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八棱古珠 牧古說古珠第二十八篇-春秋戰國的隨侯珠

火烧 2022-02-14 10:49:04 1049
牧古說古珠第二十八篇-春秋戰國的隨侯珠 隨侯珠的名稱最早出現在戰國文獻中,最著名的是李斯在他的《諫逐客令 中將其與和氏壁等多種當時最為珍貴的物產並列,「今陸下致崑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
八棱古珠 牧古說古珠第二十八篇-春秋戰國的隨侯珠

牧古說古珠第二十八篇-春秋戰國的隨侯珠  

隨侯珠的名稱最早出現在戰國文獻中,最著名的是李斯在他的《諫逐客令)中將其與和氏壁等多種當時最為珍貴的物產並列,「今陸下致崑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風之旗,樹靈之鼓,此數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說之,何也?」「隨和之寶」即是隨侯珠與和氏璧的並稱,李斯上書勸諫秦王應該像偏愛秦國不曾出產的「隨和之寶」、「太阿之劍」等他國物產那樣,信任和重用來自秦國之外的有識之士。這並不是文獻第一次提到隨侯珠,有關隨侯珠的比喻和故事經常見諸戰國文獻,《莊子?讓玉》講了一段與隨侯珠有關的故事,「今且有人於此,以隨侯之珠,投千例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以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輕也」。取笑有人以隨侯珠為彈丸去打小鳥雀,得不償失,因小失大,成語「隨珠彈雀」便出於此。《墨子》也說:「和氏之壁,隨候之珠,三棘六異,此諸候之良寶也。」幾乎都將隨侯珠與和氏璧並稱為「良寶」,可見隨侯珠在當時人們心目中的價值,但是這些文字都沒有提到隨侯珠究竟是什麼樣的珠子。戰國之後仍然經常有文獻提到隨侯珠,西漢淮南王劉安在他的《淮南子?覽冥中說:「臂如隨侯之珠、和氏之璧,得之者富,失之者貧。」隨侯珠的價值不減。東漢史學家班固的《答賓戲》一文,「賓又不聞和氏之壁韞於荊石,隨侯之珠藏於蚌始乎?歷世莫視,不知其將含景耀,吐英精,曠千載而流夜光也」。班固的《答賓戲》和東方朔的《答客難》、揚雄的《解嘲是三篇自嘲自解的名篇,文中喜用珍稀物品作為文學比喻,但並非針對物品本身的來歷。
直到東漢王充在他的《論衡?率性》中才專門提到了究竟何為隨侯珠,「天道有真偽。真者固自與天相應,偽者人加知巧,亦與真者無以異也。何以驗之?(禹貢》日璆琳琅玕」,此則土地所生真玉珠也。然而道人消爍五石,作五色之玉,比之真玉,光不殊別,兼魚蚌之珠,與《禹貢琳皆真玉珠也。然而隨侯以葯作珠,精耀如真,道士之教至,知巧之意加也」。他說得明白「魚蚌之珠」的珍珠以及玉石類材質的「繆琳」珠,都是天然材料的珠子,而隨侯用「葯」來製作珠子,精光耀眼不差真珠,這種「以葯作珠」的隨侯珠是一種人工合成材料。
關於隨侯珠究竟是什麼珠子,一直都有很多猜測。如果按照王充的說法,隨侯珠是一種人工合成材料的話,它的珍貴則取決於它的工藝難度和裝飾效果,而最關鍵的可能是它在當時的工藝秘密。20世紀70年代末,湖北隨縣曾候乙基中出土大量戰國蜻蜓眼玻璃珠,分析的結果是,有舶來的鈉鈣系西方玻璃珠,也有本土自己生產的鉛鋇系珠子。基葬出土隨葬品1萬餘件,有青銅禮器、樂器、車馬器、兵器和金器、玉器、木器、漆器、竹簡等,無不奢華珍稀。從文獻記載的曾侯及其國家的地理位置來看,證實曾國即是隨國。曾國姬姓,是周王室在准水上游和漢水中游地帶賜封的「漢陽諸姬」之一,其文化並不比中原腹地的姬姓大國落後,特別是玻璃和髹漆工藝甚至領先中原。公元前687年到前679年間,隨為楚國所滅,是否這也是戰國蜻蜓眼玻璃珠的製作突然中斷的原因,我們不得而知。這種我們今天稱為「戰國蜻蜓眼」的玻璃珠是否就是李斯等人所說的「隨侯珠」,也都只是基於文獻和實物的牽強比附。就像和氏璧一樣,隨侯珠是中國古代美術品另一個有趣的懸案(圖121)。
以上文本由【牧古說寶珠】整理(如有侵權 請聯繫作者)。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