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干旱 历史上最严重的干旱
历史上最严重的干旱
世界现代史上最严重的一次旱灾发生在哪里
这次特大旱灾发生在非洲的萨赫勒地区,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末才差不多结束,前后长达20年之久。
特别是1972〜1975年、1982 ~ 1983年的干旱程度最为严重,有34个国家遭受严重旱灾,其中24个国家发生了饥荒,1亿多人口忍受饥饿的威胁,被联合国称为“非洲近代史上最大的人类灾难”。旱灾造成的灾情触目惊心,干旱地区地下水枯竭,河流断流,甚至常年水面面积达25000平方千米的乍得湖也因此缩小了一半。
由于河口海水倒灌,非洲西部原本肥沃的良田变成了盐碱地,飞扬的黄沙淹埋了沙漠边缘的田园和牧场。由于缺水,很多地方的牲畜大量死亡,埃塞俄比亚的牲畜到了20世纪70年代初就损失了 90%以上;由于缺水,广袤的土地上常常粮食颗粒无收。

此外,干旱还导致火灾频发,大片大片的树林和咖啡、可可种植园毁于一旦。干旱一直是非洲的梦魇,非洲人民一直在与旱灾进行着殊死较量。
我国历史上的重大干旱事件(举例)
华北大旱灾、1959—1961年大旱、1978—1983年大旱
1、华北大旱灾
从1876年到1879年,大旱持续了整整四年;受灾地区有山西、河南、陕西、直隶(今河北)、山东等北方五省,并波及苏北、皖北、陇东和川北等地区;大早旱不仅使农产绝收,田园荒芜。
由于这次大旱以1877年、1878年为主,而这两年的阴历干支纪年属丁丑、戊寅、所以人们称之为“丁戊奇荒”;又因河南、山西旱情最重,又称“晋豫奇荒'、“晋豫大饥”。
2、1959—1961年,历史上称为“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全国连续3年的大范围旱情,使农业生产大幅度下降,市场供应十分紧张,人民生活相当困难,人口非正常死亡急剧增加,仅1960年统计,全国总人口就减少1000万人。
3、1978—1983年,全国连续6年大旱。累计受旱面积近20亿亩,成灾面积9.32亿亩。持续时间长,损失惨重,北方是主要受灾区。
4、2010云南旱灾,2010年云南遭遇百年一遇的全省性特大旱灾,干旱范围之广、时间之长、程度之深、损失之大,均为云南省历史少有。云南大部、贵州西部和广西西北部已达特大干旱等级,其中楚雄市尤为严重,20余万农村人口缺水。
5、2011贵州旱灾,2011年7月以来,持续的高温少雨天气导致贵州部分地区发生较为严重旱情,至8月16日贵州干旱监测显示,全省30余个县市出现特旱和重旱。全省各地多云到晴,赤水河谷、遵义东部、铜仁地区、黔东南大部、黔南南部、黔西南东南部午后有35℃以上的高温。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旱灾
搜狗百科-云南旱灾
搜狗百科-光绪初年(1876-1879)华北的大旱灾
我国历史上的重大干旱事件(举例)
华北大旱灾、1959—1961年大旱、1978—1983年大旱 1、华北大旱灾 从1876年到1879年,大旱持续了整整四年;受灾地区有山西、河南、陕西、直隶(今河北)、山东等北方五省,并波及苏北、皖北、陇东和川北等地区;大早旱不仅使农产绝收,田园荒芜。
由于这次大旱以1877年、1878年为主,而这两年的阴历干支纪年属丁丑、戊寅、所以人们称之为“丁戊奇荒”;又因河南、山西旱情最重,又称“晋豫奇荒'、“晋豫大饥”。 2、1959—1961年,历史上称为“三年自然灾害时期”。
