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大明王朝哪个皇帝最好 崇祯皇帝,历史对崇祯皇帝的真实评价是什么?

火烧 2022-02-24 09:30:29 1057
崇祯皇帝,历史对崇祯皇帝的真实评价是什么? 历史对崇祯皇帝的真实评价是什么?死要面子的崇祯皇帝 公元1627年,玩了一辈子木匠活的熹宗在临去见太祖的前几日,将他的五弟信王由检叫到跟前说:“来,五弟当为

崇祯皇帝,历史对崇祯皇帝的真实评价是什么?  

历史对崇祯皇帝的真实评价是什么?

死要面子的崇祯皇帝

公元1627年,玩了一辈子木匠活的熹宗在临去见太祖的前几日,将他的五弟信王由检叫到跟前说:“来,五弟当为尧舜也。”他将一个内困外患的国家,而且还是阉党把持着的朝政的恐怖局面交给了他十七岁的弟弟。 这就是后世称为不是亡国之君的亡国之君,为他的朝政和国家奋力挣扎了十几年的明崇祯皇帝。 崇祯是一个优点与缺点都突出的人 崇祯对朝务的勤勉和生活上的简朴在中国几千年皇帝史上都是罕见的。 把史书里对他评价综合一下就是:“他在位十七年,一直勤政理事,鸡鸣就起床以至夜晚都不睡觉,往往焦劳成疾。节俭自律,不近女色,宫里从来没有宴乐之事。” 再顺便举史书上所载的三件小事: 崇祯曾把宫中万历时所储藏的上等辽参在集市上买掉,换回数万两银子聊补国用。 某日思宗听讲官给他讲书时,所穿内衣袖子已破损,留在外面很不雅观,不时的把它塞进去遮掩。 崇祯十五年七月初九因为“偶感微恙”而临时传免早朝,遭到了内阁辅臣的批抨。崇祯感激而又羞愧,特亲 笔写了手敕,对辅臣进行褒奖,对自己进行了虚心的批抨。 但崇祯性格上的缺点也是强烈和极端的,“刚愎自用,急躁多疑”。 崇祯期间内阁辅臣走马灯似的换了五十个,换了十四个兵部尚书,一直未形成一个稳定的内阁.所杀大臣不计其数,仅总督就有七人,巡抚十一人。 我认为他还有一个重大性格缺陷,就是极度过于自尊,也就是死要面子。这从三件事就能看出来。这三件事是“南迁”,“与后金议和”,“冤杀袁崇焕”,三件个个都是能置他于死地的重要事件。 1.南迁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五日,明总兵唐通以居庸关降,李自成的农民直接对京城形成包围之势,崇祯明白大势已去,遂谋划南迁。本来南迁之事,直接关系到皇帝本人生命是否能存活,这种事情,只要皇帝一人拍案定夺就可以实行,纵使有人提出反对意见也无所谓。但崇祯死要面子,认为南迁就是逃跑,置祖宗宗庙,江山社稷于不顾,恐遭后世耻笑。过于自矜,非要召集群臣商议此事,他的意思希望大臣合力恳请他南迁,他在力辞几次,最后不得不接受群臣好意,体面地写开京城。可这层意思他又不能直接说,那当然大家不明白啦。群臣还以为皇上真的是让他们讨论留京与南迁那种战略好呢,结果就有不少人提出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认为不可南迁。