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望岳杜甫 杜甫《后游》原文及翻译赏析

火烧 2021-10-12 21:05:14 1032
杜甫《后游》原文及翻译赏析 后游原文: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后游翻译及注释翻译想起以前曾经游览过的修觉寺和桥,这次重游对桥和寺
望岳杜甫 杜甫《后游》原文及翻译赏析

杜甫《后游》原文及翻译赏析  

后游原文:

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

后游翻译及注释

翻译想起以前曾经游览过的修觉寺和桥,这次重游对桥和寺都更生爱怜之情。美好的江山好像也在那儿等着我的;花也绽笑脸,柳也扭柔腰,无私地奉献著一切,欢迎我再度登临。清早薄如轻纱的晨曦,滋润着大地,原野像浸透了酥油;傍晚滞留大地的余晖,迟迟不退,沙地闪闪发光。看了如此美好的景色,在外作客的愁闷完全减消了,除了这儿还要往哪儿去呢?

注释1后游:即重游(修觉寺)。2曾(ceng):一作「新」,一作「重」。3怜:爱。4有待:有所期待。《礼记·儒行》:「爱其死,以有待也;养其身,以有为也。」5烟光:云霭雾气。唐元稹《饮致用神曲酒三十韵》:「雪映烟光薄,霜涵霁色冷。」6暄(xuān):暖。7此:指修觉寺。复何之:又去往哪里呢。

后游赏析

  《后游》是杜甫重游修觉寺时的作品。由于心态的不同,旧地重游往往会有绝异的感受,在《游修觉寺》中,杜甫客愁重重,在《后游》中,杜甫却又客愁全减。诗人带着游修觉寺的回忆跨过可爱的小桥再次登山访古刹。在诗人看来,壮丽秀美的山川好像等著诗人或游客去登临纵目,斗艳作姿的花柳无私地盼望着诗人或游客去领略欣赏。

  「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寺和桥都是曾游之地,诗人再游时对桥和寺都更生爱怜之情。这两句采取倒装句式,将宾语的「寺」和「桥」提到谓语动词「忆」与「怜」前,突出游览的处所,将对景物的深厚感情和盘托出,点出后游在感情上的深进。

  头两句从写诗人对「寺」、「桥」有情,「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两句则转入写此地山水草木也都对诗人有情,正是人有意,物有情。这两句诗是很有含蕴的,它透露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慨。弦外之音是大自然是有情的、无私的,而人世间却是无情的、偏私的。

  「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诗人在概叙了江山花柳之情后,又具体描绘晨景和晚景两幅画面。这两句表明了时间的推移,诗人从早到暮在此,可见流连之久,又从侧面说明了景色之美。

  全诗以感慨作结:「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表面看来好像这仍是赞美此处风景绝佳,其实,这正是诗人心中有愁难解,强作豁达之语。杜甫流落西南山水间,中原未定,干戈不止,山河破碎,民生多艰,满腔愁愤,无由排解,只好终日徜徉于山水之间,所以减愁两字是以喜写悲,益增其哀。

  这首诗写得表面豁达,实则沉郁,只是以顿挫委曲之态来表现这样的情感。正因为如此,才产生更为感人的效果。此诗采用散文句式,而极为平顺自然。这一种创新,对后世尤其是宋代诗人的影响颇大。

后游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杜甫于上元二年春曾一度到新津(今属四川),游修觉寺,写了《游修觉寺》诗。同年再次游修觉寺即写了这首《后游》。 诗词作品:后游诗词作者:【唐代杜甫诗词归类:【写景】、【抒情】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