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知识和实践哪个更重要 上大学、是学理论更重要还是学实践更重要?
上大学、是学理论更重要还是学实践更重要?
上大学、是学理论更重要还是学实践更重要?
实践和理论同样重要,理论是实践的基础,所以大学的课程还是要花点时间学习,尤其是专业课。另外如果你有一些特别感兴趣的方面,那你平时可以多花些时间学习,如果有实践机会更好,没有就可以先学习一下理论,等以后工作了再实践呢!我现在是刚走出学校的工作人,现在都有些后悔在学校的时候没有好好学习一些知识,希望你能好好把握在学校学习的机会,祝学习进步,生活开心!:)
上大学学习更重要还是实践更重要啊
实践重要啊
从我自身感受来讲
大学是个自我提高的过程
在大学里你可以没怎么好好学习
但一定要好好实践 参加社会活动 多接触社会
没好好学习最多不能拿到奖学金
但是没得到锻炼 能力不强 在社会就不好立足
社会不会给你慢慢适应的机会
呵呵 加油
当然最好兼顾
上大学211更重要还是地域更重要?
可以,但是,你是想怎么出去呢?申请,还是考试?德福过了吗。有老师愿意接受你嘛。你有去留意他们的研究专案吗?如果有,公正下,就可以了。如果没有,一项一项抓紧来做..
小学生课本知识更重要还是社会实践更重要?
社会实践。现在的孩子在家里都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有很多孩子是家里的王子公主,家长想没想过这样的孩子出社会后是个什么样子。不会与人沟通,不知道社会的生存法则,如果让孩子尽早的参加社会活动,不仅对孩子的成长有好处,对形成孩子正确的价值观也有好处。课本知识,在学校有老师,一味让孩子只知道学习或许会成为没有生活能力的博士。社会实践会让孩子成长,成熟,这对于学习知识也是有帮助的。
学习比实践更重要
懂得理论后,实践是最关键的
生活不需要我们去套公式,他要我们去懂得怎样去运用
学plc,是实践更重要吗
二者都很重要,偏向哪边都会导致自己学不好,对于初学者来说,能把理论学好,把一些基础理论的东西慢慢地用到实践中,就算不错了,但是你要实践就得有装置,在东训学习的话,每人一套装置,老师手把手地教你,肯定可以学到东西你说对吧?!

理论跟实践希望重要的,初学者,最好把一些基础理论搞清楚,多做一些模拟训练,根据书中习题,编写程式。要是不懂,最好还是去东训问下,老师会帮你解答问题。
当你基础理论学到,一些常用指令会用了。最好是一边学习理论,一边实战。
会计学理论和实践哪个更重要
两者都重要,是并列关系,没有主、次之分。
先要有会计理论,再去实践,否则没有理论知识,以后在会计实践中只能做一些基本的东西,且碰到新的问题无法处理。
求学习理论知识比实践更重要?
职业学习理论的最新发展
赵志群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学到对未来职业发展有用的东西,即产生职业学习行为。那么,什么是职业学习?是否参加了有组织的教学行动就一定意味着发生了学习行为?怎样才能提高职业学习的效率?
面对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挑战,职业教育家正在努力探索现代职业学习的规律。职业教育学正经历著一个从传统的“机械教育学”向现代“进化教育学”转化的过程。相应地职业学习理论也从传统“产生性教学策略”向“可能性教学策略”发展。
在实践上,人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理解和设计现代职业学习过程,这对职教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专业化要求,即必须了解在新条件下人类职业学习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最佳学习环境。在西方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理论界,有三个理论思潮在很大程度上指出了未来职业学习的发展趋势,很值得我们重视。它们是:行动导向学习、社会性学习和组织学习理论。
一、行动导向学习理论
行动导向(另译为活动导向)学习是起源于西方改革教育学派的学习理论,它与认识学习有紧密的联络,都是探讨认知结构与个体行动间的关系。不同的是,行动导向以人为本,认为人是主动、不断优化和自我负责的,能在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中进行批判性的自我反馈。学习不再是外部控制(如行为主义),而是一个自我控制的过程。在现代职业教育中,行动导向学习的目标是获得职业(行动)能力,包括最为重要的关键能力。
在行动导向学习中,“行动”是达到给定或学习者自己设定学习目标的有意识行为,学生从多种可能性选择行动方式。行动前,他能对可能的行动后果进行预测,通过“有计划的行动”,学习者可以有意识地、有目标地影响环境。
行动导向学习的核心目的是扩大和改善个体行动模式,其关键是学生的主动性和自我负责,强调学生对学习过程的批评和反馈。
行动导向学习理论将认知学习过程与职业行动结合在一起,将学生个体行动和学习过程与适合外界要求的“行动空间”结合起来,扩充套件了学生的行为空间,提高了个体行动的“角色能力”,对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及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社会化学习
与行为主义注意描写可观察的外在行为变化不同,现代职业学习理论更重视内部变化,重视在思维和目标指导下的行动,在强调情感因素(如激励、学习气氛、学习的社会因素)的同时,也强调整体化的学习。思考、感觉和行动,成为新学习战略的基础。如果将学习比做一个“呼吸”过程的话,仅仅“吸入”不是学习,而“拨出”的才是真正有效的学习。在职业教育中,有效的学习表现于学生个人或团队在职业实践中对所学内容的内化处理(拨出)上。因此,社会化的学习过程必不可少。