三月初四崇祯最后一次提到“南迁”,仍然有些大臣建议固守京师,还说出,让太子监国南京,崇祯无奈在被逼出了一句慷慨之言“国君死社稷”,然后他紧跟着快忍不住哭似地又说了一句:“朕想往哪里去!”。 三月十七日早朝,崇祯懒得再说任何的废话,北京在李自成猛攻下眼见守不住了,他召集文武百官商议,君臣相对而泣,束手无策。看着哭天抹泪的诸臣,这时想跑也来不及了,只是用手指在桌案上写下“文臣个个可杀”,让身边的司礼太监看了看,随手抹去。这明显是针对文臣阻他南迁而有感而发的。崇祯没有南迁,所导致的直接结果是明末政局中的明朝、农民军和后金三股势力制约相持局面过早崩溃,本来明最基本的是可以划江而治。由于崇祯(包括太子)这个神经中枢自我毁坏,余下力量分散,内部矛盾重重,自相残杀,南明朝廷很快灭亡。 2.与后金议和 因为南宋的岳飞与秦烩事件,导致以后的朝代若与蛮帮议和,“皆背认为卖国”。 到了崇祯十四年年底,洪承孤军困守松山,松山,锦州形式日益吃紧,正月初一,他接受了兵部尚书陈新甲之建议,与后金秘密接触、私下议和,然此事不慎外泄,外廷一时间舆论大哗,所谓“言者皆云,堂堂天朝,何至讲款?”面对如此“朝议”,视面子如生命的崇祯为了表明清白,将一切责任推到陈新甲身上,指责他秘密议和,冤杀了陈新甲。本来己和皇太极达成的友如停战协议就此不了了之。这样一来遂丧失了结束两线作战的机会。以后一直在攘外与安内两手作战,疲于奔命。 3.冤杀袁崇焕 崇祯杀袁崇焕使后世人衍最为迷惑不解的一个如此精励图志的皇帝却自毁长城,大家只好尽力翻找袁崇焕的所有过失和错误来解释这个问题,犹未能令人彻底信服。甚至于还有人从崇祯的心理是否有问题来考虑。我想从崇祯爱面子方面来解释一下。 1.计五年,全辽可复 2.诛杀毛文龙3.彻底摧毁东林党4.与后金议和 擅自诛杀大帅毛文毛,让崇祯的权威与面子何处放?崇祯授袁崇焕于尚方宝剑,也只是让他在紧急时刻能够自作主张,先斩后奏。但诛杀毛文龙,袁在出京前就已在谋划了,处死一个如此重要的人物居然是在一直瞒上皇上偷偷进行。 崇祯最忌恨党争,手握重兵的总督居然与东林党有些暖味,让崇祯面子何处放? 私下与后金议和,让崇祯面子何处放? 一开始崇祯默许同意,但后来因为朝臣哗然反对,崇祯就禁止他不许议和,但袁为了能有时间修筑边防,就仍于皇太极私下秘密来往书信,以求得宝贵时间。殊不知,此乃皇太极一计也,在围困北京时,皇太极将这些书信突然公布与众,以至袁崇焕于死地。 袁崇焕无罪被杀,对于明朝整个军队士气打击非常沉重。从那时开始,明朝才有整个部队向满清投降的事。袁崇焕既忠且能,可惜生不逢时,最后还落得一个凌迟。经历过袁崇焕的凌迟,以为无论谁投降满清都是可以理解的,想想以袁崇焕如此忠心耿耿,尚且是这样下场,何况其他人。 崇祯在农民军攻城时,他望眼欲穿的吴三桂走了半个多月还没有从宁远赶来,在他上吊前的那一时刻,他是否想起了当年袁崇焕两昼夜急驰三百余里来救他的事呢 ... 崇祯为了自己的面子而置整个国家利益于不顾,置自己的江山与性命不顾。前有宋襄公,后有崇祯帝啊! 崇祯如此一个爱民勤政,自强的人却因为自身许多严重的缺点而落得个亡国下场,实是令人叹息。

崇祯皇帝是个好皇帝吗?

