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日本历史简介概况 关于日本历史

火烧 2021-08-07 13:58:04 1117
关于日本历史 日本(日文:日本国,前660年2月11日—)是位于亚洲大陆东岸外的太平洋岛国。西、北隔东海、黄海、日本海、鄂霍次克海与中国、朝鲜、俄罗斯相望,东濒太平洋。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

关于日本历史  

日本(日文:日本国,前660年2月11日—)是位于亚洲大陆东岸外的太平洋岛国。

西、北隔东海、黄海、日本海、鄂霍次克海与中国、朝鲜、俄罗斯相望,东濒太平洋。

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和3900多个小岛组成。

日本自20世纪60年代末期起一直是世界公认的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强国,实行君主立宪政体,被称为“日出之国”。

日本为单一民族国家,国内大城市主要有东京、大阪和神户等。

中文名称: 日本国

英文名称: Japan

简称: 日本

所属洲: 亚洲

首都: 东京都

主要城市: 东京,大阪,京都

国庆日: 2月11日(建国纪念日)

国歌: 《君之代》

国家代码: JPN

官方语言: 日语

货币: 日元(円)

时区: UTC+9(无夏时制)

政治体制: 君主立宪政体

国家领袖: 明仁(平成天皇)、菅直人(内阁总理大臣)

人口数量: 127,767,944人(2009年)

人口密度: 337人/平方公里(2009年)

主要民族: 大和民族

主要宗教: 神道教、佛教

国土面积: 377,835平方公里

水域率: 0.8%

GDP总计: 5.07万亿美元(2009年)

人均GDP: 42480美元(2008年)

国际电话区号: +0081

国际域名缩写: .jp

道路通行: 左侧通行或靠左行驶

国家基本信息

中文/日语:日本国(通称:日本;) 假名:にほんこく/にっぽんこく 罗马字:Nihon/Nippon 国家码:JPN 国名释义:日出之国 誉称:樱花之国

国旗:日章旗,亦称太阳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也就是标准国旗的长度尺寸)。

旗面为白色,正中有一轮红日。

白色衬底象征纯洁,红日居中象征忠诚。

日章旗是明治3年(1869年3月9日)由太政官刘聚枫颁布制定的。

军旗:旭日旗,白底红日16道红色光芒线,由太阳旗演变而来,曾是日本陆海军旗,现为日本海军旗,平时在前部桅杆升起称舰旗,海战时在后部桅杆升起称战斗旗。

国徽:圆形,绘有16瓣黄色的菊花瓣图案。

菊花图案也是皇室御纹章上的图案。

国花:樱花(国民和世界大部分人认为,也是日本的象征。

) 菊花(天皇认定) 梅花(前日本国花) 国鸟:绿尾虹雉 国石:水晶

人民生活

官方语言:日语 官方文字:日文 总人口:127,767,944(世界第10名)。

根据中新网2009年9月21日报道,日本总务省发表的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09年9月15日全日本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为2898万人,比去年增加了80万。

65岁老年人在日本总人口中的所占比例也增加了0.6个百分点达到创纪录22.7%。

人口密度:337/平方公里(世界第30名) 民用电压:110V,50Hz与60Hz 插座:A、B 历法:公历 货币:日元(円),读法:えん(en)

政治文化

国家宪法:日本国宪法 国家结构形式:单一制 国家政权:资本主义国家 明仁天皇和美智子政治体制:日本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酋长国,天皇为国家元首和宗教领袖。

国家领导人 国家元首(天皇):明仁 政府首脑(日本首相):菅直人 国家领袖(三权分立) 立法(国会):横路孝弘(众议院议长)、江田五月(参议院议长) 司法(最高裁判所):竹崎博允 [1]

