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麻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关于彭姓的历史现状的研究报告
关于彭姓的历史现状的研究报告
一、姓氏源流
彭(Péng)姓源出有三:
1、出自篯姓,为颛顼帝有玄孙陆终第三子篯铿之后,以国名为氏。
据《通志·氏族略》和《姓氏寻源》所载,颛顼帝有玄孙陆终,陆终第三子姓篯名铿,受封于彭地(今江苏省徐州),建立大彭国,称为彭祖,其子孙以国为姓,称为彭氏。
2、出自妘姓,为为帝喾时的火官祝融之后八姓之一有彭姓。
据《国语》所载:“祝融之后,八姓,己、董、彭、秃、女、斟、曹、芊,周灭之。”此说是讲彭姓为祝融之后,为八姓之一。
3、出自汉后有他族改姓而来。
据《姓氏考略》所载,有胡、西羌、南蛮,清时满、蒙、回、苗、白、瑶、土家、苦聪、彝、拉祜等民族有彭姓。
得姓始祖:彭祖。
彭姓出自颛顼帝的后裔,上古时代,颛顼帝有一曾孙名吴回,吴回在帝喾时为火正祝融(用火的官)。
吴回的儿子陆终娶鬼方氏的女儿为妻,陆终之妻怀孕三年后都未能产下一子,万般无奈的陆终只好用利刃剖开妻子左肋下方,产下三子,剖开右肋下方,又产下三子。
六个儿子中的第三子名?铿,后来被封在大彭,为商朝时的诸侯国之一,彭铿是个有名的长寿者,据说他一生活了八百多岁,经历了夏、商两代,所以又称他为彭祖。
他的子孙就按照当时习惯,以国命姓,称为彭姓,他们尊彭祖为彭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殷商时诸侯国大彭,即今天的江苏徐州铜山境内是彭姓的发源地,其后彭姓的繁衍播迁,均是出自此支。
商末时,大彭氏失国,此时已有彭姓人迁居河南南阳一带,其中有位名叫彭仲爽的人由南阳去楚为大夫,是为彭姓徙居湖南、湖北的开始。
秦末时楚汉争霸,位于楚国都城的徐州处于战乱状态,有一支彭姓为避战乱而离彭城远迁陇西。
汉时有长平(今河南西华)侯彭宣,举家迁居河南淮阳,后于淮阳发展成为望族。
魏晋时,由于战乱及官职周迁等原因,彭姓人大举南迁,此际有史料表明,今山东、陕西、甘肃、江西、四川、福建等省均有彭姓人在活动。
南北朝北齐时,彭宣八世孙彭景直徙居瀛州(今河北河间),九世孙中有一支迁居安定(今甘肃泾川县北)。
唐玄宗时,为避安史之乱,彭景直之子彭构云迁居袁州宜春,彭姓开始称盛于江西省境,彭构云五世孙彭轩因仕宦而落籍庐陵(今江西吉安)吉水之山口村,并有江西其他彭姓辗转迁徙于福建。
其中彭士然的后裔迁湖南西部,唐末时,彭轩六世孙彭嗣元迁居分宜县。
宋神宗时,嗣元的九世孙彭延年因被任命为潮州刺史,遂定居于广东揭阳之浦口村,是为彭姓广东始祖。
后又于此派分出福建漳州、泉州等支派,在闽粤发展成为望族。
其中彭延年的第三子彭锐的裔孙彭君达,于明洪武十六年(一三八三年)迁入广东梅州,是为梅州彭姓始祖。
另据载,彭姓亦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有一百四十五人分迁于河南、甘肃、山东、河北、湖北、湖南等地。
自清代开始,闽粤彭姓有部分移居台湾,并有移居东南亚及欧美的彭姓人。
至此,彭姓已广布全国各地。
如今,彭姓分布广泛,尤以湖南、四川、湖北等省分布最多,上述三省的彭姓约占全国汉族彭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九。
彭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三十九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九。
三、历史名人
彭 祖:尧的臣子籛铿。
陆终氏第三子,帝颛顼之孙,历虞夏至商,相传活了七、八百岁。
因封于彭城,故称为彭祖。
后世用以比喻长寿。
彭 蒙:战国时齐国的隐士,田骈之师,思想与庄子的齐是非说相近。
彭 越:西汉初昌邑(今山东省金乡西北)人,字仲。
常渔钜野泽中。
秦末聚众起兵。
楚汉战争时,将兵三万余归刘邦,攻占梁地(在今河南省东南部),屡断项羽粮道。
不久率兵从刘邦击灭项羽于垓下(今安徽省灵璧南)。
封梁王。
后因被告发谋反,为刘邦所杀。
彭 宣:淮阳郡阳夏(今河南省太康)人,汉哀帝时官至大司马,封长平侯。
彭 俞:宋代进士,宜春(今属江西省)人,少隐集云峰,学邃于易,官至终朝散郎。
著有《君子传》、《循吏龟鉴》等传世。
彭 春:清朝将领。
满州正红旗人,栋鄂氏。
康熙时历任太子太保、副都统、都统等职。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统兵驱雅克萨沙俄侵略军。