社会化学习的目的,是学会在不同社会环境正确行动的知识。在职业教育中,社会化学习一般以小组或团队形式进行,学习小组感受并验证自己的行为标准和价值观,体会自己的职业角色。社会化学习中,资讯交流在个体学习和个体知识与社会学习和社会知识之间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只有通过资讯交流,个体知识才能获得通向团队的通道并在组织中传播,这一点正是现代企业教育的最终目标。因此对企业来说,社会化学习和社会知识比个体学习和个体知识具有更大的价值,它可以真正提高企业的内在品质及其外部环境中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促使集体智慧快速转化为企业竞争力。
社会化学习主要有两种理论模式,即科尔比(Kolb)的经验学习和班杜拉(Bandura)的社会认知学习理论,其共同的理论基础是:
1.个体行动和学习建立在(常常是无意的)经验、设想和观念基础之上;
2.学习必须与具体实际相结合;
3.如果(无意的)认识、经验和设想不能成为有意的知识,则干扰学习过程并阻碍新资讯与原有知识的一体化;
4.要想长期保持新学的知识,需要建立通用性的行动规范和方案。
(一)经验性学习
按照经验学习理论,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核心不仅是蒐集和获得经验,更重要的是对这些具体经验的评价和反省。学习行动分为4个阶段;
1.学习的起点是具体的经验;
2.新经验通过反省式的观察与原有的知识基础相联络;
3.个体通过逻辑思维抽象出一个方案(理论);
4.通过主动实验在新环境中尝试这一方案。
在现代社会,人们必须经常面对许多全新的课题,而解决这些课题既没有参照物,又无法与已有经验建立起直接联络,这需要人们具备对已有经验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经验性学习不但适用于实现情感类学习目标(如德育),而且适合从具体经验中学习复杂多变环境下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因此是培养创造能力的基本和最佳方案。
经验学习理论是认知学习和行动导向学习理论的重要补充。她将抽象的“建立方案和一般化”的认识过程与具体的“获得经验”结合起来,不仅可以解释个体学习行为,而且其团队社会学习的理念,为建立“学习化组织”提供了理论基础。
经验学习理论的缺点是没有考虑到学习的环境因素,如教师。而且,经验学习需要一个完整、封闭的回圈过程,这是多数学校很难提供的。解决这一问题,通常通过由多个专业或部门的学生共同进行的专案教学。
(二)社会认知学习理论
社会认知学习是在经验操作学习理论基础上,对认知、激励和行为过程进行综合性研究的理论。它的核心是:社会学习不仅要建立在个体经验基础上,而且还需要观察和模仿。通过观察式学习(也称模仿式学习),个体可以获得完整的行动模式,而不需要行为主义的“尝试──错误”过程和亲自获取经验。对个人来说,通过有目的地观察他人的成功经验或失败教训,更容易学习。班杜拉将模仿学习过程分为两个步骤,即典型行为的“获得”和“实施”。
与行为主义相比,社会认知学习理论没有把个体从周围环境割裂开来,而是强调个体与其所处环境的互动作用,通过自我反省和控制,发展创新能力。
社会认知学习为培养团队精神和发展组织学习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特别是在管理和组织能力培养中,社会认知学习不但是对管理行为进行观察分析的基础,而且为在组织中修正(领导)行为提供了具体方法。实践证明,按照社会认知学习理论设计的“行为修正培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有效地提高人们的工作绩效,因此,社会认知学习理论是人力资源开发中使用效果最好的学习理论(德罗斯腾)。
三、组织学习
组织学习是高新技术和知识经济发展的产物。如何使组织通过学习和创新获得竞争力,不仅维持生存,而且谋求发展?这已经成为国际企业界和各种组织关注的热点。组织学习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对职业教育产生的影响是革命性的。
组织学习,是指一个组织(如企业、学校和机关等)在过去的行动和绩效与未来的行动之间产生新知识和建立新联络的能力(费尔/里勒斯),特别是发现错误和进行相应修正的能力。组织学习可以改变组织的价值和知识基础,并产生新的行动标准和策略(普罗波斯特)。
组织学习是组织变化的高阶形态,它是以个体和组织间的互动作用为基础的组织内部过程。在组织学习中,每个成员对学习过程和结果都产生着重大的影响,但组织学习绝不是个体学习的简单加合。组织学习具有以下特点:
1.组织成员和组织之间的互动行为;
2.在组织内部行为结构中扩大了的观点;
3.改变了组织的价值观和知识基础;
4.组织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
5.建立对组织环境的全新认识;
6.提高企业内部问题和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
阿基里斯(C.Argyris)和徐恩(D.A.Schoen)把组织学习的内容分为两部分,即:
1.显性知识(Exposed Theories),也成为“官方知识”
2.实践性知识(Theories-in-use)。
显性知识是指企业法定的行动模式,如组织结构、岗位标准和规章制度等,还包括一些公认的规范和纲领,如节约用水和环境保护等。实践性知识是组织成员反映企业目标、行为和结果的非正式行动模式。尽管人们在公开场合很少讨论这些知识,它却默默无闻地发挥著作用,特别是在与显性知识发生冲突时,胜者常常是实践性知识。在无意识中,实践性知识常决定着组织成员对环境的感知以及采取的行动策略。
阿基里斯和徐恩把组织学习分为三个层次,即单回圈学习、双回圈学习和再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