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疫情爆发 不貪心,不累心,疫情當下人生真諦莫過“道”

火烧 2022-09-11 09:25:11 1035
不貪心,不累心,疫情當下人生真諦莫過“道” 如果說世界上哪種文化最爲包容兼濟,必是中華文化莫屬。千百年來,中國人的人文思想總結其實就是一句話,“儒家衣道家骨佛家心”,將儒、道、法三大家融爲一體,互相借

不貪心,不累心,疫情當下人生真諦莫過“道”  

如果說世界上哪種文化最爲包容兼濟,必是中華文化莫屬。

千百年來,中國人的人文思想總結其實就是一句話,“儒家衣道家骨佛家心”,將儒、道、法三大家融爲一體,互相借鑑,形成了中國特有的社會道德原則規範,建構出一套特有的和諧社會。

作爲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道家立足於自然天性,倡導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

和儒家文化不同,道家不追求“完人”、“聖人”。以相對對立的姿態,追求和宇宙的統一,鄙棄儒家倫理道德、禮樂制度。認爲這些都是強加給人類的束縛,世界本來沒有這些東西,追求本性才是最高的境界。

在道家看來,所謂“美言”和功德,都是強加的一種物慾誘惑,爲了達到目的而鼓吹的一種獎懲機制。表面上有利於社會結構的穩定,然而實際上卻鼓吹了利己主義,誰做得好就升誰的官,結果把原本無邪的人變成了急功近利之徒,反而本末倒置。

道家認爲只有回到自然天性,才能長治久安。效仿宇宙真理,斷聖人言論,拋思想智慧,以“無爲”而有無,也就是“道法自然”。

同樣是慾望,儒家認爲應該給予限制,以克己復禮的方式約束行爲規範。而道家則提出返璞歸真,清心寡慾。關注的不是得到和成功,而是生命的真諦,出世。

在《道德經》第四十四章中,老子這麼說: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名和命哪一樣更親,命與錢哪個更貴?得與失哪個更憂心?過分追求一定會大耗費,過多貯藏一定會帶來嚴重損害。所以,知道滿足就不會招致屈辱,知道停止就不會導致危亡,只有這樣才能夠保全自己長久。

疫情爆发 不貪心,不累心,疫情當下人生真諦莫過“道”

儒家最重要的宗旨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把入世救天下放在第一位,提出“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然道家認爲這種追求是徒勞的,只能白白浪費生命。

莊子借盜跖之口,講古時候有個名叫尾生的人,因爲約定和女子相會在橋下,最後女子遲遲未來,尾生堅守信用被洪水淹死,成爲儒家鼓吹的“重信之人”。

然而盜跖卻異常唾棄尾生,認爲他重名聲而輕性命、根本不知珍惜生命的可貴,即使有守信的美德,可連孰輕孰重分不清,只能是個可憐的糊塗蛋。

尾生的死轟轟烈烈,震撼人心,但他的死只是爲了突出信用規範道德,脫離了人性,刻板得荒誕不經,道德也走進了死衚衕。

就事論事,道家鄙夷儒家的“僞善”,在於道家重於生命,強調生命才是最重要。

那麼是不是說,道家惜命,貪生怕死呢?

不然,道家注重的是生命本質精神,而不是區區的臭皮囊。珍惜生命的目的是守住精神,清除內心的雜念,澄澈心境。

古人但凡重大活動,都會進行齋戒,潔身沐浴,不沾葷腥。這不僅僅是滌盪體內的毒素,更是清除心裏的各種雜念,不管是善的還是惡的,但凡有着功利目的的一概逐出,迴歸初始的純淨。

爲什麼要這樣做呢?

因爲世界上有太多的誘惑,干擾着人的精神,越是目的準確,心理壓力也就越大,對精神和生命的耗損也就越厲害。

老子在《道德經》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

物慾橫流之下,貪慾刺激人不斷地追求財富和名聲,即使財物多得堆積如山,也停不下來,這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洞裏,但也是人類的原罪,走的越遠負重越大,所有的得到都將成爲負擔,最終患得患失,苦不堪言。

道家主張拋掉世間追求,沒有慾望,自然就不會受到勞累,精神也不會虧損。

兩個字總結道家,超脫。不貪心、不累心、最終才能超脫慾望,超脫意識,超脫自我。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