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我们最早的老祖宗是谁 孙性的老祖宗是谁?
孙性的老祖宗是谁?
孙性的老祖宗是谁?
一般认为:春秋时期卫国的孙乙、齐国的孙书为孙姓始祖。
孙姓,中华姓氏之一,东吴国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据史书记载,主要源自姬姓、妫姓、芈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最早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周文王与陈胡公,春秋时期卫国的孙乙与齐国的孙书为得姓始祖。孙乙是姬姓孙氏的得姓始祖,孙书是妫姓孙氏的得姓始祖。孙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为第3位;截至2012年,孙姓在中国姓氏按人口排序中,排行第12位,约占中国总人口的1.5%。
孙姓起源有以下几种说法:
1、源于子姓。商朝末,纣王叔父比干,商之贤臣,因直谏而被杀,子孙避难改姓,其中一支以本为王族子孙之故,遂姓孙氏。
2、源于姬姓。公元前1055年,周公姬旦封康叔于卫(今河南淇县),建立卫国。康叔(周文王姬昌第八子)把商朝的殷都改成了周的普通分国,成了卫国的始祖。春秋时,他的八世孙姬和因为攻灭西戎有功,被周平王赐为公爵,史称卫武公。卫武公有一个儿子名叫惠孙,惠孙的孙子名乙,字武仲,又叫武仲乙,把祖父惠孙的字作为姓氏,姓孙。因此武仲乙又称孙乙,他的后代就以孙为姓。
3、源于妫姓。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周武王封舜帝的直系后裔妫满于陈国。公元前672年,陈厉公妫跃之子陈完逃奔齐国,改陈氏为田氏。齐景公时,陈完五世孙田桓子,即齐大夫田无宇,其子田书因伐莒有功,齐景公封田书于乐安,古城在今山东惠民,并赐姓孙氏。
4、源于芈姓。春秋初,楚王蚣冒之孙蒍贾,蒍贾之子蒍艾腊,也称孙叔敖,孙叔为其字,出任楚庄王的令尹,其子孙以其字为氏。
5、源于荀姓。汉朝时,因汉皇室成员刘询当了皇帝,即汉宣帝,为了要避“询”音之讳,他下令荀姓子孙不得再姓荀,一律改为孙氏,并将战国时代的荀卿都改为孙卿。由是荀姓也成为汉朝“孙”姓支脉的一个源头。
6、源于冒姓,属于因故改姓为氏。夏侯婴,与刘邦是少时朋友,夏侯婴做过“滕令奉车”官职。等到其曾孙夏侯颇娶公主为妻,该公主随母亲外家的姓,称“孙公主”,这使夏侯颇的子女也跟随母亲外家的姓为孙。
“何”姓的老祖宗是谁?
何姓出于韩姓 。
韩姓世居北方 。有一韩姓人到了南方 ,南方人问他 :“君何姓?” ,答曰:“姓韩。” 南方人韩何不分 ,误以为是 姓 “何” ,自此始有 何姓 。
康熙的老祖宗是谁
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1616年~1626年 天命 福陵
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 1627年~1643年 天聪/ 崇德 昭陵
世祖;爱新觉罗福临 1644年~1661年 顺治 孝陵
(然后就是康熙了)
圣祖;爱新觉罗玄烨 1662年~1722年 康熙 景陵
他们的祖宗,也就是女真人。其实前金后金(努尔哈赤那波)也都是女真人。
柴氏的老祖宗是谁?
柴姓,源于炎帝的姜姓,出自春秋时期齐文公十八世孙高柴,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春秋时期,高柴的孙子以祖父的名字为姓,叫柴举。柴举的后代就以柴为姓,世代相传。
[柴荣历史画像]
柴荣历史画像
据《通志》载:“柴氏,姜姓。齐文公子高之后。高氏傒,以王父字为氏。十世孙高柴,仲尼弟子。柴孙举,又以王父字为柴氏。汉有棘蒲侯柴武。裔孙守礼。五代周太子无子,以守礼子荣为嗣,是为周世宗。”《姓考》载:“齐大夫高张食采于柴,因氏。”又《千家姓》载:“平阳郡。”焦作柴氏为明初平阳郡洪洞柴家垣(庄)移民。
柴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湖北多此姓,其人口约占全国汉族人口柴姓的百分之十三,另外,山西亦多此姓,两省柴姓约占全国汉族柴姓人口的百分之二十。柴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二十七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
陈姓的老祖宗是谁?
陈妫满虞舜穷蝉少昊太昊
陈氏第一个人文始祖是太昊,也就是青帝伏羲!
