嫪毐 历史的囚徒
历史的囚徒

1.所谓辉煌的人生,其实不过是欲望的囚徒是什么意思
“对欲望不理解,人就永远不能从桎梏和恐惧中解脱出来。
如果你摧毁了你的欲望,可能你也摧毁了你的生活。如果你扭曲它,压制它,你摧毁的可能是非凡之美。”
——印度20世纪伟大的哲学家、心灵导师 克里希那穆提 “生死根本,欲为第一”欲望的组成部分,是人类与生俱来的。 它是本能的一种释放形式,构成了人类行为最内在与最基本的要素。
在欲望的推动下,人不断占有客观的对象,从而同自然环境和社会形成了一定的关系。通过欲望或多或少的满足,人作为主体把握着客体与环境,和客体及环境取得同一。
在这个意义上,欲望是人改造世界也改造自己的根本动力,从而也是人类进化、社会发展与历史进步的动力。 一个人的生命在诞生之前,本来什么都没有。
然而由于男女之间的驱动,之后,导致了受精卵的产生,进而发育,分娩,形成了人。 尽管男女之间每一次的满足并不一定都会创造新生命,然而,抛开克隆技术不谈,新生命的诞生一定是由于男女之间产生了性。
也就是说,人其实就是望驱动下的产物,而新的生命则是这种欲望的发展和延续。 驱使生命诞生之后,这个原始的欲望不仅不会消逝,它反而会随着时间的发展,在新生命的身上不断演变和繁殖,并以诸如衣、食、住、行、性、尊重、认可、快乐、自信、幸福、等物质或精神的需求形式出现。
这些不同的欲望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人身上尽情表演,因而构成了多彩纷呈的世界和千姿百态的人生。 “人是欲望的产物,生命是欲望的延续”,影响与说服拿破仑杨庭曾经这样说过。
欲望不会停止,它会伴随人的一生,并遗传给子孙后代。如果要让一个人的欲望停止,除非让其生命终结并且断子绝孙。
一个人就像一条欲望的溪流,它流淌的不是溪水,而是人的各种欲望。人类社会却似一个永远不会干涸的欲望海洋,似乎随时都可能掀起波涛和巨浪。
欲望是人类产生、发展、活动的一切动力。世间一切人类的活动,无论是、战争、商业,还是文化、宗教、艺术、教育……都是人类欲望驱动的结果。
人被欲望控制着,人是欲望的奴隶。中国道家思想的创始人老子在《道德经》中,把这种欲望叫做“道”,称它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是主宰一切人类活动的本源。
欲望可以使人成功,也可以使人失败。 古语云:“得民心者得天下”。
营销定为特劳特说:“消费者的心是营销的终极战场”。 这里的“心”是什么?就是被老子称为“天地之始,万物之母” 的人类欲望。
欲望,它就如一只无形的大手,主宰和操控着人类的一切。 如果你是把控人类欲望的高手,你将拥有驾驭一切的威力,并将无往而不胜,成为不凡的人。
那么,如何驾驭人类的欲望,从而创造奇迹与辉煌呢? 老子的方法是:“无为而治”,“道法自然”。 老子的思想可谓囊括宇宙,博大精深。
在驾驭人类欲望的过程中,有着莫大的指导作用。你如果要说服别人,引导人类的行动,切不可强力而为,否则就是了,你必须深刻洞察对方内心之欲求,顺势而为,即所谓的“无为而治”,“道法自然”,这样方能百战百胜,制胜于无形。
