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天佑的贡献 詹天佑的历史背景
詹天佑的历史背景
詹天佑,字眷诚。
1861年生于广东南海县。
1872年7月8日年仅12岁的詹天佑作为中国第一批官办留美学生留学美国。
詹天佑在美国先后就学于威哈吩小学,弩哈吩中学,1881年又以优异成绩毕业于耶鲁大学,并写出题为《码头起重机的研究》的毕业论文,获学士学位,并于同年回国。
回国后詹天佑入马尾船政前学堂学习,学成后派往福建水师旗舰“扬武”任炮手,参加了马尾海战。
战后被调入黄埔水师学堂任教习。
詹天佑深感中国工程技术人员的匮乏,对山海关铁路官学堂(今西南交通大学)的青年十分珍视、多方培养,使他们在京张路的修建中迅速成长,很多学员在汉粤川铁路上,成为詹天佑督办的技术骨干。
扩展资料:
在科技非常衰弱的中国,詹天佑创造了史上绝无仅有的“人”字形线路!在居庸关隧道挖掘工程中,他决定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施工方法。
八达岭隧道,他采用中间凿井法,再分别向两头开凿,工期缩短一半。
正因为詹天佑的创造性,铁路施工时间比原计划提早两年,让外国人对中国工程师刮目相看。
1872年,詹天佑等留美幼童,随洋务派大臣容闳由香港到上海,进入预备学校接受训练,由在刑部当了20年主事的陈兰彬教授汉文课,容闳则亲授英文课。
几个月后,詹天佑们即登上轮船,启程赴美。
在纷乱复杂的中国近代史上,这一天,这件事,被载入史册。
它标志着封闭的中国正在打开国门,了解世界,开启"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梦想。
1881年,正当詹天佑欢庆大学毕业之际,清廷却下达了全体留美学生撤回中国的命令。
当时尽管遭到容闳等人及全体留学生的坚决反对,尽管许多支持留学教育的中美人士竭力呼吁、设法挽回,最终还是没能使得清廷收回成命。
至此,先后4批中国赴美的120名留学生,除少数病故、因故先行回国和拒绝回国者外,其余94名,均被迫辍学,于1881年夏天,分3批回国。
其中获得大学学位的仅有詹天佑和欧阳赓两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詹天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