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治者原型 满清绿营的兴衰往事,暴露了满清统治者难以启齿的秘密
满清绿营的兴衰往事,暴露了满清统治者难以启齿的秘密
我们都知道,清朝的统治者是以“兵民合一”的八旗制度起家的,所以,八旗兵是其最精锐的部队。按理说清朝打仗的时候,八旗军应该是他们的作战主力了。
然而,熟悉清朝历史的人知道,实事并不是这样。清朝规模最大的军队并不是八旗军,而是绿营。
绿营是什么兵种?它是怎么来的?清军在1644年入关时,他们的全部兵力,包括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总共加起来是18万人。
满清要面对的是:在南方割据的南明政权、李自成的大顺残部,还有各个地方的反清武装。以满清当时的兵力来说,即使八旗军有三头六臂,也难免显得寡众悬殊。
那么,满清统治者究竟做了些什么,能做到迅速统一全国呢?
其实,满清之所以能够迅速统一全国,一个成功的关键就在于,他们对投降的明朝军队,没有进行遣散,而是进行了吸纳和整编。他们用绿色的旗帜作为这支新收编的军队的标志,因此,这支军队被称为绿营兵。
图 | 绿营带有“兵”字的军服
顺治元年,满清在当时的直隶设置了绿营编制。
顺治初期,清军是以八旗兵作为征服全国各地的绝对主力。但是,慢慢的他们人数少的劣势就暴露出来了。不仅如此,八旗军除了要对付南明政权,还得四处奔波镇压汉族的义军。
为了避免八旗军的疲于奔命,一个叫刘武元的明朝降将上奏给朝廷,提出八个字的建议:“得一省必镇定一省。”这里所说的“镇定”,并不是“镇压平定”的意思,而是指一个“军镇”这样的军事单位。古代的军镇就相当于现在的省级的军区单位,这是明朝就实行的一种叫作“镇戍”的制度。
刘武元的建议,简单来说就是:每当清军拿下一个省,就在其省内组建一个军事单位,以镇守此地。当某个地方有叛乱,离它最近的“镇”就可以派兵去镇压,这样就避免了八旗精锐四处奔波了。
这样既能巩固统治,又能对突发事件进行快速反应的建议,满清统治者当然愿意采纳并实行了。那么,还有个问题,就是这些“镇”的兵源怎么解决?其实很简单,就地取材,招募汉人。
后来,各地以汉人为主的军镇的部队,也都被编入了绿营的编织。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来,绿营其实是在满清统一全国的过程中逐步吸收汉人的力量建立起来的。
据统计,顺治后期,全国的绿营兵力大概有80万,他们绝大多数是原明朝军队。到了康熙年间,绿营系统基本已经定型,全国18个省总共建立了54个“镇”,能够确保省必有镇,重要的省有多个镇,比如广东省建立了8个镇。
图 | 冲锋陷阵的绿营兵
由绿营的组建过程,可以看出来:满清的八旗兵虽然厉害,但他们仅凭八旗那点儿人马是绝对不能统一全国的。即便八旗兵再怎么能征善战,他们那涓涓细流,也填不满关内的汪洋大海。只有笼络收编汉人,组建绿营这样的汉人军队,才可能统一全国。
实际上,从皇太极开始,满清统治者就明白这个道理,一直以来也是这么做的。
一般来说,绿营兵给我们的印象是,人多、腐败、没战斗力,战场上是“满蒙八旗”打下手的。但是,真实的历史上,是这样的吗?其实则不然。
绿营兵的战斗力真的不如八旗兵,实力很弱吗?满蒙八旗主要都是善于骑马冲锋的骑兵,他们的作战方式在地势平坦的北方平原很有优势,但是再往南就不那么好使了。
我们都知道,江南地区地理特点是河多、湖多,还有不少的山地和丘陵。这种地形非常适合水军作战,不适合骑兵驰骋。八旗的骑兵一到了淮河流域,优势尽失,反倒是善于水战的当地绿营军队能占优势。
图 | 八旗兵
在西南的丘陵地区进行山地丛林的作战,八旗兵就更没有绿营兵好使了。八旗兵的强项在于骑射,到了山地,马上不了山,弓箭又在丛林中失去了优势,八旗兵空有一身骑射功夫根本用不上。当地汉人就不一样了,他们长期穿山越涧,在山地作战时,战斗力比八旗兵强的可不是一星半点儿。
比如,顺治十六年,郑成功围攻江宁(南京),眼看江宁就要失守,满清调绿营兵出马,打退了郑成功。这一战之后,郑成功再也无力进攻,只好退守台湾岛,民间的反清力量,也从此失去主心骨,彻底断绝了反清复明的希望。
再有,康熙平定三藩之乱时的关键战役,“岳州之战”。以八旗为主力的清军,先后更换三位将军也没拿下吴三桂军攻占的岳州。最后,还是用绿营兵作先锋,才夺回了失去整整五年的岳州。从此,也让康熙看清了一个实事:入关这么多年后,八旗军的战斗力已经衰退,战斗力已经不如汉人组成的绿营了。
因此,没有绿营,满清根本无法在中原站稳脚跟。因为不管从兵源数量还是在南方水、陆、山地的作战能力,绿营兵都比八旗兵有优势。
既然绿营这么厉害,后来他们又是怎么衰败的?绿营兵在康、雍、乾时期平三藩、征准格尔时,都是主力,可是到了后来的“白莲教起义”时,战斗力已经严重衰减。
当时白莲教的起义军主要集中在陕西、四川、湖北三省,你可知道,这三个省可都是绿营兵大省。其中,陕甘、四川的绿营兵实力最强,在全国绿营系统中的占比,可以达到20%,湖广绿营的兵力也占全国的7%。可是,绿营有这么多兵,竟然没有战斗力,还得从其他省份调兵,历时9年才镇压了白莲教起义。
到了后来的“太平天国”起义,更别提了。太平军所到之处,就把当地绿营连根拔起。最后还是曾国藩等人发展的“勇营制度”,才将动乱平定。
图 | 曾国藩与其幕僚

你看,不到百年时间,绿营为何衰败的如此之快?
