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理髮死舅舅,二月二龍擡頭理髮”習俗考
“正月理髮死舅舅,二月二龍擡頭理髮”習俗考
“正月理髮死舅舅,二月二龍擡頭理髮”習俗考
文:枯木
舊俗“正月不剪頭,理頭死舅舅”,所以很多人在正月裏是不理髮的,一直到二月二龍擡頭,人們纔會去理髮部(現在叫美髮廳)剪頭理髮,覺得寓意很好,龍出頭,大展宏圖,也意味着新的開始。那麼,這些習俗是怎麼來的呢?
其實,古人基本上是不剪髮的。上古五刑從夏朝開始“墨、劓、刖、宮、大辟”五種刑罰,從周朝開始,王族中犯宮刑者,以髡代宮,即斷長髮爲短髮。髡刑可以說是很嚴重的刑法,對於古人來說,被髡刑意味着極大的侮辱。
這在《孝經.開宗明義章》“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有明確記載。受傳統影響,古人認爲身體髮膚受之父母,頭髮和鬍鬚不能剪,否則被認爲不孝,被人剪去鬚髮被認爲是奇恥大辱。春秋時屈原在《涉江》裏有“接輿髡首兮,桑扈臝行”,描述的就是當時的隱士“接輿、桑扈”不和統治階級合作,寧願冒着不孝和被人侮辱指點,以此來表達自己的憤懣,這需要極大的勇氣。
髡刑在西漢時由於“緹縈救父”事件,感動了漢文帝,於是將髡刑變爲“城旦、舂”,就是指犯了輕微法律本該處以黥面割發的侮辱刑法,變成了守城或者築城的勞力。但是髡刑還是存在,並沒有消失。衆所周知的故事就是魏武皇帝曹操“割發代首”,由於行軍曹操自己的戰馬受驚踩壞了莊稼,按律當斬,但“刑不上大夫”,於是以發代首,割掉一綹頭髮來懲罰,這讓當時的軍隊立馬軍紀嚴明。雖然有人諷刺曹操,但是也可看出髡刑是多麼的嚴厲,古人對自己頭髮是多麼的愛惜。
故人不剪髮不代表不理髮,注意“理”和“剪”是有區別的,《詩經》“予發曲局 ,薄言歸沐。”意思是說當頭髮捲散蓬亂之時 ,快去把它梳洗一番,說明古代就注重梳理。“沐”專指“濯發”,而濯發清理就需要用篦子和梳子,統稱“櫛”,成語中“櫛風沐雨”就是用梳子和篦子來形象的比喻風雨。其中梳子是用來梳理,篦子則用來去蝨子和蝨卵“蟣子”。頭髮長自然容易髒,長蝨子也是正常現象。比如,像竹林七賢之一的嵇康、唐朝的白居易都留下過捉蝨子的詩句。嵇康是這樣寫的:"性復多蝨,把搔無己",杜甫的《水宿遣興奉呈羣公》“耳聾須畫字 ,發短不勝篦”之句,宋朝朱熹在註疏《詩·周頌·良耜》中“其比爲櫛”一句裏說明:“櫛,理髮器也”。
篦子

唐代銀鎏金梳子
“理髮”一詞最早出現於唐代 ,謝安傅在《晉書》七九卷中曰:“(桓 )溫後諸安 ,值其理髮。”。由於一個人長時間不剪髮,頭髮會很長,裏邊藏污納垢,不容易清洗,這就需要清理。在古語中“沐浴”就是指洗髮和洗澡,所用的“浴液”自然沒有現代東西,而是現在追崇的天然產物皁角樹的“皁角”,把皁角曬乾搗碎來用,怎麼也沒想到現在我們又迴歸到古代,講究天然綠色,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皁角
古人頭髮基本上是不會剪的,只可能修理和養護,但是鬍鬚古人是會剃的,據南北朝時顏之推的《顏氏家訓·勉學》記載“樑朝全盛之時,貴遊子弟,多無學術。。。。。。無不薰衣剃面,傅粉施朱”,說明至遲在南北朝以前就有剃面一說。到了唐宋時期,專門整理髮髻,編辮子,剃面的手藝人便開始盛行,據記載最晚在宋朝就有了理髮坊,並且用老以前的官職“待招”來尊稱,“待招”也指宮廷畫師等一類有技藝的匠人。
