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时候的海明威 斯大林改变世界的5年:下决定时,西方却嘲笑苏联人又在做梦
斯大林改变世界的5年:下决定时,西方却嘲笑苏联人又在做梦
“五年计划”这个名词对咱们来讲恐怕并不陌生,如今,共和国的“十三五规划”即将来到尾声,已经推出的“十四五规划”看上去振奋人心,令人向往。一个又一个五年计划的推出和执行,为新中国的建设起到了极大的引导作用,实际上,这一招也是从“老大哥”苏联身上学来的。如今,无论是教科书还是历史书籍中,苏联的“两个五年计划”总是被频频提及。苏联仅用这短短的10年时间就完成了蜕变,这早就成了常识。那么,苏联在这段时间里究竟做了什么呢?我们这篇文章就来讲讲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五年计划。

20世纪20年代中期,西方诸强已经渐渐从一战的阴影中摆脱了出来,经济基本上恢复到了1913年的水平,其中部分国家还获得了更大的发展。1928年,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达到空前的繁荣状态,那会儿,苏联工业产值只有美国的1/8,连刚刚从残酷的压抑中透了口气的德国的一半都不到。苏联大归大,但当时是真的弱,全国只有不到3万辆拖拉机,不到1%的耕地勉强可以依靠落后的机械进行耕作生产;民用工业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军工了,汽车、飞机与大型机器设备等方面,苏联人是两眼一抹黑,要啥没啥。
更要命的是,当西方国家处理完“内不矛盾”后,又开始抽出手来折腾苏联。在列强的围追堵截下,苏联遭到了严密的封锁,先进技术和机器设备根本搞不到手,在苏维埃政权建立最初的一段时间里,俄国人打仗从没怕过谁,但是搞发展是真的虚。越是被压抑,苏联就越想找个法子打破封锁;越是有这种想法,作出的表现就似乎越怂;越是如此,西方国家就越嚣张,越得意。此时,信任一把手斯大林同志非常敏锐地发现了一个隐患:要这样下去,国家根本逃不过被西方列强再次入侵;人家都在发展,苏联却原地踏步,万一人家脑袋一热再来一次十四国干涉,这谁能顶得住啊!
也正是如此,斯大林当即拍板,决定要让来一次蜕变,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应运而生。我们来看看1927年底,也就是苏联高层通过决议要搞五年计划那一刻,苏联到底有多可怜。先不说刚才提到的工业,就老百姓的素质而言,1927年那会儿,百姓的识字率勉勉强强达到50%,受教育率更是低得可怜。亿万人口的大国,高校在校生人数居然只有约16.7万人。重要的是,并不是所有苏联百姓都认可当政者,旧俄势力的观念在俄国人心里仍根深蒂固,社会矛盾重重,不少穷人好不容易搞点钱,转而就去找青楼女子或是赌博了,整个国家在贫穷和不思进取中显得死气沉沉。
都说不怕失败,就怕被失败击碎了希望,苏联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提出要搞近乎神话的改变,豪言壮志一出,西方国家哄笑一片,英法则直接讥讽苏联的五年计划“不过是红色梦想家的空想”。与此相对的是,资本主义世界持续的繁荣令整个西方热情高涨,政客们鼓吹,“资本主义已经彻底消灭了贫穷”。古语云:“不患寡而患不均。”要说苏联人不羡慕是不可能的。好在怀着对共产主义的无比虔诚,苏联人并没有走捷径。1929年3月,当列宁格勒红色维堡工厂的工人们在《真理报》上刊登“劳动生产竞赛”的“战书”后,一场席卷苏联全国的大改造就此展开了。
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虽然苏联民众建设国家的热情高涨,无奈绝大多数人缺乏专业素养,稍微有点技术含量的活儿就一窍不通,瞎摸索了半天也搞不出幺蛾子。以一生二易,无中生有难,似乎历史也在帮苏联——就在这个关头,大萧条突然降临了。
1929年9月,时任美国财政部长的安德鲁·梅隆还骄傲地宣称:“现在没有担心的理由,这一繁荣的高潮将会继续下去。”谁知话音还没散去,华尔街股市就遭遇暴跌。穷人们没钱维持生计,资本家们没钱可赚,在极短的时间里,美国社会被贫困和失业折腾得死去活来。商人们也许跟苏维埃政权有仇,但跟钱没仇啊,正是无孔不入的美国人率先“倒戈”,他们主动跟苏联政府搞起了合作。
我们在之前专门介绍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的文章中提到过,这座规模巨大的工厂中绝大部分设备都是在美国生产,随后运送到苏联拼装的。以此为代表,一座又一座大工厂在苏联各大城市建立,本着“一厂两用”的原则,这些工厂平时只是生产拖拉机,但只要战争一来,它们摇身一变就可以生产坦克飞机。除了这些工厂,苏联还在基建上下了苦功夫,著名的第聂伯河水电站就是当时的产物。第聂伯河水电站也算是舶来品——美国的专家,美国的设备。落成后,该水电站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本来就不怎么富裕的苏联,为了这些设备和建筑,可以说是掏光了口袋。然而,它们为苏联带来的改变却是超值的。截至1933年1月,当苏联政府高调宣称“提前9个月完成一五计划”时,苏联已经从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与1913年相比,苏联发电量提升了6倍,农业机器增加了4.5倍。苏联的石油、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产量跃升至欧洲第一位,在全世界范围内也仅次于美国。
