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烨是谁 玄烨是谁,玄烨是谁的儿子
玄烨是谁,玄烨是谁的儿子
玄烨是谁的儿子
玄烨是顺治帝福临的第三子,母孝康章皇后佟佳氏时为庶妃,顺治帝生前没有册立太子。顺治十八年,顺治帝接受汤若望的建议,因玄烨出过天花具有免疫力而把他选为继承人,以遗诏的形式册立玄烨为皇太子。顺治十八年正月玄烨即位时只有6岁(虚岁8岁),次年正月(1662年2月)改元康熙。遗诏同时指派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大臣辅政。
玄烨一般指爱新觉罗·玄烨。 清圣祖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穆麟德:Hiowan Yei,蒙古人称为恩赫阿木古朗汗 ,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即康熙帝,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年号康熙:康,安宁;熙,兴盛--取万民康宁、天下熙盛的意思。蒙古人称为恩赫阿木古朗汗(Enkh Amgahan)或阿木古朗汗(蒙语“平和宁静”之意,为汉语“康熙”的意译)。他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清朝玄烨的奶奶是谁
清朝玄烨的奶奶是孝庄文皇后。

顺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1654年5月4日),玄烨生于北京紫禁城景仁宫,其母孝康章皇后佟佳氏时为庶妃,其父是爱新觉罗·福临。
爱新觉罗·福临是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第九子,崇德三年(1638年)正月三十日,生于盛京,其母为永福宫庄妃,博尔济吉特氏,即孝庄文皇后。
所以爱新觉罗·玄烨得奶奶是孝庄文皇后。
扩展资料
孝庄文皇后,蒙古科尔沁部(在今通辽)贝勒博尔济吉特·布和之次女,孝端文皇后之侄女,敏惠恭和元妃之妹。
出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二月初八日;天命十年(1625年)嫁给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为侧福晋;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后,受封为永福宫庄妃;崇德三年生皇九子福临(顺治帝)。
崇德八年八月二十六日,其子福临即位,改年号为“顺治”,顺治元年九月,迎至燕京(今北京)。顺治八年二月,世祖亲政,上徽号曰昭圣慈寿皇太后,简称昭圣皇太后;屡上徽号,曰: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皇太后。
顺治十八年世祖崩,皇帝福临的第三子玄烨即位为康熙帝,布木布泰尊为太皇太后,称昭圣太皇太后;屡上徽号,曰: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敦惠温庄康和仁宣弘靖太皇太后。
昭圣太后生活内敛俭朴,不事奢华。平定三藩时,把宫廷节省下的银两捐出犒赏出征士兵。每逢荒年歉岁,她总是把宫中积蓄拿出来赈济,全力配合并支持儿孙的事业。她的表率行为,更使皇帝增加十二分敬意。
康熙二十一年(1682)春,皇帝出巡盛京,沿途几乎每天派人驰书问候起居,报告自己行踪,并且把自己在河里捕抓的鲢鱼、鲫鱼脂封,派人送京给老祖母尝鲜;二十二年(1683)秋,康熙陪祖母巡幸五台山,一到上坡地方,皇帝每每下轿,亲自为祖母扶辇保护。
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688年1月27日)崩逝,享年七十五岁;葬昭西陵,上谥,雍正、乾隆累加谥,最终谥号为: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翊天启圣文皇后。
