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口变化趋势图 日本历史发展过程
日本历史发展过程
一、日本的历史发展过程
日本原来并不叫日本。在古代日本神话中,日本人称其为“八大洲”“八大岛国”等。据《汉书》《后汉书》 记载,我国古代称日本为“倭”或“倭国”。公元五世纪,日本统一后,国名定为“大和”。因为古代日本人崇尚太阳神,所以将太阳视为本国的图腾。相传在七世纪初,日本的圣德太子在致隋炀帝的国书中写道:“日出处太子致日落处太子”,这就是日本国名的雏形。直到七世纪后半叶,日本遣唐史将其国名改为“日本”,意为“太阳升起的地方”,其后沿用,成为日本的正式国名。《新唐书·日本传》中有记载:咸亨元年(670年),倭国遣使入唐,此时倭国已“稍习夏言,恶倭名,更号日本。使者自言,因近日出,以为名。”此外,在汉语中,“扶桑”“东瀛”也是日本国名的别称。
倒幕运动
19世纪中期的日本处于德川幕府的统治之下,是一个封建农业国家。1853年,美国军舰来到日本,强迫日本“开国”。此后,美国和其他国家先后与日本签订了不平等条约。面对民族危机,日本国内爆发了推翻幕府统治的运动,并于1868年建立了改革派的新政权,年号明治。
二、日本的历史发展历程
1546年4月20日,河越之战,北条氏康击败上衫宪政、上衫朝定、足利晴信联军1546年12月,毛利元就把家督让给嫡子毛利隆元 1547年9月22日,加纳口合战,斋藤道三击败织田信秀 1548年2月14日,上田原合战,村上义清击败武田晴信(武田信玄)1548年3月19日,小豆坂合战,今川军战胜织田军。
1549年2月24日,织田信长和斋藤道三的女儿归蝶结婚1549年7月3日,佛朗西斯科-桑比埃尔在鹿儿岛登上日本土地1549年11月10日,今川和织田人质交换1549年11月,江口之战,三好长庆击败细川晴元 1550年7月13日,毛利元就开始肃清井上元兼一门1550年10月1日,武田晴信(武田信玄)在户石城击败村上义清1551年3月3日,织田信秀死亡,织田信长继承家督1551年5月26日,武田军真田幸隆用计攻下户石城,村上义清逃往越后1551年9月1日,陶隆房(陶晴贤)谋反,大内义隆自杀1552年1月,上杉宪政逃往越后 1552年3月1日,大内义长继承大内家家督,陶隆房改名为陶晴贤1553年闰1月13日,织田信长家臣平手政秀谏死1553年4月20日,斋藤道三和织田信长在正德寺会面1553年8月,第1次川中岛合战 1554年3月、武田、今川、北条的三国同盟成立,史称善德寺的会盟1555年4月20日,织田信长攻下清洲城1555年7月19日,第2次川中岛合战 1555年10月1日,严岛海战,毛利军胜利,陶晴贤自杀1556年4月20日,长良川合战,斋藤义龙军击败斋藤道三军,斋藤道三战死1556年8月24日、稻生之战,织田信长军击败织田信行军1557年4月3日,毛利元就击败大内义长,大内义长自杀1557年8月,第3次川中岛合战 1557年11月,织田信行再次谋反,被织田信长杀死1559年2月,织田信长单身上洛,拜见将军足利义辉1559年4月,长尾景虎(上衫谦信)单身上洛,拜见将军足利义辉1559年,北条氏康隐居1560年5月19日,桶狭间合战,织田军战胜今川军。今川义元战死1560年6月15日,长宗我部国亲死亡,长宗我部元亲继承家督1561年3月,长尾景虎(上衫谦信)攻击小田原城未果1561年闰3月,长尾政虎(上衫谦信)继承关东管领上杉家,改姓上衫1561年4月13日,森边之战,织田信长军击败斋藤龙兴军1561年8月3日,木下藤吉郎(丰臣秀吉)和宁宁结婚1561年9月10日,第4次川中岛合战,上衫辉虎(上衫谦信)单骑突入武田军本阵,武田信玄的弟弟武田信繁和军师山本勘助(山本晴信)战死1561年11月,毛利军击败大友军1562年1月11日,织田信长和松平元康(德川家康)结盟,史称清洲同盟1563年7月,织田信长在小牧山筑城1564年1月9日,第2次国府台之战,北条军击败里见军1564年2月28日,松平元康(德川家康)平定三河一向一揆1564年8月,第5次川中岛合战1565年4月17日,毛利军包围月山富田城1565年5月19日,松永久秀和三好三人众暗杀足利义辉1566年2月19日,足利义秋(足利义昭)还俗1566年4月,织田信长向朝廷献金1566年9月24日,织田信长家臣木下藤吉郎(丰臣秀吉)在墨俣一夜筑城成功1566年9月29日,武田军攻下箕轮城,剑圣上泉秀刚下野,改名上泉信刚1566年11月21日,尼子家向毛利军降伏1566年12月,松平家康改姓德川1567年3月,织田军进攻伊势1567年5月,织田、德川家通婚1567年8月3日,伊达政宗诞生1567年8月15日,织田军攻下稻叶山城,并改名岐阜,织田信长迁居成到岐阜城1567年8月23日,三船