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昭陵 昭陵历史
昭陵历史
1.昭陵葬了那些历史人物
唐太宗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的陵墓,位于咸阳市礼泉县九嵕山,是陕西关中“唐十八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昭陵开始营建于贞观十年(636年),是为埋葬临终前要求因山而葬,不起坟墓的长孙皇后而开凿。
唐太宗与长孙皇后的昭陵有陪葬墓180余座,主要有长孙无忌、程咬金、魏征、温彦博、段志玄、高士廉、房玄龄、孔颖达、李靖、尉迟敬德、长乐公主、韦贵妃等墓,还有少数民族将领阿史那社尔等15人之墓。上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先后发掘了徐懋功(李绩)、尉迟敬德、程咬金、张士贵、郑仁泰、长乐公主、韦贵妃等40余座陪葬墓,遂建成了占地面积53亩,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陈列面积2000平方米,绿化面积15000平方米的昭陵博物馆。
2.十三陵中的昭陵的历史是什么
昭陵是明朝第十二位皇帝穆宗及其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
隆庆帝朱载壁在位6年,终年37岁。在他执政期间,修复长城、稳固 边防,让风雨飘摇的明朝得到了暂时的安稳。
所以,史家对他的评价也 很高,可惜寿命太短。 昭陵最早建于嘉靖十七年(1538年)十二月,据文献记载,昭陵 的玄宫本来是世宗朱厚熄为其母章圣皇太后和父亲兴献帝修建的。
后来 嘉靖皇帝亲视陵地,认为“峪地空凄”,不如其父原葬之地纯德山完美, 遂弃而不用。到隆庆六年( 1572年)五月,穆宗朱载壁突然驾崩,未 及时营造陵墓,遗宫选址天寿山陵区,经反复审视,决定依旧址建陵。
3.昭陵六骏的历史变迁
昭陵的建设从唐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太宗文德皇后长孙氏首葬到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3年),昭陵陵园建设持续了107年之久,地上地下遗存了大量的文物。
它是初唐走向盛唐的实物见证,是我们了解、研究唐代乃至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难得的文物宝库。昭陵同时也是唐太宗李世民和文德皇后的合葬墓,墓旁祭殿两侧有廊庑,“昭陵六骏”石刻就列置其中。
石刻中的“六骏”是李世民经常乘骑的六匹战马,它们既象征唐太宗所经历的最主要六大战役,同时也是表彰他在唐王朝创建过程中立下的赫赫战功。六匹骏马的名称:一是飒露紫,二是拳毛騧[音guā] ,三是青骓,四是什伐赤,五是特勒骠,六是白蹄乌。
石刻所表现的六匹骏马三作奔驰状,三匹为站立状。六骏均为三花马鬃,束尾。
这是唐代战马的特征,其鞍、鞯、镫、缰绳等,都逼真地再现了唐代战马的装饰。据传说“昭陵六骏”石刻是依据当时绘画大师阎立本的手稿雕刻而成。
六骏中的“飒露紫”和“拳毛騧”两石,于1914年被当时我国的古董商卢芹斋以12.5万美元盗卖到国外,现藏于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其余四石现藏于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 东面的第一骏名叫——“特勒骠”,黄马白喙微黑,毛色黄里透白,故称骠,特勒是突厥族的官职名称,可能是突厥族某特勒所赠。
李世民在619年乘此马与宋金刚作战,史载:唐初天下未定,宋金刚陷浍州(在今山西境内),兵锋甚锐,特勤骠在这一战役中载着李世民勇猛冲入敌阵,一昼夜接战数十回合,连打了八个硬仗,建立了功绩。唐太宗为它的题赞是:应策腾空,承声半汉;天险摧敌,乘危济难。
为李世民平定宋金刚时所乘。 东面第二骏名叫——“青骓”,苍白杂色,为李世民平定窦建德时所乘。
窦建德原系隋军麾下将领,据说还是李世民的母舅,乘乱自称夏国王。当时,唐军扼守虎牢关,占据有利地形。
李世民趁敌方列阵已久,饥饿疲倦之机,下令全面反攻,亲率劲骑,突入敌阵,一举擒获窦建德。石刻中的青骓作奔驰状,马身中了五箭,均在冲锋时被迎面射中,但多射在马身后部,由此可见骏马飞奔的速度之快。
唐太宗给它的赞语是:足轻电影,神发天机,策兹飞练,定我戎衣。前三句形容马的矫捷轻快,后一句道出这一战役的关键性意义。
东面第三骏名叫——“什伐赤”.什伐赤 什伐是波斯语马的音译,这是一匹来自波斯的红马,纯赤色,也是李世民在洛阳、虎牢关与王世充、窦建德作战时的坐骑。 王世充祖上西域人,隋末唐初自称郑王,据洛阳,与窦建德结好。
当李世民攻打王世充时,王向窦求救,但都被李世民击败。石刻上的骏马凌空飞奔,身上中了五箭,都在马的臀部,其中一箭从后面射来,可以看出是在冲锋陷阵中受伤的。
唐太宗赞语“瀍涧未静,斧钺申威,朱汗骋足,青旌凯归”。在这一重大战役中,李世民出生入死,伤亡三匹战马,基本完成统一大业,青旌凯归流露出他的兴奋。
西面的第一骏名叫——“飒露紫”,色紫燕,前胸中一箭,为李世民平定东都击败王世充时所乘。牵着战马正在拨箭的人叫丘行恭,六骏中惟这件作品附刻人物,还有其事迹。
据《新唐书.丘行恭传》记载,公元621年,唐军和王世充军在洛阳决战,李世民的侍臣猛将丘行恭,骁勇善骑射,在取洛阳的邙山一战中,李世民有一次乘着飒露紫,亲自试探对方的虚实,偕同数十骑冲出阵地与敌交锋,随从的诸骑均失散,只有丘行恭跟从。年少气盛的李世民杀得性起,与后方失去联系,被敌人团团包围。
