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之 胡适胡适之胡也频

胡适胡适之胡也频
胡适 (1891.12.17----1962.2.24) 原名胡洪骍、洪马辛、嗣穈、字希疆,参加“庚款”留美考试后改名适,字适之,学名洪骍,笔名天风、藏晖等。
安徽绩溪人。
他的故乡是安徽绩溪上庄村。
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
胡适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兴趣广泛,作为学者他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进行研究。
胡适之就是胡适
胡也频(1903-1931)福建福州人。
“左联五烈士”之一。
幼年入私塾读书,因家庭生活困难,曾两度辍学。
15岁时到一家金银首饰铺当学徒。
1920年春到上海,改名胡崇轩,进了浦东中学读书。
一年后,到大沽口海军学校学机器制造。
不久海军学校停办,他流浪到北京,以给公寓老板做杂事维生。
在同住公寓的大学生的影响下,对古典文学和外国文学发生了兴趣并阅读了许多作品。
1924年参与编辑《京报》副刊《民众文艺周刊》,开始在该刊发表小说和短文。
同年夏天,与丁玲结识并成为亲密伴侣。
大革命时期,由于他远离时代斗争的中心,思想较为孤独和苦闷,此时期的文学创作笼罩著伤感和虚无的情绪。
1928年春到上海,与沈从文共同编辑《中央日报》副刊《红与黑》,并在该刊发表诗和小说。
不久《红与黑》副刊停办,他又与丁玲、沈从文从事《红黑》和《人间》两个杂志的编辑出版工作,但两刊很快即夭折。
当时文坛上开展的关於革命文学的论争,促使他学习了一些苏联文艺理论书籍,受到很大影响。
章太炎,
名炳麟(1869--1936)初名学乘,字枚叔。
后改名绛,号太炎。
浙江余杭人。
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学者,研究范围涉及小学、历史、哲学、政治等等,著述甚丰。
1897年任《时务报》撰述,因参加维新运动被通缉,流亡日本。
1900年剪辫发,立志革命。
1903年因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并为邹容《革命军》作序,触怒清廷,被捕入狱。
1904年与蔡元培等合作,发起光复会。
1906年出狱后,孙中山迎其至日本,参加同盟会,主编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与改良派展开论战。
1911年上海光复后回国,主编《大共和日报》,并任孙中山总统府枢密顾问。
曾参加张謇统一党,散布“革命军兴,革命党消”言论。
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参加讨袁,为袁禁锢,袁死后被释放。
1917年脱离孙中山改组的国民党,在苏州设章氏国学讲习会,以讲学为业。
1935年在苏州主持章氏国学讲习会,主编《制言》杂志。
晚年愤日本侵略中国,曾赞助抗日救亡运动。
早年接受西方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和生物进化论,在他的著作中阐述了西方哲学、社会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新思想、新内容,主要表现在《訄书》中,认为“精气为物”,“其智虑非气”;宣称“若夫天与上帝,则未尝有矣”,否定天命论说教。
其思想又受佛教唯识宗和西方近代主观唯心主义影响。
随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思想上渐趋颓唐。
在文学、历史学、语言学等方面,均有成就。
宣扬革命的诗文,影响很大,但文字古奥难解。
所著《新方言》、《文始》、《小学答问》,上探语源,下明流变,颇多创获。
关于儒学的著作有:《儒术新论》、《订孔》等。
一生著作颇多,约有400余万字。
著述除刊入《章氏丛书》、《续编》外,遗稿又刊入《章氏丛书三编》。
章炳麟就是章太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