漢代剪子
唐代銀剪子
到了元朝,由於蒙古人、色目人等少數民族佔統治地位,而且少數民族喜歡剃髮留辯,所以剃髮剪髮開始流行,但是漢人還保留着傳統,不剃髮,只略微刮面。到了明朝,也只是篦頭梳理,剃頭只是針對小孩子一類,如《金瓶梅》第五十二回描述了理髮鋪“小周兒”給西門慶“蓖頭梳髮”,給“官哥兒”剃頭情節,也說明了明朝是束髮戴冠,不會剃髮。
明代剪子
到了清朝滿族人入關,“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的“剃髮令”在清順治四年開始強制實施,強迫漢人依從滿族習俗改削髮爲剃頭 ,從此便改“理髮”叫“剃頭”。意圖保持滿族不被同化,不少漢人爲了保留頭髮慘被殺害,但是也因爲雞蛋碰不過石頭,最終兩百多年的奴化,最終形成了剃頭髮型。不過可笑的滿族卻被同化了,只是留下了頭型和旗袍。
辛亥革命後,男子再不用留辮子 ,於是人們紛紛剪頭髮而成時尚 ,理髮也隨之改稱爲“剪頭”了。隨着和國際上文化交流,頭髮於是和國際髮型開始接軌,幾千年的長髮不見了蹤影。理髮行業從清朝開始迅速發展,到了現代理髮鋪更是遍地開花。這些年從業人數激增,老技師變成了年輕人,“理髮鋪”變成了“美髮廳”。
清朝剃頭
但是不管怎樣變,“正月不剪頭,剪頭死舅舅”的說法卻頗爲盛行,據傳這來源於清朝滿清入關,強行要求漢民剃髮留辮。漢民心懷故國,於是在正月相約都不剃頭,以示不忘舊君,稱爲“思舊”。因爲諧音變化,思舊成了“死舅”,死舅又倒回去,反成了不剃頭的一個理由。
當然,這只是人們表示反抗的一個小手段和變相的表示不滿。而且春節傳統習俗,“有錢沒錢,光頭過年”,意思是再沒錢,在春節前也要沐浴換衣,梳理頭髮,喜慶新年,意味着新的開始,所以,在臘月理髮剪髮成爲常態,以至於到了正月沒人理髮,然後人們以訛傳訛,嚇唬那些臘月不願意理髮的子弟,讓他們趕緊在臘月理髮。
民國剃頭刀
而二月二龍擡頭理髮的來歷,和前邊正月不理髮有很大關係。古人喜歡觀天象,並且結合農事稼作。而季節則用二十八宿來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來判斷。中國古代用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組成一個完整的龍形星座,角宿恰似龍的角。
蒼龍頭部“角宿”上有兩顆星:角宿一和角宿二,代表蒼龍頭上的兩隻犄角。“角宿” 之後的四顆星是“亢宿”,亢是龍的咽喉,在咽喉下面有四顆星排列成一個簸箕的形狀是“氐宿”,代表着龍爪。龍爪後面的房宿、心宿、尾宿和箕宿分別代表了龍的心臟和尾巴。每到二月春風以後,黃昏時龍角星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出現,故稱“龍擡頭”。
龍是中國傳統文化最重要的崇拜,人們潛意識都認爲自己是一條龍,龍擡頭再加上正月不理髮,正好二者結合,所以就成了二月二理髮,人們都把自己看成有出息的龍的傳人,這一天理髮代表要正式開始新的一年的創造和收穫,期望老天保佑,大富大貴,成就斐然。
總體來說,二月二龍擡頭理髮這個傳統沒有什麼壞處,反而有利於人們心理暗示,振奮精神。至於正月理不理髮就看個人愛好了,也不必要太過於講究太過於拘泥,一切順其自然就好。
2017-2-27龍擡頭
榆木齋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