后参与准噶尔部平叛,败噶尔丹于昭真多(今属蒙古)。
彭 孙 :浙江省海盐人,明代进士,工诗,才华横溢,与王士祯齐名,号称彭王。
彭 湃:广东省海丰人,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农民运动领导人之一,曾于1929年任中共中央农委书记,同年8月24日在上海被捕,三日后被杀害,享年33岁,遗著有《海丰农民运动》。
彭 真:山西省曲沃人,原名傅懋恭,他是gcdzg、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重要领导人,他品德高尚,性格刚直,才能卓越。
彭龟年:字子寿,号止堂,南宋清江人,宋代文学家。
少好学,喜深思。
读程氏《易》,至废寝忘食。
从朱熹、张□问难质疑,其学益精。
主要门人为子彭钦、彭铉。
崇尚儒家的仁政,强调君主应当审明“用心有义利,主德有诚伪,用人有邪正,听言有是非。”著有《止堂集》传世。
彭孙贻:浙江省海盐人,字仲谋,清代诗画家,以贤孝著称,善诗,工墨兰。
与同邑吴仲木同时受到贤士推崇,当时人称“武原二仲”。
彭兆荪:江苏省镇洋(今太仓)人,清代诗人,龚自珍曾以其与舒位并举,赞其所作“清深渊雅”。
彭启丰:字翰文,号芝庭,长洲(今江苏省吴县)人,清代书画家。
雍正五年(1727年)状元。
授翰林院修撰。
充南书房行走。
从雍正七年起,历任河南、云南、江西及顺天等乡试考官。
累迁至右中允,官至兵部尚书。
彭绍升:江苏省长洲人,清代著名学者、居士,字允初,号尺木,又号知归子及二林居士,际清是他受菩萨戒的法名。
乾隆三十四年进士及第,授县官,辞不就。
因结织罗有高与阅读明朝高僧紫柏的全集,受到感动而归心佛法,尤深信净土。
他在净土教义上除莲池外,最推重省庵。
平日常闭关念佛,发愿回向。
着有一行居士集、居士传、阿弥陀经约论、一乘决疑论等。
对清代净土信仰的推展有重要的影响。
曾用禅学精神解释儒书,企图调和儒佛两家的思想。
著有《二林居集》。
彭玉麟:字雪琴,湖南省衡阳渣江人,湘军首领,曾国藩之股肱,佐曾国藩创建湘军水师,后主其事,购买洋炮,制造大船。
剿灭太平天国居功至伟,官至兵部尚书,受命赴广东办理防务。
后以疾病开缺回籍。
光绪十六年,逝于衡阳江东岸寓所,清廷追赐太子太保衔,赐谥“刚直”,并为他建了专祠。
彭玉麟于军事之暇,也绘画作诗,以画梅名世。
他的诗后结集付梓,题名《彭刚直诗集》。
彭辉明:又名辉盟,广西人。
gcdzg员。
参加广西百色起义,任中国红军第七军排长、连长、营长等职。
他率部参加了创建右江革命根据地的游击作战。
他随红七军主力北上,转战桂黔湘粤赣边。
红七军到达湘赣苏区后,他奉命调任湘赣独立师营长,湘赣省军区第三分区(辖新余、宜春、分宜、峡江等县)司令员,红八军第二十三师政委,独立第一师政委,湘赣省军区司令员。
他率部参加了湘赣革命根据地的第二次至五次反“围剿”作战。
红六军团长征后,他领导军区机关和直属部队坚持湘赣根据地的游击战争。
1935年2月在江西莲花县的虎头岭与敌激战中牺牲。

ph:原名彭德华,号石穿,湖南省湘潭人,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十大元帅之一,为新中国人民的解放立下不朽的功勋,抗美援朝惊天地,泣鬼神,“打败美帝野心狼”。
1958年为民请命,在庐山会议中被打倒,“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屈屈而终,享年76岁。
彭绍辉:早期红军将领之一,参加了1928年的“平江起义”,在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中六次受伤,失去左臂,1933年中央军委即授予彭绍辉红星奖章。
新中国成立后,任第一野战军参谋长,西北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总监部副部长兼军事科学和条令部部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兼战术研究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
彭绍辉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二、三、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gcdzg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
