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袁崇焕争议 袁崇焕为什么在清朝会成为“忠良”?
袁崇焕为什么在清朝会成为“忠良”? 按照部分草根们的理解,《明史》对袁崇焕部分的修编,就犹如把一个千窗百孔的破布(袁崇焕)拿来缝补,最终获得的是一个到处是补丁的东西,这种次品在背光的时候看不出什么漏洞
袁崇焕为什么在清朝会成为“忠良”?

按照部分草根们的理解,《明史》对袁崇焕部分的修编,就犹如把一个千窗百孔的破布(袁崇焕)拿来缝补,最终获得的是一个到处是补丁的东西,这种次品在背光的时候看不出什么漏洞,不过一旦晒在阳光下,其破败不堪必然暴露无余。这里我们可以用一个颇“有才”的草根所作的对子来概略一下袁崇焕在草根心目中的形象:上联:糜烂一炮,龟守两天,修三城堵四门不动如山,大放言平辽五年,索饷则累死六部,赴援则遣散七军,终落得传首九边,原本十分现眼。下联:顿兵十日,逼款九重,丢八魂七魄转进如风,私斩帅欺瞒六宫,纵敌便过城五里,市米便资盗四方,谁教汝议和三心两面,当真一点不冤。注:糜烂一炮——袁崇焕曾叙述宁远城的红夷炮作战时能一炮“糜烂数里”,草根们估计他是用上了生化武器。龟守两天——宁远大战时袁崇焕在城内龟守两天,战斗随着后金的主动撤离而结束,可他布置于觉华岛上军民损失过万,而他在宁远城中不仅不动如山,还堵死四门、龟缩不援。修三城堵四门不动如山——为了修筑锦州、大凌河、小凌河三城,袁崇焕宁愿放弃对东江镇和朝鲜国的策应,虽然最后迫于压力走了点儿形式,但他自己所持的原则是不动如山。大放言平辽五年——崇祯平台召对期间他曾放言“五年复辽”,但事后自己承认都那是安慰崇祯的。索饷则累死六部——关宁军所拿的军饷是全国最高的,也是最足的,更是最多的,城池台堡修筑也最甚,可惜就是不出击,不动如山。赴援则遣散七军——袁崇焕亲率人马从关宁驰援蓟州,去堵截后金军,可到蓟州以后,他却遣散了已经聚集在那里的援军,导致了防御纵身狭窄,结果是让后金不战就潜越而过。顿兵十日——后金军“已巳之变”入关袭扰期间,袁崇焕的作为是,蓟州设防不战,尾随追而不击。逼款九重——有指控说袁崇焕之所以在“已巳之变”中行为乖张,乃是为了伙同后金军到京师逼和。 从史料中可知,佟图赖早年征战,战功赫赫,有了些地位,后来因为系孝康皇太后之父,所以在康熙年间,佟家很是得势。不过,佟图赖的待遇在雍正朝还在提高,雍正元年诰赠太师,二年七月修祠,御笔题额:“功宗元祀”。这一切显示佟家应该在康熙朝跟皇室又继续有亲近,否则皇家的恩典不会在雍正朝又有扩大。佟家在康熙朝继续和皇家亲近的证据在佟图赖另一子佟国维的传记里能找到:“佟国维,汉军镶黄旗人。祖籍满洲,姓佟佳氏。一等公佟图赖次子。初任一等侍卫,扈从勤慎。圣祖仁皇帝以其为孝康皇太后弟,推恩委任,授内大臣……二十八年七月,又以其为孝懿皇后父,进封一等公。”[5]史料显示佟国维先前因是佟图赖之子,孝康皇太后的弟弟,所以在康熙朝当上了内大臣,这些恩典他是妹妹孝康皇太后带来的。由先前的史料可知,佟图赖的一等公是由佟国纲承袭的,所以佟国维并没有一等公的爵位。后来,佟国维也进封了一等公,那是因为他乃孝懿皇后之父。由此可见,佟家在康熙朝确实又和皇家联姻了,是佟国维嫁了女儿给康熙,并成为了皇后。这很好的解释了佟家在在雍正初年依然能获得殊荣的原因。不过佟家的势力在清朝的发展并没有到佟国维这里就结束了,佟家不仅在雍正初年有殊荣,其势力在雍正年间还有延续,因为佟家不仅有佟图赖、佟国纲、孝康皇太后、佟国维、孝懿皇后,在雍正时期佟家还有一个显赫一时的人物,那就是佟国维之子隆科多:“国维性嗜学,通经术。尤精于易。著有公易行世。雍正元年,特赠太傅。子八人:叶克舒,任銮仪使。隆科多,袭公爵,仕至吏部尚书。缘事革职。□复,袭公爵。累官都统、议政大臣、户刑工三部尚书、靖边大将军、领侍卫内大臣、两江总督、□调云南总督。”[6]至此,www.3xm.com.cn佟家跟清朝皇室之间的关系脉络基本清晰了,佟养正虽然只是天命时期的一个“游击”,但是其子、其孙、其重孙、其重孙女都跟皇室有密切的亲缘关系,其中有两朝皇后、两朝国舅,在顺治、康熙两朝,佟家是“国丈”地位;于雍正、乾隆两朝,佟家依然具备皇室的“长辈”地位。所以,佟养正虽然只是个地位低微的“游击”,但是他在清朝皇室里的辈分很高,清朝皇室对他也是尊崇有加。 