她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后,一生培养、辅佐顺治、康熙两代皇帝,是清初杰出的女政治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孝庄文皇后
玄烨上面的皇帝是谁
玄烨,全名爱新觉罗·玄烨,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年号“康熙”,后世称呼为康熙帝。玄烨是顺治帝福临的第三子。
出生登基: 顺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1654年5月4日)生于北京紫禁城景仁宫,其母孝康章皇后佟佳氏时为庶妃。顺治帝生前没有册立太子,顺治十八年(1661年)他临终时接受汤若望的建议,因玄烨出过天花具有免疫力而选其为继承人,以遗诏的形式册立玄烨为皇太子。当年正月初九日(2月8日),玄烨即位于太和殿,时年仅6岁(虚岁8岁),颁诏大赦,并改明年为康熙元年。顺治遗诏同时指派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大臣辅政。 生平功绩: 康熙帝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少年时就挫败了权臣鳌拜,成年后先后取得了对三藩、明郑、准噶尔的战争胜利,驱逐沙俄侵略军,以条约确保清朝在黑龙江流域的领土控制,举行“多伦会盟”取代战争,怀柔蒙古各部。康熙帝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局面,被后世学者尊为“千古一帝”。清朝玄烨的母亲是谁
玄烨的母亲是孝康章皇后。
孝康章皇后(1640年-1663年3月20日),佟佳氏(本姓佟,原属汉军正蓝旗,康熙时抬旗入满洲镶黄旗,改姓佟佳氏),顺治帝妃嫔,康熙帝生母,生于崇德五年,佟图赖之女。 顺治十年(1653年)入宫为庶妃,顺治十一年(1654年)生皇三子玄烨(康熙帝)。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顺治帝驾崩,康熙帝即位后,与孝惠章皇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曰慈和皇太后。康熙二年(1663年)崩逝,年仅24岁,葬孝陵。康熙、雍正、乾隆屡加谥,全谥为:孝康慈和庄懿恭惠温穆端靖崇天育圣章皇后。玄烨爱的人是谁
爱新觉罗·玄烨(1654.5.4-1722.12.20),清圣祖仁皇帝,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年号康熙:康,安宁;熙,兴盛——取万民康宁、天下熙盛的意思。康熙帝8岁登基,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他奠下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是一位英明的君主、伟大的政治家。死后葬于清东陵之景陵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 孝昭仁皇后钮祜禄氏 孝懿仁皇后佟佳氏 孝恭仁皇后乌雅氏(德妃,雍正帝生母) 敬敏皇贵妃,章佳氏,一子,允祥,二女,下嫁仓津,多尔济 1699年薨。 敦怡皇贵妃,瓜尔佳氏。侍奉康熙时为和妃,1700年17岁时受封,世宗雍正帝尊为皇考贵妃,高宗乾隆尊为皇祖温惠皇贵太妃,乾隆三十三年薨,年八十六。生一女,殇。她也时康熙诸妃中最长寿。 悫惠皇贵妃,佟佳氏,孝懿皇后的妹妹。雍正时尊为皇考皇贵妃,乾隆时尊为皇祖寿祺皇贵太妃。死后,谥为壳惠皇贵妃。 温僖贵妃,钮祜禄氏,孝昭皇后的妹妹,一子,允礻我,一女,夭折。 惠妃,纳喇氏,二子,承庆、允褆。 宜妃,郭络罗氏,三子,允祺、允禟、允禌。 良妃,卫氏,一子,胤禩 荣妃,马佳氏,生有五子一女,其中只有允祉成人,一女下嫁乌尔衮。 通嫔,纳喇氏,侍奉圣祖康熙时为贵人。雍正二年,因其女婿有功,受到尊封。乾隆九年薨。二子皆殇,一女。 