是个尽职尽责的皇帝。

要说一个皇帝的好坏、最直接的评定标准就是功过。 但崇祯的命不好、非当亡国之君、而当亡国之运。 他生逢在一个气数已尽的大明、已经回天乏术了。 明朝是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王朝、有关于它的故事太多、喜欢它的、是因为它是汉人建立的最后一个王朝、它有资本主义萌芽。它威名远播、万国来朝、从不与其他国家谈条件、不称臣、不纳贡、不和亲、不赔款。即便如瓦剌打到首都北京城下、它的第一反应也是反击。即使国家到了生死存亡的最后关头、它也没有想过和后金(清)议和。它社会非常开放、四大名著有三部诞生在明朝、更有四大奇书的出现。它并非是一个刻板的封建王朝、具有一定的民主议事的政治形态。 讨厌它的也不胜枚举、说它昏聩黑暗、不尊重知识分子。的确、明朝设立廷杖和锦衣卫、打大臣、监视大臣。朝堂几度沦为宦官的天下、整个国家由一帮太监说了算。还出了好几位名垂千古、个性十足的皇帝。如给自己封官做的明武宗、不住皇宫住帅府(自己修的)。问道修仙的明世宗、把大臣当猴儿耍、后又被大臣当猴儿耍。手艺高超的木匠明熹宗、光凭自己那一手手艺、做个衣食无忧的艺术家也绰绰有余。 在以往的认知里、我们常说崇祯是个努力的皇帝、可惜生性多疑、刚愎自用、脑子不好。在位十七年、做了十七年无用功。 但事实上是、崇祯是一个有着卓越政治智慧的皇帝。诛杀魏忠贤、其手段不可谓不高明。 他并不多疑、只是国家危如累卵、底下一帮大臣却为了争权夺利而互相排挤、朝廷无人可用。他并不刚愎自用、袁崇焕承诺五年平辽东、他给予了他莫大的信任。袁崇焕张口就要300万两军饷、他省吃俭用东拼西凑、给他拿了80万(国家穷、钱都在大臣手里)。只不过袁崇焕这个承诺是他自己一时兴起的“廖慰上意”(安慰安慰崇祯、随便说的)。可以说害死袁崇焕的、是袁崇焕自己。在那种特殊的时刻、你吹什么牛(袁崇焕有被抬高之嫌、清朝对明末的这些将领、评价最高的孙承宗)? 但崇祯并不完美、他有一个缺点、也是他致命的缺点。 就是我们常说的“溜肩膀”、通俗来讲、就是出了事儿不愿意担责任。 正是这一点、害的他众叛亲离。 崇祯最后留有一封血书、内容如下。 “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致逆贼直逼京师,然皆诸臣误朕也。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崇祯皇帝最后是怎么死的?

崇祯皇帝朱由检,见到大势已去,安顿了后事之后在景山找了歪脖子树上吊身亡。

崇祯皇帝前面是什么皇帝?

崇祯帝上一位皇帝是天启皇帝朱由校。

天启七年(1627年)八月,朱由校在客氏、魏忠贤等人的陪同下,到西苑游船戏耍。在桥北浅水处大船上饮酒。又与王体乾、魏忠贤及两名亲信小太监去深水处泛小舟荡漾,却被一阵狂风刮翻了小船,不小心跌入水中,差点被淹死。

虽被人救起,经过这次惊吓,却落下了病根,多方医治无效,身体每况愈下。尚书霍维华进献一种“仙药”,名叫灵露饮,说服后能立竿见影,健身长寿。朱由校依言饮用,果然清甜可口,便日日服用。饮用几个月后,竟得了臌胀病,逐渐浑身水肿,卧床不起。

八月,朱由校在乾清宫召见内阁大臣、科道诸臣,下招说魏忠贤、王体乾对皇帝忠心耿耿可以用来商议国家大事。并且封魏忠贤的侄字魏良栋为东安侯。

朱由校预感到自己来日不多,便召五弟信王朱由检入卧室,说:“来,吾弟当为尧舜。”命他继位,次日,召见内阁大臣黄立极,说:“昨天召见了信王,朕心甚悦,身体觉得稍微好些了。”

八月十一日,朱由校驾崩于乾清宫。信王朱由检随即(八月二十四日)登基,年号崇祯。同年十月,上尊谥达天阐道敦孝笃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庙号熹宗,葬于十三陵之德陵。

