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的标准是什么 简述经济新常态的内涵与实质
简述经济新常态的内涵与实质
简述经济新常态的内涵与实质
当前,中国经济已经进入到以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准确把握新常态必须回答好两个问题:一是科学判断经济增长潜力,探明中国经
济的“底”在何处;二是重新构筑经济增长动力,寻找未来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从本质上来讲,经济新常态是一个发展方式的转变问题,是增长形态的跳跃问题,是
动力机制的切换问题。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涵,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以年均10%左右的增长速度,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由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的转变。但是,中国是在转型背景下对发达国家的追赶,也付出了高污染、高耗能以及牺牲居民福利的代价。目前,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的诉求日益迫切,倘若继续把发展简单化为增加生产总值,一味追求生产总值的增长而忽视持续健康发展,忽视居民福利乃至生存环境,那么这样的增长模式不仅难以持续,也最终会失去民心。我们要认识到,中国经济新常态,是从追求增长速度向追求发展的稳定性、持续性和全面性战略思维的转变,本质上是发展方式的转变。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实质,是经济增长形态的跳跃。经济增长表面上表现为要素的积累和投入的增长,但背后是资源优化配置,产业结构持续演进的动态调
整过程。当前,从生产资源的产业配置来看,一方面,钢铁、水泥等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占用了大量生产资源,集聚了巨大的经济风险;另一方面,养老、医疗、教
育等行业社会力量进入不足、竞争不充分,导致社会资源严重错配,影响了整个经济的效率。以前,我们依靠投资拉动增长,高投资高增长是经济增长的一般形态。
今后,我们依靠创造驱动经济增长,“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和“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是经济增长的一般形态。所以,新常态的实质是旧增长形态到新增
长形态的跳跃,是传统增长形态到现代增长形态的跳跃,是粗放式增长形态到集约式增长形态的跳跃,是经济增长的低级形态到高级形态的跳跃。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关键,是经济增长动力的切换。经济增长归根到底要依靠技术进步。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过于单一,经济发展的不稳
定、不全面、不可持续问题伴随我们改革开放的全过程。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不断攀升,原有的动力机制已不能适应我国未来增长的需要。“换挡”需要松“油
门”。发达国家的历史表明,每次重大的技术革新后,不是经济增长迅速提速,而是生产率的短期下降。我们要认识到“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是经济增长
“换挡提速”的必然过程,是经济增长动力机制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必然过程,是经济增长动力由一元向多元转变的必然过程;还要认识到“换挡提速”过
程中操纵不慎出现“熄火”的风险,定力要强、心态要稳、动作要准。
新常态,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抓住机遇,赢得挑战,关键在于如何适应新常态。我国目前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
“三期叠加”阶段,既受到国际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影响,也受累于自身的体制性问题。要化解短期困难,为改革赢得时间、空间,就必须在科学认识新常态的基础
上,积极适应新常态。
在发展理念上,要树立以增长促发展、以发展促增长的发展观。xj在G20峰会上提议加大对发展问题的关注,树立以增长促发展、以发展促
增长的发展观。将增长与发展统一起来,这是以xj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对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新概括、新升华。增长并不等于发展,发展是增长的目的,增
长是发展的手段。没有增长就不可能有发展,但没有发展增长也不可能持续。长期以来,一些地方片面将经济增长等同于经济发展,一些领导干部盲目崇拜GDP,
这种认识迷失了经济增长的最终目标,即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因此,积极适应经济新常态首先就要抛弃狭隘的发展观,真正确立以增长促发展、以发展
促增长的全面的发展观,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和发展路径作出相应调整。
在发展思维上,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强调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既是对过去
几十年发展经验的高度概括,也是新常态下处理各种问题必须树立的发展思维。如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一直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问题。市场体系的建设和完
善,产权的界定和保护,以及市场失灵缺陷的克服都离不开政府的权威,没有有效的政府保障,市场就无法正常运转。而在市场能够充分发挥决定性作用的竞争性领
域,政府这只有形之手不能伸得过长,更不能替代市场作用。只有政府与市场共生互补、各司其职,经济活力才能得到有效释放,多元化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才能真
正建立。
在发展战略上,要立足长远、着眼当前。经济新常态是要改变旧有的经济运行机制,在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形成之际,不仅增长的波动成为可能,而且影子
银行、产能过剩、债务负担等潜在风险积聚,实现稳增长的任务更加艰巨。所以,在发展战略上,必须要有长远目光,在各种新矛盾新问题新挑战面前沉着冷静、积
极应对,忍得住阵痛。同时,也要着眼当前,充分考虑到“三期叠加”阶段特有的阶段性风险,为可能出现的各类困难做好预案,为困难群众兜底线救急难,缓解改
革产生的阵痛。
在发展政策上,要坚持区间调控、定向调控、预调微调。当前,国际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大,各种矛盾交织。中国在宏观政策上,需要综合考虑国内与国际
经济形势、经济结构与经济周期,既要保持政策连续性又要考虑决策灵活度,既不过分强调需求刺激又不盲目抵制扩张政策。一是在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的同时,必
须守住增长和就业的底线,不能失速太多;二是宏观政策保持灵活性,在外部形势变化时,及时做好政策调整准备;三是创新宏观调控工具,摒弃传统的凯恩斯总量
