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温州徐氏宗祠 徐氏祠堂历史

火烧 2021-06-21 21:01:10 1082
徐氏祠堂历史 徐姓宗族的历史如何 先秦时期,徐姓族人向西迁居到了今河南、河北、山东、陕西地区,并第一次渡过长江向南发展,但主 要分布区域仍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集中于淮河中下游流域。特别是淮河以北地区,

徐氏祠堂历史  

徐姓宗族的历史如何

先秦时期,徐姓族人向西迁居到了今河南、河北、山东、陕西地区,并第一次渡过长江向南发展,但主 要分布区域仍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集中于淮河中下游流域。

特别是淮河以北地区,包括现在的山东南 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一带。秦汉时期,徐姓人开始在这一区域初步发展起来,并全面地向四方播迁。

秦汉时期,徐姓名人以今山东地区最为众多,如秦朝为秦始皇东渡日本求长生不老药的徐福,西汉的 祝兹侯徐历、东莞侯徐费、琢郡太守徐明、礼官大夫徐生、精通徐氏之学的徐良,还有徐房、徐勃、徐伯、徐 宣,东汉的徐业、徐岳等都是山东人。这为徐姓后世众多的山东郡望,诸如东莞、琅讶、高平、瑕邱等的形。

徐氏家谱的历史

徐姓是中国最早的姓氏之一,其渊源可以追溯到4200多年前的黄帝第十世裔孙若木。

从古徐国至今,数千年的发展使得徐姓成为中国当今第十一大姓,近2000万人口。在徐姓人口大省的江西,徐姓位列全省第十大姓,作为北徐最重要的一支,由东汉高士徐稚衍生的“南州徐氏”更是占据了当今世界徐姓人口的一半左右。

徐姓家谱是以特殊形式记载徐姓宗族发展的史书,在中国传统社会血族习俗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是徐姓血脉的谱系。所谓“家乘谱牒”,就是一个家族或宗族的世系表谱,通常叫做家谱、族谱,又称宗谱、支谱、世谱、世系录、通谱、总谱、会谱等等。

家谱则是人们最常用的说法。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说:“家乘谱牒,一家之史也。”

徐姓家乘谱牒是以特殊形式记载徐姓宗族发展的史书,在中国传统社会血族习俗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是徐姓血脉的谱系。家谱本是一种家族以表谱形式记录家族历史和家族世系繁衍与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大约产于夏王朝。

家谱在盾代以前,由于具备证明血缘身份,以利选官和适应门阀制度中婚姻与社会交往等政治方面的功能,因此,得到了政府的普遍重视。政府设置了专门的“谱局”、“谱库”一类机构,专门负责编制和收藏、管理各类家谱。

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熟悉、了解谱牒更成为一种学问,上流社会,人人都需要了解和研究,不然,不仅影响入仕、婚嫁,即使一般的社会交往也难以进行。南朝时士人尤重家讳,如果你在某人面前偶尔提到他的父、祖名讳,那他会当场嚎啕大哭,让你下不了台。

史书记载,刘宋时一位叫王弘的人,“每日对千客,可不犯一讳”,传为一时佳话。这也成了当时上流社会人士追求的一种境界。

在南朝诸多谱牒学家中,徐勉就是其中很有名的一位。他曾任梁代的吏部尚书,负责官吏选拔、任免之事,据《梁书》本传记载,徐勉“该综百氏”,即熟悉各姓家谱、世系,不仅选官时做到“彝伦有叙”,公允合品,就连日常待客,也是应对如流,“皆为避讳”,同时还著有《百官谱》20卷,是南朝时著名的谱学专家。

宋朝以后,家谱的政治作用削弱,但记录家族历史,纯洁家族血统,团结、约束家族成员,教育家族后人,增进家族成员的荣誉感、向心力和归属感,以及提高本家族在社会生活中的声望、地位的作用增强。除了皇帝的家谱——玉牒为政府所修、政府收藏之外,宋代以后的家谱均由私人修纂,政府不再干预,也不负责收藏、保管。