扩展资料:

朱由校在位期间,魏忠贤与客氏专权,制造了“乙丑诏狱”“丙寅诏狱”等冤狱,残酷迫害企图改良明朝政治的东林党人。魏忠贤阉党对东林党人的迫害不断激起民变。

其时,国内各种社会矛盾激化。主要忧患来自辽东后金对明朝的威胁。朱由校即位后罢免有胆知兵的辽东经略熊廷弼,致使后金攻陷沈阳、辽阳,辽东局势日趋严峻。

天启元年(1621年)三月,为稳定辽东,再次起用熊廷弼为辽东经略。熊廷弼根据辽东实际情况,制定了三方布置策。而掌握辽东实际兵权的巡抚王化贞,却不顾当时敌强我弱、容易被各个击破的危险,力主分兵把守,全面进攻。在阉党策划下,坚持正确方略的熊廷弼被杀,辽东战局陷于重重危机。

天启七年(1627年)八月十一日,落水生病的朱由校服用“仙药”身亡,终年23岁。谥号达天阐道敦孝笃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庙号熹宗。葬于明十三陵之德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朱由校

大明王朝哪个皇帝最好 崇祯皇帝,历史对崇祯皇帝的真实评价是什么?

崇祯皇帝上吊的煤山在什么地方?

煤山就是现在的北京景山公园。

景山公园地处北京城的中轴线上,占地32.3公顷,原为元、明、清三代的皇家御苑。景山高耸峻拔,树木蓊郁,风光壮丽,为北京城内登高远眺,观览全城景致的最佳之处。 在六百多年前的元代,该处是个小山丘,名"青山"。据传明代兴建紫禁城时,曾在此堆放煤炭,故有"煤山"俗称。

扩展资料:

大明朝有两位勤政的皇帝,一位是朱元璋,另一位就是崇祯皇帝朱由检。崇祯帝即位之初,肃清了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集团,给当时黑暗的政坛带来了些许新鲜空气,而后启用大批贤能,希望改变明朝灭亡的命运,可后来他大肆杀戮,大明江山在他手上灭亡了。

大明朝,是汉族人在中华大地建立的最后一个王朝。它的建立,使中华大地的汉族人民摆脱蒙古贵族的残暴统治,又一次赢得了民族独立;它的灭亡,又让汉族人民成为满洲贵族奴役压迫的对象,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舞台。

崇祯皇帝怎么死的死在哪里

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身亡。

朱由检(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即明思宗(1627年—1644年在位),字德约,明朝第十六位皇帝,亦是明朝作为全国统一政权的最后一位皇帝。

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异母弟,母为淑女刘氏。天启二年(1622年)被册封为信王,天启七年(1627年)登基,改元崇祯,后世称为崇祯帝。

崇祯帝继位后大力铲除阉党,勤于政事,生活节俭,曾六下罪己诏,是位年轻有为的皇帝。可惜其生性多疑,无法挽救衰微的大明王朝。

在位期间爆发农民起义,关外后金政权虎视眈眈,已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军攻破北京时,于煤山自缢身亡,终年34岁。

扩展资料:

崇祯皇帝即位之初,虽然深恶魏忠贤的专权,但是毕竟自己羽翼未丰,不敢轻举妄动,于是韬光隐晦,等待时机,正值巅峰的魏忠贤并没有把这个孩子放在眼里。

认为不过是和他哥哥熹宗一样的年轻后生,不会有多大的作为,于是更加猖獗,甚至要求各地为他建立生祠,罪恶已经招然于世。

朝内朝外怨声载道,崇祯皇帝抓准时机,先以迅雷之势除掉了魏忠贤倚为左右手的崔呈秀,然后对魏忠贤的爪牙痛下杀手,使魏忠贤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然后一纸诏书,贬魏忠贤凤阳守陵,魏忠贤自知罪恶深重,在途中上吊自尽了。崇祯皇帝谈笑间铲除了魏忠贤集团,曾一度使大明江山的中兴成为了可能。