突然间,王世充追至,流矢射中了“飒露紫”前胸,危急关头,幸好丘行恭赶来营救,他回身张弓四射,箭不虚发,敌不敢前进。然后,丘行恭立刻跳下马来,给御骑飒露紫拨箭,并且把自己的坐骑让给李世民,然后又执刀徒步冲杀,斩数人,突阵而归。
为此,唐太宗才特别将他的英雄形像雕刻在昭陵上。丘行恭卷须,相貌英俊威武,身穿战袍,头戴兜鍪,腰佩刀及箭囊,作出俯首为马拨箭的姿势,再现了当时的情景。
太宗给飒露紫的赞语是:“紫燕超跃,骨腾神骏,气詟三川,威凌八阵”。 西面第二骏名叫——“拳毛騧”, 这是一匹毛作旋转状的黑嘴黄马,前中六箭,背中三箭,为李世民平定刘黑闼时所乘。
刘黑闼本来是隋末瓦岗寨李密的裨将,窦建德失败后,他占据了夏国的旧州县,并勾结突厥人,自称汉东王,后来也被李世民击溃败走。公元622年,李世民率领唐军与刘黑闼在今河北曲周一带作战。

刘军主力渡河时,唐军从上游决坝,趁机掩杀,夺得胜利。石刻上的拳毛騧身中9箭,说明这场战斗之激烈。
唐太宗为之题赞:“月精按辔,天驷横行。孤矢载戢,氛埃廓清”。
自这场战争后,唐王朝统一中国的大业便宣告完成了。 西面第三骏名叫——“白蹄乌”,纯黑色,四蹄俱白,为李世民平定薛仁杲时所乘.薛仁杲是唐初盘踞在今兰州自称秦帝的薛举之子。
薛举曾率兵攻唐,谋取长安,事未成病死。其子继续在甘肃以东屯兵威胁唐朝,后来被李世民击败而投降。
公元618年,唐军初占关中,立足不稳。割据兰州、天水一带的薛举、薛仁杲父子便大举进攻,与唐军争夺关中。
相峙两月之后,李世民看准战机,以少量兵力正面牵制。
4.历史上盛京昭陵发生过内乱或战争吗
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昭陵地面建筑初局规模。
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建昭陵地宫。同年奉安太宗及孝端文皇后“宝宫”。
康熙三年(公元1644年)立太宗文皇帝谥号碑于陵前。
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康熙皇帝东巡沈阳谒昭陵。
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康熙皇帝第二次东巡沈阳谒昭陵。
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昭陵立神功圣德碑。
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康熙皇帝东巡沈阳谒昭陵。
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雍亲王胤缜“恭代”康熙皇帝祭昭陵。
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乾隆皇帝东巡沈阳谒昭陵。
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乾隆皇帝第二次东巡沈阳谒昭陵。
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乾隆皇帝第三次东巡沈阳谒昭陵。
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乾隆皇帝第四次东巡沈阳谒昭陵,并留下御用龙袍一件。
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改修大红门前的石牌坊。
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嘉庆皇帝东巡沈阳谒昭陵。
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嘉庆皇帝第二次东巡沈阳谒昭陵。
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道光皇帝东巡沈阳谒昭陵,这也是清朝皇帝最后一次谒昭陵。
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沙俄侵略军入侵昭陵,防御锡特恒额愤然自尽。
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日本侵略军入侵昭陵,尚香人梅玉林兄弟惨遭杀害。
好吧,看看可能的事件发生的年份,也许有吧·······
5.唐昭陵唐乾陵位于哪相干的历史人物是谁
唐昭陵是唐朝第二代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是陕西关中“唐十八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位于陕西省礼泉县城西北22.5公里的九嵕山上,西距西安市70公里,咸阳市30公里。
唐高宗和皇后武氏合葬的是唐乾陵。唐乾陵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乾县梁山的唐朝墓葬,在唐代首都长安西北方向约85公里处。该陵为唐高宗李治(649–683)与武则天(690–705)的合葬墓,建成于唐光宅元年(684年),神龙二年(706年)加盖,采用依山为陵的建造方式。乾陵最著名的就是它气势磅礴的陵园规划,以及地表上大量的唐代石刻。除主墓外,乾陵还有十七个小型陪葬墓,葬有其他皇室成员与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