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航天飞机的表面要贴上防热瓦
航天飞机从地面向太空发射,要穿过大气层;在太空完成任务后重返地球,也要穿过大气层。穿过大气层时,机身外壳与空气发生猛烈摩擦,会产生高热。这个高热热到什么程度呢?航天飞机的头锥和三角机翼前缘与空气摩擦最剧烈,温度最高,可达1590℃;机身上的平坦滑溜部分表面温度最低,约为317℃,其余部分的温度都在317~1590℃这个范围之间。所以,人们把航天飞机比作神话传说中的涅槃凤凰,它承受着高温烈焰的烧烤。
![]() |
在金属中,熔点最高的首推钨,达到3410℃。如果能用耐高温的钨来制造航天飞机的外壳,就解决问题了。但是,不能。因为钨合金非常硬机械加工极为困难,分量也太重,航天飞机没法用这样的材料做外壳。比较合适的外壳材料还是铝合金。铝合金分量轻,强度大,缺点是不太耐热,当温度超过177℃时,它的强度就开始下降。所以,为了保证航天飞机外壳的坚固,必须把铝合金外壳承受的温度限止在177℃以下,而航天飞机外壳温度最低的地方也有317℃,怎么办呢?
解决的办法很巧妙,给它“穿”上一件能隔热的超级防火衣。这件防火衣的“衣料”是根据航天飞机各部分须耐受的温度而定的;航天飞机头部和机翼前缘这些突出的地方,温度高达159℃,“衣料”成分是一种叫碳-碳复合材料的有机化合物,它足以耐受165℃的超高温。
另一种叫高温陶瓷的材料,它的耐热本领虽然比碳-碳复合材料略差一些,但能用在机体底面等部位;那里的摩擦热温度在649~1260℃之间,用高温陶瓷做“衣料”,防火耐热绰绰有余。
然而,陶瓷材料是硬邦邦的,航天飞机的外表既不平伏又不规则,有许多弯曲转接的地方,怎样用陶瓷材料给航天飞机做防火衣呢?科学家们想出了“集块成整”的好办法:先用硅土胶粘剂将非晶硅增强纤维粘合成长15厘米、宽15厘米、厚2~10厘米的拱形瓦,经高温烧结,再在表面涂上黑色的高温陶瓷涂层,就成为一块块耐热、防潮和耐磨的防热瓦了。这种防热瓦除了耐高温外,还具有极好的隔热性能。如果把它放在火中烧到白热状态,立即离火,2分钟后,它的中央仍然呈现白热程度,但是用手去触摸它的边缘,却不会感觉烫手。将防热瓦一块块贴到航天飞机表面就能拼接成一整件防火衣。“集块成整”拼接法做成的防火衣,非常“合身”,防热瓦之间可以留出空隙,防止瓦片受热膨胀变形、互相挤压;个别防热瓦损坏了,只要将坏的取下来,换上新的就行了,这样就大大简化了每次飞行以后,航天飞机的维护保养工作。
给航天飞机各个部位选定适合的防火衣后,还要给它“穿”上去。这项工作并不轻松。一架航天飞机总共需贴27000多块防热瓦,防热瓦的尺寸,大部分是相同的,但也有一部分是根据航天飞机的特定部位尺寸形状特制的。例如,在一些弯曲面,转接处的防热瓦,形状都不一样。科学家预先在每块瓦上都标好号码,贴的时候,对照工艺图纸,在相应部位“对号入座”,一片也不能弄错,否则就拼接不成—件完整的防火衣。
这些粘贴上去的防热瓦效果好极了。“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第一次试飞归来,一检查,发现全部防热瓦中,只有4.5%出了点问题,都属于粘贴工艺上的毛病。把它们揭下来,换上新的,再精心粘贴妥当,在以后接连几次飞行中,就都“安然无恙”了,防热瓦出色地完成了保护航天飞机不被高热烧毁的重任,不愧为航天飞机的“护身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