纂修家谱就成了各家族自己的事。当然,由于家族是社会统治的基础,家族稳定,社会就容易安定,因此,政府对各家族建家庙、修家谱之类能够加强家族内部团结的事情大都还是采取支持和鼓励的态度。

历代玉牒的修纂,也起了间接倡导的作用。真正意义上的徐姓家谱出观于魏晋以后,东晋贾弼之撰《十八州百一十六郡谱》,南朝官修《百家谱》、《十八州谱》、《新集诸州谱》等,其中都包含有徐姓人的谱牒。

到了唐代,唐太宗命高士廉修《氏族志》,徐姓被列为上等。南宋陈过庭在《徐氏族谱叙》中说:“传之唐之太宗,奏天下谱牒,退新门进旧望,左膏粱右寒微,合193姓1891家,而徐氏亦与首称焉。”

此后的《贞观八年条举氏族事件》、《姓氏录》、《姓族系录》、《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元和姓纂》等一系列官谱中有关徐姓的部分,都保存了一些唐代徐姓家谱资料。除了官谱之外,魏晋到隋唐时期私修家谱的风气也非常盛行,这一时期的徐姓人也私修了不少家谱,国家谱局的巨制官谱正是对这些为数众多的私谱汇总整理而成的。

经过唐末农民起义的涤荡和封建割据之间的混战,唐以前的家谱大都散佚,谱学作为学问也很少流传,这便是史书上所说的“谱学中绝”。 宋代 欧阳修首先撰成《欧阳氏族谱》,接着苏洵编成《苏氏族谱》,在他们二人的首倡下,许多士大夫纷纷为自己的家族编修家谱,形成了“私谱盛行”的局面,徐姓自然也加入了修谱行列中,现在见到的《东海徐氏老谱》便是北宋时期重新编定的。

清代 编修家谱之风达到了顶点,编谱和修谱成为清人宗族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这种风气一直持续到民国时期,以致于现存的家谱中包括徐姓大都是清代和民国编修的。作为中华大姓,徐姓人是很重视 家谱编修的,是修家谱最多的姓氏之一。

据几个中国家谱的主要收藏地的统计可知:北京图书馆共收藏 家谱2770种,其中徐姓家谱87种,永于(119种)、陈(110种)二姓之后居第三位;美国犹他家谱学会 藏有中国家谱2594种,其中徐姓有67种,居第六位;山西社科院家谱资料研究中心藏有家谱2565种,其中徐姓有63种,居第八位。 民国时期 是编修家谱最盛的时期,中国现存的家谱大都出于这一时期,其内容之充实,体例之完备,都是其他各代家谱所不及的。

出于这一时期的《江阴梧塍徐氏宗谱》便是中国传统家谱的一个典范。此谱始修于明宣宗宣德已酉年(1429),仅明代就编修过5次。

清代又有徐仲昭顺治年间修成的《家传》、徐东维修《乾隆辛丑谱》、徐光授修《道光丙戌谱》、徐圣才修《同治癸酉谱》、徐浚明修《光绪丁未谱》。特别是《同治癸酉谱》的编纂水平最高,做。

无锡徐大宗祠及楠木厅的历史和文化

徐大宗祠景区介绍 徐大宗祠位于宜城镇溪隐村,始建于明弘治五年(1492),是邑人徐溥的家祠,为江苏文物保护单位。

徐溥(1428-1499),字时用,号谦斋,明景泰五年进士,历任户部、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素有“四朝大学士”之称。 徐大宗祠原有四进,现存有二、三两进。

第二进面阔3间,进深8架。第三进为宗祠正厅,歇山顶,面阔3间,进深8架,其梁、房、掾及山墙上均施彩绘,色彩鲜艳,保存完好。

该祠历史上一直为徐氏家族的家庙,1991年维修后用作溪隐村老年活动室。

徐氏家族历史和名人

徐晃:三国时期曹魏将领。

徐陵: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南朝文学家,其诗歌骈文,轻靡 徐晃绮艳,与庾信齐名,有《玉台新咏》等,后人辑有《徐孝穆集》。 徐奕:字季才,东莞人。