老子的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都是驾驭人类欲望的实战经典。 “慈”,就是慈悲、慈爱,这能使人产生好感; “俭”,就是节俭、勤俭,这不仅能自律,又能给人以一些物质的帮助,别人当然会尊重、感激; “不敢为天下先”,反过来就是以别人为先,这能让人获得被尊重的感觉。
如此一来,别人对你又是好感,又是尊重、感激,又能从你这里获得被尊重的感觉,你自然可以获得人心,以至于“可驭天下”。 圣人孔子,也在他的儒学圣经《论语》中,提出了诸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类欲望驾驭原则。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就是别人不想要的,就不要强加给人家。这样一来,别人就会觉得你有同理心。
反过来就是,别人很渴望的,就帮人家得到。做到这个地步,你就能取信于民,并使天下“归心”。
不管是道家、儒家、兵家,还是法家、纵横家,都注重研究“人欲”。 因为“人欲”是一切人类活动的起始,把握这个主宰一切的本源,将会获得无穷无尽的能量。
人是欲望的产物,生命是欲望的延续。欲望是一切人类活社会产生、发展的根本力量,只有深刻认识这个问题,才能在操控人类欲望的说服中,从心所欲,道法自然,巧施法术,百战不殆。
但正如弗洛伊德指出的:"本能是历史地被决定的。" 作为一种本能结构的欲望,无论是生理性或心理性的,不可能超出历史的结构,它的功能作用是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
因此欲望的有效性与必要性是有限度的,满足不是绝对的,总有新的欲望会无休止生出来。" 由于欲望这种不知厌足的特性,欲望的过度释放会造成破坏的力量。
叔本华说过,欲望过于剧烈和强烈,就不再仅仅是对自己存在的肯定,相反会进而否定或取消别人的生存。 用"上帝的命定"或"天理"来取消或压制别人的欲望是不合理的,但过度推崇与放纵欲望也是愚蠢的。
欲望不是纯粹的、绝对的东西,它需要理智的调控与节制,它也绝不可能像有人声称的是文明发展的唯一动力。 不想,不要,不是没有欲望,而是有“不”的欲。
2.古代牢城营的囚犯们都干一些什么活
牢城营只是当时监狱的代称,各地都有牢城营,比如江州牢城营、沧州牢城营等,应该不会刻意去夯实的,武则天还因为祥瑞改过年号。三百名囚犯在监狱墙上伪造了“圣人迹”。到半夜,三百人一起大叫,内使推问,道:“昨夜有圣人见,身长三尺,面作金色,云‘ 汝等并冤枉,不须怕惧。天子万年,即有恩赦放汝。’”用火把照看,果然有巨大的足迹。于是武则天下令大赦天下,改元大足。历史上因祥瑞而改元的例子并不少见,但像“大足”这么“通俗”的,还真少见。由此可见,应该不会刻意去夯实的
小说《活地狱》里,有一个女犯,因为不愿顺从,被官媒婆先是伸手三四个巴掌,然后又叫人从梁上放下一根又长又粗的麻绳,把这女犯揿倒在地,将她的手脚如同捆猪一般捆住,穿好之后,打了一个死结,再将麻绳另一头用力拉,霎时间便把这女犯高高吊起。 女犯被这一吊,早已是头昏眼花。官媒婆则拿起竹片,不由分说,把那女犯无上无下,足足打了几百下还不住手,打得女犯乱哭乱叫,浑身一条一条的血迹。官媒婆一边打还一边骂:既然想树贞节牌坊,就应该不去犯法;既然犯法到了这里,还要充什么贞节! 这一切,都是女囚所“应得”的待遇,是女囚们的“命”!