调控思路,着重从结构性问题入手,补短板、添后劲,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向中高端水平迈进。改革开放的历史和实践说
明,微观主体更活跃、市场活力更旺盛的省市往往也是增长质量更高、发展后劲更足的地区。为此,深化改革、政府转型必须立足于增强微观经济的活力——只有营
造公平竞争环境,全面搞活微观经济,才能助推企业顺利度过结构调整阵痛期;只有让市场主体成为创新主体、转型升级主体,才能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强劲动
力。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经济新常态的内涵与实质及经济新常态的九个趋势变化
内涵:首先是速度,即“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多年的高速发展之后,中国经济的传统竞争优势变弱,潜在增长率开始下降,面临着“三期叠加”所带来的挑战,经济增速放缓不可避免。与此同时,考虑到此前积累的诸多矛盾和挑战,以及继续强行维持高增长所可能付出的代价,国家也有意增加了对经济增速放缓的容忍度,从而让一直紧绷的增长之弦有喘息调整之机。
其次是结构,即“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虽然在新常态下,经济增速会有所放缓,但不能简单地认为增速放缓就是新常态。一般而言,评价经济发展的标准可以分为两种——速度和质量。新常态下,对速度的追求虽有所降低,但对质量的提升却更加重视,这就要求经济运行的结构更优、效率更高。而这也正是一段时期以来,中国经济所发生的最大变化。
最后是动力,即“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多年来,中国经济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投资驱动型,靠的是低成本要素的大量投入,虽然成果显著,却也“后患无穷”。而新常态就是要改变这一粗放的增长模式,逐步向集约的发展模式转变。但在转变过程中,既不能让增速放缓变成一落千丈,又要实现结构更优、效率更高,这意味着不能再依赖于传统的经济增长引擎,而只能更多地向创新要动力。
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对稳定。决策层首次以新常态来判断当前中国经济的特征,并将之上升到战略高度,表明了中央对当前中国经济增长阶段变化规律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决定了未来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基调。
所以说,新常态不仅是经济转型的过程,同时也是风险释放的过程,如果不主动积极作为,就会出现经济增速大幅放缓,社会发展停滞不前,甚至掉进“中等收入陷阱”。
九大趋势变化:
从消费需求看,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
从投资需求看,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
从出口和国际收支看,我国低成本比较优势发生了转化,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
从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看,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产业组织新特征。
从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看,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人口减少,要素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
从市场竞争特点看,市场竞争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
从资源环境约束看,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
从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看,经济风险总体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
从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看,既要全面化解产能过剩,也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
请参考!
经济新常态的内涵与实质分别是什么?
经济新常态的内涵:
首先是速度,即“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多年的高速发展之后,中国经济的传统竞争优势变弱,潜在增长率开始下降,面临着“三期叠加”所带来的挑战,经济增速放缓不可避免。
与此同时,考虑到此前积累的诸多矛盾和挑战,以及继续强行维持高增长所可能付出的代价,国家也有意增加了对经济增速放缓的容忍度,从而让一直紧绷的增长之弦有喘息调整之机。
其次是结构,即“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虽然在新常态下,经济增速会有所放缓,但不能简单地认为增速放缓就是新常态。一般而言,评价经济发展的标准可以分为两种——速度和质量。
新常态下,对速度的追求虽有所降低,但对质量的提升却更加重视,这就要求经济运行的结构更优、效率更高。而这也正是一段时期以来,中国经济所发生的最大变化。最后是动力,即“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多年来,中国经济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投资驱动型,靠的是低成本要素的大量投入,虽然成果显著,却也“后患无穷”。而新常态就是要改变这一粗放的增长模式,逐步向集约的发展模式转变。
但在转变过程中,既不能让增速放缓变成一落千丈,又要实现结构更优、效率更高,这意味着不能再依赖于传统的经济增长引擎,而只能更多地向创新要动力。
经济新常态的实质:
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对稳定。决策层首次以新常态来判断当前中国经济的特征,并将之上升到战略高度,表明了中央对当前中国经济增长阶段变化规律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决定了未来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基调。
所以说,新常态不仅是经济转型的过程,同时也是风险释放的过程,如果不主动积极作为,就会出现经济增速大幅放缓,社会发展停滞不前,甚至掉进“中等收入陷阱”。
九大趋势变化:
1、从消费需求看,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
2、从投资需求看,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
3、从出口和国际收支看,我国低成本比较优势发生了转化,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
4、从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看,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产业组织新特征。
5、从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看,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人口减少,要素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
