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变阵亡名单 张:明朝奇耻大辱 -――土木堡惨案这样酿造
张:明朝奇耻大辱 -――土木堡惨案这样酿造
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年)八月十五日,御驾亲征瓦剌的明武宗朱祁镇,被瓦剌可汗也先围困于土木堡,是日深夜瓦剌军总攻,明军全线崩溃,号称最精锐的数十万明军三大营,顿时被打得灰飞烟灭,仅骡马损失就达二十多万匹,兵器火药损失更无算。战场的尸首堆积如山高,贵为天子的明英宗,更是惨遭俘虏。明朝名臣李贤更在其《顺天目录》里悲愤得慨叹:自古胡人得中国之利未有胜于此者。
这是大明王朝建国以来,最为惨痛的奇耻大辱。这场载入史册的悲剧,便是“土木堡之役。”
历经开国之后,数代帝王励精图治,且不断打造盛世图景的大明王朝,为何会这样轻易一战摧锋,落得这般狼狈的失败?封建时代的史家门谈及此事,大多将其简单归位明英宗宠信宦官王振,好大喜功,以至贸然亲征,自取其辱。而细究起来,事情却没这样简单。
一:宦官从此腰杆硬
说句公道话,御驾亲征的明英宗之所以沦落如此,不止是他个人错误。他那几位英明神武的“仁君”父辈们,好几个都前后给他挖了坑。
而第一个该负责任的,恐怕得是明英宗的曾祖父:永乐皇帝朱棣。朱棣的一大功业,便是削藩,但这事执行下去,却有一条做过了头:当初朱棣削掉了手握重兵的宁王,将其迁至南昌养老,但是宁王先前的属地大宁,却被朱棣废弃,另一重镇东胜卫,也被东迁到内地。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明朝建立于元朝古都上的重镇开平卫,从此独木难支,也不得不于宣德五年(1430年)内迁。原本巩卫“九边”的一大屏障,至此不复存在。
而在明英宗的父亲,即宣德皇帝朱瞻基时期,这位帝王虽然少年时即跟随祖父出征,但骨子里并非锐意开边的人物,他曾经有首诗赠予边将们:慎守只需师李牧,贪功何用学陈汤。也就是把家门口守好就行,不必大规模征缴。
这话道理没错,执行起来却生硬,这时的蒙古草原,正出现了一个大巨变:瓦剌迅速崛起,除了击败鞑靼,独霸草原外,更扶植了本雅失里的侄孙脱脱不花为可汗,蒙古三部间的战略平衡,至此被彻底打破。正统四年(1439年),也先继承瓦剌可汗后,自称“太师淮王”,成为草原实际统治者。这以后的也先,四处南征北讨,向西攻克哈密卫,向东控制辽东女真部落,已经摆出全面压制明朝的架势。

而对这日益临近的危险,明朝君臣上下,始终坚持“安边持重”的战略,更没把瓦剌放眼里,连哈密卫沦陷,都坐视不救。虽然长期以来,瓦剌一直采取与明朝通好的政策,一直没有发生战争,但以也先的野心,这场较量迟早要发生。
而除却上述外因外,另一个酿造悲剧的内因,其责任,更被后世史家多归罪于明宣宗:设置内书堂。即在宫廷里设立学堂,教宦官读书识字。
在明朝宦官权力演变史上,内书堂的设立,堪称是个分水岭。原本宫廷的宦官们不识字,而且对国家大事,也极少有参与权。即使朱棣在位时期,宦官权力提升,获得的也不过是诸如出使,镇守等职权,核心的国策运转,宦官们无法染指。
但内书堂设立后,一切就不一样了,从这里学习出来的宦官们,大多清一色分配到一个单位:司礼监。也正从此开始,当内阁有了“票拟”大权后,宦官执掌的司礼监,也同样有了批阅回复奏折以及盖章的职权,也就是“批红”。
在后世眼里,明宣宗的此举,是明朝“宦官专权”景象的关键一步:正是从此开始,原本只是打杂部门的司礼监,具备了国家核心决策的参与权,地位大大提升,更成为宦官机构中最位高权重的部门。
但是在明宣宗看来,此举却很有必要,因为司礼监这个特殊部门,其兴衰本身就与内阁相始终。早在朱元璋在位时代,正是在设立内阁的同年,增设了司礼监这个部门,彼此就是相互制衡的结果。
而随着内阁有了“票拟”大权,司礼监的职权,也要水涨船高,如果说内阁已经成了国家运转的发动机,那么司礼监就成为必须的掌舵操纵装置,两相配合,帝王才能高枕无忧,国家才可运转稳定。
然而这时的明王朝,无论“内阁”还是“司礼监”,都还处于初步完备的阶段,相互之间的协调运转,更需有个磨合期。倘若是个成熟稳重的帝王执政,还能确保平稳过渡,偏偏明宣宗三十八岁那年过世,即位的朱祁镇,只是个九岁孩童。操纵这个刚刚进入磨合期的政治体制,必然要出麻烦。
事实也正是如此,自“正统”年间开始后,明朝这种司礼监与内阁相互制衡的运转体制,逐渐就变得严重失衡,司礼监一家独大,甚至压倒百官,宦官王振更权倾朝野。也正是在他的撺掇下,明王朝也最终做出那个疯狂的决定:明英宗御驾亲征瓦剌。只有在一个行政运转严重不正常的体制内,才会发生如此荒唐的一幕。
而对这样的麻烦,明宣宗在弥留之际,也不是没有预警,他的应对办法,就是留下一个强大的辅政团队:除了行政能力卓越的“三杨”阁臣外,另有永乐年间的老臣礼部尚书胡滢,以及战功卓著的名将英国公张辅。这样一个文武荟萃的强大阵容,按说足够确保朝政稳定。
而除了五位大员外,明宣宗的母亲,即太皇太后张氏,更有决断国家大事之权。这位张太皇太后,是明朝少见的女政治家,素以贤德著称。哪怕辅政团队不争气,张太皇太后也足以压住局面。
而在正统元年,明王朝更做出了一个重大的改革:内阁完全执掌了“票拟”大权,正式确立了百官核心的地位。从这时看,明王朝的内部政局,依旧运转正常,后来那场耻辱的浩劫,也丝毫没有征兆。
然而最大的漏洞,在这个辅政团队初步确立时,就已悄然暴露。
相关文章
- 瓦剌首领也先 土木堡之變,瓦剌首領也先為什麼不殺掉朱祁鎮,並一舉拿下北京?
- 明朝朱祁镇和朱祁钰 是王振导致了土木堡之变和明英宗被俘吗? 王振如何造成土木堡战役败绩?
- 土木堡之变后的明朝 土木堡之败明英宗该不该背锅?指挥差一截,还低估瓦剌的铁骑大军
- 朱祁镇土木堡之变 土木堡之变遇难大臣邝�讣蚪� 如何评价邝�刚飧鋈耍�
- 朱祁镇土木堡之变 假设历史•没输掉土木堡之战 明军还会走下坡路吗
- 朱祁镇土木堡之变 揭秘:“土木堡之变”的罪魁祸首是谁?
- 明朝土木堡之变 「 ”靖康之难”与「 ”土木堡之变”给汉民族带来什么样的不同影响?
- 朱祁镇土木堡之变 大明王朝无法磨灭的耻辱:土木堡之变始末
- 土木堡真相 千古奇辱!土木堡事变前后大明王朝的前前后后!
- 土木堡之变阵亡名单 张:明朝奇耻大辱 -――土木堡惨案这样酿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