台之战,北条军击败里见军1567年9月,织田和浅井结盟,阿市嫁给浅井长政1567年10月19日,武田信玄嫡子武田义信自杀1568年2月,织田军平定北伊势1568年7月27日,织田信长在美浓立政寺迎接足利义昭1568年9月7日,织田信长出军上洛1568年9月14日,织田军平定近江1568年9月26日,织田军入京1568年10月18日,足利义昭继任征夷大将军1568年12月13日,武田军攻下骏府城1569年1月5日,三好军攻击京城,被织田军击败1569年2月27日,二条城开始筑城1569年5月17日,德川军攻下挂川城,今川家灭亡1569年10月1日,武田军包围小田原城1569年10月6日,三增合战,武田军击败北条军1570年1月25日,足利义昭发书征讨织田信长1570年4月20日,织田军包围京城1570年4月27日,越前讨伐中,织田军得到浅井长政背叛的消息全军撤退1570年4月28日,金崎之战,殿军的木下藤吉郎(丰臣秀吉)成功撤退1570年5月21日,织田信长在返回途中被狙击1570年6月4日,柴田胜家在长光寺城击败六角军1570年6月28日,姉川之战,织田、德川联军击败浅井、朝仓联军1570年9月12日、石山本愿寺发出织田信长举兵1570年11月21日、伊势一向一揆杀死信长的弟弟织田信兴1571年6月14日,毛利元就病死,享年75岁1571年9月12日,织田军防火烧毁比叡山延历寺1572年9月,织田信长向足利义昭送17条要求1572年10月3日,武田军发兵病上洛1572年12月23日,三方原之战,武田军击败德川军1573年2月,足利义昭举兵1573年4月12日,上洛途中武田信玄病死,享年53岁1573年7月18日,织田信长流放足利义昭,室町幕府灭亡1573年8月17日,织田军攻下朝仓家本城一承谷城,朝仓义景自杀,朝仓家灭亡。
三、日本的历史发展历程
日本国起源 约公元1世纪,日本各地有100多个小国(其中有的与东汉建立了外交关系)。
后来,这些小国逐渐得到统一。 到了公元4世纪,在关西地方建立了比较大的国家,据说最终将它们统一起来的是当今天皇家族的祖先。
当时,日本国的范围包括本州西部、九州北部及四国。 于是,经过了漫长的岁月,国家才得以统一。
所以很难对日本国诞生的确实年代作出准确的判定。据《古事记》和《日本书纪》记载,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于公元前660年建国并即位,即位日相当于现在的西历2月11日,因此就把这一天定为“建国纪念日”。
古代 绳文时代 从洪积世起,日本列岛上就有人类的祖先生活,日本人种及日语原型的形成则被认为是1万年前至公元前3世纪前后的绳文时代。当时,人们数人或十人一户居住在竖坑式草屋,以狩猎、捕捞及采集为生,构成了贫富与阶级差别的社会。
弥生时代 公元前3世纪,水稻种植和金属器具使用技术由朝鲜转入九州北部。稻作技术给日本社会带来了划时代的变化,它扩大了生产,产生了贫富等级之差,使农村共同体趋向政治集团化。
农耕带来的信仰、礼仪、风俗习惯也逐渐传播开来,形成了日本文化的原型。 古坟时代 公元4世纪中期,大和政权统一了割据的小国。
随着国家的统一,以前方后圆坟为代表的古坟广大到各个地方。这个时期是中国许多知识和技术传入日本的时期。
4世纪,大和政权吸引了大陆的高度物资文明。到了5世纪,来自朝鲜半岛的外来人(归化人)带来了铁器生产、制陶、纺织、金属工艺及土木等技术。
同时已开始使用中国的汉字。6世纪,正式接受儒教,佛教也传入日本。
7世纪,圣德太子致力于政治革新,并以“大化革新”为契机,着手建立一个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国家。这个做法仿效了隋、唐,而且此时更加积极地摄取大陆文化。
至9世纪末期先后共派出10多次遣隋使和遣唐使。 奈良时代 公元710年,日本定都平城京(现在的奈良市以及近郊),迎来了律令国家的兴盛时期。
但是,此时农民贫困、游民增加,由于庄园扩大而导致公地公民制的实质上的崩溃等,矛盾开始暴露出来。 这个时期由于国家极力保护佛教,因此,佛教文化,特别是佛教美术开始繁荣起来。
如7世纪初期开创日本佛教文化的飞鸟文化;7世纪后期独具一格的白凤文化;8世纪中叶在唐代鼎盛期文化的影响下以写实手法体现人类丰富情感的天平文化等等。 与佛教美术相媲美,这个时期文化方面的金字塔是《万叶集》。
《万叶集》收集了8世纪中叶前约400年间,下至庶民上至天皇所作的大约4500首和歌,如实反映了古代日本人的朴素的生活情感。此外,现在还保存着的日本最古老的历史书籍《古事记》(712年)最古敕撰历史书《日本书纪》(720年)、最古的汉诗集《怀风藻》(751年)等等都是这个时期的文化遗产。