东汉末官员,任命于曹操。为人忠直。

徐遵明:北魏儒家学者,经学家,南北朝时期"北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徐圆朗:隋末农民起义军首领。

隋鲁郡(治今山东兖州)人。大业十三年(617)起兵反隋,攻占东平(今山东鄂城东),分兵略地,有众二万余人。

后附李密。密败,降王世充。

充败,降唐。武德四年(621)窦建德牺牲后,他与建德旧部共推刘黑闼再起。

旋据地自称鲁王。六年,与黑闼先后败死。

徐征:字慈恩,号瀫水,晚号长源。籍贯浙江信安人,徐洪从弟,系唐朝状元徐晦祖叔父、中华徐氏历史上第一位状元。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癸酉科状元及第。与唐代进士闽县令黄谣同榜,该榜共取进士二十五人。

徐征天性刚直,忠贞不渝,历官福建安平主簿、晋江县丞兼少监之职,后被奸臣所害,卒于福建晋江寓所湾海兴胜里长源堡徐宅(后称徐厝),不显而终。 徐晦(760-838年):字大章,号登瀛。

福建泉郡徐公店(今属泉州晋江池店徐村)人,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壬午科状元及第。系福建省历史上第一位状元。

该科进士二十三人,累官至礼部尚书,卒赠兵部尚书。 徐惠:唐代湖州长城人,徐孝德之女,唐太宗李世民的妃子。

生于太宗贞观元年,卒于高宗永徽元年,年二十四岁。生五日即能言语。

四岁通论语及诗。八岁巳善属文。

父孝德曾命拟离骚为小山篇,乃拟作云:“仰幽岩而流盼,抚桂枝以凝思;将千龄兮此遇,荃何为兮独往”?为太宗所闻,乃纳为才人。贞观末,上书极谏征伐、土木之烦太宗颇善其言。

太宗卒,因悲成疾,不肯服药,又作七言诗及连珠以见志。明年亦卒,赠贤妃。

惠妃的著作,有谏太宗息兵罢役疏,其著作在《全唐诗》及《名媛诗归》中尚存。 徐浩:唐代书法家,精于楷书,圆劲厚重,自成一家。

徐寅:福建莆田唐代诗人,有《探龙钓矶》二集,诗四卷。

徐氏的起源

一、源于嬴姓,以国名为氏。

远祖可追溯到五帝时代金天氏少昊(嬴姓)。少昊重孙为伯益,佐大禹治水有功,夏王封伯益之子若木于徐,故地在今安徽省泗县北。

二、源于嬴姓,以部落为氏。周朝初期,周公旦平定殷侯武庚和三监叛乱之后,裂分殷商遗民六个氏族与鲁公,其中有徐氏族。

三、源于改姓而来。 1、北魏时,居住在今宁夏贺兰山地区和甘肃庆阳地区的氐族中,有徐姓人。

但这些徐姓人到底是出自嬴姓还是后来氐族人自行改姓,现在已经无法考证。 2、蒙古族改徐姓:苏密尔氏,世居克什克腾、大黄山,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多冠汉姓为徐氏。

兀苏德氏,源自蒙古旭烈兀部,后多冠汉姓为徐氏。明初蒙古族人七十五,归附明朝,被明成祖朱棣赐汉姓为徐晟,其子孙称徐氏。

3、朝鲜族改徐姓:唐朝百济国王子扶余隆,改汉姓为徐姓。清朝,居于今俄罗斯加斯西湖口的高丽族人,皆改汉姓为徐氏,为今朝鲜族徐氏来源之一。

4、满族改徐姓:清朝满洲八旗舒禄氏、徐吉氏、舒穆禄氏等氏族集体改姓徐,后成为东北地区的徐姓满族。 扩展资料 徐氏名人 1、徐伯(生卒年不详),齐郡(今山东临淄)人。

西汉著名的治水专家、水利学家。当时,汉武帝采用了大臣郑当时的建议,命工程水利专家徐伯测量地形,发兵卒数万人开掘了漕渠,灌溉农田。

徐伯作为一个水利工程专家,有着丰富的治水经验。 他不负汉武帝所望,饱经风雨,任劳任怨,于汉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亲自主持了漕运的开凿工程。