定妃,万琉哈氏,康熙在时为嫔,雍正时尊为皇考定妃,后来随儿子履亲王允裪住,轮到自己的生日的时候,还会被迎进宫去祝贺,但再未进尊封,薨时九十七岁。 顺懿密太妃,王氏。初为密嫔,后尊封为密妃。三子,允禑、允禄、允衸,允衸八岁夭折。 纯裕勤太妃,陈氏。初为勤嫔,被雍正尊封为勤妃。一子,允礼。 襄嫔,高氏。一子,允禝,一女,未成年即夭折。 谨嫔,色赫图氏。一子,允祜。 静嫔,石氏。一子,允祁。 熙嫔,陈氏,一子,允禧。 穆嫔,陈氏,一子,允祢。 敬嫔王佳氏,康熙十六年八月册封。大约在雍正年间去世,享年当在60岁以上。 贵人郭络罗氏,宜妃的妹妹。 这毕竟是历史上的人物,怕是没有人知道一个帝王究竟会喜欢谁。一些民间传说毕竟是传说,不是事实,无人知晓。康熙皇帝真正的继承人到底是谁
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冬,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1722年)在北京西郊的畅春园去世。从官方记载来看,康熙“宾天”时留有遗诏:“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着继朕登基,即皇帝位。”几天后,皇四子胤禛正式登基,改次年年号为雍正。
这份遗诏的原件今天还能看到。但是,从它宣示之日起,就有人对其真实性表示怀疑。与此同时,有关雍正篡位的传说也在悄悄地流行。人们最熟悉的说法是:遗诏 中本来写的是“传位十四子”(十四子即胤禛的同母弟胤祯,后改名胤禵、允禵),而胤禛或许买通了亲信隆科多,让他在康熙帝弥留之际篡改了诏书。具体的篡改 内容,也有好几个版本。一种说法是在“十”字加上一横一勾,改成“于”字,变成了“传位于四子”;还有一种说法,笔画添得更多一些,把“十”字变成 “第”;第三个版本是说在改掉“十”字的同时还改了名字,说遗诏的原文是“传位十四子胤祯”。“祯”是“祯”的古写,与“胤禛”的“禛”只有一笔半之差, 略作改动,“胤祯”就变成了“胤禛”。 虽然篡改诏书之说甚为流行,它却是很容易被驳斥的。 首先,“于”的繁体字为“於”,虽然我们不能完全排除“传位於四子”写成“传位于四子”的可能性(古文常有用简体字的),但像发布传位诏书这样的大事,在 清代中前期是不可能只写汉字而不写满文的(兴许还附有蒙文),将汉字的“十”改成“于”固然容易,但把满文和蒙文的“十”改成“于”就不那么容易了。其 次,“四子”、“十四子”的称呼不够规范,清代皇子一般都称“皇某子”,也就是说,所谓“传位十四子”的规范写法应该是“传位皇十四子”,而在这种格式之 下,如果将“十”字改成“于”,就成了“传位皇于四子”,根本讲不通。 尽管篡改康熙遗诏之说并不可信,这却并没有影响到胤禛“夺位”之说的传播。那么,胤禛的皇位,到底是得来甚正,还是得来不正呢?这还得从康熙两立两废太子说起。 康熙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在位的六十一年里,智擒鳌拜、平定三藩、统一台湾、驱逐沙俄、大破准噶尔,开创了康雍乾盛世的大好局面。对于康熙帝来说,一生中最头疼的事,恐怕就是皇位继承人问题了。 康熙十四年(1675年), 刚满一周岁的二阿哥胤礽被册立为皇太子,那时,康熙自己也才二十岁出头。胤礽之所以这么早就被封为太子,一是因为他出身高贵,母亲是康熙的结发妻子孝诚仁 皇后赫舍里氏。按照儒家正统观念,他是货真价实的“嫡长子”;二是赫舍里氏在生胤礽时难产而死,痛失爱妻的康熙特别看重这个孩子,才早早地就立为太子。皇 太子长大后,文通满汉,武熟骑射,深得康熙的宠爱,常被委以祭祀、监国等重任。但是,这位备受宠爱的皇太子逐渐养成了骄纵和暴戾的性情,动不动打人骂人、 索要东西。后来,由于“父皇”康熙一直很健康,丝毫没有让位之意,皇太子逐渐显露出了峥嵘面目。 有一次,康熙在亲征噶尔丹的归途中生了病,十分想念皇太子胤礽,特召他至行宫探视,但胤礽在侍疾时毫无忧戚之色,很让康熙不悦。后来在行军的途中,胤礽却 经常在夜晚逼近康熙所居的布城(帏幄),扒裂缝隙,探头探脑地向里窥视,不知意欲何为……终于有一天,康熙忍无可忍,当着文武百官的面令胤礽跪下,一边哭 着一边数其罪状,越说越气,竟至哭倒在地。 回京后,康熙正式昭告天地、宗庙,废黜胤礽皇太子之位。 