1978年4月25日在副总长任职中病逝于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彭加木:原名彭加睦,广东省番禺人,杰出的生物化学家和植物病毒学家。
曾任北京大学农学院助教、中央研究院技佐。
建国后,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
1950年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3年10月加入gcdzg。
1956年3月,彭加木主动要求参加科学院综合考察委员会的工作,足迹遍及新疆、甘肃、陕西、内蒙、云南、广西、广东和福建等10余省、区。
先后15次进疆,协助建立科研基地。
1980年5月,彭加木第四次率队考察罗布泊地区,历尽艰辛,首次穿越罗布泊干涸湖底成功,为近代科学史上的一大胜利。
当时,考察队面临着缺水、缺油的严重困难,6月17日上午10时半,彭加木亲自去寻找水源,留下一张写着“我往东去找井水”的字条,就再也没有回来。
经过当地政府和驻军组织专门力量进行立体耕地式的寻找,但始终没有发现彭的遗体。
根据实际情况判明,彭加木是在找水过程中,迷失方向,被狂暴的戈壁沙丘吞噬而献身,实践了他早年的誓言:“我准备用自己的骨头,让新疆的土壤多添一点有机质。”1982年8月,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授予彭加木革命烈士的光荣称号。
ph:(1898-1974),原名得华,湖南湘潭人。
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重要领导人之一。
1916年进入湖南湘军当兵。
1922年考入湖南军官讲武堂,1923年毕业,任湘军连长。
1926年任营长,不久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参加北伐战争。
1927年冬任代理团长。
1928年1月任团长。
同年4月,面对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怖,毅然选择革命道路,加入gcdzg。
7月与滕代远、黄公略率部发动平江起义,成立红军第五军,任军长。
11月率领红五军主力赴井冈山,与md、dz领导的红四军会师。
1929年初红四军主力向赣南、闽西进军后,留在井冈山坚持斗争。
1930年6月任红三军团总指挥。
1931年11月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他参与指挥了第一、第二、第三次反“围剿”,在保卫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战斗中屡建功勋。
1934年1月在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央候补委员。
10月率部参加长征。
1935年1月参加遵义会议,拥护md的正确主张。
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合后,同zg的反党分裂活动进行了坚决斗争。
9月任红军陕甘支队司令员。
11月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红军第一方面军司令员,参与指挥了直罗镇战役。
1936年被补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先后任抗日先锋军司令员、西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参加指挥了东征和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副总指挥(第十八集团军副总司令),协助dz指挥八路军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开辟华北抗日根据地。
1940年秋,在华北组织发动百团大战,使日本侵略军受到沉重打击。
1942年8月,任中共中央北方局代理书记,1943年9月回延安,协助md、dz指挥华北敌后抗战。