从测量、制图到动工,他都躬身实践,身体力行。为了工程早日竣工,他不分昼夜巡行于穿渠之处,躬身劳作,竖立表记,确立地点、践线,选定了渠线和渠坝高程。

2、徐世绩 李绩(jì)(594年-669年),原名徐世绩、李世绩,字懋功,曹州离狐(今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人。唐朝初年名将,与卫国公李靖并称。

李绩出身高平北祖上房徐氏,他早年投身瓦岗军,后随李密降唐。一生历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

他随唐太宗李世民平定四方,两击薛延陀,平定碛北。后又大破东突厥、高句丽,成为唐朝开疆拓土的主要战将之一。

他出将入相,功勋卓著,被朝廷倚为干城,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历任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司空、太子太师等职,累封英国公。

3、李敬业 李敬业(636年—684年),又名徐敬业,曹州离狐(今山东菏泽)人,唐朝官员、将领。司空李绩之孙,梓州刺史李震之子,因父早死,直接承袭祖父英国公爵位。

李敬业是唐睿宗时反太后武则天临朝称制而起事的领导者。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徐姓。

徐氏家族的来历

历史来源

「徐」源出 ;

一:以国为氏。徐戎,亦称徐夷或徐方,为东夷之一。夏代至周代,分布在今淮河中下游(今江苏省西北部和安徽省东北部)。周初,以今江苏省泗洪县一带为中心,建立徐国,在东夷中最为强大,春秋时为楚国所败,周敬王八年(公元前512年)被吴国吞并。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所载,徐氏为颛顼,皋陶之后。夏禹时封伯益之子若木于徐国。从若木至徐偃王共三十二世。徐偃王攻周,被周穆王及造父击败。后又封徐偃王子宗为徐子。春秋时,徐国被吴灭后,徐子的遗族以原国名「徐」为氏。

二:清代满族姓氏舒穆禄氏改为徐氏,如徐元梦,为满洲正白旗人。

家族名人

徐偃王

温州徐氏宗祠 徐氏祠堂历史

周穆王时徐国之子爵诸侯,以仁义治国,因得朱弓矢,以为天瑞,遂自称徐偃王。江淮诸侯,从之者三十六国,穆王令楚伐之,偃王爱民不战,遂为楚败。

徐福

秦时方士,字君房。生卒年不详。始皇闻东海祖洲有不死之药,遣福乘楼船,载童男女各三千人往求之,去而不返。或作「徐市」。

徐敬业

唐徐绩之孙,有勇名,屡从绩征伐,袭英国公爵,坐事贬柳州司马。后与骆宾王等共讨武后,兵败,为其部下所杀。

徐姓的来历

■相关网站 中华徐氏网:://wtcs2004.2000y/ 徐氏宗亲社区:://xu-shi/bbs/print.asp?id=2113 徐氏宗亲网:://xsyjh/ 徐氏宗亲网:://xu-shi/ 徐氏宗亲社区:://xu-shi/bbs 徐吧:://post.baidu/f?kw=%D0%EC 徐氏吧:://post.baidu/f?kw=%D0%EC%CA%CF ■徐姓QQ群 QQ1群:9868537 QQ2群:3746924 QQ3群:7996746 QQ4群:7997077 QQ5群:7994910 UC团体:5030719 ■数量排行 徐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十一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一点六六 。

? ■姓氏源流 徐(Xú)姓源出有三: 1、出自嬴姓,伯益之子若木封于徐国说。据《元和姓纂》和《通志·氏族略》所载,伯益曾助大禹治水有功,虞舜封其子若木于徐国(今安徽省泗县一带),“自若木至偃王三十二世,为周所灭,复封其子宗为徐,子宗十一世章羽,昭三十年,为吴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语见《通志·氏族略》)。相传陷帝有一个孙女叫女修,因食燕子蛋而怀有大业。

