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息烽集中营 贵州息烽历史人物
贵州息烽历史人物
一、贵州历史名人 及其主要事迹
1、赵旭: (1812-1866),字石知,号晓峰,清朝贵州桐梓县人。
幼年丧父,青年时代随其叔至山东腾县祖父官署居住。先后游学吴楚,阅历学识极富。
回桐梓后,曾九次乡试不第。长期居家课读,与"西南世儒"郑珍、莫友芝情谊深厚。
曾任桐梓、荔波教谕。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任荔波县教谕时,以实绩加翰林院孔目衔兼署都匀府教授。
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农民起义军攻破荔波县城,旭受重伤后投江死。赵旭博学多才,关心桑梓的文化事业,曾采访桐梓掌故,编成《桐鉴》6卷、《被桐鉴》1卷、又编成《桐梓耆旧诗抄》1卷、《桐梓艺文志》4卷、《文学尔雅注》1卷、《琴鹤堂先泽拾遗》1卷、《蜀碧补遗》6卷。
赵旭一生的主要成就是诗歌创作。著有《播川诗抄》8卷,选诗500余首。
又有《播川全集》50集。一生坎坷,长期居住在农村,对贫苦农民的生活较了解。
他写的诗,多反映贫苦老百姓的疾苦,同情劳动人民的苦难,大胆揭露清军的腐败的社会的黑暗。语言朴质无华,通畅明快,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2、汪承潮: 字小瀛,号祖龙坑外人,贵州贵阳人。画家。
工山水人物,能写真。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曾为麟庆《鸿雪因缘图记》绘黔中名胜。
3、王立中: 清朝贵州平越(今福泉县)人。清朝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进士,入翰林院。
4、安淦辛: 清朝贵州水西人。奢香后裔。
清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他禀请为奢香立碑于墓前,又修奢香祠于墓侧,立"奢香夫人故里"石柱标志于路旁。 5、陈钰: (1814-1869),字二如,号一指山人,清朝贵州贵阳人。
贵州籍指画名家自幼不喜科举,醉心水墨绘画,未到中年画名即已遍黔中,因用心过度,40度后双目失明,经数年治疗,重见光明。擅长指画,画人物、山水、花鸟、尤以人物最精。
书画造诣甚高,可惜局于黔疆,无缘与海内外名家交游,难显其名声。陈钰的人物画,到民国年间仍有为其族人保存者。
计有《一指山人行乐图》、《十八罗汉册》等。贵州省博物馆收藏有其画数种,有《钟馗破扇图轴》、《墨笔山水花卉散页》(十页)等。
6、何德胜: (1814-1867),字安国,本姓刘,呼为刘二、何二,清朝贵州黄平木老坪人。农民起义军黄号军首领。
生性倔强,好打抱不平,对清政府滥征捐税,强行"折征"的政策极为不满。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在瓮安天文组织起义,用黄布扎头,史称黄号军。
建立有上大坪、轿顶山等根据地。九年(公元1859年)十月攻入开州,十年(公元1830年)四月拟攻贵阳,已进占乌当,击毙守备戴雨先,因提督田兴增援,遂退至开州、平越、贵定等地与官军进行争夺战。
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相继击毙后补道赵国澍、守备袁学先、千总孙德胜、副将何显士、知府戴鹿芝、知县白婪蟾,游击商肇淮、郭开贵等文武官员,攻占修文,与另一农民起义军潘名杰联合拟再次攻贵阳,已进兵至小关、茶店等地。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又攻破长顺、长寨、定番、其势力达到安顺、安平,击毙守备王三锡、游击田庆宜、黄德正、都司李洪林、唐万全、千总苏一相等。
同治四至六年(公元1865-1867年),又破清镇县,入息峰,击毙副将叶有贵、倪朝荣等。征战黔境十三年,纵横数百里,队伍发展到十余万人,使清政府为之震慑,视为"腹心之患"。