全国连续3年的大范围旱情,使农业生产大幅度下降,市场供应十分紧张,人民生活相当困难,人口非正常死亡急剧增加,仅1960年统计,全国总人口就减少1000万人。 3、1978—1983年,全国连续6年大旱。
累计受旱面积近20亿亩,成灾面积9.32亿亩。持续时间长,损失惨重,北方是主要受灾区。
4、2010云南旱灾,2010年云南遭遇百年一遇的全省性特大旱灾,干旱范围之广、时间之长、程度之深、损失之大,均为云南省历史少有。云南大部、贵州西部和广西西北部已达特大干旱等级,其中楚雄市尤为严重,20余万农村人口缺水。
5、2011贵州旱灾,2011年7月以来,持续的高温少雨天气导致贵州部分地区发生较为严重旱情,至8月16日贵州干旱监测显示,全省30余个县市出现特旱和重旱。全省各地多云到晴,赤水河谷、遵义东部、铜仁地区、黔东南大部、黔南南部、黔西南东南部午后有35℃以上的高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旱灾 百度百科-云南旱灾 百度百科-光绪初年(1876-1879)华北的大旱灾。
世界上最严重的干旱是哪里是什么样子
阿塔卡马沙漠(Atacama Desert),被称为世界的“干极”,是世界上最严重的干旱地区。
阿塔卡马沙漠是南美洲西海岸中部的沙漠地区,在安第斯山脉和太平洋之间南北绵延约1000千米,总面积约为18.13万平方千米,主体位于智利境内,也有部分位于秘鲁、玻利维亚和阿根廷。 阿塔卡马沙漠介于南纬18°-28°之间,南北长约1100千米,从沿海到东部山麓宽100多千米。
在副热带高气压带下沉气流、离岸风和秘鲁寒流综合影响下,使本区成为世界最干燥的地区之一,被称为世界的“干极”。 寸草不生的阿塔卡马沙漠: 。
近30年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干旱事件
1951年,全国受旱率0.031,成灾率0.009,粮食减产率0.025,受灾人口率0.029。
全国受旱范围较广,但旱情较轻。华北地区京、津、冀、鲁、豫北和东北地区西南及内蒙古部分地区春旱省雨,冀中和冀北、内蒙古乌盟及赤峰、鲁东南和辽西夏秋旱,作秋物受旱成灾。
陇东、宁夏、陕北出现春旱和伏旱。南方鄂东南、湘、赣发生初夏旱和伏旱;川南、黔西和滇中、滇东北1~4月冬春少雨干旱。
1959年,全国受旱率0.237,成灾率0.078,粮食减产率0.060,受灾人口0.091。在1949~1990年的42年中,出现等于大、大于该年受旱、成灾面积的概率分别为9.3%和25.5%,全国为重旱年。
旱区分布在我国北方和南方。西北的甘肃北部、宁夏、陕西,华北的冀北、京、津、内蒙古大部和东北的黑、吉两省部分地区3(4)~5(6)月降水偏少,出现不同程度春旱;陕、晋、冀3省的南部和豫、鲁大部6(7)月下旬~(8)月上旬未下透雨,夏旱比较严重。
华东地区的鄂、湘、皖、苏南和赣北部分地区7~8月上旬夏旱,部分地区延至9月,出现伏旱和秋旱,以皖、鄂受旱最为严重。西南的川、黔旱我以四川最为严重,川东北先发生春夏旱,而后在7月初~8月下旬在川东发生严重伏旱,而后在7月初~8月下旬在川东发生严重伏旱。
干旱持续60天,70个县受旱,全省粮食产量由1958年的225亿千克锐减为158亿千克。 1960年,全国受旱率0.253,成灾率0.107,粮食减产率0.073,受灾人口率0.116。
在1949~1990年的42年中,出现等于、大于该年受旱、成灾面积的概率分别为4.6%~6.9%。全国为极重旱年。
旱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西北、华北和西南地区,北方以青、宁、晋、豫4省(市)、南方以湖南省受旱为严重。内蒙古春季普遍少雨,入夏西旱东涝。
