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读史可以明智后面几句 讀史小記:秦·修魚「擺拳」
讀史小記:秦·修魚「擺拳」 公元前317年(秦惠文王八年),看似轟轟烈烈的第一次五國伐秦告一段落,義渠通過李帛之戰也在秦國背後狠狠捅了背後一刀。如受創孤狼,秦沒有發出任何哀嚎,而是靜靜舔凈傷口,悄悄磨
讀史小記:秦·修魚「擺拳」

公元前317年(秦惠文王八年),看似轟轟烈烈的第一次五國伐秦告一段落,義渠通過李帛之戰也在秦國背後狠狠捅了背後一刀。如受創孤狼,秦沒有發出任何哀嚎,而是靜靜舔凈傷口,悄悄磨礪爪牙,冷峻雙眼中閃爍幽幽之光。烈烈戰旗之下,精銳兵團如黑色潮水集結於函谷關,秦惠王任命王弟樗里疾為帥,秦軍將要用一記兇狠「擺拳」,讓天下真正認識西垂之國。
分敵之謀
五國伐秦,楚為縱長,曾經秦楚之好的戰略同盟關係一去不返。但是,秦要震懾性反擊,必須理性全面分析,選准進攻對象和進攻時機,才能事半功倍。
齊國是「老滑頭」,也是「老戲骨」,雖然表面響應五國伐秦,但實際出兵不在其中,「齊獨後」,作為非常「5 1」,只是打醬油的。楚雖主導合縱,但醉翁之意不在酒,未和他國合兵成皋,而是「聲東擊西」、單獨從秦楚邊界的武關道進軍,以求清晰劃分秦楚國在商於地區各自的勢力範圍。楚國穩定在商於的存在,是一手「接」的好棋,可以鞏固在漢中、巴國的存在,短時間內並無意進犯秦國本土。反倒是從自身利益出發的三晉,積極響應楚國號召,合兵進攻函谷關,和秦軍主力結結實實較量了一番。
謀定而後動。對於秦國來說,在反擊階段,齊國是可以爭取甚至利用的力量,楚國已經達到目的、可以安撫。於是,秦軍聚指成拳,把目標鎖定三晉。
三晉之隙
秦軍洶湧而至,兵出函谷關,三晉不是鐵板,節節敗退,魏國與秦接壤,最先服軟。在五國伐秦開戰之前,魏惠王就曾派遣惠施出使楚國,試圖說服楚國一起向秦國議和。秦國開始反擊後,魏軍絲毫沒有反抗,相反門戶大開,秦軍長驅直入,死死咬住了撤退的韓、趙聯軍。
當原來的「帶頭大哥」楚國消無聲息,「二哥」魏國袖手旁觀,韓、趙兩國陷入懵圈狀態,而秦軍的快速機動能力更加讓兩國感到震恐。且追且退之間,雙方在韓、趙邊界的修魚短兵相接了。一方秦軍滿腔怒火,要洗刷恥辱,如虎兕出柙;另一方韓趙聯軍本欲分享杯羹,不料竟惹火燒身,陷於進退失據,士氣全無。更有甚者,齊早已深知秦國之意,在東線乘火打劫,發動觀澤之戰,大敗三晉。修魚之戰的結果毫無懸念,韓趙聯軍在自己家門口慘敗,韓軍將領申差被俘,韓軍太子奐所部、趙軍公子渴所部潰敗。
初次走出函谷關的秦軍不僅大勝,而且對於戰敗的韓、趙痛下殺手,共斬首八萬二千,完全更新了天下對於戰爭的認識。韓國太子奐可能喪身亂軍之中,戰後不久,韓國派遣太子入秦為質,此時已經是太子倉了。
唯快不破
修魚之戰大勝,秦軍大出天下,不僅摸清六國底牌、洞察各國之間的親親疏疏,還探索了分化策略,積累了對付天下合縱的有效經驗,可謂成果豐碩。
在戰略層面,秦國決策層運籌帷幄,選准作戰作戰對象,緊緊扣住韓、趙兩國。在外交層面,長袖善舞,聯手齊國、安穩楚國,秦軍深入敵境而無後顧之憂。在戰術層面,秦軍不僅第一次東出函谷關,而且是長途奔襲,風險極大。三百年前秦軍奔襲鄭國失利,回軍途中在崤之戰中全軍覆沒。這次,樗里疾帶領的精銳秦軍,狡如狐、猛如虎,相持堅韌不拔,殲敵乾脆利落,總結出了快速突破、長途奔襲的獨特戰法,並在多次實戰中不斷精鍊。樗里疾之後,魏冉組織了對魏趙的華陽之戰、白起組織了對楚的鄢郢之戰,都堪稱是閃擊戰的典範。
一個國家的實力,取決於綜合國力以及使用國力的決心。修魚之戰是一記超長距離的擺拳,勢大力沉,出其不意、兇狠致命,對於韓、趙是警告,對於天下也是震懾。秦有破釜沉舟之氣概,敢為人之不敢為,敢勝人之不敢勝,「敢犯秦者,雖遠必誅」,「恐秦症」由此而生,虎狼之師的威名開始在天下傳播,各國都要重新評估各自和秦國的關係,不要輕易招惹強秦漸漸成為共識。
對於五國伐秦的主謀,秦很快開始謀劃對楚長策,加速了對巴蜀之地的爭奪,布置大棋局。對於五國伐秦的幫凶,秦國對於義渠背後捅刀的行為無法釋懷,三年後(公元前314年),秦軍大舉出動,攻伐義渠,一鼓作氣佔領25座城池,義渠元氣大傷、幾乎滅國。攻伐義渠和修魚之戰一西一東,遙相呼應,秦國聲勢大振,為回應五國伐秦畫上圓滿句號。
很赞哦! (1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