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十月,病逝于轿顶山军中,其起义队伍由其妻领导继续坚持斗争。由于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失败,清朝廷调集大军前来镇压,黄号起义军最后失败。
7、舒光富: (1814-1855),乳名舒大,民间称他舒裁缝,清朝贵州遵义人。幼读私塾,成年随父业盐商。
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二月参加独山杨元保农民起义,拉开了贵州咸丰同治年间农民大起义的序幕。起义失败后回家。
是年八月,与桐梓九坝场杨龙喜率千余人起义,攻占桐梓县城,以"除暴安民"为宗旨,建立了以赛波府(九坝场)为中心,包括兴州(桐梓)、新开(仁怀)、遵义城周围的根据地,尊舒光富为江汉皇帝,杨龙喜为都督大元帅,改咸丰四年为江汉元年,开仓赈贫,得到了广大农民拥护,队伍发展很快,壮大到两万多人。后率军南下,攻娄山,战板桥,占仁怀,并准备攻打遵义,并出击黔西、绥阳、正安等。
因朝廷派云南总督罗绕典率云南、四川和贵州等地官兵围剿。起义军失利,南退归化(紫云)、罗斛(罗甸)、都匀、独山、麻哈(麻江)、平越(福泉)、瓮安、余庆、石阡等地。
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4月,杨龙喜举家殉难于石阡的葛彰河边。舒继续率队奔松桃,过思南,回桐梓,后在遵义土窑失败被俘,壮烈就义。
此次起义,对川楚震动极大,为贵州各族人民咸同大起义起到了奠基作用。 8、谌厚光: 清朝贵州织金人,清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0年)进士。
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任山西大同府知府,勤奋有为,玉河涨水时他组织修堤护城,平市商限息调剂,其盈虚缓急定为每年三限,商民称信。至仕归。
9、胡万育: 字仁山,清朝贵州黎平人。清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0)贡生。
遵义黎柏容为开泰校官时,胡万育与之唱和颇多。著有《容膝山房诗集》二卷。
10。
二、贵州的历史名人
田秋(1494—1556),字汝力,号西麓,土家族,贵州思南府水德司(今思南县城)人 [1] ,明代进士,官至广东布政使。为官二十年,直言敢谏,廉洁奉公。他是开发贵州人才,兴办州县学校的先贤,功德卓著,业绩昭然。贵州自明朝永乐十一年(1413)建省至嘉靖的百余年间,全国13省有12省都有乡试科场。惟独贵州科考仍归并于云南省,凡要考举人的学子都得到云南昆明应试。千里迢迢,道路崎岖,行旅艰难,这对贵州选贤育才带来很大不利。贵州抚按也曾向朝廷申报自设考场,未能如愿。往往被朝廷以“旧制难改”或“旧制不可轻改”而了之。这样,就造成了贵州教育的发展缓慢,边远州县的教育就更落后了。田秋于明世宗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向皇帝上《开设贤科以宏文教疏》,奏请在贵州独立设乡试考场。十四年(公元1535年),获得朝廷批准。十六年(公元1537年),贵州首次开科,从此贵州人才四起,直追中原。
中文名
田秋
别 名
字汝力,号西麓
国 籍
中国
民 族
土家族
出生地
贵州思南县城
出生日期
1494
逝世日期
1556
职 业
仕官
主要成就
惩贪官污吏,开贵州科考,兴贵州教育,疏乌江航道。
代表作品
《开设贤科以宏文教疏》
生平
田秋(1494-1556),字汝力,号西麓,明朝贵州思南府水德司(今思南县城)人。
根据明代嘉靖《思南府志》“嘉靖府城图”显示,“田宅”在思南城西大岩关山脚下(田秋号西麓或源于此)。宅前有“亚魁”、“进士”牌坊。其“进士坊”为“嘉靖元年(1522年)知府李文敏为正德甲戌(1514年)进士田秋建”(明·嘉靖《思南府志》) [2] 。

田秋出身仕宦书香门第,幼读书用功,聪敏过人。十三岁中秀才,明武宗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十七岁时中云南乡试举人,九年(公元1514年)二十岁时入朝考取进士。明世宗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任福建延平府推官,六年(公元1527年)任直隶河间府推官,次年授户科给事,九年(公元1530年)授礼科左给事,十五年(公元1536年)任吏科左给事中,户科都给事中,福建布政司参政,十八年(公元1539年),升