6、从市场竞争特点看,市场竞争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
7、从资源环境约束看,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
8、从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看,经济风险总体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
9、从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看,既要全面化解产能过剩,也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
经济新常态的内涵包括
A 经济增长速度从过去10%左右的高增长降到中高速增长
B 结构要进行调整
C 经济增长动力依靠制度改革、科技创新
说说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内涵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
近日,有西方政治家对媒体表示,中国经济从快速增长过渡到“新常态”不仅有益于自身发展,也有益于世界。对此,专家分析指出,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涵在于主动调整,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既有利于我国自身,更将为全世界的均衡、高质、可持续发展提供宝贵机遇。
1“新常态”内涵优于西方
今年以来,“新常态”无疑成为了全球经济领域的关键词。“新常态”源于美国投资界对金融危机后经济增长低于平均水平的描述。专家指出,西方国家的新常态可概括为“一低两高”,即低增长、高失业、高债务;而我国“新常态”则独具特色,可总结为“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四大特征。
“从内涵上看,‘新常态’在宏观经济领域被西方普遍形容为危机之后经济恢复的缓慢而痛苦的过程,接受这种‘新常态’是一个被动的过程。而中国‘新常态’虽然也反映出经济潜速从高速向中速的变轨,但我们容忍经济增速的下降,目的是给经济结构改革预留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是主动的适应和调整,显然主动优于被动。”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徐奇渊对本报记者表示。
有分析称,在债务方面,由于中国经济体量大、趋势好、储蓄率高且基本以内债为主,因此债务风险不大;在就业方面,传统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减缓了就业压力,经济转型增添了就业动力,就业形势将稳步向好。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737万人,为近10年来同期最高值。
2“新常态”是经济升级版
增速稳定是中国“新常态”有别于他国的直观特征。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范剑平指出,不少国家的经济增速都是从8%以上的“高速挡”直接切换到4%左右的“中速挡”,而中国经济有望在7%—8%的“中高速挡”运行一段时间。
“近期,中央在经济工作上反复强调‘保持定力’,其目的就是要充分把握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历史机遇。现在资源消耗型、环境污染型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已成强弩之末,我们恰恰是要利用这个时机,通过引导资金、简政放权、鼓励创新等手段定向发力,来转变发展方式、降低发展成本、提高发展质量,让中国在国际分工的‘微笑曲线’上向两端的高附加值区移动。”武汉科技大学金融研究所所长董登新说。
专家认为,由于资源和环境承载力的限制,传统模式下的高增长既不可持续,也无法为社会所接受。生物医药、电子商务、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将逐步成为舞台上的主角,成为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服务”、“中国科技”乃至“中国品牌”的升级注定是“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必由之路。
3“新常态”有利全世界
“中国经济不会崩溃,而是在从‘快速’增长转向‘显著’增长,这种转变不仅有益于中国,也有益于世界。”一位西方政治家近日对媒体表示。他认为,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变化是符合逻辑的,并且中国对自身面临的问题、挑战和对策都有深入全面的分析。他同时建议,中国作为新兴大国应更多地参与到贸易、投资、安全等全球公共领域的规则制定上来。
据WTO(世界贸易组织)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在159个世贸组织成员中,中国是107个成员的前三大进口来源地,也是42个成员的前三大出口市场,中国还是48个最不发达国家的最大出口市场。“中国需求”创造了众多就业岗位,为当地民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毫无疑问,中国经济结构的改善,将对世界经济全局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未来,随着社保体系的完善与服务业的进一步开放,中国将为世界再创造出一个巨大的、活跃的最终产品消费市场,国际收支失衡的格局也将得到改善。中国也将有更多优质的产品、资本、技术输出到其他国家。这些都有利于全球经济向更加平衡、高质量、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徐奇渊表示。
专家普遍认为,中国经济“新常态”还将有利于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重塑世界格局。“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成功将不仅标志着13亿人口脱离了贫困,更将为亚、非、拉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树立起成功典范。这不仅为他们探索自身发展模式提供了有益经验,还将提高发展中国家整体在世界上的话语权。”董登新说。
如若满意,请点击右侧【采纳答案】,如若还有问题,请点击【追问】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望采纳!
~ O(∩_∩)O~
简述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的对策 毛概
中国经济新常态就是经济结构的对称态,在经济结构对称态基础上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可持续稳增长。经济新常态是强调结构稳增长的经济,而不是总量经济;着眼于经济结构的对称态及在对称态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而不仅仅是GDP、人均GDP增长与经济规模最大化。经济新常态就是用增长促发展,用发展促增长。经济新常态不是不需要GDP,而是不需要GDP增长方式;不是不需要增长,而是把GDP增长放在发展模式中定位,使GDP增长成为再生型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模式的组成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