这次废太子,对康熙的精神刺激很大,致使他一连六日六夜“未尝安寝”,一谈起此事就“涕泣不已”。 但是,麻烦还在后头,一场手足间的皇位争夺战——“九王夺嫡”开始了。康熙帝一共有三十五个儿子,长大成人受到册封的有二十几个,其中不乏才能出众者。太 子被废,其他皇子马上就蠢蠢欲动起来。当时年纪较长且有一定能力的诸皇子中,皇长子胤禔、第三子胤祉、第四子胤禛、第八子胤禩、第九子胤禟、第十子胤、第 十三子胤祥、第十四子胤祯等,都有一定的“问鼎”的实力(这八人加上胤礽,即所谓“九王”。其实,他们中有亲王、郡王,也有贝勒、贝子,“九王”是一种笼 统的称呼)。 首先登上舞台的是皇长子胤禔。康熙帝命他看守胤礽,他居然说出了要为康熙杀掉胤礽的蠢话,使康熙帝极为寒心,遭到了严厉的斥责。 皇八子胤禩在诸皇子中可能是能力最强的,他拉帮结派,与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皇十四子胤祯结成“皇八子党”,并有许多有实力的朝臣作为外援。然而“皇八 子党”很快就引起了康熙的警觉。有一次,皇十四子胤祯极力推荐胤禩,言语间不慎冲撞了康熙。康熙大怒,拔出刀来要杀胤祯,幸亏皇五子胤祺跪抱劝止,才没有 酿成大祸。 不久,皇三子胤祉揭发胤禔曾用“魇镇”的方法来谋害胤礽。康熙开始怀疑胤礽此前的种种不当行为,可能是中了巫术,而诸子的“夺位大战”更让他忧心忡忡: “日后朕躬考终,必至将朕置乾清宫,尔等束甲相争耳!”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将来我死了,你们(儿子们)一定会把我的尸身放在乾清宫不管,为皇位打得不 可开交!”几个月后,经过反复考虑的康熙终于下定决心,复立胤礽为皇太子,以绝其他诸子之望。 皇太子虽然复立,但原有的君、储之间的矛盾并没有解决。又过了两年,发生了皇太子暗通托合齐等人“保奏”自己早即帝位的事件。对此,康熙怒不可遏,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再次废掉胤礽的太子位。 康熙帝第二次废黜太子,不像第一次那么痛苦,而是“毫不介意,谈笑处之。”这一方面表明他对胤礽已经彻底失望,另一方面,也因为他正在对立太子的事重新考 虑:“今众皇子学问、见识,不后于人,但年俱长成,已经分封,其所属人员未有不各庇护其主者,即使立之,能保将来无事乎?”最终,康熙帝决定——冷处理, 之后很多年都绝口不再提建储问题。 不提,不等于不考虑,相反,康熙的“冷处理”,是为了让自己有足够的时间,慢慢地选择皇位继承人。那么,康熙最终选定的继承人是谁呢?很多迹象表明,最有可能性的是那个差点被他手刃的皇十四子胤祯。 最早作出这个判断的是清史学界泰斗孟森。孟森早年撰写《清世宗入承大统考实》一文认为,康熙帝曾有意将皇位传给十四子胤祯,但皇四子胤禛勾结隆科多和年羹尧等人,合谋夺取了皇位。著名的清史学者王钟翰在20世纪40年代和80年代先后发表《清世宗夺嫡考实》《清圣祖遗诏考辨》等文,也同意孟森的说法,认为“康熙所物色的接班人应是十四子胤祯,雍正并非康熙属意之人。世宗篡立,确凿有据。”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还有杨珍、许曾重、戴逸等。 胤祯,生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 与皇四子胤禛是同母兄弟。从小聪明绝顶,才德双全,为康熙所厚爱。虽然胤祯曾惹得康熙差一点动了刀子,但是气消之后,作为父亲的康熙反而觉得胤祯对兄弟有 情有义,且心直口快、表里如一,和自己的性格很像。有了“九王夺嫡”的闹剧在先,康熙帝更希望选一位既治国有方又对兄弟友爱的继承人,从此对胤祯另眼相 看、着力培养。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春,准噶尔部首领策妄阿喇布坦进犯西藏,西藏拉藏汗请求清廷发兵救援。此事关系重大,康熙帝任命已经考察和培养多年的皇十四子胤祯为抚远大将军,以天子亲征的规格代表皇帝统率大军,远征西藏。 这次任命,也等于变相地将悬而未决的皇位继承人问题揭晓。从胤祯出征的排场、康熙帝对臣下的种种暗示都能看出端倪。