太昊是伏羲女娲朝第一任君主青帝风伏羲,立都陈仓城,公元前7724年-公元前5008年,纪元为罗奉元年。太昊妻子是第二任君主凤女娲,纪元为女皇元年,以青龙和白蛇为图腾,立朝78位帝王,是东夷伏羲女娲氏始祖。
陈氏第二个人文始祖是少昊,也就是白帝己鸷!
少昊是少昊朝君主白帝已鸷,公元前4053年-公元前3790年,纪元凤凰元年,以白凤和赤凰为少昊朝的图腾,是东夷金天氏始祖。
陈氏第三个人文始祖是穷蝉,也就是黑帝虞幕!
穷蝉是颛顼朝第二任君主黑帝虞幕,继位前为姑幕国君主,是东夷有虞氏始祖。颛顼朝由黑帝姬干荒建立,公元前3790年-公元前3380年,纪元高阳元年,以黑龙和玄凤为颛顼朝的图腾。
陈氏第四个始祖是血缘始祖虞舜,是最后一任尧帝!
虞舜是陶唐朝最后一任尧帝,又是虞朝的君主,陶唐朝至虞朝为公元前2357年-公元前2071年,纪元帝尧元年,虞舜为东夷有虞氏和炎黄陶唐氏共同的领袖。
陈氏第五个始祖为直系始祖妫满,是陈国始祖!
妫满是东夷有虞氏虞舜的后代,是周朝文王的孙女即周武王的长女太姬的丈夫,封地就在青帝伏羲的陵区陈地,此陈地非陈仓,陈仓是伏羲的早期首都在陕西宝鸡,陈地是伏羲的后期首都和陵墓在河南淮阳。妫满的陈氏家族包括西周的陈氏公国和东周的田氏齐国!
以上就是陈氏的五个始祖和由来,希望对您有帮助!
—————————赏花赏尔赏音乐,算天算地算人间。手握九爻演万物,脚踏大道弄无限!

姓翟的老祖宗是谁呀?
翟
一、寻根溯祖
1、出自隗姓,以国名命姓。隗本来是周代中原北部地区的游牧民族赤狄人的姓。春秋时,赤狄人活动于晋、卫、齐、鲁、宋等国之间,称为翟姓。公元前六世纪末,晋国大举进攻赤狄,灭掉翟国,翟人大多沦为晋国臣民,逐渐融合于晋人。翟人的后代就以原国名为姓,称翟姓。
2、出自祁姓,是黄帝的后代。上古时候,北方有翟族(后称翟国)。翟国是远古时黄帝的后裔建立的。传到古代春秋时,翟国灭于晋国,后来晋国又灭于韩、赵、魏三国,到战国时,这三国又先后灭于秦国。在这长期战乱中,翟国人都以原国名为姓,逃奔迁居各地。由于各地方言不同,翟姓形成了两种读音,居于北方者读"狄",迁居南方者读"宅"。
据史料考证,翟姓得姓始祖是翟父鼎。根据史籍《姓氏考略》的记载,商代遗留下来的青铜器中,有一件翟父鼎,见于《博古图》,翟父是翟氏的祖宗,翟氏都是以地名为姓氏的。另外,根据《通志翟氏族略》是的记载,翟氏是晋东海王越参军翟庄的后代,是博陵人。又有王僧儒谱说,河东的裴桃的儿子娶了苍梧翟宝的女儿。”还有,根据《风俗通》的记载,汉代有河南太守翟茂,梁有镇北将军翟延,而唐时有绛州刺史翟稹,望族均出自高平,松阳。平江府与温州平阳亦有翟氏。望族居松阳郡,即现在的浙江省松阳县西部。翟氏后人尊翟父鼎为翟氏的始祖。
付姓的老祖宗是谁
一、以地为氏
1、《唐书·宰相世系表》载:“出自姬姓,黄帝裔孙唐侯丹朱之子大由(又名:大繇)封于傅邑(傅岩),因以为氏”。
2、《史记·殷本纪第三》记载了一个真实而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商代武丁登基后,想复兴国家,但贵族中找不到理想的得力助手,因此三年不发表政见,大政交由大臣处理;自己深入下层明查暗访,了解情况,发现人才。他深深地感到:贵贱等级分明,是商代难以超越的“雷池”。要不拘一格选拨人才,必然会遭到贵族们的坚决反对。怎么办?商代的人十分相信鬼神,武丁就巧妙地利用这个特点编个故事:上天托梦告诉我,“夜梦得圣人,名曰说”。并叫画家按梦中见到的圣人面貌神态画成了图像。朝廷里的官员没有一个人对得上号,便派人到处去找。结果在傅险(也叫做傅岩,今山西平陆县城郊东部圣人涧),找到一个相貌很像,叫做“说”的人,他正在工地上劳动,寻找的人就带着这位踏破铁鞋都难找的“说”,回京城去见武丁。武丁一看就笑着说:“我在梦中见到的正是他”。接见时,武丁请教他治国平天下的办法,说公对答如流,讲得切合实际,道理深刻,武丁听后非常赞赏,“果圣人,举以为相”,并封他姓傅。他成了傅姓的鼻祖。君臣间的对话,记录在我国最早的历史文献,儒家经典之一的《尚书·说命(三篇)》里。?