任四川按察使,次年再升任广东布政使。二十年(公元1541年)六月,惊悉两子会试不第后相继丧于京城的消息后,万分悲痛,方寸迷乱,遂辞职还乡。后在家乡办学,直到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去世,享年六十三岁。葬于思南城东田家坝(现田秋小学后)。
典故
编辑
田秋居官廉洁奉公,直言敢谏,刚正不阿,功德卓著,政绩斐然。
他革除内府监滥支皇室膳食费,清理光禄寺浪费资财,裁减太常寺过多的人役,酌削御马监冗重开支,规劝皇帝天地坛祭祀和迁冢中不要劳民伤财。云南镇官大施虐政,朝廷鞭长莫及,京中官员不敢过问,他他具奏弹劾等等。田秋的最大业绩是关心家乡文化建设,最早提出在贵州兴办州县学校,在贵族开科取士。明成祖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贵州建省,在以后的120年间,因为没有乡闱,很多读书人参加考试,都要到千里之外的云南去应试,除少数富贵家庭之外,很多贫寒之士是无能为力的。因此埋没了很多人才。田秋力主贵州开设乡闱,明世宗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他向皇帝上《开设贤科以宏文教疏》,奏请在贵州开设考场、开乡试。十四年(公元1535年),获得朝廷批准。十六年(公元1537年),贵州首次开科,初定解额二十五名。开科本省,节劳省费,向学者日益增多,从此贵州人才四起,直追中原。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他还上了《请建务川、安顺、印江学疏》,也得到了批准,三地相继办起了学校,为贵州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田秋能诗,擅长书法,德江潮砥有石临官道,高数尺,上携"黔中柢柱"四字,为田秋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所书。
三、贵阳有哪些著名的历史人物
1、王守仁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
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 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
因平定宸濠之乱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
王守仁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 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
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 成就冠绝有明一代。
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
有《王文成公全书》。 2、杨文骢 杨文骢[明](1596—1646)字龙友,贵州人,流寓金陵(今南京)。
万历四十七年(1619)举人,六次会试不中,崇祯七年(1634)选为华亭县教谕,后迁青田、江宁、永嘉等知县。 为御史詹兆恒参劾被夺官。
弘光元年(1645年),擢升为右佥都御史,郑鸿逵隔江乱放炮弹,清军佯败,以大筏置灯火于江中。杨文骢直向妻兄马士英报捷。
是夜清兵乘夜,渡江而来。因不敌清军,逃至苏州,清军派降臣黄家鼒劝降,杨将黄斩首。
再退至处州(浙江丽水市),大募义军。 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称帝,授兵部右侍郞,兼右佥都御史提督军务,后升浙闽总督,因马士英沆瀣一气,为世所诟病。
后以率众抗击清军负重伤被执,谕降不屈,乃被杀。举家三十余口同时遇难。