不仅如此,苏联已经具备了各种机械设备的自主生产制造能力。与1928年相比,工业产值在工农业产值中的比重由48%上升到了70.7%,轻重工业比重从60.5%比39.5%变成46.6%比53.4%。苏联仅用不到5年时间就摆脱了“落后农业国”的尴尬定位,建立起了门类较为齐全的产业体系。与之相对的是,相比1928年,苏联国民总产值从244亿卢布暴涨到455亿卢布,几乎翻了一番。重要的是,苏联社会风气发生了根本性改变,犯罪率由0.375%下降为0.039%,吸毒、赌博和卖淫等现象基本绝迹,遍布全国的黑帮被彻底消灭。民众开始崇尚劳动,积极学习。
遥想“一五计划”的决心刚定下来时,西方国家还嘲笑不已,如今,后者却笑不出来了。放眼整个世界,在一片哀鸿中可以逆势而起的国家大概只有两个,除了苏联就是正一步步走向极端的德国。一五计划带给苏联相当的工业基础,让苏联的领导者们可以实现他们的初衷:苏联开始着手建立强大而现代化的军队,当下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后,法国人都不禁感叹:苏联更配得上“欧洲陆霸”这个位子。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令整个西方刮目相看,那么它当真像人们称颂得那样完美无瑕吗?当然不是。在快速工业化和农业改造的过程中,苏联走了很多弯路。首先,5年并不足以完全改变一代人的专业素养,当政府花费重金大肆购进先进设备时,绝大多数工人还不能熟练驾驭它们。以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为例,当1932年3月投产时,该厂一天只能生产3台拖拉机;直到3年后,该厂的产量才差强人意。苏联人照着美国钢铁公司格里工厂为模子刻出来的马格尼托哥尔斯克钢铁厂在最初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的产量也十分可怜。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决策者们不惜动用一些政策上的手段。当任务被派下来后,人们过分追求产量不择手段,颇为诟病的苏联粗放式生产模式大概就是从那会儿定型的。
除此之外,苏联农业遭到的打击是毁灭性的。1929年初,斯大林视察农村时做出批示:要加快对个体小农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该地区一把手为了讨好领导,第二天就出台了“将整片地区农业生产全盘集体化”的政策。结果,仅2个月的时间里,该地区就组建了500个集体农庄,62%的农户自愿或被自愿地加入集体农庄。当一份看上去很漂亮的“成绩单”被递到莫斯科时,苏联高层当即决定要在全国范围内沿用这一模式。
实际上,疯狂的农业生产集体化并没有为农民带来多少实惠,它反而引发了农民的不满。为了防止被定性为“富农”,苏联农民纷纷变卖或消耗他们的牛羊和田产,这一荒唐风气引起了斯大林的重视。他经过反思后在《真理报》上刊文批评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取消了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的决定。然而,仅几个月时间里,就有超过50%的农民退出集体农庄,苏联高层心急如焚,再次自我否定;1930年下半年,一切又恢复照旧。
虽然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并不十分完美,但它却给斯大林挣足了面子。接踵而来的第二个五年计划更是令苏联国力上了一个台阶,在这10年里,苏联向全世界展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苏联经济以疯狂的速度发展,而大批西方民众则厌倦了资本家的剥削,纷纷投奔苏联,加入了共产主义建设的滚滚洪流中。在这段时期,“苏联”这个名字不再单单代指一个国家,它成了寄托世界底层民众对未来美好愿景的一个希望,一座丰碑。虽然如今学界把苏联一五计划视为饱受诟病的“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根源,但至少在当时,苏联一五计划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