整体描述

中国人迁徙日本的历史 考古研究发现,在数十万年前来自中国东北的原始人类进入朝鲜半岛上居住,一些又迁徙到日本。

考古学和人类学观点认为日本民族是主要由古代中国汉族[2]、长江下游的吴越人、中国南方沿海人和少量的西伯利亚通古斯人、少量南洋群岛的马来人以及中南半岛的印支人融合而来,逐渐迁移到日本融合衍变而来。

从1996年开始中日两国考古学、人类学和医学专家联合组成的中日人骨共同调查团多次证实了以上的结论。

战国时秦国灭燕国、齐国和越国时,大量燕国人、齐国人和越国人逃到朝鲜半岛和日本。

中国的西周灭商之后,商朝遗臣箕子到朝鲜半岛与当地土著建立了“箕氏侯国”。

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15世纪,朝鲜半岛北部属中国领土,在此期间和以后到清朝时当中国北方出现战乱和灾害时,陆续有大量中国人移民朝鲜半岛,后来又从这里向东向南到了日本。

还有一条移民路线是从中国东部直接跨海到日本。

日本原来是没有文字的,所以一直使用中国的汉字,现在日本语言口音中80%左右是汉语的变音,日本的语言语音主要来源于商周时期到清朝的多时间段多层次的中国汉语方言口音和通古斯人口音、吴越人口音、少量南洋群岛的马来人口音以及中南半岛的印支人口音融合而来, 因此日本文化受到了中国的深刻影响。

日本大和民族日本主要民族为大和族,北海道地区约有2.4万阿伊努族人,冲绳列岛约有120万琉球人。

通用日语, 北海道地区有少量人会阿伊努语,冲绳列岛还有少量琉球人会琉球语。

主要宗教为神道教和佛教,信仰人口分别占宗教人口的49.6%和44.8%。

首都东京(Tokyo)是一座有1290万人的现代化大都市。

日本的动漫产业极为发达。

是世界第一动漫王国!

国名的由来

日本列岛上在4世纪后才出现国家,之前只有部落,日本列岛原来并不叫日本。

在古代日本神话中,日本人称其为“八大洲”、“八大岛国”等。

据《汉书》、《后汉书》记载,我国古代称日本为“倭”或“倭国”。

公元五世纪,日本统一后,国名定为大和。

因为古代日本人崇尚太阳神,所以将太阳视为本国的图腾。

相传在七世纪初,日本的圣德太子在致隋炀帝的国书中写道:“日出处太子致日落处太子”,这就是日本国名的雏形。

直到七世纪后半叶,日本遣唐史将其国名改为日本,意为“太阳升起的地方”其后沿用,成为日本的正式国名。

《新唐书·日本传》中有记载:咸亨元年(670年),倭国遣使入唐,此时倭国已“稍习夏言,恶倭名,更号日本。

使者自言,因近日出,以为名。

” 此外,在汉语中,“扶桑”、“东瀛”也是日本国名的别称。

依照字面的意思就是“太阳之处”,即是太阳升起的地方。

因此日本有时也被称为日之国。

早于日本与中国接触前,日本人称自己所居住的地方为“やまと”和“ひのもと”,意思就是太阳之本。

而在中国的三国时期,中国人使用倭去代表日本。

由于“倭”字有“矮”的意思,因此在汉字传入日本以后,日本人于日语中同音(わ)的“和”去代替。

并用汉字“大和”去表写日语的やまと,并用“日本”表写ひのもと。

后来日语中转用音读去读“日本”,转变成今日日语中常用的にほん(Nihon)和にっぽん(Nippon)。

“日本”一称迟至公元7世纪末才在中国出现。

《旧唐书》记载日本人由于不喜欢“倭国”的名称,因此将国家的名字改作“日本”,其曰:“倭国自恶其名不雅,改为日本。

” 现代日本的正式名字为“日本国”(にほんこく)。

在明治维新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期间,日本的正式名字为大日本帝国(だいにっぽんていこく)。