3.圣经里的巴比伦的囚徒是怎么回事
当约雅敬愤怒地烧掉耶利米的卷轴时,他的行为已经足以让上帝震怒。
上帝不愿立即惩罚以 色列人,他还在盼望着他们能抛弃邪神,重新恢复信仰。 现在,先知耶利米已经能大概猜出谁是即将到来的强敌了。
一个名为巴比伦的强大帝国正在 迅速崛起,并已经分别击败了埃及和曾经不可一世的亚述。 巴比伦的统治者尼布甲尼撒把犹大视 为自己的囊中之物,他对约雅敬呼来喝去,让犹大g王成了傀儡。
此后的三年时间里,约雅敬对巴比伦帝国百依百顺,三年后他再也忍不下去,开始暗中谋划 反对巴比伦的统治。尼布甲尼撒很快就察觉到了约雅敬的计划,他派出一支强大的军队前往犹大, 打算给约雅敬一个教训。
没等巴比伦的军队到达犹大时,约雅敬就病亡了,他的儿子随之继位。刚刚坐上王座的新国 王很快就见到了庞大的巴比伦部队。
尼布甲尼撒作为战胜者把犹大的新王和他的所有高官大臣都作为俘虏带回了巴比伦,同时尼 布甲尼撒还掳走了耶路撒冷城中最好的工匠们、最聪明的年轻人们、最富有的商人们等等。 总之, 耶路撒冷的所有精英都被抓去做了尼布甲尼撒的战利品,城中只剩下老弱病残。
不仅如此,巴比 伦人还把敬拜上帝的神殿中所有的宝物全部掳走,就连神殿表面的包金都被刮了下来。 耶利米留在了耶路撒冷,此时的犹大国王已经换成了西底家。
他是尼布甲尼撒指定的犹大国 王,若要想维持和平的生活,西底家就必须对巴比伦统治者完全地服从。 经过这场变乱后,很多幸存在耶路撒冷的人们都觉得能够活下来已经很幸运了,他们盲目地 乐观起来。
有人说道:“估计被巴比伦掳去的人们很快就会被放回来,所有神殿里的宝物也会和他 们一起完璧归赵。”耶利米深知,这么乐观的假想是绝对不可能实现的。
耶利米做了一个专门套牲口的绳索,套在自己的脖子上,并对众人说:“大家听着,巴比伦现 在实在太强大了,我们现在没有战胜他们。 上帝告诉我,以色列人必须顺从于他们的统治,只有 这样才能避免灭顶之灾。”
他的话音未落,一个人已经冲到他面前,夺下来耶利米脖子上的绳索并把它狠狠地摔在地上。 他咆哮着说:“我们牙不会甘愿服从于巴比伦人,你看着吧,不久被他们掳去的人们就会完好无损 地回来!” “我多希望你说的全能变成现实!然而,从现在起七十年之内我们恐怕都见不到那些被巴比伦 俘虏的同胞了! ”耶利米回答道。
4.中国古代囚犯们穿的囚服是平常穿的最里一层白色的衣服吗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史籍上就有“ 衣塞路,囹圄成市”。
古代的囚犯就规定要穿统一的、不同于一般居民的衣服。这一狱制一直沿袭到现在。
古代囚犯的囚衣一般都是赭色,而不是白色。所有囚衣由刑部拨银子下来制作的 但是很多官员都把这钱给贪污了,就导致每年一换的囚服没钱更换,有些地方只能穿旧的 还有些是重死囚斩首后身上拨下来的 甚至是没有囚服换~~但是清代比较忌讳代表“朱”的红色,所以死囚和刽子手从来就不穿红色的衣服。
清朝官府不会为死囚专门做“制服”,因为这要花钱,这个钱谁出?有的死囚一文不名,根本不可能出钱作囚服。而官府就更不可能,清代的官吏是出名的腐败,不找死囚要钱就不错了。
事实上清代的死囚不光得不到囚服,自己的衣服还要贡献给刽子手。清代处决犯人其实很朴素,跟宰猪差不多,因为是异族统治,所以不可能有那么多穷讲究,剥去上衣,也就是这个意思。
蒲松林的聊斋里似乎也有描写,说县令抓了叛贼,绑成一串,一个个砍,最后十户九空。本来汉人就没地位,犯人在官府眼里就更没有地位了,鞋子上衣都剥掉,留条裤子只是为了防止太伤风败俗。
你看到的哪些白色衣服大概都是电视剧里面的吧,和历史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5.曾达的囚徒评论和主要内容
鲁道夫.拉森狄尔年轻富有,出生于一个历史悠久的英国家庭,可他却长着卢里塔尼亚王室所特有的深红色头发和长而笔挺的鼻子。这是多年前一个小小的家庭“意外”造成的结果。
鲁道夫决定去参加卢里塔尼亚新国王的加冕典礼。他到了曾达城,并在森林里漫步。第二天上午他却发现自己身陷意想不到的奇遇之中。他与新朋友萨普特上尉和弗里茨一起制定了营救曾达城堡中的囚徒的计划。很快他就与国王的死对头黑迈克和鲁帕特交上了手,而且爱上了国王的表妹,美丽的弗蕾维亚公主。
然后国王……然而,谁才是真正的卢里塔尼亚的国王呢?