大业娶少典氏女子女华为妻,生下了伯益。伯益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除了正式赐他为嬴姓以外,还把本族的女子姚氏嫁给他,姚女后来生了两个儿子,其中小儿子叫若木因为他的父亲有功,所以封他于徐,建立徐国。

徐国历经了夏、商、周三个朝代,都是作为诸侯而存在的。周穆王的时候传到了徐国的32世孙徐君偃,他很聪明,对百姓又很好,所以深的百姓的爱戴,国力不断强大。

当时周穆王喜欢云游四方而经常不问国家大事,诸侯埋怨他的很多,徐君偃于是产生了想要取代周穆王的野心。于是他自称为徐偃王,率领各国联军向周国进军,周穆王知道这个消息后马上返回京城,调兵前去镇压。

徐偃王只好收兵而逃,他躲进了彭城一带的山中。由于他得得民心,跟着他到了山中得百姓很多。

这座山后来就叫做徐山,徐州也因此而得名。周穆王也因此不得不封他的儿子宗于徐,称为“徐子”,继续管理徐国。

春秋时期,徐国被楚国打败,国力从此日渐消退,周敬王八年的时候,徐国被吴国所灭,徐国的后裔就称为徐氏,以国为姓,代代相传。 2、据《中华姓氏大全》所载,周公的长子伯禽,受封于鲁国,分到了“殷民六族”,中含徐姓,是传说中的徐姓源起。

3、他姓改徐姓而来。据《百家姓溯源》所载,五代时,李升改姓徐,名知诰,其后代亦以徐为姓。

■得姓始祖 徐若木。伯益之子,伯益曾佐大禹治水,为禹治水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在论功行赏时,伯益的儿子若木被封到古代的徐城,建立了徐国。

传到三十二世徐偃王时,由于他爱护百姓,施行仁政,结果不仅徐国,连周围三十几个诸侯国都非常拥戴他。适逢当时周穆王不理朝政,整日沉迷于游玩打猎,徐偃王起了代周为天子的想法,起兵造反,正在西王母做客的周穆王乘坐造父之车适时赶回,眼看就要兵戎相见,徐偃王不忍心士兵流血牺牲,于是弃国出走于彭城(今江苏省徐州)一带的山中,由于他深得民心,跟他进山的百姓数以万计。

周天子获悉徐偃王如此深得民心,大为感触,于是便让偃王之子继续治理徐国。因若木首封徐国,其后代便以国为氏,称为徐氏,徐若木便为徐姓的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徐姓人最早繁衍于今江苏徐州、安徽泗县,后扩至凤阳,以古代徐国为源地,世居而繁衍了一千多年,直到春秋末期为吴所灭,有徐姓人避居河南、山东,并在山东繁衍昌盛起来,这是由徐姓郡望多为山东古地而来证明的。秦时有山东人徐福去东海为秦始皇寻求长生不老之药,带三千童男童女,这六千多人消失在烟波浩渺之中,徐福被视作日本的开基始祖。

除山东外,在靠近徐国的江苏、安徽、江西、浙江一带,在秦汉时亦有徐姓人在活动。东汉以前,已有徐姓人西迁至今甘肃境内。

东汉桓帝时,“南州高士”徐稚迁居今江西南昌,徐稚被后人尊为“东海堂”徐姓的始祖,其子中有迁至浙江衢州府、龙游,孙辈中有迁居今浙江绍兴、信安,江西的南昌,江苏的苏州、吴县一带。此期徐姓亦有迁居河南者,三国时走马荐诸葛的徐庶便是河南徐姓的杰出代表。

徐姓大举南迁始于魏晋之际。南北朝五胡乱华,北方徐姓避居江南,到隋唐时期,在我国南方又有了进一步的繁衍。

宋末时,有徐姓人由江南石城迁居福建汀州(今长汀县)上杭、连城二县。元时,有徐姓人从江西、福建迁居今广东的丰顺、海丰、梅县、博隆及潮州的南坑。

明清时,徐姓已广布于我国的大江南北。总之,徐姓在秦汉时期,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的黄河下游地区,尤以山东徐姓繁衍得最为旺盛。