康熙元年(1662)同孙临葬于枫香岭。 3、姚茫父 姚茫父(1876——1930年),与张樾臣是同时代人,又是好友。
姚茫父,字重光,别署莲花龛主,贵州贵筑人,光绪进士,后来留学日本。 民国后曾出任北平女师、美专校长,其多才多艺,一生作品甚丰,有《弗堂类稿》31卷行世。
早年,姚经常在琉璃厂出入,与张樾臣结为至交,并开始合作,由茫父作画,樾臣镌刻。 后两人常合作刻铜墨盒,姚往往署名茫父。
而姚自刻之作品,则落款姚华,其作品多篆印章文,刀法清晰,气韵婉丽。 于诗文词曲,碑版古器及考据音韵等,无不精通。
书、画则山水、花卉,篆、隶、真、行,亦有高深造诣。好许慎所著之《说文解字》、收集金石文字,传世作品颇多,驰誉中外。
4、李端棻 幼岁而孤,曾随叔父李朝仪赴京城求学,1889年秋季,李端棻以内阁学士身份出任广东乡试主考。阅卷时,慧眼识拔考生梁启超,该生以“熔经铸史”的文笔应答考题。
以为是“饱学宿儒”,李端棻非常欣赏,于是将他录取,榜上排名第八。后来,年仅16岁的梁启超前来拜见这位识才的主考官。
才华横溢的梁启超给李端棻留下深刻的印象。之后将堂妹李蕙仙许配予梁为妻。
“自是颇纳启超议,娓娓道东西邦制度”(《清史稿》)。 光绪二十二年(1896)疏请立京师大学堂,各省府、州、县遍设学堂。
并建藏书楼、仪器院、译书局,广立报馆,选派留学生。 又举荐康有为、梁启超,支持变法。
百日维新期间,授礼部尚书。戊戌政变后,被充军新疆。
后赦归,主讲贵州经世学堂。晚年归故里,死后葬于永乐乡。
5、谢六逸 谢六逸(1898-1945),中国现代新闻教育事业的奠基者之一。著名的作家、翻译家、教授。
号光燊,字六逸,笔名宏徒、鲁愚。1898年8月12日生于贵阳一个仕宦之家。
1917年以官费生赴日就读于早稻田大学。1922年毕业归国,入商务印书馆工作。
后历任神州女校教务主任及暨南、复旦、大夏大学教授。 1930年任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又创设后来闻名于海内的新闻系,任主任。
并提出新闻记者须具备“史德、史才、史识”三条件。此举为全国大学设新闻系之嚆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贵阳。
四、贵州历史上的名人
、赵旭: (1812-1866),字石知,号晓峰,清朝贵州桐梓县人。
幼年丧父,青年时代随其叔至山东腾县祖父官署居住。先后游学吴楚,阅历学识极富。
回桐梓后,曾九次乡试不第。长期居家课读,与"西南世儒"郑珍、莫友芝情谊深厚。
曾任桐梓、荔波教谕。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任荔波县教谕时,以实绩加翰林院孔目衔兼署都匀府教授。
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农民起义军攻破荔波县城,旭受重伤后投江死。赵旭博学多才,关心桑梓的文化事业,曾采访桐梓掌故,编成《桐鉴》6卷、《被桐鉴》1卷、又编成《桐梓耆旧诗抄》1卷、《桐梓艺文志》4卷、《文学尔雅注》1卷、《琴鹤堂先泽拾遗》1卷、《蜀碧补遗》6卷。
赵旭一生的主要成就是诗歌创作。著有《播川诗抄》8卷,选诗500余首。
又有《播川全集》50集。一生坎坷,长期居住在农村,对贫苦农民的生活较了解。
他写的诗,多反映贫苦老百姓的疾苦,同情劳动人民的苦难,大胆揭露清军的腐败的社会的黑暗。语言朴质无华,通畅明快,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2、汪承潮: 字小瀛,号祖龙坑外人,贵州贵阳人。画家。
工山水人物,能写真。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曾为麟庆《鸿雪因缘图记》绘黔中名胜。
3、王立中: 清朝贵州平越(今福泉县)人。清朝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进士,入翰林院。
4、安淦辛: 清朝贵州水西人。奢香后裔。
清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他禀请为奢香立碑于墓前,又修奢香祠于墓侧,立"奢香夫人故里"石柱标志于路旁。 5、陈钰: (1814-1869),字二如,号一指山人,清朝贵州贵阳人。
