.3%,出现等于、大于该年粮食减产量的概率为11.6%,是1949年以来最为严重的干旱年之一。

该年重旱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和 河流域,北方的东北、西北、华北和新疆,也出现不同程度的旱情。长江中下游地区,3月出现旱怀,4月各地降水比常年偏小3成~8日,5月接近正常,6月~10月降水持续偏少,作物关键生长期7月~8月降水偏少4成~6成;淮河流域3月份降水比同期偏少2成~4成,4月偏省7成~9成,6月偏少3成~6成,7月~9月偏少5成~6成,春夏秋三季连旱。

干旱少雨和高蒸发量使得河川径流量大幅度减少,该年淮洪泽湖入湖水量30.4亿mج3,约为正常年的1/10。干旱地区中小型水库和塘坝由于来水减少,灌溉放水增加,蓄水耗尽,库干塘涸,梅山、佛子等多座大型水库水位均放至死水位以下。

该年北方陕、甘、宁、晋、冀、鲁、豫、京、津和吉、辽部分地区,出现较严重春旱,。

5.介绍一下出现干旱的历史、原因以及解决办法

气候因素,人为因素、植被因素,和地理因素 都是干旱产生的重要原因,比如 塔克拉马干大沙漠,就是由地理和气候因素造成的!

干旱是指因久晴无雨或少雨、土壤缺水、空气干燥而造成农作物枯死、人畜饮水不足等的灾害现象。从天气状况考虑,干旱还包括干热风、高温和热浪等种类。干旱是我国农业最为严重的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相当严重。据有关统计,我国农作物平均受旱面积达3亿多亩,成灾面积达1.2亿亩,每年因旱减产平均达100-150亿公斤,每年由于缺水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000亿元。干旱灾害具有影响面积大、明显的季节性、持续性、地域性和潜伏性以及年际变化等多个特点。

干旱灾害的防御

南水北调:修建南水北调工程,将长江水引到北方,能从根本上解北方的干旱问题;

兴修水利和科学灌溉:在农业生产中,要重视兴修水利,修建水库,这不仅有利于防洪,也有利于抗旱。对于经常出现干旱的地区,利用水库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发展灌溉农业尤为重要;

植被建设:退耕还林、绿化环境是防御干旱的重要方法;

重视干旱灾害的预报:我国气象部门历来把干旱等气象灾害作为监测和预报的主要内容。因此,要重视气象预报,充分利用这一重要信息,做好抗旱决策,采取减轻干旱灾害的措施;

人工增雨:人工增雨是抗旱减灾的主动性措施。其方法是在有形成降雨条件的云层中播撒催化剂,促使云层早下雨、下大雨。我国早在1958年就开展了人工影响天气的研究试验。目前,已有诸多省(区、市)进行了人工增雨作业,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取得了显著效果;

拦截和蓄存雨水雾水:拦截和蓄存雨水可采用多种方法,如修建山间小水库、修筑塘坝和沟谷中的小低拦水坝及大水窖、山坡上的蓄水窖、集雨窖等。收集雾水可采用“张网”的方法,这种方法比较适用于雾较多的山区、农村;

推广耐旱品种和抗旱播种法;

免耕法:干旱缺水地区耕作,可采取免耕的方法,以减少水土流失。

6.下列历史人物与干旱灾害有关

这道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李自成起义 (1)李自成起义:李自成起义是明末农民起义的重要一方。

明天启、崇祯年间,陕北连年旱荒,农民纷起暴动。李自成为闯王高迎祥部下的闯将,勇猛有识略。

李岩和李自成在崇祯二年(1629年)起义并且提出“均田免赋”等口号,获得广大人民的欢迎,散布“迎闯王,不纳粮”的歌谣。部队发展到百万之众,成为农民战争中的主力军。

(2)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是清朝咸丰元年到同治三年(1851年—1864年)期间,由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等组成的领导集团从广西金田村率先发起的反对清朝封建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农民起义战争,是19世纪中叶中国最大的一场大规模反清运动。1864年,随着太平天囯首都天京的(南京)陷落,标志着运动失败。

(3)陈胜吴广起义:“陈胜吴广起义”,是秦末农民战争的一部分。此次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揭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平民起义。