平安时代 8世纪末,日本将都城移至平安京(现在的京都市),试图重建律令体制。但由于公地公民制的崩溃,国家陷入了财政困难。
894年派出最后一批遣唐使后便告终止,就此不在大量摄取大陆文化。 10~11世纪,藤原氏垄断政权,以庄园为经济基础,势力最为强盛。
但是,由于地方政治的混乱,导致治安混乱,武士集团强大起来。到11世纪末,为对抗藤原开始实行“院政”(指日本平安时代后期上皇、法皇代理天皇执政)。
于是,武士进入了中央政界。 平安时代以中国文化为特色。
9世纪时受唐朝影响,密教和汉学方面的弘仁、贞观文化还十分繁荣。但是10世纪后与大陆的直接交流断绝后,便产生了日本独特的贵族文化。
其代表有第一部敕撰和歌集《古今和歌集》(10世纪初)、世界上最古老的长篇小说《源氏物语》(11世纪初)、随笔《枕草子》(公元 1000年前后)等等一批文艺作品。 日本战国史 中世纪(12~16世纪) 镰仓时代 12世纪末,源赖朝受封第一代征夷大将军,并在镰仓建立幕府,从此诞生了武士政权,由此产生了武家政治和公家(指朝廷公卿、贵族)政治的对立。

13世纪后期,幕府的武士统治开始面临困难,镰仓幕府逐渐走上灭亡的道路。 在文化方面,以过去的贵族文化为基础,摄取宋朝时传入日本的禅宗文化,培育了生动、写实、朴素及独特的武家文化。
在宗教方面,由法然、亲鸾、日莲等著名僧人创建了镰仓佛教,获得了各阶层的信仰。12世纪传入日本的禅宗受到了关东武士的重视,艺术领域也出现了新的倾向。
文学方面出现了以源平合战为背景小说《平家物语》(原作诞生于13世纪初),是日本古代军记物语的杰出代表。 室町时代 14世纪的前半期,征夷大将军足利义满稳定了京都的室町幕府以后,2个多世纪内在政治、文化方面,武家都压倒公家,处于优势。
由于室町幕府是聚集了各有力大名而建立的,因此幕府本身的统治能力薄弱。应仁元年(1467年)一月,应仁之乱爆发,全国各地的大名纷纷而起,室町幕府遥遥欲坠,日本进入战国时代。
战国大名成了统治当地土地及人民的强而有力的独立政权。 在文化方面,无论是贵族还是武家的文化,都受到禅宗的影响。
14世纪末期以金阁寺为代表的北山文化及15世纪末期以银阁寺为代表的东山文化都十分发达。16世纪中叶。
四、日本的发展历程
日本国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和大约 3000 个小岛组成, 总面积 37748 平方公里,人口 1。
2 亿。日本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侧,境内四分之三为山地,平原、低地都在沿海一带。
矿产资源贫乏,仅有煤、铜、锌少数几种,而且煤质差,不宜炼焦。 唯有地热资源和水产资源丰富。
日本约有 1200 处温泉,北海道以东水域是世界著名的三大渔场之一,鱼类约有2000 多种。 日本人多地少,资源缺乏,而且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之一,战 后几乎成了一片废墟。
但是,经过战后调整政策,艰苦奋斗,在短短几十年 的恢复和发展中,日本 “流星似的上升”,已成为世界上数一数二的经济大 国,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超过美国。 日本 “奇迹”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 许多专家学者写了大量的论文和专著,分析日本的条件,介绍日本的经验,展望日本的未来。
然而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在此,我们对日本的发展过程 只做简要的描述和评价。
明治维新以前,日本是一个封建农业经济小国。 1603 ~ 1867 年为德川幕 府封建统治时期。
封建统治者对内实行残酷统治,对外于 1836 年实行 “锁国” 政策,除允许荷兰商人在山崎进行有限贸易外,英国、葡萄牙、西班牙等国 的商人和 传教士被逐出国境。对农民实行五户连坐制度,禁止日本人出国。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封建制度必然瓦解,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幕府统治后期,统治者生活日益奢靡,对农民压榨日益残酷,农民 不断反抗,日本封建制度濒临崩溃。
这时西方列强又乘机闯了进来。第一个 用武力打开日本 “国门”的是美国,强迫日本与之缔结 “神奈川条约”,开 放下田、函馆二港。
接着又迫使日本签订 “安政条约”,规定美国人在日本 的种种特权,美国货从此自由流往日本,关税低于 5 %,外币可在日本流通。 在美国的 “首创”下,英国、俄国、法国接踵而至,与日本签定类似的条约, 严重破坏了日本经济基础,加剧了国内阶级矛盾。