鼻祖傅说到现在已3337年,传110代左右。据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统计:傅姓现有人口600多万人,居全国100个大姓中的第36位;傅氏在台湾是60个大姓之一,遍及台、澎、金、马、而以苗栗和新竹最多,其次是台北与嘉义。
郡望:清河郡(堂)、北地郡(堂)。
堂联:(1)版筑宰相第,金玉君子家。上联指贤相傅说,下联指宋代傅尧俞,官至监察御史、中书侍郎,人们称赞他“清、直、勇”三德兼有的“金玉君子”。(2)盐梅世第,岩野家声。赞誉的是鼻祖傅说及其家族。
二、傅余、傅刘本是同根生
1、《姓氏英贤传》“傅说为相,子孙留居傅岩者,号:傅余氏。”(引自《辞源正续编合订本》子部135页。)
2、傅刘复姓天下奇。开基祖傅鸾,号:鸣凤,带了妻子杜氏,背了婴儿,与胞弟傅业鸟,于明孝宗弘元年戊申岁(1488),从福建上杭县城关珠玑巷,迁往广东廉江市、化州市和广西陆川县交界处的“山底”(地名)开基。由于旅途遥远,还邀了同巷居住的盟兄刘荣作伴,千里跋涉,风风雨雨,当他们才走到广东韶州府境内,不幸傅鸾病逝,遗下寡妇孤儿。胞弟傅业鸟与盟兄刘荣陪着杜氏带了遗孤——丽川,历尽千辛万苦,才到达广东廉江市的山底(今廉江市石角镇山腰管理区)。不久杜氏由于身心交瘁一病不起。盟兄刘荣便担起“托孤”的责任。当傅丽川长大成人后,为了涌泉回报养父的抚育之恩,便一身承二姓宗祧。因此百家姓新增了刘傅这个天下奇的复姓(注:“傅刘”复姓,后来由于当地的口语“傅刘”与“裤溜”相近,只好改为“刘傅”。)至1987年5月他们修了四次族谱,已传19代,现有裔孙约五万余人,在广东的廉江市、化州市和广西的的陆川、浦北、防城、宁明、上思等县繁衍,有的还远播台湾、海南岛和海外。刘傅宗祠曾是粤桂边区游击队的活动据点,该祠已于1987年12月被廉江县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傅罗赖三姓联宗。傅罗赖姓源同出姬氏,历史上曾毗邻而居,兼有姻戚关系,唇齿相依,情同手足。据《赖氏族谱》载:“纣王无道,周武王命弟叔颖领兵协助灭纣后,班师回朝退居河南赖地。周武王念其战功,就以赖地封给叔颖,命名为赖国,后世子孙乃以赖为姓。”传至14世光公时赖国被楚灵王所灭,为免于被害,赖氏倚附于罗、傅二姓者甚多,代数多了,子孙众多,加上迁移、分继,越来越复杂,以致难于分辨。几千年来大家互相同宗手足相待。
傅罗赖三姓联宗由来已久,至今仍联系密切,目前菲律宾有“旅菲版筑傅赖同宗总会”,泰国、香港都有傅罗赖宗亲会,台湾有赖罗傅宗亲总会,台北市、花莲市也有赖罗傅宗亲会。他们还制作了会歌,歌词如下:“傅罗赖,我宗亲,休戚相依,齿与唇,不论富贵,不论清贫,同是文王后代人。”
1982年在新加坡成立了“世界傅罗赖宗亲联谊会”。其宗旨是:“团结宗谊,共图大业,弘扬德绩,策励来兹”。首届大会在菲律宾的马尼拉召开,以后每隔二年召开一次,已先后在台湾、新加坡等地开了十多次会。
4、一些少数民族加盟。清代学者张澍在《姓氏五书》中称:“汉晋之世,北地灵州傅氏最盛,西羌有傅姓,王莽时之傅幡是也。丬羊柯(今贵州黄平西北)大姓亦有傅氏。”又如清代康熙时,曾任两江总督的傅腊塔,原来姓伊尔根觉罗氏;又如镶黄旗人傅恒,康熙年间川陕总督、保和殿大学士、一等忠勇公,自愿改富察氏为傅姓;又如满族正白旗人郎佳氏,改名为傅开。
入闽前后的迁徙概况
傅说在殷商京城亳。今河南安阳市小屯村)为相后,子孙就在当地繁衍,传至六世傅奇、傅宣时,他们目睹了纣王的残暴荒淫,深知大势已去,在行将改朝换代之际,兄弟俩远迁清河,以避战祸。几代后,便成为该地望族,这是傅氏清河郡(堂)的由来。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傅氏家族主要是在北方迅速发展,正如《中华姓府》所说的:“汉晋之世,北地灵州傅氏最盛,入元乃衰。”这是北地郡(堂)的由来。
唐初,著名学者傅奕精通天文、历法,唐朝政府要他到长安担任太史令、太史丞的职务,因此他在“唐高宗咸亨中,从祖居清河往江南赴任,子孙因此散居各州”。(摘自福建仙游县《罗峰傅氏族谱》·《原序》)现已查明:奕公有子:维光、璧、仁均、兴、觐、现。(他们兄弟的先后顺序,现有的各种族谱均未说明,只好待考。)现将他们“散居各州”的播衍情况简述如下:
第一次入闽?