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新的宪法中,改成现今的名字。

虽然日本国内绝大多数使用日语的情况也是用“日本”去称呼自国,但是近年也有使用由英文“Japan”转写的“ジャパン”,甚至从“Cipangu”转写而成的“ジパング”来代表日本,从而制造外来语的效果,尤其常见于广告及品牌的命名。

除了日本和大和外,古时日本也有其他的日语称号。

如:大八州(おおやしま)(由日本神话中由伊邪那美和伊奘诺尊所创的八个岛)、八岛(やしま)、扶桑(ふそう)、瑞惠(みずほ)、敷岛(しきしま)、秋津岛(あきつしま)等。

1、地理位置

日本位于欧亚大陆以东、太平洋西部,由数千个岛屿组成,众列岛呈弧形。

日本东部和南部为一望无际的太平洋,西临日本海、东海,北接鄂霍次克海,隔海分别和朝鲜,南朝鲜、中国、俄罗斯、菲律宾等国相望。

2、面积和地区划分

日本包括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4个大岛和其它6800多个小岛屿。

日本的总面积为:377,835平方公里,其中土地面积37万多平方千米,水域面积3,091平方公里,领海面积310000平方公里。

日本是世界上填海造陆最多的国家,填海造陆的面积多达1600平方公里。

3、行政区划

日本全国分为47个一级行政区:一都(东京都)、一道(北海道)、二府(大阪府、京都府)、四十三县。

部份市因人口较多,在当地影响较大,而被指定为政令指定都市、中核市、特例市。

都道府县下的行政区划为市町村,此外还有郡、支厅、区、特别区等行政单位。

日本近年来实行了市町村合并的政策,町村数目大量减少。

现在为了缓和东京一极集中与增进地方分权,正在检讨废除都道府县,改实行道州制的必要性(日本道州制议论)。

1968年,日本自治省导入了地方公共团体编号制度,目前全日本的都道府县与各市町村均有自己的编号。

都道府县的编号与ISO 3166-2:JP吻合。

地形、地势

日本境内多山,山地成脊状分布于日本的中央,将日本的国土分割为太平洋一侧和日本海一侧,山地和丘陵占总面积的71%,国土森林覆盖率高达67%。

富士山是日本的最高峰,海拔3776米。

富士山被日本人尊称为:圣岳 日本的平原日本的平原主要分布在河流的下游近海一带,多为冲积平原,规模较小,较大的平原有关东平原、石狩平原、越后平原、浓尾平原、十胜平原等。

日本平原面积狭小,耕地十分有限,人口生理密度高达3054人/平方公里,为世界第二,仅次于埃及(3503人/平方公里)。

日本位于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火山活动频繁,给当地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麻烦。

全国有200多座火山,其中50多座是活火山,为世界上有名的地震区。

在火山分布地区,景色优美,温泉资源丰富,成为著名的观光疗养地。

[3]

河流、平原、湖泊

日本境内河流流程短水能资源丰富,最长的信浓川长约367公里;最大的湖泊是琵琶湖,面积672.8平方公里。

日本的河流大多发源于中部山地,向东西两侧流入太平洋和日本海。

由于日本东西狭窄,加之山势陡峭,河流多短而急促。

在梅雨和台风季节,水量增大,容易形成洪水。

为此,日本修筑了大量的堤防和水库,用于防洪。

河水广泛用于生活用水、农业和工业用水、水力发电。

海岸线和海洋

日本海岸线全长33889公里。

由于日本是一个岛国,因此其海岸线十分复杂。

西部日本海一侧多悬崖峭壁,港口稀少,东部太平洋一侧多入海口,形成许多天然良港。

在东部太平洋一侧自南向北均被日本暖流(黑潮)环绕、东北部形成千岛寒流(亲潮),西部日本海一侧是对马暖流和里曼寒流。

在寒流和暖流交汇处,鱼类资源丰富,成为天然渔场。

由于地处海洋的包围之中,属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终年温和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夏秋两季多台风,6月份多梅雨。