(4)黄巾起义:黄巾起义,是东汉晚期的农民战争,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宗教形式组织的民变之一,开始于汉灵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当时朝廷腐败、宦官外戚争斗不止、边疆战事不断,国势日趋疲弱,又因全国大旱,颗粒不收而赋税不减,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在巨鹿人张角的号令下,纷纷揭竿而起,他们头扎黄巾,高喊“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向官僚地主发动了猛烈攻击,并对东汉朝廷的统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为平息叛乱,各地拥兵自重,虽最终起义以失败而告终,但军阀割据、东汉名存实亡的局面也不可挽回,最终导致三国局面的形成。 扩展资料: 李自成起义失败的原因: (1)李自成起义完全符合“贫民起义”的特点,它的参加者都是在天灾打击下无法生存的农民,其行动是破坏社会秩序而不是建立社会秩序。

借用md的话来说,就是他们善于破坏旧世界,但是却无力建设新世界,所以他们的失败就完全是必然的。 (2)贫民起义领袖并不代表历史前进的动力,李自成也毫不例外。

李自成的特殊性也许在于,他本人有良好的个人品德——与张献忠相比,他并不是嗜杀成性的暴戾之徒,所以历史资料中多有他得到部下和人民拥戴的记载,官书的《明史》也称赞李自成“不好酒色,脱粟粗粝,与其下共甘苦”。但既然李自成并不亚于刘邦、朱元璋等帝王的个人品质,那么他的失败就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历史条件使然。

(3)没有具体可行的惠民政策是问题的关键。李自成的部队变成土匪兵,当然不会出什么惠民政策。

他们想的就是搜尽钱财会陕西过日子!李自成的胜利太过突然,他没有作好统治全国的准备。这些暴民的暂时胜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明政府的腐败!当时,明政府财政混乱,有些权利的人想方设法的克扣饷银。

普通士兵没有饷银,自然不愿意卖命打仗!加上张献忠等牵制了明政府的大部分力量,这才使得李自成顺利攻入北京城。这些暴民被突然的胜利打蒙了,哪里想得到其他。

最高统治者李自成的头脑也不怎么清楚!历朝历代,这个时候,应该安抚老百姓,安抚知识分子,安抚那些达官显贵,否则,怎么站得住脚。尤其是知识分子和达官显贵,其影响力不可忽视。

李自成忽视的恰恰是这一点,以至于这三种人对于新兴政权恨之入骨!在李自成败退的过程中,没有得到士绅地主的任何支持,所以才一溃千里,最后身死“国”灭。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李自成起义。

7.①历史上严重的干旱和洪水给生命和财产带来了难以估计的损失②但却

正确答案:A 解析:观察选项,或是以①句或是以③句作为首句,而③句“几千年来,人类……”作为背景铺陈,更适合做首句,排除B、D。

接下来②和④相比较,②句有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但”,可知③后面跟②,指出了几千年来人类尽管做出了很多有关水利建设方面的努力,却无法阻止干旱和洪水带来的灾难。①句指出历史上干旱和洪水带来的损失难以估计,④指出了现代社会也仍对其无能为力,并以“而”引导与前文“历史上”的情况作对比,可知,①与④连在一起,⑤句由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而且”引导,同时出现了表示二级递进关系的关联词“更”,可知,④句后应跟着⑤句,构成递进关系。

因此,本题答案为A项。

8.历史上的一次大旱灾是什么时候

1637~1643年的干旱(通常又称崇祯大旱)其持续时间之长、受旱范围之大,为近百年所未见。我国南、北方23个省(区)相继遭受严重旱灾。干旱少雨的主要区域在华北,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山东,这些地区都连旱5年以上,旱区中心所在的河南省,连旱7年之久,以1640年干旱最为猖獗。干旱事件前期呈北旱南涝的格局,且旱区逐年向东、南扩大;1640年以后北方降雨增多,转变为北涝南旱。在这期间瘟疫流行、蝗虫灾害猖獗。

1585~1590年的干旱地域广、变化大,大范围干旱持续6年。干旱事件可分为前后两段,前段呈北旱南涝的旱涝分布格局,后段旱涝分布格局有改变,北方开始多雨,干旱区扩大并南移至长江流域及江南。由各省逐年受旱成灾的县数统计可见,前段受旱最重的是河北、山西,后段受旱最重的是江苏、安徽和湖南,旱灾持续最久的则是河南。1589年达到极旱,1585~1590年间各地河湖井泉干涸记录可旁证干旱程度,其中1589年的许多干涸记录为最近50年所未见。例如,安徽“淮河竭、井泉涸、野无青草”;浙江“运河龟坼赤地千里,河中无勺水”等。这次干旱事件尚伴有大范围饥荒和瘟疫,疫区随大旱地区而转移。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