其实,总结起来绿营迅速衰败的原因有两点:
客观上是满清制度设计导致主观上是绿营后来自身的腐败导致在制度设计上,清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限制绿营的制度尽管入关多年的满清统治者嘴上喊着“满汉一家亲”。但是,在面对浩瀚如海的汉人时,从人数到文化上都不自信的满清统治者难免会心怀戒心,对于绿营这样的汉人军队,更是找机会就得打压。
图 | 康熙皇帝
在康、雍、乾三朝,全国范围内的绿营总兵力基本是维持在60万上下,到嘉庆时期的白莲教起义,全国有66万的绿营兵,是历史最高。但是,同时期只有不到20万的八旗兵,数量仅仅不到绿营的三分之一。因此,满清统治者既然一直提防汉人,就必须从制度上对绿营的发展做限制。
清朝统治者是如何对绿营兵进行限制的呢?主要有下面几招:
第一招,分兵。比如,明朝时期的四川省只有一个“镇”,就是前面我们说的“镇”级军事单位,兵力大概是1万。而在康熙朝,四川省的绿营兵有1.5万,他们却被拆分为四个“镇”,这样,四个不到四千兵力的镇都没有实力造反。第二招,分职。北京作为京师,是清朝的禁卫重地,防卫军一定不能让汉人掌控。因此,并不设置绿营镇,主要由八旗作为防卫军。京师的绿营兵仅维持一个5000人的巡捕营,负责维持治安的工作。这样从京师的任务分配上限制绿营的重要性。下到了地方省,也基本是这个思路,以八旗为主,绿营为辅。绿营兵也不都是为了作战,因为大多数时间无仗可打,他们就要负责差役任务,比如押送犯人、城门的守备、漕运、看守皇陵,甚至闹蝗灾水患的时候,绿营兵还得去抓虫救灾。第三招,限制装备。这很简单,配备武器时,好的分给八旗军,绿营兵的武器就很普通了,尤其在火器上,八旗有火器营,而绿营不设这个编制,火炮倒是配备了,但一个省的绿营编制加起来,往往也没几门炮,平时还都在仓库里锁着,实弹训练的机会都不多。第四招,晋升限制。清政府很清楚,八旗兵擅长的是弓箭,而弓箭是打不过火器的。但绿营兵里,有不少人是世代研究火药、鸟枪、大炮的,汉人玩儿火器比射箭拿手,还容易立功。如果这些民间专家、技术能手都提干当官了,就会起到榜样带头作用,激励更多绿营兵放下弓马刀枪,而去学习火器,久而久之,绿营就算没有火器营,八旗兵也不是汉人的对手了。所以,清政府规定,绿营兵的军官,绝不许从鸟枪兵、炮兵里选,就算立有战功,也不给涨工资,更不能提干。干得好的弓箭兵,可以升职为马兵,干得好的马兵,才可以晋升为军官。清政府用这种晋升奖励机制,来限制绿营的战斗力。就这样,满清统治者从兵力、职能、装备、晋升四个方面对绿营进行限制,这些管理制度设计上,处处体现了限制汉人武装的用心。
但这些都是绿营衰败的客观原因,还有一点主观原因,那就是绿营自身的腐败。
八旗入关后腐败衰落,作为汉人的绿营兵也是人,他们也是有样学样,而且,比起吃喝玩乐来,八旗那些人只有给汉人提鞋的份儿。到了嘉庆末年,绿营兵吸鸦片已经很普遍了,更别说克扣、空饷、窝娼、聚赌这些腐败现象了。
图 | 抽鸦片的官兵
这样的军队,自然是谈不上什么战斗力了,所以,后来的农民起义把它打得溃不成军。到了满清平定太平天国后,绿营逐渐推出历史的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勇营制度”的崛起。
结语从清朝绿营的兴衰,我们能看到一个满清统治者难以启齿的秘密:其实,他们引以为傲的满蒙八旗凭借着能骑善射的特点,在北方作战可能尚且占有优势,但是到了南方作战,他们并没有比汉人的军队出色多少。入关后,八旗兵的战斗力也是日益衰弱,满清统治者不得不依靠绿营的汉军作为基石,但是,他们又因为对汉人的不信任,对绿营处处进行限制。对于绿营,不用不行,用了又不放心,他们内心十分矛盾。
也正是因为这种矛盾的心理,清朝统治者在制度上对汉人绿营时刻进行防范打压。这支本应该成为清朝国防主力的汉人军队,在制度的打压下不可避免地随着时间逐渐衰落。而绿营的没落,又造成了满清军事上的真空,这又为晚清时期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为代表的汉族大臣提供了成长空间,他们凭借“勇营制度”的团练起家,凭借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军功成为清廷的新贵,进一步又反过来对晚清的政坛格局造成极大的影响。
参考资料:
1、《绿营兵志》——罗尔纲,2011年12月 商务印书馆
2、《清史稿》—— 赵尔巽,1998年 中华书局
本文为达文有话说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汉人(15)绿营(8)满清(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