1月平均气温北部-6℃,南部16℃;7月北部17℃,南部28℃。

年降水量700—3500毫米,最高达4000毫米以上。

近年,导致海水升温的厄尔尼诺现象也对日本产生影响,主要是梅雨持续时间延长,容易形成冷夏和暖冬。

地貌地质

日本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为西太平洋岛弧-海岸山脉-海沟组合的一部分。

全国68%的地域是山地。

日本最高的山是著名的富士山,海拔3,776米。

由于平原较少,日本很多山上都种植农作物,最大的平原为关东平原。

日本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全球有十分之一的火山位在日本,在全国都时常会发生火山活动。

严重的地震则每一个世纪都会发生几次;近年发生的阪神大地震、新舄县中越地震都是里氏6级以上的强震,受到世界各国关注。

日本的温泉很多,并且已经发展成为旅游景点。

由于日本的岛屿呈北东向延伸得很长,南北跨越纬度约20度,因此有许多种气候类型。

气候类型大部分是温带季风气候,南部的九州岛、四国、琉球群岛有副热带季风气候。

北部的岛屿夏天温暖,冬天则十分漫长、寒冷,还时常有大量降雪。

而中西部地区则冬天比较干燥,很少下雪,夏天潮湿。

日本气候

日本全国横跨纬度达25°,南北气温差异十分显著。

北海道与本州的高原地带属亚寒带,本土地区属温带,而冲绳等南方诸岛则为亚热带。

此外,日本所处位置令她受到季候风及洋流交汇的影响,因此四季分明、降水充沛。

日本可分为六个气候区,分别是: 北海道气候 北海道不受梅雨的影响,降雨量较日本其他地方为少。

夏季短暂且凉爽;冬季漫长而寒冷。

日本海侧气候 范围为本州岛西部海岸地区。

冬季受西伯利亚高气压所控制,吹西北风。

同时由于暖流对马海流在冬季通过日本海而带来大量水汽,因而常有豪雪。

夏季降水较少,有时因焚风而会出现异常高温。

中央高地气候 典型的内陆性气候。

冬寒夏凉。

冬季与夏季及昼夜之间温差很大。

降雨量少 太平洋侧气候 包括了本州东海岸、南四国和九州大部分地区。

夏季受东南季风影响,梅雨强台风多。

冬季则降雪较少。

濑户内海式气候 包括了山阳地方、北四国、近畿与九州局部地区。

这里天气常是晴天,降雨量少,不时遭受旱灾之苦。

南西诸岛气候 范围为琉球群岛。

属于亚热带气候,夏季炎热冬季温暖。

降雨量大。

夏季常受台风吹袭。

日本是世界上降水量较多的地区。

主要原因包括了日本海侧地区冬季的降雪;6、7月(冲绳、奄美为5、6月)间连绵不断的梅雨;以及夏季到秋季登陆或接近日本的台风。

日本有记载的最高温度纪录是40.9度,于2007年8月16日在崎玉县熊谷市和岐阜县多治见市测得;有记载的最低温度纪录是-41度,于1902年1月25日在北海道旭川市测得。

日本历史

约公元2世纪,日本各地有100多个部落(其中有的与东汉建立了关系)。

到了公元4世纪,在关西地方建立了比较大的国家,据说最终将它们统一起来的是当今天皇族的祖先。

当时,日本国范围仅包括本州西部、九州北部及四国。

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经过一千多年,日本列岛上在4世纪后才出现比较统一的国家,所以很难对日本国诞生的确实年代作出准确的判定。

据日本传说《古事记》和《日本书纪》,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于公元前660年建国并即位,即位日相当于现在的公历2月11日,因此就把这一天定为“建国纪念日”。