日本这段历史与中国当时 的历史情况何其相似,简直如出一辙。 1868 年 1 月 3 日,日本下级武士西乡隆盛、伊藤博文等,利用人民的革 命要求,发动政变,推翻幕府统治,推 15 岁的睦仁天皇为国家元首,定国号 为 “大日本”,年号为明治,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明治维新的开始。
明治政权建立以后就提出了 “富国强兵”、“生产兴业”的口号,并进 行了广泛的政治经济改革。主要内容为: 一、废藩置县,统一全国政权,对 政权实行改良,新政权的各级政府中仍然由原来的武士、公卿担任要职,这 为以后对内实行专治统治,对外实行军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种下了祸根。
二、废除等级制度,实现有限的平等自由。宣布 “四民平等”,取消工业行会和商业同业公会,允许人民有居住、迁移和选择职业的自由。
调整经济政策,增加上层阶级的收入,使其成为银行、铁路和其他企业的投资者。这些改革,都有利于资 本主义的发展。
三、对外开放,引进西方文化技术。 国家一方面举借外债引进外国先进装备,修建铁路,兴办官营 “模范工厂”;另一方面派遣官吏、技师和职工到西方国家学习新的知识和技术,聘请外国专家,开办技工学校,发放各种补助和奖金,引导私人企业发展。
但是明治维新运动在全盘学习欧美文化的同时,崇拜 “天皇”、“武士道”和军国主义 思想也被宣染和扶植起来。 四、实行了土地和租税改革,承认实际占有土地的人是土地所有者,取消旧土地所有制,取消贡赋,缴纳全国统一地税。
总之,日本明治维新,一方面扫除了部分封建障碍,为此后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强国创造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又在政治中保留了一些封建和军国主义势力,为其后来发展成为军事帝国主义奠定了基础。 19 世纪 80年代,明治维新的各项重要改革都已完成,政局趋于稳定,为发展资本主义铺平了道路。
从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速度来看,明治维新以后的日本速度最快。 1891 ~ 1899 年其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高达 14。
3 %,远远高于同期英国 1。 6 %、法国 2。
6 %、美国 3。5 %、德国 4。
8 %的水平。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又乘西方国家忙于战争的机会,大规模向亚非广大地区 进行经济扩张,同时还不断接到英俄等国的大量军事订货,对外贸易空前活跃,从长期入超国一跃成为大量出超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日本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在资本主义世界大体居第五位。从较高年份看,日本多项经济指标已达到钢 782 万吨,汽车 4。
6 万辆,造船 44。9 万吨,棉纱 71。
9 万吨,粮食 1370 万吨,外贸进出口额 41。7亿美元。
从技术水平看,日本已拥有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能 生产飞机、汽车、轮船,具有吸收外国先进技术加以创新的能力。但是从日本工业生产在资本主义世界所占比重来说,日本仍然是微不足道的。
日本民族也是一个勤劳自强的民族,在明治维新前后一段时间里,也是一个受外国列强欺压的国家。 但是,从 1894 年向中国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开始,就从被压迫国家向着压迫国家转变。
甲午战争、对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后来对中国东北和朝鲜的侵略,都使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尝到了甜头,。
五、日本发展历史
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大致分成四个阶段:战后复兴期、高速成长期、过渡期和稳步成长期。
