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动辄上百 从百乘大战到动辄几十万,先秦以前的战争怎么越打越大?
从百乘大战到动辄几十万,先秦以前的战争怎么越打越大? 常言道,在西周以前「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除去宣传君权神授概念之外,对一个国家来说最为重要的就是军事控制了。西周时期的天子依靠封建宗法制来维
从百乘大战到动辄几十万,先秦以前的战争怎么越打越大?

常言道,在西周以前「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除去宣传君权神授概念之外,对一个国家来说最为重要的就是军事控制了。西周时期的天子依靠封建宗法制来维系诸侯和天子之间的关系,并且设立军事规模等级。比如说周天子的军队被称为王师,诸侯们的则是被称为公乘,卿大夫的则是私卒。不过周天子衰微这是历史进程中的一步,所以王师逐渐落寞,更多的是承担着保卫京畿的职责。之后各诸侯国征伐时所用的军队主力军,正是公乘和卿大夫的私卒。 先秦前的军事编制 实际上在历史当中春秋时期的战争时最有特色而且最为君子的战争,不但是规矩多种多样,而且更注重的是战争结果。而且诸侯各国为了图强,对于军事编制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例如在齐国,根据《国语·齐语》的描述就说到齐国军队等级分为伍、戎、卒、旅、军五个。同样春秋时期的晋国则有不同,根据《左传》的记载,晋和齐不同的是一样有伍、卒、旅、军四个,但戎变成了两,旅后面多了个师。 战争方式总体概括就是两个字,车战。当时的战车拥有的数量,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军事强大与否的标准。所以「 ”千乘之国”所指的就是一个国家拥有的军事实力,而千乘也是诸侯国家的最高标准。在东周时期规定诸侯国最多只能拥有千乘,卿大夫则是百乘。不过随着礼乐崩坏,天子衰微,诸侯之间不再顾忌规定,而是一味地补充军事力量。这也是为什么后来的晋国和楚国能够多大五千多乘的原因,那么一乘究竟是代表多少将士呢? 春秋战国时期的战车,左中右 一辆战车只是一个军事单位,其所配备的为乘和卒两个体系。乘指的就是现在所用的战车,而卒则是指的驾车和作战的士兵。一辆战车所配备的有三位士兵,居左为甲首,主要的工作和职责是制造远程伤害,弓箭主射。而居中的为御,顾名思义所做的工作就是操作战车。居右为车右,主要负责的是近身作战,执茅刺击。当然一辆战车的配备不仅仅是在车上,在战车的周围还有这几十名补卒,用来供卫战车的安全。根据《诗经·鲁颂》的描述,其中就提到了「 ”公车千乘,朱英绿縢。二矛重弓。公徒三万,贝胄朱綅。”,这里描述的就是鲁僖公率领战车千辆,步卒三万的作战场景。 战争规模的变化 拥有如此多的军队,自然战争规模也不断扩大。各诸侯之间不再满足于过去的「 ”百乘大战”,而是动辄投入几万甚至几十万的兵力进行作战。战争规模扩大的原因在于三点,其一是因为周天子失去了对于诸侯国的军事权力控制;其二则是经济和人口的不断增长,其三则是诸侯国的军事变革。这三种因素都是提高了战争规模的重要因素,比如说晋国就曾「 ”治兵于邾之南部,甲车四千乘,军容之盛,前所未有。”,再比如说晋楚城濮之战,这也是成语退避三舍的典故出处。在这一次的战役当中,晋国的战利品就有「 ”驷介百乘,徒兵千。” 城濮之战奠定了晋国霸业 城濮之战中参战的国家有晋、齐、秦、宋;楚、陈、蔡、许、郑等国家,其中晋所投入的兵力三万两千五百人,楚则是投入了四万两千余。再加上那个其他国家的兵力投入,战争规模人数已经超过几十万,如此之大的规模刷新了先秦时期的战争大小。 军事制度的改变 在《左传·文公二年》中记载了这么一句话:「 ”囚呼,莱驹失戈,狼瞫取戈以斩囚,禽之以从公乘。”,这里的公乘指的就是王室兵车。而公乘也是诸侯王自有军队的称呼,在征兵来源是,作为王室兵车的士卒,选拔的根源就来自于国人。在周朝时的国野制将征服者和被征服者分成了两类,其中国指的就是都邑,而在都邑中生活的人就是国人,通俗理解就是城里人。野指的是即国以外的广大地区,在这里生活的人则就是野人。春秋时期依然有着类似的制度,其中《国语·齐语》中就有:「 ”叁其国而伍其鄙”的描述。所以在春秋时期主力军为战车时,选拔的战车士卒都为国人。 春秋战国时期的士兵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战车不在成为战场的主力军。其中的原因在于战场缺乏灵活性,一旦陷入僵局战车往往只能做一次冲锋,这也是为什么春秋时期战争多为快战,胜负总在一念之间。这时候步兵的出现逐渐替代了战车的地位,所以这也使得战车兵源逐渐稀少。同时卿大夫也在和国家之间做竞争,逐渐瓜分了诸侯国的兵力来源,甚至出现了「 ”陪臣执国命”的现象。最后则是「 ”国野制”的崩溃,国人逐渐转化为其他阶级,例如士,或者是庶民。一边卿大夫在和国家抢人,一边国人逐渐变少,在这种情况下自然让诸侯国不得不面临军改的问题。 做出改变的第一点自然就是扩大兵源范围,不在拘泥于国人的概念,再加上战车兵种的逐渐落寞,兵源也扩尝到了平民和农民当中。尤其是在战国以后,郡县制度的出现更是普及了征兵的政策。不但出现了常备军,还有了随时可以转换的民兵。这不但是让兵源的身份发生了转变,也是历史当中一次非常重要的改革。通俗来说郡县征兵实际上就是普遍兵役制,也就是男子成年之后就必须为国家服役当兵。 战国时期秦国作战的士兵 当这一制度出现以后,各诸侯国的军事力量暴增,每一个国家的兵力都不同往日而语。相比起过去战争的千乘战车,厮杀一天两天就能出结果的情况白说,战国时期的战争因为军事力量的壮大,规模也是空前浩大。而且战争的形式也发生了改变,战车作战考究地形,缺少灵活性。而步兵成为主力以后,不在拘泥于这些地形的干扰,所以增加了更多的战法。这种变化也为后来的军事文化提供了很多的留白,在历史中军事家们的不断补充和改进下,才有了那么多精彩的战术打法。 参考文献:《左传》《国语》《史记》《诗经》
很赞哦! (1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