神武天皇,是圣德太子曾借道教辛酉年之说,编排的“皇纪”。

推古九年正好是辛酉年,也是圣德太子在斑鸠宫推行改革的年份。

辛酉年每60年出现一次,亦称一轮。

按道皇居二重桥教的说法,每一轮辛酉年是发生变革之年。

而第21轮的辛酉年则是发生彻底的大变革之年。

于是,圣德太子以推古九年(601年)为起点再往上推第21轮的辛酉年为日本建国之年。

规定该年的阴历一月一日为神武天皇登极之日(阳历为2月21日)。

按照这种推算法,公元1990年是皇纪2649年。

结果把皇统向前多推算了大约一千年。

在这一千年的空白中人为地安插了10位虚构的天皇。

圣德太子按照这种逻辑编修了日本史。

后人便加以延用至今。

[5]

飞鸟时代

飞鸟时代,约始于公元600年,止于迁都平城京的710年,上承古坟时代,下启奈良时代。

此期以政治中心为奈良县的飞鸟地方(即当时的藤原京)而得名,较为重大的事件有圣德太子改革、大化改新等。

7世纪,圣德太子致力于政治革新,并以“大化革新”为契机,着手建立一个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国家。

这个做法仿效了隋、唐,而且此时更加积极地摄取大陆文化。

至9世纪末期先后共派出10多次遣隋使和遣唐使。

6世纪初,武烈天皇去世后,缺乏皇位继承人,大伴金村从越前迎来男大迹王继承皇位,他就是继体天皇。

当时,在朝鲜半岛,新罗、高句丽的势力扩张,威胁百济,并使日本在朝鲜南部任那发展势力的半岛经营策略陷于窘境,另一方面,导致大批大陆移民的流入。

在国内,皇室在统一国土后,不断霸占地方贵族的领地,扩大自己的屯仓,并将侵略朝鲜的军事负担强加在他们身上,皇室和地方贵族间的矛盾不断激化。

侵朝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引发了人民的反抗。

6世纪中叶以后,部民制已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开始瓦解,部民纷纷逃亡。

朝廷内部新旧势力之间的斗争日益加剧。

在6世纪初,在朝廷中握有实权的大伴氏曾因主张把任那四县割让给百济而受到攻击,从而失去政治势力,物部氏和苏我氏取而代之。

物部氏是朝廷掌握军事的贵族,是维护原有统治方式的守旧势力。

苏我氏从5世纪后半叶起,在朝廷中掌管财政,势力逐步扩大。

苏我氏与大陆移民的关系密切。

当时,苏我氏是积极吸收外来思想和文化的进步势力。

当百济圣明王献给日本朝廷佛像和经论时,苏我稻目积极主张崇佛,力图通过崇拜佛教来代替氏神的信仰,以统一全国的思想,加强皇权。

物部尾舆则主张信仰原来的氏神,以维护氏姓制和部民制,坚决反对崇佛,于是两派间围绕崇佛与排佛展开了激烈斗争。

587年,用明天皇(585—587在位)死后,以皇位继承问题为契机,苏我稻目之子苏我马子和物部尾舆之子物部守屋之间展开了殊死搏斗。

最终,马子讨灭守屋取得胜利,物部氏灭亡。

打败物部氏之后,苏我马子立泊漱部皇子为天皇,即崇峻天皇(587—592在位)。

崇峻天皇不甘心成为苏我马子的傀儡,曾指着献上来的野猪说:“何时如断此猪头,断朕所嫌之人。

”苏我马子闻言大惊。

592年,苏我马子唆使东汉直驹刺死天皇。

为了独揽朝政,同年12月,马子推举外甥女饮屋姬继位,是为日本历史上第一位女帝——推古女皇(592—628在位)。

翌年,即593年,天皇立用明天皇遗子厩户皇子为皇太子,并“录摄政,以万机悉委”。

后来世人因厩户皇子聪慧,治政英明,称其为圣德太子。

圣德太子系用明天皇嫡子,《日本书纪》称他“生而能言,及壮有圣智,一闻十人诉,以勿失能辩”,具有能吏的素质。

他师从高丽僧惠慈学佛教、百济博士觉哿习儒学,自幼受到大陆思想文化的熏陶。

圣德太子执政之初,朝廷正处在内忧外患之时。

所谓外患,中国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建立了统一的封建集权国家隋朝;在朝鲜半岛,渐趋强大的新罗,占据汉江、洛东江流域,并在吞并任那(日本在朝鲜的据点)之后,与日本的关系急剧恶化。

