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三大改造模范人物 三大改造的背景

火烧 2022-09-29 12:53:33 1199
三大改造的背景 了解三大改造(1953—1956年)(1)含义:是指对资本主义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和平赎买(与苏联相比是创举)。对农业、手

三大改造的背景  

了解三大改造(1953—1956年)

(1)含义:是指对资本主义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和平赎买(与苏联相比是创举)。

对农业、手工业改造:农业生产合作社与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形式。

(2)历史意义: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从而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3)局限性:后期工作急躁和粗糙。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gcdzg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通过合作化道路,把农民个体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理论和实践。

1953年春,中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获得土地的农民有着极大的生产积极性,但分散、脆弱的农业个体经济既不能满足工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又有两极分化的危险。

gcdzg当时认为只有组织起来互助合作,才能发展生产,共同富裕。

1953年,先后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和《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合作社的决议》,中国农村开始了互助合作运动。

到1956年底,基本实现了农业合作化。

1956年1月21日,上海人民举行庆祝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大会

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 通过合作化道路,把个体手工业转变为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的理论和实践。

个体手工业是以私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从事商品生产的一种个体经济,在中国国民经济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1952年手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21%,农村需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很大部分来自手工业。

从1953年起,gcdzg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导下,决定逐步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改造采取合作化的形式和逐步过渡的步骤,从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再发展为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1956年底参加手工业合作组织的人数已占全国手工业从业人数的91.7%,基本上完成了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经济的理论和实践。

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是过渡时期的一项基本任务。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中具有两面性,既有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又有不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相应也具有两面性。

gcdzg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对资产阶级采取赎买政策。

在经过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委托经销代销等一系列从初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过渡形式后,至1956年底,实行公私合营的工业企业已占原有资本主义工业总户数和职工人数的99%,占生产总值的99.6%。

全行业公私合营后,采用定息方式,即按照公私合营企业的私股股额(共23亿余元)每年发给资本家5%的股息,共发10年。

这就使得私股与生产资料的使用权相分离,企业的生产资料由国家统一管理和运用。

定息停付后,企业就完全成为全民所有制企业。

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包括对资产阶级分子的改造,使剥削者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的劳动者。

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完成,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被消灭了。

三大改造模范人物 三大改造的背景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