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京杭大运河现状 京杭大运河的建造有什么历史意义

火烧 2021-09-30 12:51:11 1045
京杭大运河的建造有什么历史意义 京杭大运河的意义经济元代会通河和通惠河开通后,京杭运河完成,明代进行了大规模整修,建立了完善的漕运管理制度,600年间,运河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南北交通要道,商运繁盛,运河

京杭大运河的建造有什么历史意义  

京杭大运河的意义

经济

元代会通河和通惠河开通后,京杭运河完成,明代进行了大规模整修,建立了完善的漕运管理制度,600年间,运河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南北交通要道,商运繁盛,运河两岸兴起数十座商业城镇,对古代经济的贡献无法估量。

元代开通海运,但是每年几百万石的漕粮、东南的贡赋和官吏商民每年不下亿万件的消费品都要过长江渡淮河,经会通河北运,海外运来的商品过境之后也是经运河到燕京,会通河得名会通,就是因为“江淮之漕,浮汶泗经达临清,而商旅贸迁,游宦往来往暨闽粤、交广、邛 、川蜀,航海诸番贡 之入莫不由是而达”。

由明而清,每年400万石(1石约今天27市斤,400万石大约有5万4千多吨)的漕粮由运河北上,此外,每年数十万匹苏杭织造丝织品运抵京城,江宁、苏州、杭州三个织造局,专办御用官用的绸、缎、纱、罗、布匹。

湖广川黔等地的竹木浮江而下,入运河北上,到北京修宫殿,建宗庙。

物产交流和经济交流极大丰富起来,明代北方棉花种植很普遍,发达的纺织业在江南,结果自然是棉花南运,布匹北运,太湖流域号称衣被天下,棉布和丝织品几百年来一直是运河上的主要货物。

杭州、苏州、扬州、淮安、济宁、临清、天津,这些运河边上的城市,因此成为商品集散地,商业盛衰与运河始终。

乾隆年间,苏州胥门、闾门外的运河码头“各省都会客货聚集,无物不有,自古称为天下第一码头”。

邵伯镇以棉、夏、葛、标、黄草等布及米、豆、竹、木为主要货物,被称作“御长十里,客货云集,江北第一大镇”。

《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他沿京杭大运河南行,辗转于苏杭,最终抵达刺桐港(福建泉州)。

运河每一个城镇都能从他的游记中找到赞美:将陵(德州)运河上南北运输商品极多,最多的是丝、香料。

京杭大运河现状 京杭大运河的建造有什么历史意义

济宁商业手工业很发达,“船只多得令人难以相信”。

徐州、邳州、清口、淮安商工农业都极发达,淮安的货运可以通到40多个城市。

宝应、高邮、扬州都是商业手工业为主的城市,很繁华。

真州(仪征)是运河通江口岸之一。

长江上每年有20万艘船航行,每船载重约50万-150万斤。

真州是盐、木料、麻等商品集散地。

瓜州以工商业为主,产丝织品和农产品。

苏州是最大的工商业城市,杭州最繁华,“商人如此之多和如此之富,难以言语形容。”

明永乐之后,官运之外,运河上商运逐渐增加,运河上开始设关收船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左右,户部从全国所收定额税银400万两,其中近1/3收自运河上往来的商船。

北京的什刹海、后海一带,包括积水潭,正是当年行船漕运的终点,千帆竞泊,热闹繁华。

积水潭的码头应该不止一个,环绕积水潭两岸都可停泊,《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了元大都的繁华盛景。

“比较大的码头、最热闹的景象应集中在离鼓楼最近的银锭桥、烟袋斜街一带,最盛时,积水潭舳舻蔽水,盛况空前。”

当时的文人雅士汇集在积水潭边赏酒作文,食肆、勾栏等迅速发展起来。

“元代最著名的大都杂剧主要活跃在积水潭周围,一批著名杂剧家聚集于此。”历史学家们说,当时元大都的社会经济文化几乎全集中在积水潭。

北运河和南运河在天津会合,进海河最后流入渤海,漕运鼎盛时,天津到通州的北运河上,来往的漕船每年有2万多艘、官兵12万人次,商船3万艘,运河的开通使一个小小的直沽寨成了远近闻名的天津卫。

明代漕运使运河通州码头盛极一时。

明代运河漕船每年有12143只,共分十帮,由124处卫所12万多军士负责运输,因路途远近而规定各帮至通日期,有序不乱,大多漕船在通州空仓回航。

各帮船于通州只许停留十天,最后一批船帮限定十月一日必须返归。

伴随三月一日首帮漕船至通,亦有大批商船。

开漕移师上将燃放“万头鞭”,数十档花会竞技,沿途商铺施茶献果,贾船掷银捐物,繁闹堪比京城各处庙会。

清代沿袭此制,直到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最后一艘漕船离开通州码头,景象不再。

十九世纪海运兴起,以后随着津浦铁路通车,京杭运河的作用逐渐减小。

黄河迁徙后,山东境内河段水源不足,河道淤浅,南北断航,淤成平地。

水量较大、通航条件较好的江苏省境内一段,也只能通行小木帆船。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