徐姓的向南播迁,自唐代以后,几乎是络绎不绝于道的,此期广布江南各地,这正是南方各地徐姓众多的原因,徐姓尤以江苏、广东、浙江、四川、山东、江西、安徽人数最多,上述七省的徐姓约占全国汉族徐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五。徐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十一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一点六六。

■历史名人 徐 淑:陇西(郡治今甘肃临洮南)人,东汉著名女诗人。 徐 稚:今江西省南昌境内人,汉桓帝时因不满宦官专权,虽经多次征聘,最终没有做官,。

徐氏家族历史和名人

历史: 周初,以今山东郯城一带为中心(出土有徐国遗址),建立徐国,在东夷中最为强大,春秋时为楚国所败,周敬王八年(公元前512年)被吴国吞并。

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所载,徐氏为颛顼,皋陶之后。夏禹时封伯益之子若木于徐国。

从若木至徐偃王共三十二世。徐偃王攻周,被周穆王及造父击败。

后又封徐偃王子宗为徐子。春秋时,徐国被吴灭后,徐子的遗族以原国名「徐」为氏。

二:清代满族姓氏舒穆禄氏改为徐氏,如徐元梦,为满洲正白旗人。 名人: 1、徐偃王 徐偃王,嬴姓徐氏,名诞,是西周时徐国第32代国君。

徐国统辖今淮、泗一带。建都下邳(今更名为睢宁县古邳镇)。

周穆王末年,徐君偃好行仁义,前来归顺的东夷国家有四十多个。周穆王巡视各国,听闻徐君威德日远,遣楚国袭其不备,大破之,杀偃王。

其子遂北徙彭城,百姓从之者数万。 《后汉书·东夷传》称:“地方五百里”,向他朝贡的“三十有六国”。

曾联合九夷伐周。穆王因其势大,承认其为东方霸主。

后为楚所败。在战争与和平之间选择了仁义避战。

其事载《竹书纪年》、《后汉书》、《尸子》、《博物志》、《路史》诸书。《尸子》谓:“徐偃王有筋而无骨。”

《博物志》谓:“徐君宫人有娠而生卵,以为不祥,弃之水滨。 孤独母有犬鹄苍,猎于水滨,得所弃卵,衔以来归。

孤独母以为异,覆暖之,遂孵成儿。生时正偃,故以为名。”

徐偃王僭越“伯”位而称“王”之后,实质上即是与周王(天子)分庭抗礼。作为徐国的代表人物,徐偃王当之无愧是徐国文明史的奠基人、开拓者和领袖人物。

2、徐达 徐达(1332年-1385年),字天德。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市)人。

明朝开国军事统帅,徐达出身农家。元朝末年,徐达参加了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为淮西二十四将之一。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在鄱阳湖之战中大败陈友谅。次年,被任命为左相国。

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麾师攻取淮东,并于两年后攻克平江,灭张士诚。 旋即出任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常遇春一同挥师北伐,推翻元朝的统治。

洪武元年(1368年),攻入大都,灭亡元朝。 此后连年出兵,打击元朝残余势力,官至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国公。

他为人谨慎,善于治军,戎马一生,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洪武十八年(1385年),徐达去世。

追封中山王,谥号“武宁”,赐葬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又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位列开国“六王”之首。

3、徐悲鸿 徐悲鸿(1895年7月19日—1953年9月26日),汉族,原名徐寿康,江苏宜兴市屺亭镇人,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 曾留学法国学西画,归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先后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和北平艺专。

1949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擅长人物、走兽、花鸟,主张现实主义,于传统尤推崇任伯年,强调国画改革融入西画技法,作画主张光线、造型,讲求对象的解剖结构、骨骼的准确把握。

并强调作品的思想内涵,对当时中国画坛影响甚大,与张书旗、柳子谷三人被称为画坛的“金陵三杰”。所作国画彩墨浑成,尤以奔马享名于世。

徐悲鸿被尊称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者,他主张发展“传统中国画”的改良,立足中国现代写实主义美术,提出了近代国画之颓废背景下的《中国画改良论》。 1953年9月26日,徐悲鸿因脑溢血病逝,享年58岁。