贵州籍指画名家自幼不喜科举,醉心水墨绘画,未到中年画名即已遍黔中,因用心过度,40度后双目失明,经数年治疗,重见光明。擅长指画,画人物、山水、花鸟、尤以人物最精。
书画造诣甚高,可惜局于黔疆,无缘与海内外名家交游,难显其名声。陈钰的人物画,到民国年间仍有为其族人保存者。
计有《一指山人行乐图》、《十八罗汉册》等。贵州省博物馆收藏有其画数种,有《钟馗破扇图轴》、《墨笔山水花卉散页》(十页)等。
6、何德胜: (1814-1867),字安国,本姓刘,呼为刘二、何二,清朝贵州黄平木老坪人。农民起义军黄号军首领。
生性倔强,好打抱不平,对清政府滥征捐税,强行"折征"的政策极为不满。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在瓮安天文组织起义,用黄布扎头,史称黄号军。
建立有上大坪、轿顶山等根据地。九年(公元1859年)十月攻入开州,十年(公元1830年)四月拟攻贵阳,7、舒光富: (1814-1855),乳名舒大,民间称他舒裁缝,清朝贵州遵义人。
幼读私塾,成年随父业盐商。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二月参加独山杨元保农民起义,拉开了贵州咸丰同治年间农民大起义的序幕。
起义失败后回家。 8、谌厚光: 清朝贵州织金人,清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0年)进士。
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任山西大同府知府,勤奋有为,玉河涨水时他组织修堤护城,平市商限息调剂,其盈虚缓急定为每年三限,商民称信。至仕归。
9、胡万育: 字仁山,清朝贵州黎平人。清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0)贡生。
遵义黎柏容为开泰校官时,胡万育与之唱和颇多。著有《容膝山房诗集》二卷。
10、何开瀛: 字莱仙,清朝贵州清镇人。书画家。
生活于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0年),曾为贡生,善书画,尤精兰竹。 11、赵钟域 字省三,又字友莪,清朝贵州普定人。
画家。生活于道光年间(1821-1850年),曾为廪生,善画蛱蝶鱼虫。
12、杨沂秀: 字鲁川,贵州镇远人。为果勇侯杨芳之侄。
系清朝道光年间进士,曾任陕西鄂县知县等。其女儿杨林贞工书画。
13、田溥: 字雪樵,清朝贵州绥阳人。画家。
清道光(公元1821-1850年)年间贡生,工水墨山水画,师法董、巨。 14、徐樗: 清朝贵州铜仁人。
清道光(1821-1850年)中监生。《黔诗纪略后编》录有其诗,并称善画。
15、史荻洲: 字胜书,清朝贵州黔西州(今黔西县)人。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与黔西诗人、书法家张琚结"桐荫诗社"。
十五年(公元1835年)中举人16、任必达: 字裴然,清朝贵州清平县(今凯里)人 17、杨开秀: 字实田,号云卿,贵州绥阳县人。应乡试久不中,直到五十岁才中举人。
一生以教书为业。18、郭超凡: (?-1858),字小袁,贵州清镇人。
幼时聪明好学,十七岁时就很有文名,学者徐光文给他起名"超凡"。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中进士。
五、贵州历史名人故事作文
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那轮明亮而又似玉盘的朗朗明月高高挂在皎洁的夜空中,每年的中秋节都能引起不同的遐想和回忆。然而因人而异的这个中秋对于我个人来说非常有趣,现在回味起来丝丝甜蜜侵入心扉。
傍晚时分,妈妈如往年一样早早的在阳台放好香案,摆上五颜六色、鲜嫩欲滴的水果、各种各样的月饼,对着天上又圆又亮的皓月,观赏祭拜,祈求全家人的吉祥平安。祭拜完毕后,我们迫不及待的品尝许多口味的月饼:有五仁味的、红豆味的、有莲蓉的、有双黄味的……圆圆的、黄橙橙的月饼早就勾起了我肚子里的馋虫,看见上面精致的字,突然感觉上面凸凹有序的字活了一样,跳着高兴的舞蹈大声对我说“我最好吃了,选我、选我、选我”。我精挑了一个莲蓉味的月饼,迫不及待的咬下去,甜甜的味、香香的味、莲蓉的味融合在一起,它们快乐的刺激着我的味蕾,嘴里感觉满满的丝滑、细腻如茶,沁人心脾,通身的舒坦仿佛自己漂浮在百合花丛中,美极了、妙极了。