《曾达的囚徒》初版于1894年,一百年来一直是一部颇受欢迎的历险小说。书中描述英国青年拉森狄尔在虚构国家——卢里塔尼亚的历险奇遇。用二千个英语基本词汇改写的小说情节曲折,配以流畅的译笔,观赏性强,非常适合大中学生。
6.求一个历史故事
唐太宗放数百死囚 约定次年自觉来领死唐太宗历来被称为有道明君,不仅表现在他的文治武功上,更表现在他的胸襟气度上。
《资治通鉴》中的一段故事让人读来不禁会为唐太宗的气度折服,更感叹死囚的诚信。 “辛末,帝亲录系囚,见应死者,闵之,纵之归家,期以来秋来就死。
仍敕天下死囚,皆纵遣,使至期来诣京师。”“去岁所纵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无人督帅,皆如期自诣朝堂,无一人亡匿者。”
唐太宗纵遣天下死囚,约定第二年秋天来京受死,所谓“朕不负卿,卿亦不负朕”,白居易《新乐府》诗“怨女三千放出宫,死囚四百来归狱”说的就是这事。太宗与死囚的约定竟然坦荡如斯,难怪人们将信将疑,疑问“死囚何以能视死如归,何不逃之夭夭?”。
后人关于此事的猜测,便有了或善之颂扬,或恶之流言。 歌功颂德方面认为唐太宗以一个明君的胸襟气度,同情囚犯、相信囚犯、信任囚犯让其回家。
囚犯以同样的诚信回报太宗,如期自诣朝堂,所以死囚的诚信并非是无因之果,他是基于唐太宗成其孝道、夫道、父道之后,回报唐太宗。死囚无一亡匿成了唐太宗的明君之道,贤人之道,王者之道。
死囚的诚信是基于爱人如己的原因衍生出来的。 恶评者以欧阳修为代表。
欧阳修撰《纵囚论》短文,抛出鲜明观点,以严密论证矛头直指唐太宗放死囚回家是为了博取贤君之名,太过虚伪。 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
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 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
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
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哉? 或曰: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
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曰: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
然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之乎?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
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此又不通之论也。然则何为而可?曰:纵而来归,杀之无赦。
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恩德之致尔。然此必无之事也。
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
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全文环环相扣,气势逼人,欧阳修由人之常情为论证的出发点,认为唐太宗纵囚之事,不合常情,有策划作秀之嫌。
“上头”的人料想囚犯一定会回来才释放他们,这是上面揣摩下面的情意;囚犯们料想“上头”一定赦免他们才再回来,因为这样便可使太宗享有贤君之大名。上唱下和,共欺世人,不过如此,哪里有什么恩德诚信可言呢? 死囚们压对了宝,这批人全部得了“隆恩”,免死了。