青海东部农业区,甘肃中南部、宁夏南部、陕西中北部、山西、河北、河南北部、河南北部和东部及山东北部1月~5(6)月降水比常年偏少3成~6成,在四五月小麦关键需水期,降水偏少5成,有的地方偏少7~9成,塘库干涸,麦作旱情十分严重。西南地区的滇、黔大部、川南,以及华南的闽、粤、桂、琼大部,在前一年冬旱后又持续出现比较严重的春旱,广东沿海、广西南部和海南持续到4月,云南和川南一直持续到5月。
湘、赣大部和鄂、黔、川部分地区7~8月降水经常年偏少3~5成,夏旱比较严重,对中稻生长影响较大。 1971年,全国受旱率0.17,成灾率0.036,粮食减产率0.23,受灾人口率0.046。
全国大部分地区少雨,出现旱情的范围较广,灾情相对较轻。宁夏、陕西大部、甘肃东部和南部春夏连旱,青海发生春旱,旱情较重。
内蒙古中部和东部、河北大部、北京、天津春旱少雨,比常年同期偏少3~5成,春播作物和小夏生长受到影响。湖北东南部、湖南中部和北部、江西中北部、浙江和福建大部春夏持续少雨,大小水库蓄水量少,春旱、伏旱比较严重。
四川东部和贵州西北部伏旱亦比较严重。 1972年,全国受旱率0.208,成灾率0.092,粮食减产率0.054,受灾人口率0.106。
在1949~1990的的42年中出现等于、大于该年受旱、成灾面积的概率为16.3%,该年是全国干旱灾害比较严重的一年。华北地区的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全部、山东大部和豫北及豫南,西北地区的宁夏、甘肃中部和东部、青海中部和陕西大部,东北地区的吉林西南部、辽宁大部,以及内蒙古大部等地区春季干旱省雨,入夏后持续干旱少雨,春夏连旱,年降水量较常年偏少2~4成。
河北省1972年降水量为多年平均降水量的65.6%,春季3~5月为常年同期降水量的43%,夏季为常年同期降水量的42%,山西、河北等省不少大型水库在死水位以下运行。黄河在济南以下断流20天。
南方诸省,1972年降水虽按近正常年降水,但降水年内分配严重不均,福建、两广大部和湖南南部、江西南部、四川盆地1月3日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少3~6成,出现春旱,入夏后又持续少雨,比常年同期偏少2~5成,出现伏旱,稻田出现大面积脱水、龟裂现象,有的水稻及旱作物被旱死。 1978年,全国受旱率0.268,成灾率0.120,粮食减立率0.062,受灾人口率0.097。
在1949~1990年的42天中,出现等于大于该年受旱、成灾面积的概率2.3%,出现等于、大于该年粮食减产量的概率为11.6%,是1949年以来最为严重的干旱年之一。该年重旱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和 河流域,北方的东北、西北、华北和新疆,也出现不同程度的旱情。
长江中下游地区,3月出现旱怀,4月各地降水比常年偏小3~8成,5月接近正常,6~10月降水持续偏少,作物关键生长期7~8月降水偏少4~6成;淮河流域3月份降水比同期偏少2~4成,4月偏省7~9成,6月偏少3~6成,7~9月偏少5~6成,春夏秋三季连旱。干旱少雨和高蒸发量使得河川径流量大幅度减少,该年淮洪泽湖入湖水量30.4亿立方米,约为正常年的1/10。
干旱地区中小型水库和塘坝由于来水减少,灌溉放水增加,蓄水耗尽,库干塘涸,梅山、佛子等多座大型水库水位均放至死水位以下。该年北方陕、甘、宁、晋、冀、鲁、豫、京、津和吉、辽部分地区,出现较严重春旱,河西走廊和冀东部分地区还发生夏旱。
新疆全年干旱小雨,牧草生长受到较大影响。1978年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