1945年在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兼总参谋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西北野战军(后编为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放弃延安后,指挥3万部队在陕北与敌23万人周旋作战,连战皆捷,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陕北的重点进攻。
在战略决战阶段,率部解放了西北五省。
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西北军政委员会主席、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一书记、西北军区司令员。
1950年10月,出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指挥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作战。
经过著名的五次战役,粉碎了美军对朝鲜北部的进攻,迫使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1952年回国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
1954年后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1956年在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
1959年7月,在庐山会议期间,因为反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左”倾错误,为民请愿,而受到错误的批判,被打成“彭、张、黄、周反党集团”的骨干成员,免去国防部长职务。
1965年重新工作,被任命为“三线”建设委员会副主任。
“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bl、qj反革命集团的诬陷和残酷迫害,多次被游斗。
1974年11月29日逝世。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他平反昭雪,恢复了名誉。
他是一代名将,md曾为之赋诗:“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骋,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陇西郡:秦置陇西郡,治所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南)。
曹魏移治襄武(今甘肃省陇西南)。
隋唐为渭州陇西郡。
淮阳郡:即今河南省淮阳,周为陈国都城宛丘。
汉于此置淮阳国,后为淮阳郡。
隋唐为陈州淮阳郡。
民国改原陈州府治淮宁县为淮阳县。
宜春县:西汉初年置县,隋唐时设州,历来为“江南佳丽之地,文物昌盛之邦”。
治所在宜春,今江西省西部,邻接湖南省。
2、堂号
长寿堂、可祖堂:长寿堂、可祖堂都是因彭姓始祖(彭铿)彭祖而来。
彭铿封于彭,古人说“其道可祖”,后来称之为彭祖。
相传他活了800岁,在商朝末年,他当了守藏史,到了周朝又当了柱下史。
于是,彭姓后人以“长寿”为堂号。
彭城堂:北宋末年原籍江西吉安的彭延年告老辞官后定居于揭阳,是彭氏进入广东的始祖。
其子孙除留居揭阳外,先后迁居丰顺、大埔、兴宁、五华、梅县等地。
迁居丰顺县人数最多,有“彭半县”之称。
此外,彭姓主要堂号还有:“陇西堂”、“淮阳堂”、“述古堂”、“尚贤堂”、“敦本堂”、“光裕堂”、“雉封堂”、“思敬堂”、“衣言堂”、“述信堂”、“奎聚堂”、“三召堂”、“三瑞堂”、“商贤堂”、“柱下堂”、“明经堂”、“孝睦堂”、“雍睦堂”、“春福堂”、“积厚堂”、“博士堂”、“曹斐堂”、“敦伦堂”、“深远堂”等。
五、宗族特征
1、彭姓人源自彭城,望出宜春。
多文人骚客,广智勇之将。
2、彭姓族谱多次修订,字行辈份繁杂有序。
据1919年彭有康总修的《彭氏七修族谱》,湖南衡山彭姓保公房的辈份字行为:“祖宗培基厚,兰树在庭芳,立德通经学,诗书绪以长。”本房辈份字行为:“光承选缔泽,代有仕名扬,忠孝维国政,相传继永昌。”林子冲房:“盛世明良会,忠臣起若云,衡湘金玉秀,积庆肇元勋。”濠头房为:“智勇仁为达,福从大德生,前卿芳自远,继善必其诚。”贺家冲房:“友子大曰鼓,芳应均思成,世启家声远,名扬宗祖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