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南诏”少数民族政权,弃前嫌,重新归顺于大唐!
唐朝“南诏”少数民族政权,弃前嫌,重新归顺于大唐!
在云南境内,有一个称为“南诏”的少数民族政权,唐高宗时就归附了中央政府。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玄宗策封其首领皮逻阁为越国公,后又封为云南王,允许世代承袭王。后来这个云南王与拜会唐的边境将领时发生争执,一怒之下,领兵攻杀了云南太守,和吐蕃勾结屡次犯唐。后来这个云南王为他的儿子异牟寻找一个大唐的知识渊博的老师。云南王死后他的儿子异牟寻继位,吐蕃加封他为“日东王”。异牟寻想要和大唐顺归于好,于是派使者向大唐送信,表示示好,于是唐德宗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惊喜万分,下诏书对异牟寻表示嘉奖。十二月,韦皋派遣的使者辗转到达南诏,首先找到了郑回,了解南诏的内外情况,并商定了签订盟约。
当时吐蕃在唐使到来之前,已派出几百名使者到南诏征兵,异牟寻悄悄地叮嘱郑回,请唐使在宣诏的那天化装成柯部的使者进入王宫,以防被吐蕃人发觉,郑回当时没说什么,点点头答应了。十二月十五这一天夜里,异牟寻将南诏各部的头领统统召集到宫中的正殿,在殿中陈设好香案蜡烛,命卫兵严密守住四门,静候唐使的到来。红烛的火焰照亮了正殿,不一会儿,唐使身穿一套崭新的大唐官服,手持圣旨走了进来。异牟寻不由得眼前一亮,旋即又后怕起来了。他把唐使拉到一边,悄悄地问:“您为何不穿群柯服?”唐使高声说:“我是大唐天子的使者,到南诏这样的大国怎能穿那些小蛮族人的衣服!”在座的头领大都学过汉语,个个听后都露出了赞佩的神情。
这时,门又开了,郑回走了进来。屋里的头领们全都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郑回目不斜视,表情严肃地走到唐使面前,郑重地跪下行礼,口称:“唐臣郑回,参见大唐的使臣!”异牟寻赶紧从唐使身边走开,避开老师的大礼,其余的头领门站在一旁,更是目瞪口呆。郑回在南诏的地位极高。他身为王室三代的老师,又是南诏最有威望的宰辅,所以南诏举国上下都尊敬他,今天郑回居然对唐使下跪,众头领们倒吸一口凉气,面面相觑,对大唐的威仪有了刻骨铭心的体会。接下来唐使开始宣读诏书,南诏君臣跪下听旨。异牟寻总觉得有些心虚,情不自禁地往四周看,生怕吐蕃人随时会出现在眼前。但他意识到自己终于实现了多年的愿望,继先祖之后又成了大唐的臣子时,忍不住泪流满面。他的这种情绪感染了别人,一时间殿内响起了一片抽泣声。
等到宜诏完毕,只剩下3个人时,异牟寻问唐使:“请问使者,您在路上有没有被吐蕃人看到?他们有很多人散居在城里各处。”唐使反问说:“这些吐蕃人在南诏干什么呢?”异牟寻说:“吐蕃与回鹘(回纥于唐贞元四年改名回鹘)大战于北庭,伤亡很重。吐蕃派使者向我要1万人去服役,我说只能出3千人,他们回去禀报,不久前又来了,说赞普至少要我出5千人,我还没有答复……”唐使想了想说:“我走到王宫门前的时候,的确有吐蕃人拦住盘问,我说我是大唐的使者,来与南诏结盟异牟寻急了,叫道:“您怎能这么说!”郑回在一旁笑了,说:“王爷放心!我已让四军(南诏兵制,一千人为一军,分守在城池四面)戒备,不让一个吐蕃人出城报信。”唐使接着说:“您不放心吗?不如将城里的吐蕃人通通杀异牟寻说:“但是唐使说:“韦皋将军已按您的要求做了部署,南诏与唐的防线已连为一体……”
郑回说:“吐蕃连败于韦节度,现在国内空虚,正是用兵的好时机,王爷既然已上表归唐,还犹豫什么?异牟寻说:“让我想一想……贞元十年正月,异牟寻委托儿子寻梦凑和5位清平官与唐使在点苍山神祠中签订了盟约。郑回和异牟寻一起带领南诏勇士将城里所有的吐蕃人杀得干干净净。等他们完事的时候,神祠中的典礼也接近了尾声,寻梦凑亲笔写下一式4份盟书。一份藏在神室之中,一份沉入西河河底,一份送进王家祖庙,一份让唐使带给大唐天子送走唐使,郑回和异牟寻商量如何对付吐蕃,认为可以趁消息一时还没有走漏的时机采取突袭。
于是便派人通知吐蕃赞普,同意发兵5千。异牟寻领着数万精兵紧随其后。乘吐蕃不备,在神川大破敌军,攻下16座城池、收降了10余万兵马,然后请韦皋派人来接收城池和俘虏,以取信于唐。韦皋立即将这一捷报上表朝廷。德宗闻讯大喜,命御史中丞袁滋持节前去册封异牟寻为“南诏主”。袁滋于贞元十年(公元794年)夏六月进入南诏国境,将一颗“贞元册南诏”金印交给异牟寻。从贞元十年到宪宗元和三年(公元808年),南诏与唐的军事联盟不断地击败入侵的吐蕃军队,南诏的使者不断地到长安朝贡,南诏的贵族子弟纷纷涌向成都、长安等地求学。元和三年十二月,异牟寻去世,临终前留下遗言给继位的寻梦凑:“要子子孙孙永为唐臣。第二年一月,宪宗在长安废朝3天,以示哀悼。
(图文来自网络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