1.战后复兴期 战争结束后的日本经济处于极度混乱和疲乏状态, 工矿业生产水平只相当于1941年时的七分之一,严重的粮食危机和通货膨胀遍及全国。当时支配日本的联合国军,以经济的民主化和非军事化为目标,重点实施了解散财阀、分散少数企业对经济的控制权和确立劳动权等三项政策。
在经济环境有所改善后,美国开始将重点转向帮助日本重建经济。朝鲜战争爆发后,在日美军的“特需”大大激发了日本企业的生产和投资活动,日本工业的潜在力量得到恢复和发展。
到50年代中期,日本经济已基本恢复到战前水平。 2.高速成长期(1955~1973年) 从1955年开始,日本经济由战后复兴期进入高速成长期。
日本在50年代至60年代末约二十年的高速成长期中,保持了年均10%以上的经济发展速度。在外部经济环境方面, 进入60年代以后,日本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关贸总协定的要求,逐步放宽了贸易和外汇管制。
1964年,日本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第八位条约国,即对贸易活动原则上不实行外汇管制。随后,日本又开始着手资本流动的自由化,企业开始相互兼并。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消费品物价持续上涨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开始困扰日本经济和日本国民生活。在70年代初,日本经济的国际环境也出现了较大的变化。
3.过渡期(1973~1985年) 1971年末,日元在维持了约20年的固定汇率之后第一次上调了16.8%, 从1美元兑360 日元升至1美元兑308日元。1973年2月,美元贬值又使日元升值到1美元兑260日元。
同年末,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原油价格爆涨了4倍, 各种初级产品的价格也随之上扬。 日元升值和国际商品价格上涨二重因素对原材料严重依赖进口的日本经济是个沉重打击。
1978年秋,日本经济出现了复苏的征兆。虽然在1979年又发生了第二次石油危机,经济滑坡、物价上涨的情况又有所发生,但由于较好地总结了第一次石油危机时的教训,不到一年就基本消除了石油危机带来的不良影响,经济没有出现大的滑坡。
80年代前半期,在经济低速增长的前提下,日本开始建立健全财政制度、扩充社会资本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经济政策的导向也由追求高速发展转向追求经济活动质量的提高。
到1985年底,日本的经常项目收支达492亿美元。 4.稳步成长期(1985~) 在日本经济实力稳步增长的同时,美国和欧洲的经济实力则在相对下降。
西方其它工业国要求日本分担其国际义务的呼声越来越强烈。 1985年9月,西方7国财长作出了协调外汇市场的决定,日元因此而急速上升;1986年4月,“前川报告”(前川为当时的日本银行总裁,又任产业结构审议会委员长,该委员会向内阁提交的关于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报告一般称为“前川报告”) 出台。
指出:为了适应全球经济和发展的需要,日本自身必须调整结构,以缩小贸易顺差。“前川报告”的要点有:①扩大内需;②改变经济结构,扩大对外直接投资;③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④推进日元的稳定化和国际化;⑤促进对外技术和经济合作。
“前川报告”对80年代后半期的日本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日本战后近五年内就投资668亿美元来对日本自卫队进行武装,日本的自卫队现在已经逐渐成为世界第三强大的军队。
这对于想控制亚洲主导权的日本来说,是一个极好的条件。 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原因: 第一,日本进行比较广泛的社会改革,进一步消除了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第二,美国扶植日本;第三,国民经济的非军事化;第四,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第五,美国的扶植政策。
扩展资料日本在公元4世纪出现首个统一政权大和国,其后于大化革新后确立天皇体制,引入唐朝文化,仿效中国唐朝的政治制度,尝试创建一个律令制的国家。 710年,元明天皇迁都平城京,日本进入奈良时代,律令制国家也日益成熟。