自佟养正之后,佟家和清朝皇室亲缘关系脉络如下:佟养正——佟图赖(子)——佟佳氏(孙女)[许配顺治,孝康章皇后]——康熙——佟国维(孙)——佟佳氏(重孙女)[许配康熙,孝懿仁皇后]——(雍正、乾隆、嘉庆间,累加谥。至嘉庆四年四月谥号全称:孝懿温诚端仁宪穆和洛慈惠奉天佐圣仁皇后。) > >在厘清了佟家和清朝皇室的亲缘关系以后,杀佟养正的毛文龙被清朝皇家视为“世仇”的说法是能够成立的。有了这样的“世仇”背景,清朝在修史的时候,自然不会说毛文龙什么好话,所以毛文龙在清朝官修的史料中全是负面的形象,这是可以理解的。而袁崇焕则是手刃毛文龙之人,他的这个行为虽然在明朝看来是专杀、私刑,但在清方看来则有所不同,他的行为可以被视为变相帮助清朝皇室报了“世仇”,所以在情感上清朝皇室对他难免有几分感激之情。那么会不会就因为有了这层感激,所以清朝史官在编纂关于袁崇焕部分的史书时,就被授意要刻意为他文过饰非呢?应该说这种可能性是有的,但是如果只从这样的背景去分析袁崇焕为什么在清朝会成为“忠良”却还不够,清朝对袁崇焕重新定位的目的应该还包含了以下内容:“袁崇焕督师蓟辽,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时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悯恻。”[7]“至是帝误杀崇焕。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8]当袁崇焕成为“忠良”以后,崇祯就必然成了冤杀“忠良”的昏君,明朝便有了“主暗政昏”的形象,并最终导致了“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的局面。这样的“题材”会在政治上狠狠打垮明王朝在民间的号召力,相信这也是清朝统治者和御用文人们所看重的。综上所述,清廷之所以要为袁崇焕翻案,既有皇室在情感上的需求,也有朝廷在政治上的需要。按照这两种要求,袁崇焕的形象就必须光辉而伟岸,这样才能有力的衬托他被“冤杀”以后的悲凉与凄惨,阎教授对袁崇焕的定位就完全符合以上要求: “明末优秀的军事统帅、著名的民族英雄袁崇焕”[9]“崇祯三年(1630年),袁崇焕因阉孽诬陷、后金设间、崇祯昏庸而被含冤磔死。崇祯帝在自毁长城。”[10]“我认为:袁崇焕是中国3xm中文网上一位大仁、大智、大勇、大廉者。袁崇焕的仁与智,令人赞颂;勇与廉,令人敬佩。这种爱国精神,同他的浩然正气密切相连。袁崇焕留给后人熠熠永辉的思想、薪火永传的精髓,是‘正气’,就是‘浩然正气’……通俗地说,“浩然正气”就是正大刚直、合乎道义、充满天地、超越时空之气。”[11]“袁崇焕的死是一场悲剧。从哲理来说,生死是一个大关节,也是一个大境界。岳飞如此,文天祥如此,于谦如此,袁崇焕也如此。袁崇焕之死,唤起万千人奋起,笑洒碧血振乾坤。如鲁迅所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12]“正如明末杨继盛《临行诗》云:‘浩气还太虚,丹心照万古。’时代呼唤袁崇焕的浩然正气与爱国精神,时代需要袁崇焕的浩然正气与爱国精神。人们透过袁崇焕的正气与精神、仁智与勇廉、品格与事功、喜悦与悲哀,了解先贤,景仰英豪,知荣明耻,激励来者。”[13]从抒情的角度来看,阎教授所谓“大仁、大智、大勇、大廉者”——“唤起万千人奋起,笑洒碧血振乾坤”——“崇祯帝在自毁长城”——“了解先贤,景仰英豪,知荣明耻,激励来者”的脉络,是完全跟先前分析的两种可能原因相契合的。清朝史官到底有没有刻意为袁崇焕文过饰非,阎教授尽信《明史》到底有没有问题,这一切的答案应该在史实中去寻找。如果袁崇焕其人其事,真如先前那位“大佬”所分析的,他是一个清朝御用文人为了不可告人之目的而伪造的“英雄”,那阎教授的观点就很尴尬了,反之则是草根们的质疑没有充分的根据。抱着怀疑的态度,经过了数年的论战,虽然阎教授的名气如日中天,可是草根们的信心却反而越发强大了。强大的理由是,草根们发现袁崇焕本身有太多的问题,其人其事可谓倍遭质疑,而《明史袁崇焕传》里的谬误、歪曲、篡改、臆造也相继暴露。 > >
很赞哦! (1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