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傅奕的裔孙傅笋官至昭义军节度使,慑于黄巢起义的威力,率领了军队,带了15岁的从弟傅实,从河南光州固始县出发,南下入闽,进军泉州。这是有记录可查的傅氏首次入闽。
第二次入闽
傅奕次子傅璧的子孙:于北宋真宗乾兴元年(1022),64代显通(字:万金),他带了家属,从江西金溪县迁到福建宁阳县黄双洲村居住(今属建宁县),又再传了八代,有一个分支又“从黄双洲转迁宁化县石壁,后裔移居上杭,续衍兴宁、南海、佛山等地。”(引自《客家祖地·宁化石壁》第35页的资料进行整理的。)该房的子孙很重视修谱,于1992年编了《傅氏十修族谱》每套十二册。参加这次修谱的有福建宁化、建宁;江西石城、兴国、于都等县。他们入闽的一个分支的世系图如下:奕——璧——显通(字:万金)——璇郎——钦郎——少一郎——六七郎(生八子:一郎游腊招贤里就在宁化安家磜开基;二郎长汀熊家坑卢洋开基;三郎坎头开基;四郎迁宁化水茜乡上傅、下傅开基;五郎迁石城、屏山大坪头开基;六郎原居黄双洲村;七郎迁儒地开基;八郎洋坑迁凹头双坑开基。还有一小分支分居长汀铁长乡双窝开基。
傅氏的南迁可归纳为二点:第一,闽、粤、浙、赣的傅氏绝大部分是属于清河郡(堂)的,他们总体上是从北到南,从东到西,先渡淮(河)、后过(长)江进行播衍的,(当然也有回迁、迂回,衰亡等情况发生)方式是上是:波浪式与渐进式相结合的。当战乱、天灾、改朝换代时,是突然的、迅速的大批的逃亡、奔走。平时的迁徙、转移,是零散的,缓慢的。第二,傅奕是福建南安武荣的远祖和龙岩市、三明市以及浙江、江西、广东的大部分傅姓远祖的分派处。
第三次入闽
开发闽西的傅氏远祖:以南,讳天植,又名一郎。南宋理宗赵盷宝佑元年(1253)进士,景定间(1260—1264)任安徽宿州大守。约在公元1265年辞官不仕。当元兵南侵甚急之际,傅以南偕家属,从宿州灵壁县避乱入闽,抵汀州宁化县石壁村大城坑、中门、凹里,暂住了一段时间。
南宋端宗景炎二年(1277),著名爱国名臣文天祥到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率领抗元义军,进军江西,恢复州县多处。不久为元兵所败,从赣南退回汀州。以南闻讯后,立即率长子旦郎、次子景郎奔赴长汀,与文天祥相会。在去漳州的路上,他们志同道合,商议国是,忆王事而唏嘘,过峻岭而垂泪(忆王坑、垂珠岭都在连城朋口镇东部)。该地至今仍传颂着这段故事。
由于去漳州的道路被阻,时局发生变化,文天祥等一行人,还未到漳州,就只好改变行军路线,转赴广东勤王,寻找端宗。这年三月间抵广东梅州,五月出梅岭。傅以南不幸逝世于梅州,旦郎、景郎扶柩葬于梅州程乡县(今大埔县)。衣冠在连城北门外潘洋。王、谢两夫人以及长子旦郎、次子景郎均下落不明。三子是郎,名正先(廷),号仰斋,由宁化石壁迁长汀县宣豪里杉树坑、大岭背坑(今连城县宣和乡傅家墙),增广生员,赠礼部侍郎。父亲率长兄、二哥和文天祥汇合勤王后,遵父嘱留在宣豪里作后应。当时社会动荡,他隐居深山老林,自食其力,过着清贫的生活。逝世后,葬在大岭背坑故居后龙的半山腰。