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脸谱分为哪五种 焦氏脸谱:京剧文化的别样传承
焦氏脸谱:京剧文化的别样传承
一曲《唱脸谱》让京剧脸谱变得家喻户晓,蓝脸的窦尔敦、红脸的关公、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紫色的天王、绿色的魔鬼……五颜六色的脸谱代表的不仅仅是京剧中的某一个角色,更是一种性格、一类人生。随着京剧文化的流失,格式化脸谱的样式和画法也逐渐流失,而焦氏脸谱就是在这种历史情况下走向市场的。
如今我们看到的焦氏脸谱,是已经市场化的立体脸谱,据了解,这些脸谱大部分是用泥做的,还有部分是用石膏做的。首先用专业处理过的泥做成人脸或是唱戏人物的造型,然后用颜色画上京剧脸谱,最后配上背景、文化内涵简介,最后装裱成一幅作品。表面看上去焦氏脸谱的步骤很简单,“但从无到有绝对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就像化蝶,一旦成功就成了漂亮的蝴蝶明焦简介,失败就只能是死蛹”。
在焦氏脸谱第六代传承人焦影明看来,最痛苦也是最难的一步就是将画脸谱让人认识到并喜欢。据焦影明介绍,焦家世代喜欢戏曲、绘画,其祖先更是对颜色艳丽的京剧脸谱情有独钟,在唱戏的同时不忘搜集整理脸谱。一位叫做焦树芬的祖先,自幼学唱京剧,每遇村里演出,焦树芬总会粉墨登场。每演完一出戏,为防日久谱式遗忘,擅画工笔的焦树芬就把一张张脸谱描绘在纸上,后来汇成了厚厚的一卷脸谱。传到焦影明的父亲这一代,情况并不乐观,受爷爷的影响,加上舍不得丢掉从6岁就开始学习的书法、工笔画以及唱戏功底,焦影明立誓要把焦家所传承的京剧文化传承下去。
大约用了两年时间,焦影明的脸谱开始在市场上出售,“刚开始需要的量很大,主要是出口,很便宜,一个9分钱,就从这样开始慢慢做起来,从1987年我便开始在全国寻找更多的市场”。
走向市场之后的道路并不顺利,焦影明表示,刚开始东西在国外很受欢迎,但在国内和年轻人群中市场情况很不好,“根本没人接受,直到2005年我画的脸谱出现在了神州6号飞船上,情况才有所好转”。之后,焦影明又用很长时间进行了形式上的创新,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让焦氏脸谱表现形式更具有文化内涵,如今市场反响最好的背影系列脸谱,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做出来的。
提到焦氏脸谱为什么能走向市场,演变成一种艺术形式,焦影明表示绝对少不了提到的就是文化积淀。他向北京商报记者讲道,1985年离开部队从成都回家时,他的所有行李就是400斤书,从《诗经》、《道德经》,到天文地理、小说杂文,“在那个年代,这么多书真是太难得了”,焦影明说道,在成都上学期间,他主动要求做图书管理员,目的就是方便看各种书。此外,焦影明还表示,他有一个怪性格,只要是他看到的好东西,他都一定要学会。
在焦影明看来,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文化积淀,焦氏脸谱的传承也不仅仅是会唱戏、能画画就能实现的。在他的构想中,将下一辈们各自擅长的技能结合在一起,共同为焦氏脸谱挖掘更大的发展潜力。
北京商报记者贺陈慧
人物访谈
访焦氏脸谱第六代传承人焦影明艺术与市场需寻找平衡点
北京商报:您怎么看待焦氏脸谱代表的民间艺术走向市场?
焦影明:艺术首先不能脱离了市场。基本上每一门艺术都背负着养家糊口的责任,如果说一个艺术家连基本的生活都保证不了,那他肯定不是一个成功的艺术家,但同时艺术家完全钻到了市场的轮回中,就变成了商人。我认为成功的商人和成功的艺术家是互相矛盾的。

北京商报:在艺术和市场上您更偏向哪个?具体是如何做的?
焦影明:我不赞成过度开发市场,所以选择了艺术这个方向,不是我想成为多大的艺术家,而是跟我个人的性格和生活方式有关。五年前我生病了,之后市场大规模缩水明焦简介,生产规模从最多时的400多人减到了40多人。现在身体好一些之后仅靠我自己已经没办法再去挖掘多大的市场了,我更喜欢每天写字、画画、弹琴、研究脸谱的生活。
北京商报:您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包含的这些民间艺术该怎么发展?
焦影明:非遗要在市场和艺术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在基础的生活保障上进行艺术的创作和创新。我认为艺术和市场就像“人”的两个笔画,艺术永远高于市场,但又少不了市场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