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学的弊端 有深究王阳明心学的朋友,给我讲解一下其思想。感谢!

火烧 2022-12-14 17:42:44 1137
有深究王阳明心学的朋友,给我讲解一下其思想。感谢! 有深究王阳明心学的朋友,给我讲解一下其思想。感谢!其它的东西我都不想多讲。用心做事,错了吗?用心做人,错了吗?用心工作,错了吗?用心写字,错了吗?用

有深究王阳明心学的朋友,给我讲解一下其思想。感谢!  

有深究王阳明心学的朋友,给我讲解一下其思想。感谢!

其它的东西我都不想多讲。
用心做事,错了吗?
用心做人,错了吗?
用心工作,错了吗?
用心写字,错了吗?
用心创新,错了吗?
用心发明,错了吗?
难道我们:
用物做人,行吗?
用物做事,行吗?
用物工作,行吗?
用物写字,行吗?
用物创新,行吗?
用物发明,行吗?
人呢?“我”即是人啊!“我”就是现象(个体)人类第一次接地气的东西。
不是大共相,如“物质”这样的假东西,我们在实在界找不到“物质”这个东西(任何一般属性(universa/attribute)都不是实体)(任何以共相的方式来断定其属性的(predicated universally)东西都不是实体,而类形式(species form)即便是共相,也不是以共相的方式来断定其属性的)。
“我”又是人类整体的每一个个体。我就是自主决非自在自为(主客对话两个我)。心理学中自主就是遇事有主见,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其实阳明先生是天人合一性的心学“心者身下主宰,目虽视而所以视者,心也;耳虽听而所以听者,心也;口与四肢虽言动而所以言动者,心也”,“凡知觉处便是心”(《传习录》下)。
阳明先生“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是王阳明心学的三大核心命题。
王阳明先生“知行合一”说的提出,是中国古代哲学史“知行”范畴发展的一个必然环节,有其原因和理论基础,而更主要的是应时代需要而产生;
“致良知”这一理论形式把心与理、知与行、道德修养与政治实践,圆融为一;把孟子的心体良知与大学的工夫以致知和合同一,包容了宋学本体——工夫的全部内容。
王阳明先生强调实行,要求致良知于事事物物,使事事物物皆得吾心良知之天理,包含着积极的入世精神和经世界想。王阳明先生教育思想出发,认为其核心内容为“明人伦”的“尽心之学”,其社会意义在于“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家齐国治而天下平安矣”,即贯穿和熔铸着儒家内圣外王的政治抱负和理想。王阳明先生还凸显和肯定了“躬行”在“知”、“学”、“穷理”中的作用,并强调“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工夫”和“笃实之功”,反对只“知”不行的“着空”学风,倡导“实学”。这无疑是开启了明清之际以经世致用的基本内容的实学思潮的先河,但因王阳明的“尽心之学”在本质上过分地突出了其良知道德理性的价值,忽略了知识理性存在的客观性及其合理性,从而妨碍了其“尽心之学”所蕴含的经世改用思想的进一步阐发和发展。

通俗讲解王阳明心学

唯心和唯物根本不是传统哲学关心的话题,传统儒学要解决的是成德如何可能的问题,二不是要解释世界。
阳明心学和象山学还是很接近的,象山学直接承接孟子,认为道德靠对本心的体证来实现,阳明的良知和这个很接近,但是第一,阳明的良知学说把天理、本心、诚意都打通了;第二,阳明的修行方法是“致良知”,就是说我们其实做每一件事的时候内心都会判断对和错,但是出于私欲会压制内心的判断,致良知就是让我们坚持内心的判断,持之以恒就会让良知做主;第三,知行合一,能够做主的良知既是知,又是行,所以知行合一。
用唯物和唯心来解释传统哲学大错,因为唯物和唯心都是认识论,传统哲学根本就不关心认识论。

王阳明心学主要思想

致良知、知行合一,其人可以堪称“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可以参看上海古籍出版社的《王阳明全集》。