《新唐书·太宗本纪》载:“(六年)十二月辛未,虑囚,纵死罪者归其家。(七年)九月,纵囚来归,皆赦之。”
《新唐书·刑法志》亦有关于此事的记载:“六年,亲录囚徒,闵死罪者三百九十人,纵之还家,期以明年秋即刑;及期,囚皆诣朝堂,无后者,太宗嘉其诚信,悉原之。”作为更为原始的史料,《旧唐书·太宗本纪》载:“亲录囚徒,归死罪者二百九十人于家,令明年秋末就刑。
其后应期毕至,诏悉原之。” 其实,死囚在九个月内乖乖回归并没有潜逃实在是迫不得已。
清代大儒王夫之对此有过分析: “(太宗之世),法令密而庐井定,民什伍以相保,宗族亲戚比闾而处,北不可以走胡,南不可以走粤,囚之纵者虽欲逋逸,抑谁为之渊薮者?……太宗阴授其来归则赦之旨于有司,使密谕所纵之囚,交相隐以相饰,传之天下与来世,或惊为盛治,或诧为非常,皆其君民上下密用之机械所笼致而如拾者也。” 从王夫之论证可见不是囚犯不想逃,他们是无处可逃。
这事如此大张旗鼓,说是无人监视,实则下面官员必然早就严阵以待了。另外,如果真的逃走,亲戚朋友必受牵连。
如此布置,可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因此,王氏最后说:“古所未有者,必有妄也;人所争夸者,必其诈也。”
无论如何,太宗为中国历史上罕见的英主,是没有问题的。有意思的是太宗纵囚是有德明君的作为也好,是沽名钓誉作秀也罢,他并非第一个纵囚的君王,也不是最后一个。
在清儒赵翼的《陔余丛考》,其中有一篇叫《纵囚不始于唐太宗》,共举后汉、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正史和笔记所记官吏、皇帝纵囚之事共二十余条,其中皇帝纵囚的,还有元世祖忽必烈。《世祖本纪》云:“至元十年五月,诏天下狱囚,除杀人者待报,其余概行疏放,限八月内如期自至大都。
后果如期至,遂赦之,共二十二人。”相比唐太宗,元世祖忽必烈就小气多了,杀人者不纵,非死罪者,虽然都回来,赦免的也不过二十二人。
7.西庸的囚徒作者介绍
1、《西庸的囚徒》作者是——英国19世纪上半叶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拜伦。
由于他的卓越的诗歌创作有力地支持了法国大革命后席卷全欧的民主民族革命运动,并在一定程度上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端,它是欧洲文学界的一面光辉旗帜。恩格斯赞赏他对现实社会的辛辣讽刺。
拜伦(1788-1824)生于1788年1月22日,在英国的一个破落的贵族家庭。生于伦敦,长于苏格兰。
10岁时承袭了拜伦爵士称号。在剑桥大学就读期间,他发表诗集《闲暇的时刻》(1807)。
面对某些评论的围攻,他以长诗《英国诗人和苏格兰评论家》(1809)作为反击。这首长诗讽刺了文坛的权威,批评了湖畔派诗人,同时强调了文学的社会内容和诗人的社会责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成年后,适逢欧洲各国民主民族革命兴起的时代,他反对专制压迫,支持人民革命的民主思想。20岁,他出国游历,先后去许多国家。
1811年回国。这次旅行大开他的眼界,使他看到西班牙人民抗击拿破仑侵略军的壮烈景象和希腊人民在土耳其奴役下的痛苦生活。
在旅途中写下的长诗《哈罗尔德游记》,震动了欧洲的诗坛。 拜伦在欧洲游历期间,最重要的成果是完成了长诗《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第一、二章(第三、四章分别完成于1816年和1818年)。
第一章1809年在阿尔巴尼亚开始写作,第二章于次年3月在伊斯密尔完成。长诗在1812年3月出版后,轰动文坛,风靡全国。