品尝完月饼,哥哥提议说去龙湖去赏月。想想龙湖湖畔的月亮的圣洁,心情激动万分。于是我们便来到了龙湖,怎么感觉比家里的月亮漂亮了呢?月亮是那样的大、那样的圆、那样的明亮。是为了迎接我的到来还是龙湖的衬托使她更像一个身着白色纱裙的少女,娴静而安详,温柔而大方?她那银盘似的脸上,挂着温和的笑容。在她的周围满是或大或小,或明或暗的星星,眼
六、历史名人
ze、顾祝同、刘荣、马相伯、张謇、赵凤昌、李兰、沙元炳、丁宝书、李伯元、孙毓修、叶玉森、林立山、李更生、朱履先、杨泗洪、过探先、蒋哲卿、吕凤子、博古、张闻天、柳亚子、苏少卿、殷良弼、梅兰芳、吕澄、刘天华、刘觉民、恽代英、刘天华、刘海粟、茅以升、俞庆棠、朱自清、张太雷、瞿秋白、吴印咸、沈毅、李公朴、朱爱周、陆侃如、高二适、刘北茂、安友石、恽逸群、惠峻山、李可染、戴伯韬、王德荣、吴琛、姜椿芳、马可、徐悲鸿、周璇、许翰英、韦来宽、赵良璋、里平、潘序伦、朱可心、秦邦宪、荣宗敬、荣德生、潘玉良、戈公振、戈宝权、戈湘岚、刘半农、薛福成 这么多 都是江苏的。
七、桂阳的历史文化、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汉朝,桂阳属桂阳郡郴县地。
东晋建武元年(317),陶侃析郴西地置平阳县、平阳郡、县隶属郡桂阳县 (2张) ,桂阳县建置始此。隋开皇九(589),平阳郡、平阳县俱废,并入郴县。
隋大业十三年(617),萧铣复置平阳县,隶属桂阳郡。唐武德七年(624),平阳县并入郴县,翌年复置,隶桂阳郡;唐至德二年(757),桂阳郡易名郴州,州治移平阳县城。
唐贞元二十年(804),置桂阳监于平阳城,不领县,掌矿冶铸铜钱,时境内有铜坑280余处。元和十五年(820),州治返郴。
天佑元年(904)撤平阳县并入桂阳监。监始为行政实体,隶属郴州。
王莽新朝始建国元年⑼,改桂阳郡为南平郡,郡治迁耒阳,改名南平亭。东汉建武十一年(35)复名桂阳郡,郡治还郴。
三国时期,建安十三年(208),刘备遣赵子龙取桂阳郡,建安二十年(215),刘备与孙权以湘水为界分荆州,湘水以东的桂阳郡属吴。西晋元康元年(291),桂阳郡属江州,永嘉二年(308)属湘州。
南朝时期,宋、齐、梁、陈皆封王于桂阳,桂阳郡称桂阳国。隋开皇九年(589),改桂阳郡为郴州,隶潭州总管府。
大业三年(607),郴州复称桂阳郡。隋大业十三年(617),萧铣分郴县西置平阳县,辖区基本相当于今桂阳县,隶属桂阳郡。
唐武德四年(621),唐高祖封第五个女儿为桂阳公主。武德五年(622),改桂阳郡为郴州,隶潭州总管府(624年改为都督府)。
唐武德七年(624),郴州改桂阳郡,平阳县并入郴县,次年复置。贞观元年(627),桂阳郡隶江南道。
神龙元年(705),唐中宗封章怀太子李贤第三子李守义为桂阳王。唐开元二十二年(734),桂阳郡改为郴州,属江南西道。
唐天宝元年(742),郴州始称郴州桂阳郡。唐乾元元年(758),郴州桂阳郡改名为郴州,州治移至平阳县城,隶衡州防御使。
大历三年(768),郴州隶湖南道(湖南观察使)。大历十年(775),代宗封其第五子李逾为郴王。
元和三年(808),盐铁使李巽奏请于旧桂阳监置炉两所,采铜铸钱。元和十五年(820),州治还郴。
唐光化二年(899年),马殷取郴州。天祐元年(904),郴州复名郴州桂阳郡,撤平阳县并入桂阳监,桂阳监始由行政机构演变为行政实体,隶属郴州桂阳郡。
后梁开平元年(907),马楚改郴州桂阳郡为郴州。后晋天福元年(936),桂阳监领临武县,隶楚国长沙府,自此郴桂分治。
天福四年(939),废临武县入桂阳监。后周广顺元年、南汉乾和九年(951),南汉取桂阳监。
宋乾德元年(963),桂阳监归宋,隶湖南道;淳化四年(993),隶江南西道;至道三年(997),隶湖南路安抚使;元丰六年(1083),隶荆湖南路。景德二年(1005),蓝山县划入桂阳监。
天禧三年(1019),复置平阳县属桂阳监。宋绍兴三年(1133),桂阳监改称桂阳军。
