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他我们不能活 若没有他――于谦,明朝可能提前200年灭亡
若没有他――于谦,明朝可能提前200年灭亡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明朝名臣、民族英雄,祖籍考城(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
相信大家都读过他的诗——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当然不止是一个小小的诗人那么简单,作为一个青史留名的人物,他出生于1398年,在永乐年间考得进士。虽然仕途看似顺风顺水,但一个不小心得罪大太监王振,这下可好了,直接锒铛入狱。
说起王振这个太监,王振,男,汉族,明朝蔚州人,今河北蔚县,略通经书,后来又做了教官,但是中举人、考进士这条荣身之路对他而言是太难了些。于是他便自阉入宫。史称王振狡黠、是明朝第一代专权太监,王振善于伺察人意。王振入宫后,宣宗皇帝也很喜欢他,便任他为东宫局郎,服侍皇太子也就是后来的英宗皇帝,英宗即位后,掌司礼监,以防备大臣罔上为由,劝皇帝以重典治理。王振勾结内外官僚,擅作威福。在京城东造豪华府第,大兴土木;逐杀正直官员。
土木堡之变发生后,大明的官员慌了,大家纷纷打击王振一系的官员,并且把得罪王振的于谦请出来,主持大局。
土木之变,亦称土木堡之变,指发生于1449年(明正统十四年)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的惨败事变。
土木堡是位于中国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境内的一个城堡。土木堡坐落于居庸关至大同长城一线的内侧,是长城防御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正统十四年六月,瓦剌首领也先大举进兵明境,明英宗朱祁镇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不顾群臣劝阻,七月明英宗令皇弟朱祁钰留守,亲率大军出征。由于组织不当,一切军政事务皆由王振专断,不允许文武大臣参预军政事务军内自相惊乱。19日出居庸关,过怀来,至宣府。8月1日,明军进到大同。未交锋,镇守太监郭敬报告也先为诱明军深入,主动北撤,王振看到瓦剌军北撤,仍坚持北进。后闻前方惨败,则惊慌撤退决定回师。本欲使英宗于退兵时经过其家乡蔚州驾幸其第,显示威风;又怕大军损坏他的田园庄稼,故行军路线屡变,导致士兵疲惫不堪。兵部尚书邝敢辉僖求驰入居庸关,以保证安全,但王振不准。后勤不续退至土木堡时王振下令移营就水,饥渴难忍的军士一哄而起,奔向河边人马失序,瓦剌军趁机发动攻势。明军只得仓促应战,军队死伤惨重,王振被杀,英宗被也先俘去,兵部尚书邝浮⒒Р可惺橥踝舻66名大臣战死,史称土木之变,也称土木堡之变。
土木之变后,明英宗沦为瓦剌军队的阶下囚,二线部队出身的于谦同文武官、内外臣拥立朱祁钰称帝,重新建立明朝政治核心。1450年(明景泰元年)放回明英宗,1457年,徐有贞、曹吉祥、石亨等发动夺门之变英宗复辟。
这时候,大明皇帝虽然被俘虏了,但有骨气的大明朝可不打算束手就擒,立了J王朱祁钰为新皇帝,继续抗击瓦剌军队。此时,留给北京的时间不多了,御驾亲征的明英宗带去了京城大量的精锐人马和器械,基本十不存一。
为了应对瓦剌军队即将到来的袭击,于谦下令召集民夫义勇,到神机营操练,还把那些打败仗的罪将放出来,给他们戴罪立功的机会,同时让工部日夜赶工,制造御敌的器械,又让各地招募地方军,前往京城勤王。这样一来,有新任皇帝信赖的于谦,很快就在北京城集齐了30万大军,虽然训练程度跟不上职业军队,但士气高涨。

瓦剌军队当然不会让于谦白忙活,有英宗在手的伯颜帖木儿,来势汹汹。面对凶残来袭的蒙古军队,有的官员提出南迁的建议,但是于谦说:京师天下根本,宗庙、社稷、陵寝、百官、万姓、帑藏、仓储咸集此地,若一动,则大势尽去!宋朝南渡之事,可为前鉴。徐妄言,其罪当斩!于谦力排众议,坚决抗战,并和将军们定下战略——示敌以弱,坚壁清野,放其深入,然后内外夹攻。
但内奸是比敌军更加祸国的存在。太监喜宁,鞑靼人,被俘后多次献策,带着英宗要挟明朝也是他出的主意。面对一心抗战的明朝官员,他提出不要主动进攻,假装议和,骗出明朝的高级员,将他们一网打尽。
于谦可没那么傻,派出一个小官员顺便应付了事,因为他知道,这时候,只能战场决胜负。看到京城固若金汤,瓦剌军队只能在北京城周围四处劫掠。看到深入腹地的瓦剌军队,明廷一方面实行离间计,一方面调兵遣将,让辽东总兵曹义和宣府总兵杨洪带领精锐骑兵从外面包围瓦剌军队。
完成布置之后,于谦知道,决战的时候到了,是时候正面打败敌人了。在土木堡偷袭得手信心大涨的瓦剌人,看到军容整齐,旗甲鲜明,绕城而守的明军,此时信心也有点动摇,但还是派出了万余骑兵去偷袭偷袭,看看明军战斗力如何。明军也是演技精湛,假装打不过,诱敌深入,伏击得手,击毙几千瓦剌前锋部队。
西直门战场上,面对瓦剌主力的都督孙镗,感觉有点要撑不住了,只能依靠火器大炮,一炮下去,瓦剌一倒一大片,才勉强保持不败。
靠着明军一往无前,殊死搏斗,瓦剌军狼狈退走,决定不打了,反正打不过,来议和吧。
瓦剌方面想利用英宗勒索一番,但是于谦油盐不进,表示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议和,也不理瓦剌。无奈的瓦剌只能放回英宗。
当然了,正是于谦反对议和,对英宗生死不顾的态度,让太上皇英宗很恼火。在复辟之后,英宗再次拿回他的皇帝位置,知道圣意的石亨诬陷于谦,就这样一个民族英雄,就这样死于一场政变。
纵观于谦的一生,他十分仰慕文天祥,他也做到了类似文天祥的功绩,他正如他的石灰吟——粉骨碎身全不惜,要留清白在人间,他留给了大明朝的不止是清白,还有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