大和政权的版图在这时也逐渐扩张,征服东北地方部分地区和南九州。 12世纪末,日本开始六百多年的幕府时代,镰仓幕府、室町幕府相继执政。
期间曾经历一个半世纪的战国时代,以及由丰臣秀吉领导的文禄庆长之役。 17世纪初,江户幕府实行锁国政策二百多年,到1854年黑船事件后,日本国内有志之士提出“尊王攘夷”等号召,江户幕府在舆论的压力下,被迫将政权还给明治天皇,史称“大政奉还”。
1867年,明治天皇整顿内政,富国强兵,一战后短暂经历大正民主时期,到20世纪30年代落入军部控制,实行军国主义,但于1945年被盟国击败后宣布投降。 日本在恢复主权后经济高速增长,跻身先进国家之列,直至20世纪90年代,泡沫经济破灭,日本进入长期的相对经济不景气状态至今。
参考资料:日本历史-百度百科。
六、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也来说两句.中国史是我在上小学时读的.没办法.家里长辈说为人者先得通史(有点老顽固的意思).综观人类文明史,工业革命以前在人类社会活动中的主流地域是亚,欧两大陆,当然,还有非洲的小部分地区比如说埃及.下面我主要谈两个方面,政治,经济影响和科技贡献:一,政治,经济影响:马克思说“政治是经济的上层建筑”谈经济不可不谈政治.中国古代社会,由于社会经济的繁荣,在政治影响上以东南亚地区为主.这里举一个例子--日本.日本人是不咋地.可是他的民族思想里有一点叫“与强者为师,为伍”古代时他们学习中古,是因为中国古代在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处于领先地位.就如同他们现在学习美国一样.Ⅰ中国人(少数民族除外)的民族的名字为什么叫汉人?最主要的原因是汉朝时期,中国在对外贸易中通过“丝绸之路”让世界上一些本不了解中国的国家对中国的印象.我也可以提供一些汉朝时期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政治,经济往来给你以供参考:{(一)朝鲜:1、来往:秦汉之际,“燕、齐、赵人往避地者数万人”;三韩多次派人晋见武帝和光武帝.2、影响:辰韩“嫁娶以礼”、语言、称谓与秦相似,被子人称为“秦韩”.3、贸易:檀弓、果下马等输入中国,中国铜镜、漆器、铁制工具等输至朝鲜.(二)日本:1、政治关系:武帝时,有30多国通过朝鲜“使译通于汉”;光武帝时,“倭奴国奉贡朝贺……”.光武帝赐以印绶”.2、经济关系:中国铁器、铜器、丝帛传入日本.(三)越南:象牙、犀牛、珍珠输入中国,中国铁犁牛耕和水利工程技术在越推广.(四)丝绸之路:1、陆上丝绸之路:A、出玉门关或阳关往西到中印度半岛等地.B、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铸铁、井渠、造纸等技术西传.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2、海上丝绸之路:A、从广东向西沿海岸线、印支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出马六甲海峡,到孟加拉湾沿岸各国,最远达印度半岛南端.B、加强了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关系,沟通了东西外交圈之间的联系.(五)安息、大秦:1、重要地位:西亚大国,利用丝绸之路与汉频繁交流,通过水上丝绸之路在汉与大秦间转手贸易.处于陆上丝绸之路的西端,直接交往受安息等国的阻隔.2、人员来往:97年,甘英受班超派遣出使大秦,到达波斯湾.166年安敦使者到达东汉,《后汉书》中有与欧洲直接往来的最早记载.}Ⅱ现在国外中国人聚居的地方为什么叫“唐人街”还有很多上了年纪的老华侨为什么喜欢称呼自己为“唐人”?那重要是因为唐代是中国古代最繁荣强盛的一个朝代.从唐太宗贞观开始,拓土开边,威震中亚、西亚及南海诸国.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武功之盛,可想而知.到了唐玄宗开元之治,国威更加繁盛,远近各国都派人前来“访问”.从此,海外人对中国的一切便均以“唐”字加称,如称中国人为“唐人”,称中国的字为“唐字”,称中国为“唐山”等等,这种情形延续至今.唐朝覆亡后,由于唐对世界经济、文化的影响,外国人对中国人称为“唐人”的习惯一直未变,从宋元直至明清都是如此.《明史·真腊传》中说:“唐人者,诸蕃呼华人之称也,凡海外诸国尽然.”直到目前,老一辈的华侨仍喜欢自称“唐人”,称中国为“唐山”,至于华侨聚居的地方称为“唐人街”,这几乎举世皆知.可以这么讲,当年的唐大都,不亚于今天的美国纽约.称之为世界的经济中心本人认为亦不为过.