绍兴十年(1140年),复置临武县属桂阳军。桂阳军领平阳、蓝山、临武三县,隶荆湖南路(绍兴元年隶荆湖东路,二年复故)。
元至元十四年(1277),桂阳军升桂阳路,属湖广行省湖南道宣慰司,领平阳、监武、蓝山三县及耒阳、常宁二州。明洪武元年(1368),桂阳路更为桂阳府,领平阳、临武二县和常宁、耒阳二州(蓝山县划入郴州府),隶湖广行省。
次年,蓝山县复归桂阳府,常宁、耒阳复为县,度属衡州府,桂阳府领平阳、监武、蓝山三县。明洪武九年(1376),桂阳府降为桂阳县,省平阳县(平阳县建制自此废),隶湖广布政使司上湖南道衡州府;洪武十三年(1380),升桂阳县为桂阳州,领临武、蓝山二县。
明崇祯十二年(1639),析桂阳本州西南禾仓堡和临武县西北部分置嘉禾县,属桂阳州。清康熙十七年(1678),吴三桂称帝衡州,避其讳改桂阳为南平州,次年(1679)复名桂阳州。
清雍正十年(1732),桂阳州升为直隶州,领临武、蓝山、嘉禾三县,隶衡永郴桂道。中华民国二年(1913),桂阳直隶州改为桂阳县,隶衡永郴桂道,民国三年(1914),桂阳县隶衡阳道,民国十一年(1922),撤销道制,桂阳县隶湖南省。
民国二十六年(1937)12月,设置湖南省第八行政督察区(专员驻郴县),二十九年(1940),改第八区为第三区(治郴县),桂阳县隶之。1949年10月13日,桂阳县解放,隶湖南省郴县行政专员公署。
1952年,桂阳县改隶湘南行政公署。 1954年7月,湘南行署易为郴县专区,桂阳县隶之。
1959年3月,新田县并入桂阳县。1960年7月,郴县专区更名郴州专区,桂阳县隶之。
1961年5月,恢复新田县,桂阳县仍属郴州专区。1968年2月,桂阳县属郴州地区革命委员会,1979年3月,属湖南郴州地区行政公署。
1995年郴州地区行政公署易名为郴州市人民政府,桂阳县隶属郴州市。2014年12月11日郴州市桂阳县撤县设市拟改名为桂兴市[2] 望采纳。
八、历史人物介绍
洛阳,从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开始、先后有商、西周、东周、西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武周、唐、后梁、后唐、后晋“十五个”朝代在此建都,是中国建都最早,朝代最多,历史最长的都城。
帝王辈出。 以下历史名人,或生于洛阳,或葬于洛阳,或长期生活于洛阳,或功业创立于洛阳。
史前伏羲:人文始祖,洛阳是河洛文化中“河图”的出现地,“人根之祖”、“人文之祖”伏羲的祭祀地,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夏朝: 后羿:传说中射日的英雄, 杜康:造酒祖师,在洛阳造酒。
还有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夏桀。 商朝: 商汤:灭夏后称为武汤,是商王朝的建立者。
还有商初名臣:伊尹。 周朝: 周武王,周武王伐纣时,聚八百诸侯于孟津,周武王克商后,迁九鼎于洛邑。
周公:是西周初年的政治家、思想家。称周公。
营建洛阳邑,在洛阳制礼作乐。 伯夷叔齐:劝阻武王伐纣,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
周平王:自周平王东迁洛邑后,史称周王朝为东周。 老子:道家的创始人。
所著《道德经》,亦称《老子五千文》,简称《老子》,是道家学说的主要代表作。 孔子:鲁国人,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
苏秦:东周洛阳人,战国时期倡导合纵说的重要活动家。传有头悬梁锥刺股发愤读书之故事。
致力于纵横之术,先后游说六国,劝其合力抗秦,形成合纵之势。 苏秦为纵约长,佩六国相印。
还有被历代商贾尊为鼻祖的白圭,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谋略家,张仪。 秦朝: 吕不韦:秦国相国,史记中称他为秦始皇生父,著名政治家,主编《吕氏春秋》为秦的统一事业做出了贡献,封地有河南洛阳十万户。
西汉: 刘邦:刘邦称帝,定都洛阳三个月,置酒洛阳南宫,与群臣论所以取天下之道。 还有西汉名臣,贾谊、桑弘羊。
东汉: 汉光武帝:刘秀,东汉建立者。建都洛阳。