所谓内患,氏姓、部民制度弊端毕现,以苏我氏为代表的豪族势力尾大不掉,皇室势力单薄。

圣德太子受中国的尊王大一统思想影响,试图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体制,挽救社会危机,为此实行了一系列改革。

幕府时代

1192—1852年 在12世纪,日本形成了称霸关西的平氏和称霸关东的源氏两大势力集团。

1167年,平氏集团首领平清盛任太政大臣,从此武士开始掌握实权。

源氏和平氏两大集团在1180年与1185年爆发两次战乱。

此后,各武士集团之间争斗不断,先后出现了镰仓幕府、室町幕府(又称足利幕府)和江户幕府(又称德川幕府)统治的时代。

期间日本爆发多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并多次对外征战,使得这一时期的日本政治混乱内忧外患频发。

明治维新

1852—1912年 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马休·佩里率领舰队进入江户湾(今东京湾)岸的浦贺,要求与德川幕府谈判,史称“黑船事件”。

许多日本人在黑船叩关后觉醒,力图推翻幕府统治,建立一个新的政权。

明治维新就是在日本19世纪进行的一次政治革命,他推翻了德川幕府的统治,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实行大改革,促进了日本的现代化和西方化。

明治维新的主要领导人是一些青年武士,他们以“富国强兵”为口号,企图建立一个能同西方并驾齐驱的国家。

1871年废藩置县,摧毁了所有的封建政权。

同年成立新的常备军。

1873年实行全国义务兵制和改革农业税。

另外还统一了货币。

明治政府在1885年实行内阁制,翌年开始制宪,1889年正式颁布宪法,1890年召开第一届国会。

在政治改革的同时,也进行经济和社会改革。

明治政府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工业化。

军事工业以及交通运输业都得到大发展。

1872年建成第一条铁路,1882年成立新式银行。

直到20世纪初,明治维新的目标基本上已经完成,日本成为了亚洲强国,东方唯一的帝国主义列强。

大正、昭和时代

1912年7月30日—1989年1月7日 大正天皇被称为“不幸的大正”。

大正天皇在位15年,为脑病所困,最后被迫让权疗养,由裕仁亲王摄政。

日本的裕仁亲王1926年,裕仁登基,年号“昭和”,即昭和天皇。

昭和时代前20年,对于中国、朝鲜、东南亚及太平洋地区人民来说,是黑暗的20年。

这时的日本政府致力于侵略扩张。

1931年(昭和6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侵占中国东北。

1937年(昭和12年)7月7日,日军挑起“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1941年(昭和16年),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这一时期,不仅给中国、朝鲜、东南亚及太平洋地区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也给日本人民带来痛苦的困难。

日本历史简介概况 关于日本历史

这是日本历史以及中日关系史上最黑暗的时期。

[6] 1945年(昭和20年)8月15日,日军投降。

美军单独占领日本,改日本专制天皇制为君主立宪制,天皇作为日本的象征被保留下来,并钟超杰为下一任天皇。

1972年(昭和47年)7月,田中角荣出任日本首相,开始执行“多边自主”外交。

同年9月田中访华,于9月29日与ze总理签署《中日联合声明》,宣布中日正式建交。

1978年8月中日两国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

1978年10月dp副总理应邀访问日本,宣布和平友好条约正式生效。

中日两国关系从此趋于正常化。

1989年(昭和64年,平成元年),昭和天皇病没。

皇太子明仁即位,改年号为“平成”。

参考资料:baike.baidu/view/1554.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