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离历史人物 有哪些历史人物受到了恶谥或恶评的庙号
有哪些历史人物受到了恶谥或恶评的庙号
有学者做过统计,自汉初至清末2100年间,只有9个皇帝得到恶谥
知乎网友三种不同的红色:
说到皇帝的谥号和庙号,这玩意终究是以子议父,以臣议君,所以多多少少都会留点面子,否则儿子自己脸上也不好看,你说是吧。
但恶谥不是没有,这种情况多是该皇帝被推翻,后继者以非正常手段即位,与前代皇帝是政敌。
这种情况下多有恶谥。
有学者做过统计,自汉初至清末2100年间,只有9个皇帝得到恶谥,这九人中,被废的皇帝有四人:曹魏的邵陵厉公曹芳、成汉幽公李期、前秦厉王符生、金海陵炀王完颜亮。

亡国之君三人:前燕幽帝慕容暐、陈炀帝陈叔宝、隋炀帝杨广。
被刺杀的一人:后凉灵帝李纂。
真正为臣僚子侄所加的恶谥只有汉灵帝刘宏一人。
但这只是秦朝以后的情况,在先秦时期恶谥还是很普遍的,先秦时期的恶谥主要有三个字:幽、厉、灵。
稍稍翻检,就会发现有很多这种谥号的天子和国君,比如周幽王、鲁幽公、郑幽公、晋幽公、楚幽王、赵幽缪王、周厉王、齐厉公、宋厉公、晋厉公、秦厉公、郑厉公、陈厉公、周灵王、晋灵公、卫灵公、郑灵公、楚灵王、齐灵公、陈灵公等等。
哦,对了,还有个赵武灵王,他虽然武功赫赫,但废长立幼、卒致内乱, 身死为天下笑,也没逃脱一个“灵”字。
为什么先秦时恶谥多,而秦汉之后恶谥少呢?这大概和儒学的兴起有关。
先秦时儒学只是百家之一,尚未成为国家学说,因此在议谥时尚能实事求是。
但在汉以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儒学是要求“为尊者讳、为亲者讳”的,用刘知几的话讲,就是“虽事乖正直,而理合名教,讳之可也。
”因此秦汉以后皇帝的恶谥就少了。
当然,秦汉后,臣子和诸侯王的恶谥还是很多的。
以西汉为例,有赵幽王、淮南厉王、广陵厉王、齐厉王、燕灵王、燕剌王、长沙剌王等。
这种谥号都是朝廷为臣子所谥,所以不存在“子议父、臣议君”的事情,一般也就放得开一些。
不过即使这样,到明清时,臣子和诸侯王的恶谥也变得极少。
整个明朝初国初时的鲁荒王之外,文武大臣和诸王再无恶谥。
而清朝则无一恶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