25-57年在位。 班超:出使西域,对巩固我国西部疆域,促进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同时,东汉恢复对西域的统治,保卫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和中西亚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班固:投笔从戎修《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体例完备、内容丰富的断代史。
蔡伦:造纸术的发明者,对世界文化发展起了重大作用。中国四大发明之一。
张衡:东汉文学家科学家,张衡在洛阳发明地动仪,这是世界上第一台地震仪,比欧洲早1700多年。 还有东汉名将,马援、窦宪等,东汉文学家,许慎、蔡邕等。
三国: 魏武帝曹操:死后被追封为魏太祖。曹操不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是出色的文学家。
曹植:三国时期魏国的杰出诗人。曹操第三子,《洛神赋》是他赋中的名作。
曹丕:魏文帝,曹操长子。 司马懿:多次率军对抗诸葛亮,为魏国重臣。
死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专权。后,其孙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追尊司马懿为宣帝。
卒于洛阳。 关羽:蜀汉名将,忠义的化身,封建社会被尊为武圣,与孔子齐名,首级葬于洛阳。
此外三国时在洛阳的名人还有袁绍、董卓、吕布、司马师、刘禅、邓艾、钟会、钟繇、稽康、阮籍、马钧等。 西晋南北朝: 司马炎:自立为帝,西晋的开国皇帝,建都洛阳。
左思:致使洛阳为之纸贵。 陈寿,楚著作郎,终御史治书,在洛阳撰《三国志》。
祖逖:闻鸡起舞,志向宏远。 刘琨:西晋诗人,军事家。
还有西晋名将杜预,注《九章算术》的著名数学家刘徽,另外还有裴秀、石崇、绿珠、潘岳、桓温等。 拓跋宏:北魏孝文帝,是北魏一位杰出的皇帝,实行了许多重要的改革,加速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为隋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魏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的融合,出现了历史上的北魏盛期。 还有檀道济、高欢、兰陵王高长恭等。
隋朝: 隋炀帝:隋代第二位皇帝,营建东都洛阳,开掘运河,修筑长城,开辟驰道。 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还有隋朝名将韩擒虎、贺若弼等。 唐朝: 唐太宗李世民:开创唐朝的著名千古一帝,文治武功难有比者,定东都洛阳一战是其一生最光彩的一幕。
称帝后三次来到洛阳,共两年时间。 长孙皇后:洛阳人,十三岁时嫁给李世民为妻。
李世民升储登极以后,被立为皇后。 长孙无忌:字机辅,洛阳人,文德皇后之兄。
好学,有筹略,佐太宗定天下,以功第一,封齐国公。 玄奘:通称为唐僧,古今以来,翻译经典最多的,舍唐僧之外其谁焉。
武则天:自立为则天皇帝,国号为周,在洛阳称帝,史称“武周”。 狄仁杰:唐代名臣,不畏权贵,正直无私。
民间有广为流传的狄仁杰破案(狄公案》一书。在西方可谓家喻户晓。
上官婉儿:是武则天文笔上的得力助手。 唐玄宗李隆基:生于洛阳,玄宗在位年间,是唐代由盛变衰的关键时期。
开元年间曾都洛近十年。 王维:唐诗人、画家。
字摩诘。 李白:曾三次到过洛阳,做了多首传世名作,并与杜甫在洛阳相会。
杜甫:盛唐大诗人,长期生活于洛阳,并以洛阳为家乡。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吴道子:中国唐代画家。被尊为画圣。
流落洛阳,从事壁画创作。 张旭:唐文宗曾下诏,以李白诗歌、裴?F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
长期生活于洛阳。 颜真卿:创立书法上另一种的新风格,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