按照徐悲鸿的遗愿,夫人廖静文女士将他的作品1200余件。 他一生节衣缩食收藏的唐、宋、元、明、清及近代著名书画家的作品1200余件,图书、画册、碑帖等1万余件, 全部捐献给国家。

4、徐敬业 徐敬业,曹州离狐(今山东菏泽)人,唐朝官员、将领。司空李绩之孙,梓州刺史李震之子,因父早死,直接承袭祖父英国公爵位。

徐敬业是唐睿宗时反太后武则天临朝称制而起事的领导者。 徐敬业从小善于骑射,有才智。

因父早死,直接承袭了祖父的英国公爵位,曾任眉州刺史,后坐事被眨为柳州司马。武后废帝唐中宗为庐陵王,立李旦为帝。

后李旦上表请辞,由武后临朝称制。徐敬业与其弟徐敬猷、唐之奇、杜求仁、骆宾王等人,在则天顺圣皇后光宅元年(684年)九月起兵于扬州,徐敬业自称为匡复府大将军,领扬州大都督。

以勤王救国、匡扶卢陵王李显复位为名出师,由骆宾王写了著名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以号召天下。徐敬业徐志摩的士卒很快增至十多万人。

武后剥夺徐敬业赐姓,遣梁郡公李孝逸为主帅,魏元忠为副帅统兵三十万征讨。徐敬业手下魏思温建议直攻东都洛阳,而薛璋则劝先南进常州、润州(今江苏镇江)。

徐敬业听从薛璋意见,先南渡长江攻陷润州,再北向与李孝逸战于高邮,徐敬业初战获胜,但久战兵疲,十一月,李孝逸以火攻大败徐敬业军,徐敬业逃往润州,为部下所杀,内乱遂平。 唐贞元十七年(801年)吐蕃军到唐朝盐州时,吐蕃军中有将徐舍人,自称徐敬业后人,不忘本国,并将包括僧人延素在内的俘虏千百人全部放归。

5、徐志摩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浙江嘉兴海宁硖石人,现代诗人、散文家。原名章垿[xù],字槱[yǒu]森。

徐氏家族在历史中是如何变迁分布的

如下变迁: 1徐氏以国为氏之后,由今江苏省宿迁市泗洪 县,安徽省泗县扩至今安徽省凤阳一带。

此地聚居的 徐氏,在徐国灭亡的时候,已经是一个大家族了。 2在汉朝的时候,徐姓己经迁播于北方的广大地 区,尤以山东徐姓繁衍得最为旺盛。

3徐姓大举迁播始于魏晋时,隋唐时期在我国南 方又有了进一步的繁衍。 4宋末,徐姓人由今江西迁往福建 5元时,徐姓主要繁衍于今广东的丰顺、海丰、梅 县、博隆及潮州的南坑。

6清开始,闽、鄂、台的徐氏有不少人走出国门, 到海外拓业,主要分布于东南亚、欧美一些国家。

请问徐姓的历史

徐氏一族,血脉单纯。

以仁义立国,前后逾千年。

君子成人之美的典故就来孔子采自于吴(今常州)季札挂剑于徐国国君墓前的旧事。

我一直坚信,血脉传承家族美德。

徐氏一族,擅长经商投资,辅佐君王,好交天下友却无霸天下之野心。

前后相传150世,绵延4000年,却宛如昨日,历历在目。

因伯益之仁义,夏启打破了禅让制度,建立了世袭的奴隶制度社会。

因徐偃公之仁义,未能接管周王朝的统治,导致春秋战国和秦朝封建制度的建立。

因徐世昌之仁义,民国经历军阀割据,最终被推翻政权,转而如今。

中国的政治体制变革,很幽默,每次大的变革都与徐氏紧密相关。

从原始社会到奴隶制度的转变,从奴隶制度到封建制度的转变,从封建制度跨过资本主义跳到社会主义,

徐氏一族因仁义而不可磨灭的推动了社会体制的进化。

身为徐氏后人,幸也。

叹曰:上下五千年,不过吾家事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