请讲解一下王阳明的心学

我眼中的王阳明心学 读《杨国荣讲王阳明》 王阳明是心学之宗师,儒家学说于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以说这是叛经离道,也可以说这是儒家思想的正宗回归。发正,儒家学说在明朝的王阳明那里已经不在关注天理,而更加重视个体,是对人的回归。 心学讲心即是理,性即是理,有物,有道。 在我看来,心,即是人心,是一种纯精神体的存在,人的可思考的地方,而并非指人的心脏。心是人联系外物与天理的重要部分。心是混沌所在,曰镜。心是外物在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性是指本性。人之本性,乃是人之小宇宙,与天理之大宇宙相照应的人的存在。而理则是天理,自然之理,礼仪之理。理是现成的不可琢磨的自然秩序,是生活中约定俗成的礼仪,是我们社会存在和稳定和谐的冥冥中的客观存在。道是什么,道是天理透过物映射到人心,人之本性在心与天理相应和而成为人可知可感的道理。那么物,显然是自然界中之物和生活中的现实礼仪了。 根据以上的理解,对于心学便有了一个大概的认识。人是天地间奇特的存在,人有小宇宙,雷同现实之大宇宙,这是因为按照阴阳五行之说两者的造化构成是趋同的。人的小宇宙有许多的如同大宇宙的奥秘,不可穷。认清了小宇宙,兴许就是认识了大宇宙。人的小宇宙自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运转的规律,那就是本性。而现实的大宇宙也自有其运转的规律,这些规律是不可捉摸的,而大宇宙也并非空谈而不现实,大宇宙是有宇宙间的万物真实组成的,大宇宙的那些规律就是这些物来体现的,宇宙的规则在于运转的和谐,相对而言,于中医所说的人体也在于平衡,人体有心,有心可以思考,就可以认识世界及宇宙。人人皆有心,那么为何会出现人的认识上的差异?在我理解,有心之纯度之说。一般人之心纯,天才之心特别纯,而痴呆之人的心有不实,因而映之不实。心是人的思考之所在,在我看来类似于玻璃,它是一种奇特的玻璃,两面都是趋同的,性即是理。但二者并不相通。当天理着物之物被心所探知,并与性相应和,那么心中就产生了道,道就可以唯心所认知所利用了。 这就是心学。 但是心学中的理寄融于物,那是自然,本性常在也是一种天理,那么由物而入人心,由物至于性,由理与性而成于道,这之中却并非是一种天理,一种自然,而是一种人为的能力。 心学讲儒家思想重在良知与致良知。所谓良知即是德行,也就是所谓的性、理与道。致良知,即是认识道,又是实践道。只有致良知,方是良知。良知的认识并不是人生而有之,而是人而为之,致方可成。 心学同时又讲,工夫所至即是本体。在这里,我认为工夫是人之行为,人之致。人所做的认识天理。本性就是一种本能,即是天理,天性。 这样说,心学所关注的就是人对世界的认识和看法,由此而展开的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人应当积极而为之。 对于欲望,心学上理解为人的一种对于世界的积极的冲动,那么应当鼓励而为之。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欲望都是如此,有区别的对待,以道德来约束。君子之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社会与个人懂得和谐的追求,是于个人的自我约束为先导,那么对于个人的欲望而言,也就自然只有节制的,同时又是鼓励积极的。

如何理解王阳明心学的“心”

用阳明先生的一句话来回答一下:“所谓汝心,亦不专是那一团血肉。若是那一团血肉,如今已死的人,那一团血肉还在,缘何不能视听言动?所谓汝心,却是那能视听言动的,这个便是性,便是天理。”人的行为是受思维控制的,王阳明从朱熹关注外物的天理到关注内心的良知。只要我们的良知光明,那么所做之事也就完全符合天理。

心学的弊端 有深究王阳明心学的朋友,给我讲解一下其思想。感谢!

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颢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则大启其门径,而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至明朝,由王守仁(号阳明,下文王阳明即此人)首度提出“心学”两字,并提出心学的宗旨在于“致良知”,至此心学开始有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其中心学最著名者六人,据黄宗羲《明儒学案》载:“南中之名王氏学者,阳明在时,王心齐、黄五岳、朱得之、戚南玄、周道通、冯江南,其著也。”
王阳明,被当年明月称为“千古第一等人”,他官至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精通儒释道三家,开创出了堪称儒学新局面的心学,被认为是可直追孔孟的大圣人。
《王阳明心学:修炼强大内心的神奇智慧》一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阳明心学的传世典籍《传习录》,深入浅出地阐释阳明心学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核心理念,旨在让今天的读者轻松领悟阳明心学的神奇智慧精髓,修炼内心强大的自己,开启与生俱来的正能量,获得幸福完美的人生。

心即理。在阳明子这里,心就是天理。当然这个是说真心,也就是良知。

学习王阳明心学

入门读物只推荐一本--刘述先先生的《黄宗羲的心学地位》
你可以看文言文的,同时参照牟宗三先生的著作《从陆象山到刘辑山》《心体与性体》
如果要了解心学传承,请看黄宗羲的《明儒学案》
另你也可以参阅一下熊十力先生的书籍

有写王阳明心学的书吗?

有一本书叫做《杨国荣讲王阳明》,北京大学出版社,感觉很好,就是有点深奥

王阳明和王阳明心学的何时价值观

由于某些人鼓吹唯物主义,当然要打击王阳明了,王阳明的心学的核心是知行合一,还有就是顺人心,讲人性,所以有点唯心主义,被打击很正常。 。“心学”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