康熙不但为胤祯统帅的西征之师举行了隆 重的欢送仪式,还降旨青海蒙古王公,说“尔等或军务,或巨细事项,均应谨遵大将军王指示,如能诚意奋勉,既与我当面训示无异”,明确指出胤祯在西部地区可 代表自己行使生杀予夺大权。 如果说此次任命的信号还不够明显的话,那么之后朝臣们对胤祯态度就更能说明一些问题。胤祯平定西藏叛乱之后,康熙六十年(1721年) 十一月奉命回京述职。到京后,宗室、辅国公阿布兰特地出班跪接,这在以前是没有先例的,说明当时清廷的部分王公大臣已然将胤祯作为皇位继承人看待了。有一 些封疆大吏在奏折中将“大将军王”四字抬写,与皇帝并列,说明这些官员也已经把胤祯作为未来的皇帝看待。如果胤祯不是康熙心目中的皇位继承人,康熙对这种 写法一定会严加申斥,但事实上他并未提出异议,似乎已经默认了胤祯的地位。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四月,康熙再次派胤祯赶往前线主持谈判议和事宜。这时,康熙皇帝大概盼望着爱子办完事情后荣耀归来,然后选择合适的机会将统治庞大帝国的重任交付于他。没想到这一去竟成了永别,康熙帝精心筹划的传位大事或许是在一场近在身边的政治阴谋中落了空。 由上述迹象与分析中可以看出,皇十四子胤祯应该就是康熙晚年真正属意的皇位继承人。但最终的结果却出乎人们的意料,胤祯的同母兄、皇四子胤禛成了笑到最后的人。在老皇帝去世、新皇帝继位的过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不妨从细节追起。 胤禛后来在《大义觉迷录》里是这样描述事情经过的: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冬至,胤禛奉康熙之命去南郊代父祭祀。十一月十三日,已经病危的康熙突然派人将胤禛从斋所召到畅春园。在胤禛未至畅春园之前,康熙命皇三子胤祉、皇七子胤祐、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礻我)、 皇十二子胤祹、皇十三子胤祥、理藩院尚书隆科多至御榻前,发口谕说:“皇四子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着继朕即皇帝位。”等胤禛从斋所急速赶到 御榻前时,康熙还能说话,告诉胤禛自己病情已经很重了(“病势日臻之故”)。胤禛含泪劝慰。当天夜里,康熙在畅春园寝宫内驾崩。胤禛“哀恸号呼,实不欲 生”。这时隆科多向胤禛宣布康熙遗诏,命之继皇帝位。胤禛“闻之惊恸,昏仆于地”。诚亲王胤祉等皇子向新皇帝叩首,劝他节哀。胤禛这才勉强站起,办理大 事。 这段叙述里有很多的疑点。 胤禛原来不是说先皇在去世前夕留有传位给他的遗诏吗,而且还有遗诏的实物原件在,这里怎么又只有口谕呢,而且还是由隆科多转述的口谕? 当然,这可以解释为:康熙弥留之际,已经无法亲笔书写遗诏,后人所见的遗诏原件,是根据康熙的遗嘱(口谕)而写的,具有相同的“法律效力”。 就算这一点能说得通,可是,胤禛所叙述的遗诏宣示过程,仍有很多不合情理之处。依胤禛所说,在他未到之前,康熙已经对诸皇子和隆科多宣布了传位皇四子的口 谕。那么,胤禛一旦到场,总会有些人争先恐后地要把这天大的好消息告知的——这可是了不得的拥立之功啊!就算知情者们都有所忌惮不敢说,当时还有力气说话 的康熙,也应该在见面的第一时间告诉胤禛。然而,从胤禛赶到畅春园,到康熙咽气的几个小时中,不管是康熙本人,还是据说已经听过“口谕”的其他人,居然都 守口如瓶。直到康熙宾天,才由隆科多转述“遗诏”,而胤禛呢,真仿佛大梦初醒一般,“闻之惊恸,昏仆于地”。 有趣的是,不但是胤禛聆听诏书之后“昏扑于地”,好像一点思想准备也没有,“已经知情”的其他皇子,表现也不正常。皇九子胤禟,在胤禛哀痛之时“突至朕 (胤禛自称)前,箕踞对坐,傲慢无礼,其意大不可测。”皇八子胤禩呢,“并不哀戚,乃于院外倚柱,独立凝思,派办事务,全然不理,亦不回答,其怨愤可 知。”按照《大义觉迷录》中的说法,胤禩、胤禟不是几个小时之前就知道胤禛继位的事了吗,即使有吃惊、愤怒的反应也该是在当时就表现过了,怎么反而表现在 此时呢?综合种种疑点,胤禛很可能在撒谎。