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苏轼体现了什么禅理 苏轼《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原文及翻译赏析
苏轼《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原文及翻译赏析
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原文:
肩舆任所适,遇胜辄留连。焚香引幽步,酌茗开静筵。微雨止还作,小窗幽更妍。盆山不见日,草木自苍然。忽登最高塔,眼界穷大千。卞峰照城郭,震泽浮云天。深沉既可喜,旷荡亦所便。幽寻未云毕,墟落生晚烟。归来记所历,耿耿清不眠。道人亦未寝,孤灯同夜禅。

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翻译及注释
翻译乘坐小轿任性而往,遇到胜景便游览一番。在寺院里焚香探幽,品尝香茗与素斋。濛濛细雨时作时停,清幽小窗更显妍丽。这里四面环山,如坐盆中,难见太阳,草木自生自长,苍然一片。登上寺内最高的塔,放眼观看大千世界。卞山的影子映照在城郭上,太湖烟波浩渺,浮天无岸。像卞山这样深厚沉静当然喜欢,也喜欢太湖吞吐云天,无所不容的旷荡气度。游兴还没有结束,但村落中已经出现袅袅炊烟。归来后记下今天的游历,心中挂怀无法入眠。道潜也没有睡意,孤灯古佛,同参夜禅。
注释1肩舆(yu):一种用人力抬摃的代步工具,用两根竹竿,中设软椅以坐人2胜:美景。辄(zhe):总是,就。3酌茗(ming):品茶。静筵(yan):指素斋。筵,酒席。4盆山:指寺庙四面环山,如坐盆中。5最高塔:指湖州飞英寺中的飞英塔。6卞(bian)峰:指卞山,在湖州西北十八里,接长兴界,为湖州之主山。7震泽:太湖。8旷荡:旷达,大度。9耿耿:心中挂怀的样子。十墟落:村落。⑾道人:指僧人道潜,善诗,与苏轼、秦观为诗友.当时也在湖州。
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纪游诗,写于元丰二年(1079)的端午节,此时作者刚到湖州不久。同游者还有「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秦观写有《同子瞻端午日游诸寺》可证。
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赏析
诗的开头四句,直叙作者乘坐小轿任性而适,遇到胜景便游览一番。或焚香探幽;或品茗开筵,筵席上都是素净之物,以见其是在寺中游览,四句诗紧扣题目中的遍游诸寺。
「微雨」以下四句,转笔描绘江南五月的自然景色,濛濛细雨,时作时停,寺院的小窗,清幽妍丽,四面环山,如坐盆中,山多障日,故少见天日。草木郁郁葱葱,自生自长,苍然一片。苏轼本人对此四句诗很欣赏,自谓「非至吴越,不见此景」(见《苕溪渔隐丛话》前集)。这四句诗捕捉到了湖州五月的景物特点。
当诗人登上湖州飞英寺中的飞英塔时,放眼观看大千世界,笔锋陡转,又是一番境界:诗人进一步描绘了阔大的景物。「卞峰照城郭,震泽浮云天」二句,写景很有气魄,既写出卞山的山色之佳,又传神地描绘出浮天无岸,烟波浩渺的太湖景象。此二句诗与「微雨」以下四句,都是写景的佳句。据《苕溪渔隐丛话》记载:「东坡渡江,至仪真,和《游蒋山诗》,寄金陵守王胜之益柔,公(即王安石)亟取读之,至「峰多巧障日,江远欲浮天」,乃抚几曰:『老夫平生作诗,无此二句。』」这就可见王安石对「峰多」两句是如何赞赏了。但这两句的意境,又完全出现在《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的写景名句中。「盆山不见日」与「峰多巧障日」差可比肩,「震泽浮云天」比起「江远欲浮天」来有过之而无不及。
一个大手笔,写诗要能放能收。苏轼这首诗,在达到高峰之后,他先插入两句议论,以作收束的过渡,对眼前所见的自然美景,发表了评论,说他既欣赏太湖的那种吐吸江湖、无所不容的深沉大度,又喜爱登高眺远,景象开阔的旷荡。紧接此二句,便以天晚当归作收,却又带出「墟落生晚烟」的晚景来,写景又出一层。最后四句,又写到夜宿寺院的情景,看似累句,实则不然。与道人同对孤灯于古佛、同参夜禅的描写,正是这一日游的一部分。
这首纪游诗,作者在写景上没有固定的观察点,而是用中国传统画的散点透视之法,不断转换观察点,因此所摄取的景物,也是不断变化的,体现出「遇胜辄流连」的漫游特点,诗人的一日游,是按时间顺序而写,显得很自然,但又时见奇峰拔地而起,六句写景佳句,便是奇崛之处,故能错落有致,平中见奇。
诗词作品: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诗词作者:【宋代】苏轼诗词归类:【端午节】、【纪游】、【写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