但是随后的一系列错误使得他最终没有实现中兴的梦想。当时明朝最大的敌人还是东北的后金,即后来的满清政权,此时清太祖努尔哈赤已经去世,太宗皇太极在位。

双方多次爆发战争,而战争的结果多是以明军的溃败告终,诺大的一个朝堂上竟找不出一个象样的元帅,崇祯皇帝对此当然不能甘心,于是他想到了袁崇焕,这个被百姓称为‘袁长城‘的人物。

当初在宁远城用大炮打伤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就是这个袁崇焕。由于阉党的迫害,他被迫离职,这次被崇祯皇帝重新起用,自然踌躇满志,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恢复大明的江山。

一经上任,他就把东北的防务布置的井井有条,使后金不敢窥盱宁锦一线。但袁崇焕的敌人毕竟是蒸蒸日上的后金政权,是多谋善断的皇太极。

更重要的,袁崇换的主子是崇祯皇帝,心急、多疑是崇祯的致命弱点,这就决定了袁崇焕不可能有充分的时间去施展他的抱负,更可悲的是皇太极的一个小小的反间计。

就毫不费力地致他于死地了。皇太极绕过山海关,从京畿的北面越过长城,威胁北京,袁崇焕率部回京勤王,正当袁崇焕部开到北京城下的时候,清军突然鬼使神差的出现了。

给崇祯造成了假像,是袁崇焕部引清军来攻城的。因此,城上的守军坚决不准城外的部队进城,千里奔袭而来的袁军此刻已是筋疲力尽,即不能进城休整,又要面对强大的八旗军队。

但是袁军还是成功的打退了清军的进攻。是夜,皇太极派手下心腹将领在明军俘虏面前大肆宣扬如何与袁崇焕约定献城投降,然后故意放俘虏逃跑。

俘虏怎知是反间计,回城后一五一十地向崇祯皇帝作了汇报。本就多疑的崇祯将几见事联系到一起,便认定袁崇焕必是汉奸无疑。

于是将袁崇焕诳进城内,打入大牢,并于数月后凌迟处死。从此,明朝失去了唯一的东北屏障,八旗军队得以驰骋东北大地如入无人之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朱由检

崇祯皇帝为什么要上吊自杀?

崇祯皇帝上吊自杀是因为李自成已经攻占了北京城,明朝军队完全丧失了战斗能力。

崇祯皇帝朱由检,1627年登基继承皇位,改国号为崇祯。崇祯皇帝继位以后铲除宦官魏忠贤,勤于朝政,生活节俭,是位年轻有为的皇帝。

但是崇祯皇帝生性多疑,而且继位的时候大明王朝已经在灭亡的边缘,崇祯皇帝有心重振大明王朝但是大明朝已经危在旦夕。崇祯皇帝继位的时候多次爆发了农民起义,同时还有努尔哈赤所建立的后金政权虎视眈眈。

一直到1644年,李自成率兵攻打进了北京城,而且明朝军队在与李自成对战士屡战屡败完全丧失了战斗的能力,崇祯皇帝感觉自己无力挽救已经濒临灭亡的大明朝。

1643年十八日晚,崇祯帝与贴身太监王承恩登上煤山,远望着城外和彰义门一带的连天烽火,崇祯帝说:诸臣误朕也,国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弃之,皆为奸臣所误,以至此。

说完这句话后崇祯皇帝在景山歪脖树上自缢身亡,死时光着左脚,右脚穿着一只红鞋。

扩展资料:

1644年李自成兵临城下,当时崇祯皇帝面对即将成为阶下囚的危局,他连下了六道罪己诏,接下来,他疯狂地逼迫自己的老婆周皇后自杀,周皇后自杀后,他兴奋地大叫一声死得好。