综上两点,中国由于在军事,经济上的繁盛对世界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汉,唐两个时期.还有一点就是“郑和下西洋”,访问南海诸国以及亚,非等地,说明当时中国在航海领域上领先于世界诸国.不过此行意在示恩威,影响上有,不过没前两个朝代的大.Ⅲ 中国为什么叫China?这主要源于“丝绸之路”的突出贡献.在英文中,china是瓷器的意思.由于瓷器的传入,于是乎他们也由此来称呼我们的国家了.二,科技贡献:中国的四大发明三项影响了世界(造纸,火药,指南针).而另一项(印刷)也影响了不少亚洲国家.1 造纸,在蔡伦没有发明造纸术之前,比较象样一点的(刻在岩石,墙壁,写在树叶上的不算)主流的书写记录方式中国的是竹简法,而欧洲一般都写在羊皮上(得杀多少只羊啊,汗)他的发明,无疑是对世界的文明,科技,乃至于经济都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2 火药,这个就不用多说了吧,中国人拿来放炮仗.而诺贝尔却发明改良成了枪炮(虽然他的本意是善良的.是为开山裂石)3 指南针,他在有卫星定位之前对人类的探险(主要是航海)起的关键作用不言而喻,不再细说.4 活字印刷.中国人有,欧洲也有,中国北宋时期由毕升发明.不过欧洲到了1450年才由德国人古登堡发明出来.对了,在补充一点,东南亚很多国家,比如说朝鲜和日本.汉字都是做为他们的政府办公文字和正式文字被使用许久.中国古代由于经济的优越对射界的影响可见一斑.就先说这么多,。
七、近代日本发展历史
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是在日本19世纪进行的一次政治革命,他推翻了德川幕府的统治,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实行大改革,促进了日本的现代化和西方化。
明治维新的主要领导人是一些青年武士,他们以“富国强兵”为口号,企图建立一个能同西方并驾齐驱的国家。1871年废藩置县,摧毁了所有的封建政权。
同年成立新的常备军。1873年实行全国义务兵制和改革农业税。
另外还统一了货币。明治政府在1885年实行内阁制,翌年开始制宪,1889年正式颁布宪法,1890年召开第一届国会。
在政治改革的同时,也进行经济和社会改革。明治政府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工业化。
军事工业以及交通运输业都得到大发展。1872年建成第一条铁路,1882年成立新式银行。
直到20世纪初,明治维新的目标基本上已经完成,日本成为了亚洲强国。迅速崛起的世界强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战败投降,法西斯军国主义彻底失败。
20世纪60年代,日本政府制定了《农业基本法》,通过法律是大批农民涌入城市,以补充工业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使得日本经济实现了长期持续高速增长。1968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大幅度提高,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
八、有没有日本的历史发展过程详解
我可以大致说一下
日本历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 未开化阶段,这应该是唐和唐以前
2 向中国学习文化阶段 这应该是日本封建社会 从派留学生到长安学习,一直到日本明治维新
他们的文字是汉字改变而来,为了不被同化,他们不直接引用
3 现代 美国以武力打开日本大门,迫使日本人向西方学习,经济和技术突飞猛进 成为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济身资本主义强国的亚洲国家 一直到现在这是第二号资本主义大国
日本明治前只有贵族有姓氏 天皇只有名字 普通人是没有姓的, 明治时迫使大家都为自己家取一个姓于是一系列日本姓氏就出来了 比较有名的,松下;就是住在松树下的一户人家 还有藤野,就是住在很多藤蔓的地方
九、日本的成长历程
约公元1世纪,日本各地有100多个小国(其中有的与东汉建立了外交关系)。
后来,这些小国逐渐得到统一。 到了公元4世纪,在关西地方建立了比较大的国家,据说最终将它们统一起来的是当今天皇家族的祖先。
当时,日本国的范围包括本州西部、九州北部及四国。 于是,经过了漫长的岁月,国家才得以统一。
