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长平之战和赵括 长平之战赵国真的是被赵括坑了么?赵国有什么办法能赢秦国?
长平之战赵国真的是被赵括坑了么?赵国有什么办法能赢秦国?
赵国在长平之战中遭遇了史上最大的惨败,数十万的军队全被被歼灭,也是最后秦国能统一的最大转折点。很多人都觉得是因为赵括才让赵国战败,如果还是有廉颇指挥的话结局可能会有所不同。不过当时秦国的国力已经强于赵国,如果赵国使用防守拖延战也是非常不利的,所以赵括才想主动出击,结果还是中计吃了大亏,究竟赵国有没有机会赢下长平之战呢?

说起赵括,人们心中一定会浮现出一个著名的成语“纸上谈兵”。其实,历史要比后人的想象复杂得多,前线指挥官对于一场战争的意义并没有我们通常想象的那么大,尤其是长平之战这种两个大国之间的生死决战。
我们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赵括,长平之战中赵国能赢吗?
首先我们要明白这场战争的意义。长平之战是战国后期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大决战,参战双方是战国后期最重要的两大战国。这场战争是两大战国拼上所有国力进行的一次生死决战。这决定了这场战争的结果从根本上取决于两国的国力。
从国力上来看,秦赵两国可谓不相上下。秦昭王赵稷时代,内政安稳,秦国屡挫诸国,对楚、赵两国取得骄人成绩,韩魏两国也沦为秦国附庸,大秦国力达到极盛。范睢出任秦相后,奉行“远交近攻”的对外策略,使秦国攻取山东六国更为有效。而赵国经历了赵武灵王主导的“胡服骑射”的深彻变法,国力迅速发展,成为战国末期唯一能与大秦相抗衡的东方战国。
一国的国力不只是经济社会实力。在战争中国力能否发挥出来还取决于一国的政治组织能力和动员能力,在这两个最关键的领域,赵国远远不如秦国,这才是赵国失败的根本原因。
从战争指挥者来看,赵国中央最高指挥者懦弱无能。赵孝成王、平原君等人一开始就缺乏心理准备,没能认清这场大战的决定性意义,故而没能下定决心,制定根本战略,徘徊于和战之间,目标模糊,手段绵软,甚至听信谣言,临阵换将。反观秦国,宣太后、秦昭王、丞相范睢构成了坚强的领导核心,各有分工,综合运用军事、政治、外交和间谍活动干扰赵国。而在前线,名将白起、王龁等人始终配合无间,绝无猜忌。
从动员能力上来看,赵国也远逊于秦国。秦昭王稷亲自奔赴战场主持后勤,又发动前线所有军民一概加爵一级,男子应征入伍,老弱投入后勤。整个秦国从中枢到基层、从君王到战士、从后方到前线都全面团结了起来,如身使臂,如臂使指,这才是秦国获胜的根本。这从根本有赖于秦国的法制政体,能够最好的凝聚社会力量,完成一统大业。
综上所述,赵国缺乏高瞻远瞩的中央指挥者,更缺乏一套完备的国家动员机制,这才是长平之战赵国失败的根本原因。相比之下,前线指挥官的因素倒是次要的。
相关文章
- 周勃简介 章邯简介 章邯生平介绍
- 赵国和燕国 长平之战中赵国溃不成军,后来又是怎么打败燕国的?
- 真实的长平之战和赵括 长平之战赵国后期换将赵括有粮食不够的原因吗?你怎么看?
- 长平之战的真实人数 长平之战带来什么影响?长平之战后的赵国
- 秦将白起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后,为何白起宁死不愿出征赵国?原因不简单
- 长平之战遗址 纵然长平之战胜算微渺,冯亭献上党而赵国受之仍不失为正确的选择
- 真实的长平之战和赵括 长平之战时,一代名将乐毅就住在赵国,赵孝成王为何却弃之不用?
- 秦将白起长平之战 在著名的「 ”长平之战”中,赵国为什么会败给秦国?
- 秦将白起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的交战双方是?长平之战中赵国损失惨重
- 真实的长平之战和赵括 长平之战赵国四十万青年士兵被坑,为何两年后还能抵抗住秦国的攻击?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