墓坐北朝南,“喜鹊衔枝”形,坟用块石镶成,碑文阴刻保存完好,墓前有华表一对,字已风化难辨。继配陆福金、赵三娘夫人与夫合葬(原配万百五娘墓失记)。子八:念一郎迁广东;念二郎迁朋口;念三郎世居傅家墙;念四郎迁山东(一说迁泉州);念五郎迁潮州(一说迁泉州);念六郎迁福州(一说迁山东);念七郎迁上杭蛟洋;念八郎迁连城县东门,后裔一部分迁山西大同,一部分迁广东饶平县。念八郎第十二代后裔傅成章,于乾隆八年癸亥岁(1743)从饶平迁四川简阳市踏水镇杨李沟。
傅家墙现有清顺治初年建造的傅氏家庙——崇本堂一座,“乌鸦落洋”形。巨形墓道一块,阴刻:“宋赠礼部侍郎”。还有七星井至今仍泉水清澈。
正先次子念二郎,迁居朋口屋场坑,祖祠在朋口中心小学隔壁。生子六:太一郎迁广东镇平;四九郎后裔大部分住在朋口镇;五九郎失考;百一郎迁上杭太拔增坑开基;千一郎后裔一部分迁新泉背头窠,一部分迁长汀大同镇;十一郎移居连城宣和乡蕉湖、黄坑等地。
蛟洋开基祖念七郎是正先七子,从傅家墙先迁居江西,后转徙上杭太拔增坑,最后定居蛟洋傅凹头。妣李六娘与夫合葬于八岭。生子:三二郎,配张小十娘,与夫合葬上冈。生子四:长子太一郎移居广东高州市电白县;次子太二郎,妣上官氏;三子太三郎,妣饶十娘;四子:太四郎,妣邓念八娘。念七郎祖祠建在蛟洋乡石下洋回龙岗下,是清道光九年(1829)建成的。
念七郎15世裔:升伟迁居浙江龙游县赤津渡头;升裕迁龙游方旦。另有裔孙大敏迁浙江遂昌县塘岭头、汤溪。还有16世裔万一,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迁居四川,先在内江落脚,后到简阳繁衍,历时280年已传13代。
上杭增坑开基祖百一郎,是正先次子念二郎的儿子,和念七郎是叔侄关系。百一郎在南宋末年,从连城朋口徙居上杭城西门,后又转移到上杭胜运里太拔乡增坑居住,葬太拔圆螺山,“弥陀现肚”形。墓碑的石刻是:“人杰地灵”,左右石刻对联为:“朔裔商岩形肖象,地铭胜运志圆螺”。元配余氏,葬于太拔乡增坑,“黄蛇抢蛤”形。增坑现仍有清咸丰九年(1859)重建的祖祠一座。
百一郎的子孙繁衍迅速,目前已传二十九代。增坑是个小山村,所以从第三代起就大量外迁。据族谱记载:“清朝末年以前外迁浙、赣、粤、湘、黔五省的共有35批(其中:迁浙江省温州、龙游、衢州、衢县、云和、金华、杭州开基的有19批;迁江西省瑞金、兴国、崇义、万载、井岗山市的有8批;迁广东省龙川、连平、惠州、粤北的有6批;湘、黔各1批)。本省、本市内转徙的就更多,如第九代才迁到长汀县伯公岭的傅岗现已传28代。有人口2500人。武平中山镇傅氏开基祖傅惠麟、粤北傅氏家族三个开基祖觌、觐、饶三兄弟(注2),七百年前大家还是同吃一锅饭哩!觌公祖祠的对联:“溯祖宗渊源商朝相汉朝将宋代侍郎自昔家声丕振,追孙支蕃衍始迁闽继迁粤分居江右如今世泽流芳”就是明
木工的老祖宗是鲁班,那钢筋工的老祖宗是谁?
木工的老祖宗是鲁班,那钢筋工的老祖宗一定是发明水泥的人,发明水泥是英国人。
人类的老祖宗是谁
最早的人类在东非出现,而人类从猴子进化来仅仅是一种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