合理的解释是,胤祉、胤祐、胤禩、胤禟、胤(礻我)、胤祹、胤祥这七个皇子在康熙弥留之际虽然也在现场,但实际上并没有听到传位的口谕,他们也是听隆科多转述了所谓康熙的口谕,而并非听康熙临终时所说。 那么,隆科多何许人也?这个关系到大清帝国前途命运的传位口谕(或说传位遗诏),竟是由他一人“听到”并且转述的? 隆科多(?—1728年), 镶黄旗人,康熙舅父佟国维之子,康熙皇后佟佳氏之弟,后来有一段时间雍正曾称之为“舅舅隆科多”。隆科多在康熙晚年受到重用,为理藩院尚书兼步军统领,地 位虽然不是很高,但掌握着京师卫戍部队。从后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来看,以退为进、暗中发力的胤禛可能早就与隆科多来往密切,并把他拉拢过来了。有研究者综 合《清圣祖实录》《大义觉迷录》及《永宪录》的有关材料,勾勒出康熙去世的那一天(十一月十三日)事变的轮廓: 十一月十二日晚,在严密控制了畅春园之后,隆科多得到某些内侍的协助,在康熙药品或是食物中投放了致命性的毒药,使康熙处于严重昏迷状态。隆科多一方面对朝臣们严密封锁这一消息,另一方面又矫诏将皇子们,特别是“皇八子党”成员胤禩、胤禟、胤(礻我)等,急召至畅春园,对他们进行了变相软禁。 可以推测的是,皇子们虽然名为“侍疾”,但此时康熙已处于昏迷状态,他们根本不可能听到父皇的口谕,而隆科多则可以声称,康熙昏迷前曾对他口授传位诏书, 但还是等待皇帝清醒时由其直接向皇子们口授,更为信实、妥善。然而实际上,康熙已经失去恢复神智的希望了。总之,胤禛捏造的传位于他的所谓口头遗诏,直拖 到康熙死后才由隆科多向在场皇子们传达。这样的结果完全出乎众人的意料,对胤禩、胤禟等人更不啻晴天霹雳,从而产生了前述的激烈反应。 大多数皇子应该能判断出真相,但是在武力胁迫下,他们不得不承认这一既成事实,由皇三子诚亲王胤祉领头叩首。胤禩、胤禟最后也只能坐视事态的发展,因为北京城郊内外这时已是“铁骑四出”,戒备森严,如临大敌,局势再也不可逆转了。 许曾重在《清世宗胤禛继承皇位问题》一书中曾判断说,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事件,是一场以武力为后盾、精心策划、巧妙安排的宫廷政变。 事成之后,胤禛顺利地当上了皇帝并逐渐巩固了地位,对于隆科多这样一位立了首功但知道一切底细的同谋者,胤禛当然不会放过他,所谓“白帝城受命之日,即是死期已至之时”。四年后,隆科多就被“除掉”了。 胤禛是靠阴谋手段夺位的,但他的夺位,只是有悖于古代帝制的纲常伦理,在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却在客观上有力地防止了康熙各皇子集团之间出现兵戎相见的 局面,维护了社会稳定,保障了当时百姓相对和平安稳的生活。且胤禛在位十三年,勤于政事、励精图治,对连续“康雍乾盛世”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所以,单 凭胤禛夺位一事,是无法全然否定其在中国历史上所起到的重要的积极作用的。 当然,也有一派学者认为康熙晚年未必是想将皇位传给十四子胤祯,而正是希望传位给第四子胤禛,胤禛是“合法继位”的。如冯尔康的《雍正传》认为,“联系康 熙生前比较看重他(胤禛)的情况分析,在弥留之际决定传位给他,并从斋所召其至畅春园继位是完全可能的。”史松的《康熙朝皇位斗争和雍正继位》认为,康熙 令胤祯西征,实际上是分其党羽,而非委以重任、意欲传位于他。张羽新的《康熙因宠爱乾隆而传位于雍正考》则认为康熙是因宠爱胤禛之子弘历而传位于胤禛的。 持类似观点的学者还有不少,但同主张“矫诏得位”说的学者一样,也都找不到可作为人证、物证和旁证的过硬证据。从胤禛即位后的种种表现来看(如“弑兄”、 “屠弟”、“诛忠”等),很难让人相信胤禛是“合法继位”的。康熙最爱的妃子 揭秘康熙皇帝最爱的妃子是谁
康熙帝一生中最爱的女人——仁孝皇后