《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是拜伦早期创作的代表作,作者通过哈洛尔德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记述了自己游历和旅居欧洲诸国后的见闻和观感。在前两章中,拜伦描绘了拿破仑战争时期的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希腊和阿尔巴尼亚的社会风貌,谴责专制统治,支持各国人民争取自由的斗争。
后两章则歌颂欧洲山河的壮丽,缅怀历史上的伟大人物,赞美欧洲的艺术。 诗歌中的恰尔德·哈洛尔德是孤独失意、多愁善感的贵族青年,对上流社会的生活感到厌倦,性格忧郁,“心是冰冷的”,“眼是漠然的”。
这一形象身上也反映了作者本人的某些思想情绪。抒情主人公是生活的积极观察者和评论者,他爱好自由,歌颂革命,精力充沛,感情强烈,体现了拜伦思想的积极的一面。
长诗内容丰富,以强烈的浪漫主义抒情见长。 此后,拜伦又写了《异教徒》、《阿比托斯的新娘》和《海盗》(1814)等 6部长篇叙事诗,总称为“东方叙事诗”。
作品以东欧、西亚一带为背景,充满异国浪漫情调。诗歌中还塑造了一系列高标独举、孤行傲世、富有叛逆精神的主人公形象。
他们是海盗、异教徒、造反者、无家可归者等,都具有出众的才华、坚强的意志、反叛的热情,敢于蔑视传统秩序和专制暴政,但是他们的反抗总是和孤独、忧郁结合在一起,乃至傲世独立,离群索居,并以悲剧而告终。最典型的形象是《海盗》中的康拉德。
这一类形象被称作“拜伦式英雄”。 1816年夏天,拜伦的妻子提出分居的要求,上流社会借此毁谤和攻击,拜伦愤然移居瑞士。
这一时期写的诗剧《曼弗雷德》(1817),其实反映了诗人心中的苦闷。诗歌中住在阿尔卑斯山深处一位神秘的人物,因为犯了道德上的大罪,导致最爱的人的死亡,现在只求速死。
主人公对革命后的现实失望,却又不愿意走向人民,表达了法国大革命之后知识分子拒绝和现实妥协,却又孤独、绝望的情绪,究其实质,还是拜伦式的英雄。诗中除了少数人物以外,还有代表大自然各种力量的精灵,以及命运之神等,带有浪漫和神秘的色彩。
长诗《锡隆的囚徒》叙述的是16世纪为捍卫瑞士独立而被囚禁在锡隆堡达6年之久的共和主义者和自由思想家博尼瓦尔。和“拜伦式英雄”不同,博尼瓦尔反对专制暴政,和人民共命运,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诗歌赞扬了英雄坚贞不屈的精神,抨击了专制暴政的残酷。 拜伦一生为民主、自由、民族解放的理想而斗争,而且努力创作,他的作品具有重大的历史进步意义和艺术价值,他未完成的长篇诗体小说《堂璜》,是一部气势宏伟,意境开阔,见解高超,艺术卓越的叙事长诗,在英国以至欧洲的文学史上都是罕见的。
2、附原文: 西庸的囚徒 拜伦 我的头发已灰白,但不是因年迈, 也不是像某些人那样骤感忧惶, 一夜之间变得白发斑斑; 我的肢体已佝偻,但不是因劳累, 漫无尽头的歇息耗尽了活力, 是地牢的囚居把它摧毁。 因为我一如其他的死囚犯 注定与明媚的天地绝缘, 身上戴镣铐,门上有铁栏。
仅仅是因为我父亲的信仰 我就在这里受禁,渴望死亡。 我的父亲在烙刑之下死掉, 因为他不肯放弃自己的信条; 也是因为同样的缘故, 我们全家皆身陷囹圄。
我们;原来是七个 ,现在只剩一人, 六个年轻的,一个是老年, 立场始终如一,从未变心, 面对着迫害狂反而傲岸。 一个被火焚,两个死在刑场, 用血在信条上盖了印章; 为了歹徒不许信奉的上帝 他们像父亲一样就义。
另外三个被投进了地牢, 其中只有我这残躯仅存。 锡雍的地牢幽深而陈古, 里面有七根歌特式的石柱; 七根柱子灰白而高大, 坚实地挺立在狱中幽光下。
日光在牢中会迷失途径, 刚刚透出厚墙的缝隙, 转眼间便消失得无踪影。 它在阴湿的地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