所以很难对日本国诞生的确实年代作出准确的判定。据《古事记》和《日本书纪》记载,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于公元前660年建国并即位,即位日相当于现在的公历2月11日,因此就把这一天定为“建国纪念日”。
绳文时代 从洪积世起,日本列岛上就有人类的祖先生活,日本人种及日语原型的形成则被认为是1万年前至公元前3世纪前后的绳文时代。当时,人们数人或十人一户居住在竖坑式草屋,以狩猎、捕捞及采集为生,构成了贫富与阶级差别的社会。
弥生时代 公元前3世纪,水稻种植和金属器具使用技术由朝鲜转入九州北部。稻作技术给日本社会带来了划时代的变化,它扩大了生产,产生了贫富等级差别,使农村共同体趋向政治集团化。
农耕带来的信仰、礼仪、风俗习惯也逐渐传播开来,形成了日本文化的原型。 飞鸟时代 公元4世纪中期,大和政权统一了割据的小国。
随着国家的统一,以前方后圆坟为代表的古坟广大到各个地方。这个时期是中国许多知识和技术传入日本的时期。
4世纪,大和政权吸引了大陆的高度物质文明。到了5世纪,来自朝鲜半岛的外来人(归化人)带来了铁器生产、制陶、纺织、金属工艺及土木等技术。
同时已开始使用中国的汉字。6世纪,正式接受儒教,佛教也传入日本。
7世纪,圣德太子致力于政治革新,并以“大化革新”为契机,着手建立一个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国家。这个做法仿效了隋、唐,而且此时更加积极地摄取大陆文化。
至9世纪末期先后共派出10多次遣隋使和遣唐使。 奈良时代 公元710年,日本定都平城京(现在的奈良市以及近郊),迎来了律令国家的兴盛时期。
但是,此时农民贫困、游民增加,由于庄园扩大而导致公地公民制的实质上的崩溃等,矛盾开始暴露出来。 这个时期由于国家极力保护佛教,因此,佛教文化,特别是佛教美术开始繁荣起来。
如7世纪初期开创日本佛教文化的飞鸟文化;7世纪后期独具一格的白凤文化;8世纪中叶在唐代鼎盛期文化的影响下以写实手法体现人类丰富情感的天平文化等等。 与佛教美术相媲美,这个时期文化方面的金字塔是《万叶集》。
《万叶集》收集了8世纪中叶前约400年间,下至庶民上至天皇所作的大约4500首和歌,如实反映了古代日本人的朴素的生活情感。此外,现在还保存着的日本最古老的历史书籍《古事记》(712年)最古敕撰历史书《日本书纪》(720年)、最古的汉诗集《怀风藻》(751年)等等都是这个时期的文化遗产。
平安时代 8世纪末,日本将都城移至平安京(现在的京都市),试图重建律令体制。但由于公地公民制的崩溃,国家陷入了财政困难。
894年派出最后一批遣唐使后便告终止,就此不在大量摄取大陆文化。 10—11世纪,藤原氏垄断政权,以庄园为经济基础,势力最为强盛。
但是,由于地方政治的混乱,导致治安混乱,武士集团强大起来。到11世纪末,为对抗藤原开始实行“院政”(指日本平安时代后期上皇、法皇代理天皇执政)。
于是,武士进入了中央政界。 平安时代以中国文化为特色。
9世纪时受唐朝影响,密教和汉学方面的弘仁、贞观文化还十分繁荣。但是10世纪后与大陆的直接交流断绝后,便产生了日本独特的贵族文化。
其代表有第一部敕撰和歌集《古今和歌集》(10世纪初)、世界上最古老的长篇小说《源氏物语》(11世纪初)、随笔《枕草子》(公元1000年前后)等等一批文艺作品。 镰仓时代 12世纪末,源赖朝受封第一代征夷大将军,并在镰仓建立幕府,从此诞生了武士政权,由此产生了武家政治和公家(指朝廷公卿、贵族)政治的对立。
13世纪后期,幕府的武士统治开始面临困难,镰仓幕府逐渐走上灭亡的道路。 在文化方面,以过去的贵族文化为基础,摄取宋朝时传入日本的禅宗文化,培育了生动、写实、朴素及独特的武家文化。
在宗教方面,由法然、亲鸾、日莲等著名僧人创建了镰仓佛教,获得了各阶层的信仰。12世纪传入日本的禅宗受到了关东武士的重视,艺术领域也出现了新的倾向。
文学方面出现了以源平合战为背景小说《平家物语》(原作诞生于13世纪初),是日本古代军记物语的杰出代表。 室町时代 14世纪的前半期,征夷大将军足利义满稳定了京都的室町幕府以后,2个多世纪内在政治、文化方面,武家都压倒公家,处于优势。
由于室町幕府是聚集了各有力大名而建立的,因此幕府本身的统治能力薄弱。应仁元年(1467年)一月,应仁之乱爆发,全国各地的大名纷纷而起,室町幕府摇摇欲坠,日本进入战国时代。
战国大名成了统治当地土地及人民的强而有力的独立政权。 在文化方面,无论是贵族还是武家的文化,都受到禅宗的影响。
14世纪末期以金阁寺为代表的北山文化及15世纪末期以银阁寺为代表的东山文化都十分发达。16世纪中叶,葡萄牙人、西班牙人来到日本,传入了枪炮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