接下来,他挥剑首先刺死了6岁的女儿昭仁公主,接着挥剑砍掉了长平公主的一只胳臂,然后他手提宝剑,一路砍杀嫔妃宫娥,一路奔向煤山,上吊自杀去了。

长平公主醒来的时候,她浑身是血,已经看不出她就是尊贵的明朝公主了。当时的李自成叹息一声道:虎毒不食子,崇祯竟然连自己的女儿都不放过。

言毕命军医给长平公主裹伤,并将其搀扶到下面去休息。李自成对崇祯的太子朱慈烺也没有被杀,朱慈烺反倒告诉李自成:大明之所以失败,是因为错用庸臣所至,那帮上殿求官的奸臣,您替我杀了他们。

李自成命人将崇祯从歪脖树上卸下来,花十两银子,买来了一口柳木棺,然后将崇祯的尸体,抬到了东华门,将其放到了棺材中,装殓了起来。

虽然李自成的大顺军,并没有阻止前朝的旧臣,崇祯的亲戚前来吊唁,可是到崇祯的棺材前面烧纸钱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朱慈烺,另外一个就是断了一条胳臂的长平公主。李自成不了解崇祯,而崇祯亦看错了李自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崇祯皇帝

崇祯皇帝是谁葬的

当地平民。

崇祯十六年三月二十一日崇祯帝尸体被发现,大顺军将崇祯帝与周皇后的尸棺移出宫禁,在东华门示众, 当地平民又将他合葬在田贵妃墓中。清军入关后,将他移葬思陵。

崇祯十六年十九日凌晨,李自成起义军从彰义门杀入北京城。然后崇祯帝手执三眼枪与数十名太监骑马出东华门,被乱箭所阻,再跑到齐化门(朝阳门),成国公朱纯臣闭门不纳,后转向安定门。

此地守军已经星散,大门深锁,太监以利斧亦无法劈开。三月十九日拂晓,大火四起,重返皇宫,城外已经是火光映天。此时天色将明,崇祯帝在前殿鸣钟召集百官。

却无一人前来,崇祯帝说:“诸臣误朕也,国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弃之,皆为奸臣所误,以至于此。”

最后在景山歪脖树上自缢身亡,死时光着左脚,右脚穿着一只红鞋。时年33岁。身边仅有提督太监王承恩陪同。

扩展资料:

历史上的崇祯帝非常勤政,他经常因为处理公文而彻夜不眠。据说有那么一次,他去慈宁宫拜见刘太妃,竟然坐着坐着就睡着了,因为他实在是太累了,连什么时候被人盖上了棉被他都不知道。

睡醒以后,崇祯帝苦涩地向刘太妃倾诉,说他为了处理公文,召见群臣商讨国家大事,休息的时间少的可怜,已经两天没睡觉了,说完他还忍不住落了泪。

因为太过于勤政,崇祯皇帝二十多岁就已经长出了白发,眼角也长出了鱼尾纹,过早地显露出了老态。除了勤政,崇祯帝还发出了“文官不爱钱”的号召。

作为皇帝的他以身作则,在当政的17年中,皇宫没有任何营建,吃穿也不铺张浪费。史志称其“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

此外,崇祯帝还六下罪己诏。作为一个皇帝,他做事不用向任何人解释,可他却认为国家的衰落就是自己的错,自责不已。

崇祯志向远大,有担当,他想当一个好皇帝,但是很多事往往事与愿违,受性格和能力的局限,他所能做的也只有那么多而已。

他在煤山上吊自杀之后,人们发现了他留下的蓝色袍书,字字发自肺腑:“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

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这个皇帝临死之前最担心最放不下的还是他的子民,他深爱他的国家,深爱他的子民。

从这一点出发,他已经远超很多皇帝了!就连闯王李自成在《登极诏》中也说:“君非甚暗(崇祯皇帝不算太糟),孤立而炀灶恒多(即便被孤立,也能为天下百姓做出许多打击贪官污吏好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朱由检

皇帝(411)崇祯(30)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