仁孝皇后,即清圣祖康熙皇帝的原配妻子孝诚仁皇后(初谥仁孝,雍正元年改谥孝诚)。 仁孝皇后(1654-1674),清圣祖康熙皇帝的原配妻子。皇后姓赫舍里氏,满洲正黄旗人,噶布拉(索尼长子)之女,索尼之孙。皇后于顺治十年腊月降生(年长康熙三个月,康熙生于顺治十一年三月),为了政治需要,12岁的赫舍里氏于康熙四年九月初八嫁给了同龄的小丈夫玄烨。按理说这是一门标准的不能再标准的政治婚姻,但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的是,婚后二人相敬如宾、十分恩爱。在他们共同生活的岁月里,赫舍里把后宫治理得井井有条,使得康熙皇帝无后顾之忧,能够集中精力料理国政,顺利度过了他即位的早期阶段,为日后建立康、雍、乾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在清史中享有贤名。 康熙八年腊月十三,赫舍里皇后生下皇次子承祜,承祜是清朝入关以来的第一个嫡长子,康熙、太后等对他的喜爱不言而喻,宫人更将他视为掌上明珠。此时的康熙皇帝,刚刚清除了鳌拜集团,如今又有娇妻宠儿相伴,可谓家庭事业一帆风顺。这也是康熙皇帝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他是多么希望这种感觉能一直伴随着他啊!然而,接下来的命运安排却使康熙皇帝再也无法享受这样的天伦之乐了,他和赫舍里氏皇后的爱情结晶承祜不到四岁就不幸夭折。康熙皇帝为此多日郁闷难解。而承祜的死受打击最大的当然是赫舍里氏皇后,这毕竟是她第一个孩子,由于忧伤过度,她的身体变得孱弱多病。康熙皇帝虽然对她更加关爱,但是赫舍里的身体状况却每况愈下。 康熙十三年,就在这个多事之年,这年的五月初三,赫舍里皇后又生下一名皇子(皇七子),此时距离嫡长子承祜死去仅仅两年多,老天如愿以偿的又给了皇后一个儿子。但是因为皇后身体状况以及外部诸多不利因素,以有过生产经验的皇后这次却难产了……为了保全皇上的孩子,她大义凛然的决定保住孩子而牺牲自己,这是一个多么伟大的母亲!初三下午,刚刚生下孩子才两个时辰的皇后悄悄离开了人世,离开了她生活了九年的地方、离开了她依恋的丈夫和儿子,终年22岁……年轻的康熙皇帝在痛失爱妻后悲痛欲绝,为她上谥号“仁孝皇后”(清朝唯一一位谥号与众不同的皇后,后雍正改谥为“孝诚”),并亲自送皇后灵柩于巩华城,还一次又一次的前去陪伴亡灵,即使他又立了第二位皇后后也依然忘不了为他付出全部的嫡妻。康熙十四年腊月十三,在皇后去世一年多之后,22岁的康熙皇帝打破祖制,立不满2岁的皇七子保成(胤礽)为皇太子,此后子凭母贵的胤礽在父皇无穷无尽的溺爱下开始了他荣华富贵的一生。 康熙对原配妻子赫舍里氏的感情是最深厚的,直到一废太子时,他怒斥皇太子的种种罪恶后,依然没有忘记为他付出生命的赫舍里氏(此时皇后已去世34年)。康熙皇帝的启蒙老师是谁?
是苏麻喇姑。
苏麻喇姑是清朝孝庄文皇后的侍女,出身于普通的蒙古族牧民家庭,随孝庄陪嫁进入后金宫廷。身历天命、天聪、崇德、顺治、康熙五朝。通晓蒙满文字。
清崇德元年(1636年),参与设计清朝开国冠服。曾经担任满清康熙帝的启蒙老师。老年时,又抚养康熙序齿的第十二子爱新觉罗·胤裪。康熙四十四年九月初七,苏麻喇姑以九旬高龄去世。康熙按嫔礼为苏麻喇姑办理丧事,并将其灵柩与孝庄文皇后置于一处。
扩展资料:
主要贡献:
康熙末年争夺储位的激烈斗争中,胤祹很少介入,基本上保持中立,所以在雍正帝即位后,他不仅没有遭到打击、排挤,相反还被封为郡王。
到了乾隆朝,胤祹晋封为和硕履亲王,授为议政大臣。乾隆二十八年,胤祹以79岁高龄寿终正寝。在康熙帝的35个皇子中,他是最高寿的。胤祹能荣列藩封,参与政务,并高寿而终,与苏麻喇姑的精心培养、指点教诲有直接的关系。
苏麻喇姑是清朝历史上的一位特殊人物,作为孝庄太后的陪侍,历经四朝,身为侍女,却与清室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豪格和多尔衮争夺皇位时,孝庄和苏麻喇姑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苏麻喇姑冒险见多尔衮,多尔衮最终没有做篡位的“燕王”,而是做了辅佐幼主的周公,而在康熙身上,苏麻喇姑更是“赖其训迪,手教国书”,最终成就了康熙的千古一帝盛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苏麻喇姑
谁的(43)儿子(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